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琳  陈克敏  陆健  张丽云  王忠敏   《放射学实践》2010,25(9):1016-1019
目的:探讨CT灌注和X线摄影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45例乳腺病变均行X线摄影和CT灌注检查,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X线摄影、CT灌注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7.28%和88.89%,综合X线摄影和CT灌注诊断符合率为95.56%,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T灌注中,乳腺恶性病变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表面通透性(PS)的均值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P〈0.05)。CT灌注对病变范围、乳腺癌坏死灶的判别优于X线摄影(P〈0.05)。X线摄影对钙化灶的定性诊断优于CT灌注(P〈0.05)。结论:X线摄影和CT灌注具有互补性,两者结合可提高乳腺癌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钼靶影像学特征,评价钼靶影像学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及早期发现乳腺癌的意义。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100例经病理证实乳腺良恶性病变病例,进行回顾性钼靶影像学分析研究。结果乳腺良性病变64例,术前钼靶检查诊断符合51例,正确率为80%;乳腺恶性病变36例,术前钼靶检查诊断符合31例,正确率为86%。结论数字化钼靶摄影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优越于超声检查,诊断早期乳腺癌有其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3.
正CT图像的优势是去除了常规X线摄影中解剖的重叠和遮挡,以清晰的断层图像显示解剖结构和病理改变,为解剖研究与疾病诊断带来了更加详细的信息。但是,由于CT机器的限制,扫描后的原始图像只能是横断图像,单纯的横断图像在显示解剖关系时有很多限制,例如难以显示上下的解剖关系;仅局部断层的显示也常造成一些解剖关系的错觉;  相似文献   

4.
正3 MPR的应用[7]3.1病灶位置的鉴别邻近叶间胸膜的小病灶,在横断图像上常难以识别其真正位置。右肺病灶难以鉴别来自上叶、中叶还是水平裂,左肺病灶则常难以分清来自上叶、下叶,还是斜裂。MPR则可轻松鉴别,横断图像难以明确病灶的上下关系,而冠状位或矢状位图像则可清晰显示。如一例横断图像上疑似来自右肺上叶的结节灶,从MPR图像观察,由于叶  相似文献   

5.
灌注是指血流通过毛细血管网将携带的氧和营养物质输送给组织细胞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器官、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和功能情况.灌注成像(perfusion imaging)是指通过影像学手段来直观显示活体组织的灌注情况并作定量分析的方法.CT灌注成像具有扫描时间短、空间分辨力高、技术简单易行的特点,在显示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同时能够提供清晰的断面解剖图像,特别是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的广泛应用,使CT灌注成像显示出了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乳腺检查中的操作方法、应用价值及诊断优越性。方法:分析68例乳腺CT扫描病例的检查方法、CT表现,进行总结、归纳。所有病例均经MPR、MIP等多种后处理重建,寻找及确定最佳体位、最佳条件、最佳后处理方法。结果:俯卧位为最佳体位。年轻女性可以仰卧位扫描,年老体弱及术后病例可采用仰卧位加托垫固定。3.2mm扫描、1.6mm重建,90kV,200mA,为最佳扫描条件,原始图像加MPR重建为最佳后处理方法。结论:MSCT乳腺检查有望成为乳腺结节性病变及乳癌术后病人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好的诊断优越性和经济实用性,且操作简便、易行,费用较常规CR钼靶相近或更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评价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检查或钼靶检查怀疑有乳腺疾病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灌注扫描.根据病理结果将32例患者的59个被检组织分成4组:正常乳腺组(n=31)、乳腺癌组(n=12)、纤维腺瘤组(n=5)和乳腺增生病组(n=11).采用灌注序列 body perfusion扫描及 Perfusion 3 body灌注软件处理,分别测量感兴趣区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并对其相关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乳腺组呈低灌注状态,乳腺癌组呈高灌注状态,纤维腺瘤组及乳腺增生病组均呈较高灌注状态.正常乳腺组灌注参数平均值与乳腺癌组比较,其BF、BV及PS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MTT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正常乳腺组灌注参数平均值与纤维腺瘤组、乳腺增生病组比较,其BF及BV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MTT及PS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乳腺癌组灌注参数平均值与纤维腺瘤组比较,其PS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F、BV及MTT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乳腺癌组灌注参数平均值与乳腺增生病组比较,其BF、BV及PS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MTT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乳腺增生病组灌注参数平均值与纤维腺瘤组比较,其BF、BV、MTT及PS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从血流动力学方面为乳腺疾病的诊断提供定量、定性的帮助,是一种先进的功能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8.
