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T诊断上颌窦鳞癌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晓明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4):2616-2617
目的:探讨CT诊断上颌窦鳞癌的价值。方法:对26例患者进行冠状位和轴状位扫描,结合平扫和增强,对所有的图象分别使用软组织窗位和骨窗位进行分析。结果:鼻腔内可见软组织块影,并向周围组织侵袭,增强后可见不均匀强化,窦壁呈溶骨性破坏。结论:CT可以明确上颌窦鳞癌的诊断,显示病变范围,指导临床治疗,因而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龚启勇  刘权 《贵州医药》1994,18(2):70-71
本研究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副鼻窦恶性肿瘤的CT表现。其CT征象有:1、副鼻窦密度增高;2、软组织肿块;3、肿块强化;4、骨质破坏。著者认为调节不同窗宽窗位连续观察有助于发现早期骨质破坏。对上颌窦顶壁骨质破坏的显示则宜采用薄层、重叠扫描技术并作冠矢状面重建或作直接冠状面扫描。本文对鉴别诊断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上颌窦内软组织肿块的CT表现,提高CT对该症的诊断率.方法 采用东芝AUKLET/FS螺旋CT机,扫描条件:120 rv,230 mAs,5 mm层厚连续扫描.个别患者在感兴趣区加薄层扫描(2 mm).结果 真菌性上颌窦炎27例,CT表现为上颌窦内软组织肿块充满窦腔,其中25例累及鼻腔及邻近副鼻窦.肿块密度高且不均匀,合并点状或斑块状钙化24例,窦壁骨质硬化18例,斑点状骨质破坏1例.上颌窦内翻乳头状瘤10例,CT表现为同侧上颌窦及鼻腔扩大,其内充满软组织肿块,合并液化坏死1例,条块状钙化1例,窦壁骨质压迫吸收变薄8例,合并慢性副鼻窦炎7例.上颌窦癌19例,CT表现上颌窦内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坏死液化17例,溶骨性骨质破坏,并向周围浸润14例.结论 CT可较好显示上颌窦内软组织肿块的内部结构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帮助分类鉴别,对大多数病变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16层螺旋CT在诊断上颌窦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诊断上颌窦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79例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上颌窦疾病患者用飞利浦brilliance16层螺旋CT按颌面部常规条件扫描后进行多平面重组成像、容积成像技术、CT仿真内窥境等图像后处理,并由2位以上CT诊断医生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结果79例患者中,慢性炎性病变59例,良性病变4例,上颌窦癌2例,上颌窦外伤14例。16层螺旋CT定位诊断正确率为100%,定性诊断正确率89.87%。冠状位重组图像是观察上颌窦解剖结构、软组织、骨组织、病变的显示情况最佳成像方法。结论16层螺旋CT重建能提供上颌窦的空间关系信息,可作出定性定量诊断,临床应用价值大,有利于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金慧艳  任克  孙颖  石佳滨 《中国医药》2009,4(7):557-557
16排螺旋CT矢状重建能提供类似磁共振成像(MRI)的腰椎间盘图像,对腰骶部曲度过大患者椎间盘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我们对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98例腰骶部曲度过大患者椎间盘病变部位行16排CT螺旋扫描(其中19例先行椎管造影),并进行矢状重建及轴位重建。通过对脊椎的矢状重建图像及任意角度的轴位图像进行分析,探讨腰骶部曲度过大患者的椎间盘病变在16排螺旋CT矢状及任意角度的轴位状重建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腰骶椎间盘病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鼻窦病变的X线与CT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X线与CT诊断鼻窦病变的临床特点,为鼻窦病变的准确定位及定性提供了重要依据。方法(1)X线平片;(2)CT扫描:CT机为美国GE-MaX-Ⅱ型,层厚与层距均为5mm,轴位或冠状扫描,扫描范围自上颌骨齿槽突开始,止于额窦上方。结果(1)X线平片检查的38例中,诊为炎性反应的23例,黏膜下囊肿6例,骨痛2例,上颌窦癌1例,正常6例。(2)CT炎性反应22例,黏膜下囊肿7例,骨痛2例,上颌窦癌1例,正常6例。其中,X线平片诊为炎性反应的23例中有3例正常。6例正常中有2例为炎性反应,1例为黏膜下囊肿。22例炎性反应尚伴有鼻息肉5例,2例骨瘤其中1例定位错误。1例上颌窦癌和5例鼻息肉均行手术或穿刺证实。结论X线平片存在许多不足,对病变的全面情况了解不够,对蝶窦及鼻腔内的情况知之更少,且易漏诊。