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食管肿瘤的组织学分类和胃肿瘤的组织学分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食管肿瘤的组织学分类Ⅰ.上皮性肿瘤A.良性1.鳞状细胞乳头瘤(Squamous cell papilloma)B.恶性1.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2.腺癌(Adenocarcinoma)3.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4.粘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5.腺鳞癌(Adenosquamous carcinoma)6.未分化癌(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Ⅱ.非上皮性肿瘤A.良性1.平滑肌瘤(Leiomyoma)2.其它B.恶性1.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2.其它Ⅲ.杂类肿瘤A.癌肉瘤(Carcinosarcoma)  相似文献   

2.
王养才  李思洁  罗兴  朱景振 《武警医学》2022,33(11):987-989
<正>肾癌(renal carcinoma)作为泌尿系统常见肿瘤,在成人恶性肿瘤中占比2%~3%[1]。每年全球有近29.5万人被诊断为肾癌,死亡例数达13.4万[2]。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是最常见的肾癌,占肾恶性肿瘤90%以上[3]。RCC是泌尿生殖系统癌症中死亡率最高的[4]。琥珀酸脱氢酶缺陷型肾细胞癌(succin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t renal cell ca  相似文献   

3.
范天勇  万繁 《武警医学》2013,24(2):93-96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简称肾癌。肾癌占成人全部恶性肿瘤的2%~3%,占肾恶性肿瘤的80%~90%,发病率仅次于膀胱癌,在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占第二位。外科手术是肾癌的首选治疗方式。开放术式包括肾部分切除术(partial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脏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与囊性肾癌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二者术前影像诊断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采用盲法研究,回顾性分析6例肾脏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及14例囊性肾癌的MS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6例肾脏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均为囊实性病变,但实性成分多少不等;其中BosniakⅢ型5例,BosniakⅣ型1例。14例囊性肾癌中,8例为透明细胞癌囊变,BosniakⅢ型7例,BosniakⅣ型1例;6例为多房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均为BosniakⅡF型。增强扫描示:肾脏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实性部分在皮髓期呈轻度或中等程度强化,并随时间延迟强化程度增加;多房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皮髓期菲薄间隔轻至中度延迟强化;7例BosniakⅢ型透明细胞癌囊变,皮髓期增厚间隔明显强化,1例BosniakⅣ型透明细胞癌囊变增厚间隔及结节皮髓期显著强化,二者强化程度较高,实质期强化程度均减退。结论肾脏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囊性肾癌MSCT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但肿瘤实性成分的多少、间隔的形态以及增强方式可以为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在肾肿瘤定性及肾癌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 例肾透明细胞癌(分Ⅰ~Ⅳ期)、20例肾错构瘤的多层螺旋CT 灌注成像结果,对肿瘤感兴趣区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 与表面通透性(PS)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其规律性.结果 (1)正常肾皮质BV/A 和BF值明显高于肾透明细胞癌和错构瘤(P< 0.01);肾透明细胞癌BV/A和BF值明显高于肾错构瘤(P< 0.01);正常肾皮质及肾透明细胞癌PS值明显高于肾错构瘤组(P< 0.01).(2)肾透明细胞癌Ⅱ期、Ⅲ~Ⅳ期BV/A值、BF值与PS值明显高于肾透明细胞癌Ⅰ期患者(P<0.05);肾透明细胞癌Ⅱ期与Ⅲ~Ⅳ期之间相比较,BV/A值与PS值呈上升趋势,前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BF值呈下降趋势,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3组之间MTT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肾脏肿瘤MSCT灌注参数具有一定的规律,在肾肿瘤的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肾嫌色细胞癌的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MRI表现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MRI表现.结果 本组肾嫌色细胞癌主要MRI表现:肿瘤瘤体呈边界清楚的实性(100%)球形(69%)肿物,内部出血、坏死、囊变少见(15%、3l%、0%).瘤灶平扫信号较均匀(69%),T1WI等或稍低于肾皮质信号(69%),T2WI及T2WI/SPIR与肾皮质信号接近,呈稍高或稍低于肾皮质信号(69%);增强扫描肿瘤轻度强化(92%),强化较均匀(67%).出现假包膜、肾周组织(肾周脂肪囊及其以外的组织)侵犯、静脉瘤栓、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分别达77%、15%、15%、8%.结论 肾嫌色细胞癌的MRI表现有一定特点,对肾细胞癌亚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较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术前化疗栓塞对不同大小肝细胞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从整体、细胞和基因分子水平研究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对不同大小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预后的影响.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110例,TACE后Ⅱ期手术切除53例(A组),单纯手术57例(B组),肿瘤直径≤8 cm者被分为A1组(18例)和B1组(30例);>8 cm者被分为A2组(35例)和B2组(27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apoptotic rate, AR)、S期细胞比率(S-phase fraction, SPF)和增殖指数(proliferative index, PI),用免疫组化检测各标本ras癌基因的表达蛋白p21、P-糖蛋白( P-glycoprotein, Pgp)、上皮型钙黏蛋白(epithelial cadherin, ECD)和nm23癌基因的表达蛋白二磷酸核苷激酶( nucleoside diphosphate kinase, ndpk).回顾分析各组这些标志物改变、肿瘤坏死、包膜形成情况,并统计肿瘤体积、转移率及累计生存率.结果肿瘤直径≤8 cm和>8 cm者,术前TACE均可引起肿瘤坏死、诱导凋亡、肿瘤包膜形成、体积缩小、转移潜能下降,1、2、3年累计生存率,A1组分别为94.4%、66.7%和44.4%,B1组分别为 90.0%、63.3%和40.0%(P>0.05);A2组分别为88.6%、60.0%和51.4%,B2组分别为59.3%、48.1% 和25.9%(P<0.05).结论术前TACE对所有肝细胞癌,尤其肿瘤直径>8 cm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动态增强 CT 扫描对肾嫌色细胞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的 CT 影像资料,包括瘤体平扫、增强各期 CT 值的测量,强化程度及方式(均匀、不均匀或周边强化)的判断,并观察肿瘤有无钙化、囊变、外侵及转移(肾周改变、静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结果13例肾嫌色细胞癌中,6例肿瘤呈均匀软组织密度,5例肿瘤显示钙化,2例肿瘤出现囊变.动态增强 CT 扫描皮髓期(CMP)和肾实质期(NP)肿瘤平均 CT 值分别为(70.23±16.55)Hu、(80.38±21.85)Hu,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所有病灶密度均明显低于肾皮质(P <0.05);NP 瘤体强化程度明显低于周围正常肾实质(P <0.05).6例瘤体可见均匀强化,5例可见中心瘢痕,其中1例可见轮辐状强化.结论肾嫌色细胞癌的动态增强 CT 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均匀强化结合钙化及瘢痕表现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囊性肾细胞癌(MCRCC)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肾透明细胞癌囊性变(RCCCC)的预后差异.方法 1999~2003年收治的多囊性肾细胞癌21例,肾透明细胞癌囊性变11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或肾部分切除术.由两位病理医生独立观察,比较多囊性肾细胞癌和经典肾透明细胞癌伴有明显囊性变的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差异.结果 21例MCRCC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4例,年龄37~67岁,平均年龄49岁.15例MCRCC患者有详细的随访资料,随访时间为31~73个月,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61个月,无复发或转移.7例有随访资料的RCCCC病例平均存活32个月(随访时间为18~63个月),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学上多囊性肾细胞癌多数界限清楚,周围有较厚的包膜,瘤体内实性成分较少,由多个互不相通、大小不一的囊腔组成,Fuhrman核分级多数为1级;而肾透明细胞癌囊性变病例可见明显的实性区域,由典型的透明细胞组成,其中可见大小不一的囊腔,囊腔之间为透明细胞,无多囊性肾细胞癌的纤维组织囊壁.结论 由于MCRCC具有良性肿瘤特征和特殊的病理学表现,其临床预后明显好于RCCCC,对怀疑并证实MCRCC者应该考虑施行保留肾单位手术.  相似文献   

