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婷  廖天安 《海南医学》2001,12(8):60-60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颌面外科常见疾病 ,由于颌面部分成许多个肌肉筋膜间隙 ,脓液可以局限在某一间隙内 ,也可以互相扩散 ,形成多间隙感染 ① 。故早诊断 ,使用有效抗生素 ,及时切开引流是治疗关键。现将我科 1995年以来收治的41例颌面部间隙感染作初步总结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41例患者中 ,女性 13例 ,男性 2 8例 ;年龄最小 3岁 ,最大 76岁 ,绝大多数年龄在 2 5 - 40岁之间。1 2 感染来源 :牙源性感染 31例占 76 % ,腺源性感染 8例占 2 0 % ,外伤性感染 1例占 2 % ,上颌窦炎继发感染 1例占 2 %。1 3 发病部位 :颌下间隙 1…  相似文献   

2.
本组对132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因、治疗和诊断进行了分析,认为颌面部间隙感染以牙源性为主,此病发病年龄4岁~76岁,牙源性118例(89.39%),外伤性的8例(6.06%),腺源性4例(3.03%),血源性1例(0.76%),医源性1例(0.76%)。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口腔急诊颌面部感染的病种构成、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以指导口腔急诊颌面部感染的临床诊疗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急诊科有完整电子病历信息的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总结口腔急诊颌面部感染患者的疾病构成、性别、年龄分布、累及牙位等。结果:共纳入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8 277例,其中男性患者4 378例(52.9%),女性患者3 899例(47.1%),男女比例1.12∶1。口腔急诊科常见颌面部感染疾病依次有牙周脓肿(3 826例,46.2%)、牙槽脓肿(3 537例,42.7%)、间隙感染(740例,9.0%)、唾液腺炎症(108例,1.3%)、面部疖痈(56例,0.7%)、颌骨骨髓炎(10例,0.1%)。不同疾病好发性别不同:牙周脓肿、间隙感染、面部疖痈好发于男性患者,男女比例分别为1.24∶1、 1.26∶1、 2.50∶1;牙槽脓肿、唾液腺炎症、面部疖痈发病性别差异不明显,男女比例为0.98∶1、 0.96∶1、 0.7∶1。口腔颌面部感染高发年龄段为5~9岁、 24~67岁。不同疾病好发年龄不同:牙槽脓肿发病高发年龄段为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并分析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我院所收治的12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经过同样的诊断手段,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脓肿切开引流手术联合美洛西林舒巴坦进行联合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疗效方法。结果 120例患者中,脓肿患者45例,占据37.50%;蜂窝组织炎症患者75例,占据62.5%;患者感染的部位中,颌下间隙的感染率最高,其占到全部感染部位的32.5%,其次是眶下间隙22.5%。感染源中,牙源性感染率最高,为55.8%,其次为腺源性感染,为30.0%。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0.00%),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中,颌下间隙感染、牙源性感染的发生可能性最高。此外,脓肿切开引流手术联合美洛西林舒巴坦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有着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牙源性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外科的常见病[1] ,我院自 1984年以来 ,共收治牙源性间隙感染 350例 ,根据患者的病情 ,采用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1 临床资料1.1 病例  350例患者中 ,男性 2 16例 ,女性 134例 ,年龄最小 2岁 ,最大 72岁 ,以 2 2~ 4 5岁最多。1.2 感染来源 智齿冠周炎 2 54例 ,占 72 .5% ,根尖周炎 88例 ,占 2 5.1% ;牙源性颌骨骨髓炎 8例 ,占 2 .3%。1.3 间隙感染部位 颊间隙 98例 ,占 2 8% ;颌下间隙82例 ,占 2 3.4 % ;嚼肌间隙 68例 ,占 19.4 % ;眶下间隙4 1例 ,占 11.7% ;翼颌间隙 2 8例 ,…  相似文献   

6.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丽 《实用医技杂志》1998,5(5):349-349
