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经>在论述六气病机中,遗失秋燥致病.后世医家多不明燥邪致病,每遇燥邪致病,多用辛香温燥之药,如乌药、香附、半夏、厚朴等,以燥治燥加重病情.喻昌言"他凡秋伤于燥,皆为秋伤于湿,历代诸贤,随文作解,弗察其讹"(<医门法律·秋燥论>).直至金元时期刘河间发现燥邪致病:"诸涩枯涸,干劲皴裂,皆属于燥"(<素问·玄机原病式>),才将六气病机补充完整.但刘河间只是给出燥邪致病病机,未给治法及方药.明末医家喻昌将燥邪致病病机完善并第一次提出治燥专用方药.至此,秋燥致病才被后世医家重视.如清代医家吴瑭创出桑杏汤、杏苏散、桑菊饮等治燥名方.  相似文献   

2.
浅议燥邪的发病季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旭红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804-1804
燥邪,为六淫之一,是重要的外感致病因素,早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燥胜则干”的论述,虽《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独遗燥气,但经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诸涩枯涸,干劲皴竭,皆属于燥”,而成为六气一类。关于燥邪的发病季节,历代医家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种:1以秋季为主喻昌鉴于《内经》无伤燥一门,古方绝无治燥之剂,乃根据临床实际,将“秋伤于湿”改为“秋伤于燥”,自其提出“大意谓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医门法律·伤燥门·秋燥论》)之说,厥后递沿其言,医者多以为燥病生于秋,燥邪致…  相似文献   

3.
袁海波教授辨证论治干燥综合征经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袁智宇 《中医研究》2005,18(8):53-54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外分泌腺尤以唾液腺和泪腺受累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时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组织,引起内脏损害.中医学认为津液不润则燥,燥甚而枯则干,<内经>有"燥胜则干"之说.本病多因火热煎灼,阴血耗伤,或脉络痹阻,津液不布所致.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论燥>中云:"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主要表现出精血津液不能滋养润泽,阴虚亏损的征象.本病属于中医学燥证范畴.  相似文献   

4.
类燥证探讨     
燥证是指外感燥邪或体内津液亏少,脏腑、组织、官窍失却滋润、濡养、充盈,以口渴尿少,口、鼻、咽喉、唇、舌、皮肤、大便干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中医学对燥证的论述可追溯到<黄帝内经>时代,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清气大来,燥之胜也","岁金太过,燥气流行","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等记载.金元时期,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燥类>中指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补充了<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燥气为病的缺如.  相似文献   

5.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专注于外感热病的研究,对于外感病邪之一的燥邪及其所致病证亦有精深的论述和详尽的阐发.他不仅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五气皆备、独燥缺如的情况下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病机,而且对燥病的病因、病证及其类型、治疗用药等诸多方面见地匪浅,独辟蹊径.特别是在<素问>"燥者濡之"、"燥者润之"的治疗思想指导下,扩大了燥病的致病范围和治疗途径,形成了证治一体,多途径、多角度探讨燥及与它邪相兼为病的辨治体系,为当今临床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值得后人学习和效法.  相似文献   

6.
燥证琐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燥证 ,是一类以津液减少、甚至枯涸为主要病理机制 ,以干燥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燥邪为病的特点概括为“燥胜则干” ;《素问·至真要大论》则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原则。另外 ,对津液的生成敷布、五脏与五液的关系、肾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等 ,《内经·素问》都有重要的阐述。但总体来看 ,《内经》对燥邪为病的论述似较简略 ,不尽详明处亦或有之。如病机十九条惟燥阙如 ,以至后人不免有“六气之中 ,惟燥气难明”的感慨。清代温病学派对燥邪为病多有阐发 ,很大程度上发展了《内经》的燥证理论 ,对燥邪的性质和致…  相似文献   

7.
凉燥者,非燥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燥邪致病之争自古有之,从<内经>中病机十九条独脱燥气病机,并提出与四时之气不相符合的"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理论,为燥邪之争埋下伏笔;到后世医家刘完素补充"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燥气病机,又有喻昌创立著名的秋燥论,大胆提出"秋伤于燥"的观点,并处以理法方药,本来燥气之争应该至此"而千古之大疑始一决也".但后来又有吴鞠通等大家提出燥分凉温的理论,致使燥邪的问题又重新被搬上了中医的论坛.何廉臣在<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中指出:"六气之中,惟燥气难明,盖燥有凉燥、温燥".但我们认为,凉燥病邪实不存在,其病因、病机等都可用小青龙汤证来解释,实乃小青龙汤证之轻症也.  相似文献   

