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玉婷  谭小燕  李梁瑜 《河北医学》2009,15(10):1203-1205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粘连性肠梗阻行腹腔镜松解术后预防肠管再次粘连的效果。方法:将78例粘连性肠梗阻行腹腔镜松解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n=40)和对照组(n=38)。康复组于术后8h开始康复干预;对照组行术后常规治疗护理。结果:康复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及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较对照组短(P〈0.01)且术后腹胀及粘连性肠梗阻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粘连性肠梗阻行腹腔镜松解术后实施综合的康复护理,可预防肠粘连的再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粘停宁膜片对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作用。方法1000例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按随机均等的分配原则分为两组,手术方法相同,试验组术后腹腔内放置粘停宁膜片,对照组未放。结果试验组术后2年内肠粘连发生率为4.38%,对照组为9.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后放置粘停宁膜片对预防粘连性肠梗阻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用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n=30),试验组患者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开放手术进行治疗,研究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出现状况及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时间。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出现状况较对照组显著减少,试验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减短,且组间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可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出现率,减少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预后良好,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再手术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7年5月收治的35例粘连性肠梗阻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行开腹肠粘连松解术(A组),13例行小肠部分切除(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肠呜音听诊评分、术后排气、体重、生活质量评分及复发率。结果:B组患者的肠鸣音听诊评分、术后排气、生活质量评分及复发率显著优于A组(P〈0.05),两组患者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粘连性肠梗阻行小肠部分切除术能够促进肠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5年来应用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经验,探讨腹腔镜在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5月至2007年5月应用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病人21例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18例成功利用腹腔镜完成肠粘连松解术,2例改腹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肠粘连松解术,1例中转开腹。结论利用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入腹腔途径创伤小,能全面的探查腹腔内脏,较快地发现粘连部位及范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减少了再粘连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为预防粘连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与开腹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选择78例粘连性肠梗阻,其中36例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腹腔镜组),42例行传统开腹肠粘连松解术(开腹组),观察比较2组的手术效果。结果:与开腹组患者比较,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进食时间早,术后住院天数短,并发症发生少(P<0.05~P<0.01)。结论: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全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行肠粘连松解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和治疗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身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0%,低于对照组35.0%,观察组总满意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刘璞  张雨青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9):122-123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大承气汤术后灌肠在急腹症病人肠功能早期恢复,预防肠粘连及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将207例急腹症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就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发生、1年内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各项指标总体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术后中药灌肠在急腹症病人肠功能早期恢复,预防肠粘连及粘连性肠梗阻疗效明显、方法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9.
粘连性肠梗阻选用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的疗效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35例粘连性肠梗阻选用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的疗效,探讨粘连性肠梗阻选用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在临床胃肠外科值得推广应用。方法:30例粘连性肠梗阻开腹术与35例粘连性肠梗阻选用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对比的临床资料。结果:选用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具有创伤小,机体恢复快,并发症、后遗症少和不留瘢痕等优点,其临床疗效明显好于粘连性肠梗阻开腹术。结论:粘连性肠梗阻选用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在临床胃肠外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将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进行比较,探讨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用于粘连性肠梗阻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选择实施肠粘连梗阻手术患者51例,其中25例行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另26例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用时、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腹腔引流、伤口感染、住院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开腹组,两组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发症少等优点,在严格掌握和遵循手术指证的前提下,为解决粘连性肠梗阻需反复手术的临床难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后使用医用粘停宁预防术后粘连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甲状腺外一科2012年6月至2013年1月行甲状腺手术的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粘停宁80例(观察组),未用粘停宁100例(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5 d、1个月、3个月、6个月采用数字评分法对患者颈部舒适度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颈部不适感在术后15 d、1个月、3个月、6个月比较,观察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用粘停宁对预防甲状腺术后术区粘连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制肠梗阻导管联合中药在治疗黏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黏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0例黏连性肠梗阻随机分为用自制肠梗阻导管联合中药及开腹手术组,各20例,对比分析2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其中分离致肠破裂或需肠切除者予以剔除。结果自制肠梗阻导管联合中药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方面优于单纯开腹手术组(P〈0.05),术后肠梗阻复发率低于单纯开腹手术组(P〈0.05)。结论自制肠梗阻导管联合中药具有提高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机体恢复快,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3.