乳腺疾病的CT诊断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4  
目的明确乳腺疾病的CT征象,评价CT扫描在乳腺癌及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报告乳腺疾病53例,包括乳腺癌30例,良性疾病23例,均行CT扫描,其中44例同时进行钼靶摄影。结果(1)乳腺癌CT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边缘毛刺,导管牵拉征,库伯韧带受累,局部皮肤胸壁浸润及周围脂肪间隙变形。良性疾病:单纯增生表现为不规则形肿块及患侧腺体增厚;囊性增生典型表现为多发圆形含液体密度囊肿。(2)CT与钼靶摄影结果相比较,两者在良恶性乳腺疾病的鉴别方面具有相同价值。但在肿块靠近腋窝或胸壁等情况下,CT较钼靶更为实用;并且CT有助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结论CT扫描在乳腺病变的发现、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以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方面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多排螺旋CT在乳腺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排螺旋CT的出现为乳腺癌诊断评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工具。本文旨在介绍乳腺多排螺旋CT高分辨率薄层增强扫描和相应之图像重建技术路线,及其在乳腺癌术前诊断评估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
病例资料患者,女,27岁,因发现左侧乳房包块10月余入院。查体:左乳外上象限约8点钟方向距乳头3.0 cm处可扪及大小约3.0 cm×2.0 cm质中包块,边界清楚,活动度可,皮肤形态及色泽未见明显异常,无酒窝征及桔皮样变,乳头无内陷、无溢液,双侧腋窝未扪及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壶腹癌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壶腹癌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并结合曲面重组图像分析扩张的肝外胆管及胰管的形态改变。结果20例均发现肿瘤,并均有不同程度的胆道低位梗阻,动态增强扫描呈轻鄄中度强化,20例均能清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7例有“双管征”。结论壶腹部肿块是诊断壶腹癌的CT直接征象,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与曲面重组技术对壶腹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并对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肾脏囊样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CT对肾脏囊样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CT扫描发现的 2 0 3例肾脏囊样病变。结果 :发现肾脏恶性囊性肿瘤病变 2 5例 ,肾囊肿 14 0例 ,梗阻性肾积水 3 2例 ,肾结核并脓肿形成 6例 ,上述病变各有不同CT影像特征。结论 :了解肾脏囊样病变的CT特征有利于鉴别诊断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向波  张翱  杨全  李震 《放射学实践》2014,(6):680-683
目的:分析副脾CT误诊原因,通过CT量化分析,提高对副脾的诊断率,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副脾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三期动态增强检查,分别测量各期副脾及主脾的CT值。结果:13例副脾平均CT值动脉期85.3 HU,静脉期105.2 HU,延迟期70.7 HU。正常主脾平均 CT 值动脉期103.8 HU,静脉期117.3 HU,延迟期81.7 HU。通过量化分析:副脾各期CT值均比主脾略低,但是其三期动态增强,CT值动态变化形态与主脾一致,即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CT 值进一步增高,延迟期后强化程度减低。结论:副脾有典型的CT表现,通过CT量化分析,可提高对副脾的诊断,减少临床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14.
CT灌注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对乳腺病变CT灌注进行初步评价。方法22例乳腺疾病女性行乳腺CT灌注。其中纤维腺瘤1例(合并乳腺囊肿);其他良性病变5例;乳腺癌16例。采用电影模式(0.5s/r),120kV,60mA,5mm×4;注射流率4.0ml/s,延迟5s,扫描时间50s。利用GE公司Perfusion3体部灌注软件,分别测量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癌组BF、BV、MTT、PS均值分别为(33.55±28.40)ml.min-1.100g-1、(5.60±3.08)ml/100g、(15.37±6.41)s和(18.71±10.42)ml.min-1.100g-1,对侧正常乳腺组BF、BV、MTT、PS均值分别为(10.36±9.44)ml.min-1.100g-1、(0.70±0.22)ml/100g、(13.55±7.27)s和(1.54±1.74)ml.min-1.100g-1,2组间BF、BV、PS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腺瘤BF、BV、MTT、PS均值分别为(62.57±19.62)ml.min-1.100g-1、(7.37±1.30)ml/100g、(11.24±3.34)s和(27.63±3.87)ml.min-1.100g-1,与乳腺癌组之间PS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F、BV、MTT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良性病变BF、BV、MTT、PS均值分别为(7.65±10.24)ml.min-1.100g-1、(1.23±0.97)ml/100g、(14.94±10.68)s和(1.81±1.72)ml.min-1.100g-1,与乳腺癌组之间BF、BV、PS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成像能反映乳腺病变的血液灌注特点,提供有价值的血流动力学信息,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输尿管成像(MSCTU)对输尿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输尿管病变的患者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应用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曲面重建及容积重建等方法,获得完整的肾-输尿管-膀胱图像。结果:32例患者均获得明确诊断。17例输尿管内高密度结石并显示输尿管壁增厚、狭窄。12例输尿管肿瘤,显示管壁局限增厚,管腔鼠尾状狭窄,有异常强化。2例输尿管结核,见输尿管壁广泛不均匀增厚,1例肾盂输尿管结合部狭窄,并清晰显示狭窄部位、程度、肾盂积水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能明确诊断输尿管疾病的部位、病因及肾盂积水程度。  相似文献   

16.