8.
《内经》在论述六气病机中,遗失秋燥致病。后世医家多不明燥邪致病,每遇燥邪致病,多用辛香温燥之药,如乌药、香附、半夏、厚朴等,以燥治燥加重病情。喻昌言“他凡秋伤于燥,皆为秋伤于湿,历代诸贤,随文作解,弗察其讹”(《医门法律·秋燥论》)。直至金元时期刘河间发现燥邪致病:“诸涩枯涸,干劲皴裂,皆属于燥”(《素问·玄机原病式》),才将六气病机补充完整。但刘河问只是给出燥邪致病病机,未给治法及方药。明末医家喻昌将燥邪致病病机完善并第一次提出治燥专用方药。至此,秋燥致病才被后世医家重视。如清代医家吴瑭创出桑杏汤、杏苏散、桑菊饮等治燥名方。  相似文献   

9.
《内经》载"燥邪"有"淫"、"迫"之分,其"淫"者方为燥淫证之病因。此文分析《素问·天元纪大论》等相关篇章中燥邪淫胜所致病证之证候、病机、治则治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据《内经》"病起于阴阳"之论,指出《内经》所论之燥淫证出于病因辨证,为感受燥淫之邪而病起于阳者,其证病位在表在里、在脏在腑,证候表现繁杂多样,病机复杂多变且不止于"燥甚则干"一隅,当属"广义燥证";今内燥证和外燥证当属"狭义燥证"。前者出于病性辨证,以阴津失于濡润为要;后者虽亦出于病因辨证,但却囿于季节性燥邪所致之燥淫表证。西北燥证是感受燥邪为主病的复合型方域性中医证候,属广义燥证,故以病因辨证为本是开展西北燥证相关研究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燕少恒  郭建博 《河北中医》2012,34(11):1709-1710
"六淫"作为中医外感病因的重要概念,其中"风、寒、暑、湿、火"论者代不乏人,但自《内经》以后却鲜见关于燥邪的相关论述,直至金·刘完素于《内经》"病机十九条"外补充"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清·喻昌"秋燥论"指出"春分以后之湿,秋分以后之燥,各司其政",燥邪作为独立致病因素在发病中的地位才又逐渐被重视起来.近代以来,论燥者多偏于对燥证治法方药的研究,鲜见有关燥邪的系统论述.我们不揣固陋,对燥邪的属性、致病特点等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刘完素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五气兼备、独燥缺如的情况下,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病机。其病理以血枯、津亏为主,症状以内在脏腑组织干燥及外在皮肤干燥的紧敛燥涩之象为特点。燥病的病因不外表里两途,刘氏较为重视内燥为病,而内燥多为它邪转化而来。1、热能耗液而为燥。2、风能胜湿而为燥。3、寒主收引而致燥。因寒的收敛作用致腠理闭塞,可见无汗而干燥的表现。4、玄府  相似文献   

12.
刘完素燥论阐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繁洁 《中医杂志》2004,45(10):723-725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专注于外感热病的研究,对于外感病邪之一的燥邪及其所致病证亦有精深的论述和详尽的阐发.他不仅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五气皆备,独燥缺如的情况下,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病机,而且对燥病的病因、病证及其类型、治疗用药等诸多方面很有见地,蹊径独辟.特别是在《素问》"燥者濡之"、"燥者润之"的治疗思想指导下, 扩大了燥病的致病范围和治疗途径, 形成了证治一体, 从多途径、多角度探讨燥邪及它邪相兼为病的辨治体系, 为当今临床治疗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3.
手足皲裂属于燥邪所伤,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也说:“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因我区位居北方,气候寒冷干燥,风沙又大,患皮肤皲裂的较多。尤其是农牧民和机械工人患此病的更多。此病多发生于秋冬季节。若患此病疼痛难忍,严重者影响生产劳动。当初在临床中遇到此病颇觉棘手,于是我就翻阅了  相似文献   