魏娜 《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12):1268-1269
目的探析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肠排列术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粘连性肠梗阻患者100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进行改良内置管肠排列术疗法,对照组进行常规肠粘连松解术疗法,比较两组的各项临床参数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0%、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改良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促进患者病情迅速康复,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对脾切除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前、术后给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恶心呕吐、腹胀、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于术后第3天、第7天检测所有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氨、血常规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中术后发生腹胀、恶心呕吐的患者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3天、第7天,治疗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血氨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白蛋白(AL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手术患者配合中药治疗能够改善患者术后的胃肠道功能,减少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并且有利于患者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补液为主结合静脉补液治疗老年酮症酸中毒临床价值。方法:选择89例患者,其中观察组45例使用胃肠道补液为主结合静脉胶体补液维持方案,并与单纯实施静脉补液治疗的对照组比较,在治疗24h内统计患者补液总量并监测患者血糖、血钠和血钾变化情况,记录尿酮体消失和患者意识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4h、6h、12h和24h补液量高于对照组(P〈0.05),尿酮体消失时间以及意识恢复时间快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h血糖、血钠及血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肠道补液为主结合静脉胶体液维持,能较快的改善老年酮症酸中毒患者病理生理状态,促进患者意识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同一方药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S-COPD)与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分段随机分组、平行对照(1∶1)、双盲的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将276例S-COPD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38例。治疗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中药汤剂,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中药安慰剂,疗程为6周。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对所有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结果:①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GRQ各项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呼吸症状、疾病影响评分和总分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显著(P〈0.01);②治疗后,两组S-COPD患者的SGRQ各项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呼吸症状、疾病影响评分和总分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显著(P〈0.01);③治疗后,两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SGRQ各项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呼吸症状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显著(P〈0.01)。结论:采用中医同一方药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S-COPD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实现"异病同治"。  相似文献   

17.
中西结合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方法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方法:对48例非手术重症急性胰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中西结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大柴胡汤加减方水煎后从胃管注入并闭管23h,每天2剂,710天为1个疗程。结果:48例中显效15例,有效2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9.58%。其中结合组较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高(95.83%∶83.33%,P〈0.05);结合组较对照组腹痛缓解时间短(14.15天∶27.13天,P〈0.05);肠功能恢复快(2.45天∶5.17天,P〈0.05);淀粉酶恢复时间短(4.53天∶6.51天,P〈0.05);住院日缩短(22.32天∶30.22天,P〈0.05);并发症减少(25.00%∶54.17%,P〈0.05);病死率低(4.17%∶16.67%,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较单纯西医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6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来我院进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观察组则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比较两组患者间胃肠道功能(腹胀、食欲情况、呕吐、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肛门排便时间)恢复情况差异。术前及术后第24、72小时,空腹采血比较两组患者间胃肠激素(血清胃动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及生长抑素)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肛门排便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腹胀、呕吐及食欲差的发生率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胃动素、胃泌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对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影响小,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对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3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针药组。常规治疗组46例,采用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针药组47例,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共治疗1周。采用临床有效率和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为观察指标,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药组的总有效率达91.5%,并且针药组在肛门排气排便、解除禁食的时间上优于常规治疗组(均P〈0.01)。结论:电针能缩短病程,并能快速地改善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评估医用防粘连膜预防剖宫产术后切13粘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7月广东省深圳市龙华人民医院收治的自愿主动要求剖宫产及有剖宫产指征的孕妇300例,按产程不同分为未临产剖宫产组、第一产程剖宫产组、第二产程剖宫产组。剖宫产均采用子宫下段剖宫产。各组孕妇又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分别共150例),治疗组将医用防粘连膜(壳聚糖膜)覆盖于子宫下段切13周围及与腹壁切13相对应的子宫表面及附近肠管表面;对照组未放置医用防粘连膜,术后常规关腹。比较各组间的术后切口粘连率与子宫下段前壁切13愈合情况。结果治疗组发现术后切口粘连1例,对照组术后切口粘连37例。其中未临产剖宫产组18例,第一产程剖宫产组7例,第二产程剖宫产组12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子宫下段切口愈合总有效率为98.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用防粘连膜能有效地防止剖宫产术后腹壁粘连,同时所需费用少,患者无痛苦,又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广泛应用后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