<正>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常见病、多发病。颌面部有独特的解剖特点,炎症发生后易于扩散,而引起其它部位的病变,或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我院于1989年5月——1993年间共收治口腔颌面部各类间隙感染住院病人257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性别与年龄 男147例,女110例,年龄最小9个月,最大69岁,平均年龄25—30岁之间。1·2 感染来源 牙源性感染96例,占37.5%,腺源性感染161例,占62.5%。1·3 感染部位 颌下间隙感染174例,占67.7%,包括口底蜂窝织炎。其它多间隙感染以眶下、颊部、翼颌间隙感染83例,占32.3%。  相似文献   

7.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 ,近年来发病率虽较前有所降低 ,但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 ,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 ,仍是口腔科医务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本院1 992~ 1 999年共收治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 2 0 0例 ,根据病情分别采取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效果较好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农村 1 2 0例 ,城区 80例 ;男性 1 30例 ,女性70例 ;年龄最小 2岁 ,最大为 70岁 ,以 2 5~ 45岁最多见。1 2 感染类型 牙源性感染 1 4 0例 (70 % ) ,腺源性感染 30例 (1 5 % ) ,损伤性感染 1 5例 (7 5 % ) ,血源性感染 1 0…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的研究现状;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7年5月仍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病患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调查住院期间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的感染率并通过对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分泌物的鉴定分析病原学分布。结果在120例病患中发生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13例,感染率为10.83%,共检出病原菌24株,其中霉氧菌13株,厌氧菌3株,兼氧菌8株,感染源主要来自于牙源性感染。在13例感染患者中牙源性感染10例,占76.9%,腺源性感染2例,占15.3%,其他原因感染1例占7.6%。结论影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因素较多,在临床治疗上对病患的具体症状需采用合理的预防措施,积极预防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84例颌下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因、治疗和诊断进行了讨论,认为颌下间隙感染是颌面部诸间隙中最多见者,且多见于青少年(73例,39.7%)。感染来源以牙源性居多(110例,59.8%),腺源性次之(66例,35.9%)。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1997—2007年行切开引流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住院患者36例,分析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来源、感染与年龄的关系,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与预防。结果感染以牙源性最常见,其次为腺源性,最少为血源性。感染部位以颌下间隙最多。本组35例痊愈,3例出现并发症,经抢救和治疗2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以牙源性感染为主,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口腔颌面部的局部解剖特点、患者年龄和机体抵抗力以及原发灶的不正确处理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现阶段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发病率、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我科2005年4月~2010年1月住院的所有间隙感染患者,作一临床统计分析。结果:发生在嚼肌间隙,颌下间隙感染的最多,共44例,占54%,年龄最小的11个月,最大的81岁。手术治疗64例占78%,保守治疗18例占22%,死亡2例,余均痊愈。结论:病因多为牙源性感染引起,其次腺源性,血源及外伤、全身因素少见。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可缩短疗程。针对病因及时治疗可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2.