10.
《2016年泌尿和男性生殖系统肿瘤WHO新分类》(第4版)较旧版分类出现许多重要变化,除在肾上皮细胞肿瘤中增加了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癌相关性肾细胞癌、琥珀酸脱氢酶缺陷性肾细胞癌、管状囊性肾细胞癌、获得性囊性疾病相关性肾细胞癌、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5个新亚类外,另有5类肾脏肿瘤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些肾脏肿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点。结合文献报道的影像表现介绍新版WHO分类的肾脏肿瘤部分。  相似文献   

11.
肾脏肿瘤较常见,其中以恶性居多.WHO根据肾脏肿瘤的临床、病理、免疫、遗传、影像等特点对肾脏肿瘤重新进行了总结分类(表1).在该肿瘤分类中,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为肾细胞癌,少见者为肾淋巴瘤、肾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肾类癌等.肾脏良性肿瘤常见者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少见者为后肾腺瘤、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WHO病理分类中不同亚型肾细胞癌(renal cee carcinoma,RCC)的CT特征,旨在加深对RCC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9月72例经病理证实的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检查结果,其中透明细胞癌58例,乳头状细胞癌7例,嫌色细胞癌4例,多房囊性肾癌3例.结果 透明细胞癌平扫病灶呈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皮质期肿瘤多呈不均性明显强化,实质期、分泌期强化减退.乳头状细胞癌多呈等密度或囊实性,增强扫描皮质期实性部分轻度强化,实质期、分泌期延迟强化.嫌色细胞癌多位于肾髓质内,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强化均匀,坏死、囊变少见.多房囊性肾癌位于肾皮质区,由多个囊腔和分隔构成,囊壁及间隔菲薄,无附壁结节,平扫病灶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囊壁、间隔延迟强化.结论 不同病理亚型肾细胞癌CT特征、手术方案、预后均不同,术前影像学检查准确诊断能够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中常见的肿瘤,以上皮来源的最为多见,来自间质成分的占少数。据资料报告90%至95%的来自膀胱移形上皮,而来自间质的仅占5%左右。我院自1985年至1995年间经活检及手术切除的标本诊断为膀胱上皮性肿瘤共28例,其中移形上皮乳头状瘤19例,移形细胞癌9例。病变发生于膀胱三角区、膀胱顶部、底部及近输尿管开口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40岁以上多见。通过本文的分析,以阐述膀胱移形细胞乳头状瘤的诊断及移形细胞癌的分级是必要的,二者不可相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RCC)非透明细胞亚型的CT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2例RCC非透明细胞亚型的CT影像资料,其中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9例,嫌色细胞癌(CHRCC)16例,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肿瘤(MCRNLMP)2例,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3例,Xp11.2易位/TFE3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肾细胞癌(简称肾癌)40例进行了免疫组化——角蛋白、波形蛋白表达的研究。在常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切片上,有波形蛋白表达者17.5%(7/40)。从外科病理学的角度出发,波形蛋白阳性不再能除外上皮性肿瘤(如肾癌)。  相似文献   