乳腺病变CT灌注的血流特征及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乳腺病变 CT 灌注的血流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2例乳腺癌及11例乳腺良性病变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先行 CT 平扫,确定肿块后行多同层电影模式灌注扫描。在 AW 4.1工作站使用 perfusion3软件包分别测量乳腺肿块边缘区域、肿块中心区域及化疗前、后(7例)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表面通透性乘积(PS),并对恶性肿块边缘区域与中心区域、良性肿块及化疗前、后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肿瘤的血流灌注值用肿瘤生长活跃的边缘区域血流灌注值代表。结果乳腺癌肿块边缘与乳腺良性病变的 BF、BV、MTT 及 PS 的中位值分别为31.78 ml·min~(-1)·100 g~(-1)、6.98 ml·100 g~(-1)、12.13 s、16.34 ml·min~(-1)·100 g~(-1)和10.45 ml·min~(-1)·100 g~(-1)、2.02 ml·100 g~(-1)、15.49 s、3.33 ml·min~(-1)·100 g~(-1);乳腺癌肿块中心区域的 BF、BV、MTT 及 PS 的灌注值的中位数分别为23.07 ml·min~(-1)·100 g~(-1)、2.43 ml·100 g~(-1)、11.77 s、5.99 ml·min~(-1)·100 g~(-1);7例乳腺癌化疗前后的 BF、BV、MTT 及 PS 的差值中位数为15.02 ml·min~(-1)·100 g~(-1)、1.93 ml·100 g~(-1)、1.98 s、8.01 ml·min~(-1)·100 g~(-1)。乳腺良恶性肿块、恶性肿块边缘与中心区域及乳腺癌肿块化疗前后的 BF、BV 及 PS 的灌注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而其 MTT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 灌注可以间接地反映了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对乳腺癌的诊断、预后评估及化疗疗效评价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对症状不典型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临床首诊未考虑阑尾炎,而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阑尾炎病例23例,对其CT表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有11例表现为阑尾增粗,肠壁增厚;2例表现为右下腹脓肿;2例盲肠周围可见少量游离气体影;3例女性患者表现为盆腔脓肿;4例表现为盲肠及回肠肠壁增厚,周围渗液;1例伴有小肠梗阻。其中6例阑尾内可见结石。结论 CT能清楚显示阑尾的位置、形态以及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不典型阑尾炎的临床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8.
唐文娟  史河水  梁波  刁楠  梁斌   《放射学实践》2012,27(11):1235-1237
目的:探讨肝小静脉闭塞症的MSCT表现及CT动态增强扫描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临床证实的肝小静脉闭塞症患者的CT影像资料,总结其CT表现。结果:CT平扫:12例患者肝脏体积增大,肝实质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密度减低。增强扫描动脉期:10例(10/12)肝总动脉及左右分支增粗,肝内出现紊乱的网状血管;2例(2/12)同平扫相比无异常强化改变。门静脉期:9例(9/12)肝实质呈斑片状或地图状不均匀强化,肝内小静脉未显示,肝段下腔静脉改变(其中5例肝段下腔静脉呈明显逗号状,4例管腔变窄呈短条状),下腔静脉远端未见明显扩张及侧支形成;3例(3/12)肝内静脉显影较淡,管径明显变细。实质期:肝脏改变与门脉期相似。结论:肝小静脉闭塞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和病史可提高影像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