14.
秋燥系好发于秋季的一种外感热病。本病由燥热病邪致病,初发即具肺卫津干气燥之特点,临证可见咽干、鼻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一派燥象。本病病情轻,传变少,病程短,易于痊愈,属于新感温热类疾病。一、秋燥源流关于燥证的记载始见于《内经》,《素向·阴阳应象大论》云:“燥盛则干”,指出了燥气之特点;《素向·至真要大论》云:“燥者濡之”,进一步指出了治疗大法,但其时并无“秋伤于燥”之说。金元时期,对燥邪致病的理论与施治已有发展。如金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依据燥证特点补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病机概括,李东垣并创立了治燥诸方,如导气除燥汤、润肠丸等。但此时诸家所论之燥为热胜则燥,  相似文献   

15.
人体的血脉经络,流通全身各处,内贯五脏六腑,外濡肌肤腠理,运行气血津液,滋润灌溉全身.<灵枢·决气>:"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视其外应,以察其内藏,则知所病矣",故"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脉要精微论>:"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素问·平人气象论>:"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经>:"魂、魄、谷、神,皆见寸口".从以上经典论述可治,脉象已成为反映机体综合信息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6.
金郁之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本指金运气机失常,但临证运用时不必拘于运气之病,金既可从外邪论应燥,亦可从病位论应肺、大肠、皮毛、气分。金郁既可表现为本脏之病,亦可因生克制化引起所胜或所不胜之脏的异常。"金郁泄之"主要包括宣通肺气、通利小便、滋水制火、辛润祛燥、通利大便等治法,对临床多种病症的治疗思路具有启示。  相似文献   

17.
刘完素燥证论治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燥证 ,《内经》缺如。自金代刘完素补入 ,后世医家论燥证者 ,代不乏人。然笔者认为 ,时至今日仍有探析完素论燥微旨之必要 ,以知治燥之法 ,进而或可悟邪气为病之机理。《素问·至真要大论》虽曰 :“夫百病之生也 ,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但于分论各气为病机理时 ,却独缺燥病。完素补之曰 :“诸涩枯涸 ,干劲皴揭 ,皆属于燥” (《素问玄机原病式》,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皆同此 )。其自注云 :“涩 ,物湿则滑泽 ,干则涩滞 ,燥湿相反故也。如遍身中外涩滞 ,皆属燥金之化 ,故秋脉涩”;“枯 ,不荣王也。涸 ,无水液也。干 ,不滋润也。劲 ,不柔合…  相似文献   

18.
<内经>对咳嗽已有较深刻认识,<素问·咳论>所云"皮毛者,肺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指出形寒饮冷伤肺为咳.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肺瘘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及"痰饮咳嗽病脉证治"两篇,从表里寒热虚实例述咳嗽病证,既体现咳嗽病是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也说明凡邪气如疲饮、热邪、燥邪、风邪等伤肺即可致咳,所列诸方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至今仍为临床所喜用.金元时代,刘完素对咳嗽的病因病理有进一步的研究,<河间六书·咳嗽论>指出"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惟湿病痰饮入胃,留之而行,止于肺则为咳嗽",强调湿在咳嗽发病中的作用,提出"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枳壳,陈皮利其气而痰自下,"很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完素燥气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涩枯涸,乾劲皴揭,皆属于燥”是刘完素对《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的补充和发展。《内经辑要》推崇为“研究病机的典范”,秦伯未先生称其“用力最专”,诚非虚语。最近,我们在复习古代医学文献中发现,刘完素论燥除在《素问玄机原病式》  相似文献   

20.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大便难."<素问·厥论篇>云:"太阴之厥,则腹胀后不利."其中"大便难"、"后不利",即指大便不通或不畅.<素问·举痛论篇>还提出:"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认为便秘的病机属热闭津亏.至清代沈金鳌著<杂病源流犀烛>专设"大便秘结源流",系统阐释便秘的病机有胃虚、热秘、冷秘、风秘、血热、血分枯燥、津液亡失之分.本院魏品康教授从医40余年,对治疗习惯性便秘有独特见解,认为患者此病经年,多数迭经清热利下之品乏效,故临证当重视健脾治本,辅以通腑治标,兼施润法增液行舟,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师从于侧,受益匪浅.现将魏师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