16.
肾细胞癌MSCT灌注参数与细胞增殖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螺旋CT灌注扫描参数与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肾细胞癌患者与15例健康自愿者, 行肾区CT平扫后选择经肿瘤的最大层面或正常肾脏选肾门平面为靶平面再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经过灌注软件处理分析,分别获得肾癌组织及双侧肾皮质的血流量(BF)、相对血容比(rBV)、平均通过时间(TTP)、通透性(Pm) 及时间密度曲线(TDC图).24例肿瘤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肾肿瘤Ki-67的表达.将所获灌注参数与免疫组化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①各级别肾细胞癌间及肾细胞癌与正常肾皮质BF、rBV、Pm均有显著性差异.各级别肾细胞癌间及肾细胞癌与正常肾皮质TTP无显著性意义;②各级别肾细胞癌间Ki-67表达均有显著性意义;③CT灌注参数中,BF、rBV、Pm与肾细胞癌Ki-67有明显相关关系;TTP与Ki-67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MSCT灌注成像能定量检测肾细胞癌血流灌注和血管通透性改变, 有助于推测肾细胞癌的术前分级,评价肿瘤细胞增殖状态,为术前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脏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cell renal carcinoma,CRCC)的CT、MRI影像特点,提高其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嫌色细胞癌患者的CT、MRI表现。结果 9例肾脏嫌色细胞癌右侧5例,左侧4例。CT平扫及增强扫描9例,均为单发,类圆形肿瘤或肿块;平扫6例密度均匀,呈等或略高密度,2例有低密度囊变坏死,1例有囊变坏死钙化,2例可见假包膜;增强扫描1例皮质期明显强化,1例不均匀轻度强化,余7例呈轻至中等均匀强化,2例可见中心瘢痕明显强化;MRI平扫加增强扫描3例,平扫均为等、低信号(与肾皮质),可见完整或不完整假包膜,2例可见囊变坏死,与肾实质交界面为圆钝状;DWI上1例为晕环状略高信号,2例为均匀等、略高信号;1例明显强化,2例呈轻至中度强化,3例见中心瘢痕,2例T2WI为高信号,1例为低信号,呈点状、轮辐状持续明显强化。结论 CRCC为少血供实性肿瘤,MRI容易检出肿瘤囊变坏死、假包膜及中心星状或轮辐状瘢痕,能够对CRCC的诊断提供更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不同分组肾透明细胞癌CT灌注成像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分组肾透明细胞癌CT灌注成像的差异.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的患者40例,术前应用多层螺旋CT(MSCT),选择肿瘤最大层面进行灌注扫描.用去卷积法灌注软件获取肿瘤内多个不同密度感兴趣区(ROI)及双侧肾皮质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及时间-密度曲线(TDC)图.40例肿瘤按是否可见新生血管、肾盂肾盏受累程度及是否有癌栓分组,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分组肿瘤间的灌注差异.结果 可见新生血管的肿瘤表面通透性低于未见新生血管肿瘤(P<0.05);肾盂肾盏受压肿瘤同侧肾脏皮质血流量(C-BF)高于肾盂肾盏无影响肿瘤(P<0.01);有癌栓肿瘤双侧皮质及最高密度点BV均低于无癌栓肿瘤(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能从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功能上为评价肾透明细胞癌进展和预后带来帮助,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四期扫描对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与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cell renal carcinoma,CCRC)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9个)RO和15例CCRC患者的资料,术前全部行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采用SPSS 16.0软件对两种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病变平扫时密度值、钙化、强化的均匀性及中央星状瘢痕在RO组和CCRC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的大小、增强扫描各期的强化程度以及病变出现包膜、出血、坏死囊变、"辐轮"状强化及节段性增强反转等征象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对术前RO和CCRC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平扫密度值、钙化、强化的均匀性及中央星状瘢痕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胸腺上皮性肿瘤(TETs)的CT表现、免疫组织化学Ki-67指数与WHO病理学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TETs患者的CT基本特征、定量参数值及Ki-67指数,按简化WHO分型将TETs分为低危组胸腺瘤(A、AB、B1型)、高危组胸腺瘤(B2、B3型)和胸腺癌3组进行统计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