笔者医院近年采用自制菊花三七膏外敷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98例 ,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 1 32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 98例 )和对照组 ( 34例 ) ,其中男38例 ,女 94例 ,年龄 1 6~ 6 7(平均 32 )岁。临床症状为口腔颌面部皮肤红肿 (无波动 )、疼痛明显、张口受限 ,伴有发热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白细胞增多 ,诊断为智齿冠周炎、牙根尖周围炎伴发局限性蜂窝炎 ,间隙或多间隙感染。1 .2 治疗方法  采集新鲜菊花三七全草 2kg ,洗净凉干用 95%乙醇浸泡 7~ 1 5d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人临床特征、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早期有效抗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5年12月我科治疗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人246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部位分布及感染来源。对病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分泌物进行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细菌培养采用需氧培养和厌氧培养两种模式。结果 24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人总计检出病原菌502株,其中需氧菌211株(42.03%),厌氧菌116株(23.11%),需氧-厌氧菌175株(34.86%)。牙源性感染检出细菌以厌氧菌及需氧-厌氧菌为主;腺源性感染检出细菌以需氧菌为主。检出前5位细菌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普氏菌、溶血链球菌与梭杆菌。主要检出菌对呋喃妥因、四环素、头孢曲松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在50%以下。需氧菌对环丙沙星、呋喃妥因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低于30%。厌氧菌及需氧-厌氧菌对呋喃妥因、甲硝唑、四环素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低于30%。感染部位前两位的是颊间隙63例(25.61%)、咀嚼肌间隙75例(30.49%)。超过70%的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人为牙源性感染。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发生部位以颊间隙和咀嚼肌间隙为主。感染来源以牙源性感染为主。感染细菌类型多样,兼具需氧及厌氧菌且耐药现象严重。临床治疗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避免耐药率的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成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50例颌部间隙感染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0例患者中,牙源性感染占60.0%,腺源性感染占20.0%.50例患者均给予抗生素治疗,30例间隙有脓肿形成者在局麻下切开引流,其中开髓引流术20例,脓肿切开引流术10例.治愈48例,无效转院2例,治愈率为96.0%,有6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2.0%.结论 成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起病急,病情重,多为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所致,治疗中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积极采用引流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0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耐药性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采集感染部位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鉴定与药敏试验,分析其病原菌分布特点、耐药性情况。另选取106例非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设为对照组,分析其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06例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17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87株,革兰阴性菌82株,真菌5株;主要革兰阴性菌中对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均高于60.0%,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均低于25.0%;主要革兰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头孢噻肟耐药率较高,均高于75.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均高于85.0%;两者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偏低,均低于25.0%;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低蛋白血症、糖尿病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不同病原菌耐药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年龄≥60岁、合并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是其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研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特点。方法 选取114例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病原学资料。结果 颌面间隙感染多发于夏季;累计378个颌面间隙感染中下颌下间隙有88个(23.28%),咬肌间隙50个(13.23%);72例患者培养出病原菌,共培养78株细菌,其中革兰阳性菌星座链球菌24例(30.77%)、咽峡炎链球菌14例(17.96%),革兰阴性菌克雷伯菌8例(10.25%);年龄、季节、病因、糖尿病病史及感染间隙数目均影响患者住院时间(均P<0.05);患者临床特征对住院时间的影响程度顺序依次为间隙累及数目、糖尿病病史和年龄。结论 颌面间隙感染具有季节性特点,好发于面上间隙,多由革兰阳性菌引起,其治疗效果主要受感染间隙数目、糖尿病病史和年龄的影响。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7.
翼颌间隙巨大滑膜肉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分析1例口腔颌面部翼颌间隙巨大滑膜肉瘤的诊治经验,探讨口腔颌面部翼颌间隙滑膜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颌面部间隙感染并存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指导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四川省人民医院颌面外科收治的83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并存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n=37)和非糖尿病组(n=46).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性别、年龄、感染来源、受累间隙数目、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和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 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中,糖尿病组患者年龄更大(P=0.006);牙源性感染为最常见的感染来源;糖尿病组患者感染更容易累及2个以上间隙(P=0.001),更容易发生并发症(P=0.013),住院时间更长(P=0.008),入院后使用更高级抗生素(P<0.001),两联用药的可能性更大(P<0.001).结论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并存糖尿病患者与未并存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有着较大差异,应予以高度重视,严格控制血糖,及时切开引流,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并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本文通过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接收的62例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感染部位、感染源、彩色多普勒超声等相关治疗方法进行评析,并探究其治疗效果。结果在62例患者中,感染部位以颌下间隙和眶下间隙最为普遍,分别占38.70%、19.35%;感染源以牙源性感染最多,占59.67%。结论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应采取多种辅助诊断方式进而精准做出诊断,且应用全身和局部治疗相结合的方法,积极给予有效抗菌药物、对症处理,使患者能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20.
王菊艳 《甘肃医药》2014,(6):426-427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84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原发病灶、发病年龄、发病部位及治疗情况。结果:口腔颌面部感染以牙源性最为常见,其次分别为腺源性、外伤性、医源性。感染部位以咬肌间隙感染、颌下间隙感染最为多见。结论: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应采取积极抗感染与手术切开引流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