而CT图像清晰度高、无伪影、无骨质重叠,对病变的情况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可以较准确地定位及定性,从而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及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静脉血栓的CT影像表现,分析其在脑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集的脑静脉血栓患者32例,分析其CT直接征象、间接征象及CT静脉血管造影表现。结果 CT平扫:12例索带状高密度,11例上矢状窦三角形高密度,7例静脉性脑梗死; CT增强扫描:11例CT增强上矢状窦三角形低密度,10例脑实质水肿;CTV(直接CT静脉造影术):20例CTV显示相应静脉窦闭塞、不规则狭窄或充盈缺损;2例头颅CT平扫、增强扫描及CTV未见异常。结论 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诊断脑静脉血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53 岁.1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鼻腔流清水,不结痂,用力及低头时流量增加,间断出现头痛,以双侧颞部明显,间断发烧,无意识异常,无鼻塞,无通气差,1 月前症状明显加重.行鼻腔流出物脑脊液常规检查:葡萄糖:68 mg / dl,氯:156 mmol/ L,总蛋白:65 mg / dl.影像学检查 :(1)CT检查:应用 GE 64层螺旋 CT行容积扫描后再行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多平面重建(multiplane reformation,MPR),分别以骨窗及软组织窗观察,横断面骨窗及软组织窗均可见位于蝶窦后壁的骨质缺损(图1).  相似文献   

9.
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福转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1):1576-1577
目的 探讨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骨肉瘤的认识。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骨肉瘤,全部病例均作了X线、CT平扫与19例MRI,其中8例CT增强扫描,1例MRI增强扫描。结果 骨肉瘤的基本征象有骨质破坏、肿瘤骨形成、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这些征象在平片、CT与MRI上均可见到,但他们的表现有所不同。CT与MRl可显示平片不可见或难以发现的征象:肿瘤与周围软组织的分界、肿瘤坏死、出血、肿瘤侵犯关节及跳跃性病灶。增强扫描更有利于显示肿瘤的边界及肿瘤.骨髓交界面。结论 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X线、CT与MRI相结合可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全面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加深对鼻道窦口复合体常见解剖变异与副鼻窦炎性病变及临床内镜手术相关性的认识。方法使用SIEMENS ESPRIT螺旋CT扫描仪对搜集整理临床证实的鼻窦炎患者58例进行冠状位高分辨扫描,层距、层厚均为3mm,骨算法重建,窗宽1500~3000HU,窗位150~300HU。重点观察钩突、中鼻甲、鼻中隔、筛泡发育形态、位置。结果 58例慢性鼻窦炎与鼻道窦口复合体常见解剖变异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以钩突、中鼻甲、鼻中隔及筛泡的解剖变异影响最为显著。结论高分辨率CT冠状位扫描能清晰地显示鼻道窦口复合体的解剖变异、慢性鼻窦炎位置以及二者的关系,当存在多种解剖变异时受累最重的是上颌窦,其次是筛窦。  相似文献   

11.
CT在上颌窦炎症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 CT扫描对上颌窦炎症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4 8例上颌窦炎症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和 CT资料。所有病例均行轴位扫描 ,轴位加冠状位扫描 3例 ,X线检查 8例 ,MRI检查 2例。结果 :上颌窦炎 4 0例 ,黏膜囊肿 3例 ,息肉 3例 ,黏液囊肿 1例 ,霉菌感染 2例。结论 :CT可反映上颌窦炎症性病变的基本形态及密度改变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 ,是上颌窦炎症性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周光礼  左翔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3):2486-2486
目的:总结真菌性上颌窦炎与上颌窦癌cT表现特点。方法:对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真菌性上颌窦炎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均见上颌窦内不均匀软组织影伴不同程度积液;(2)5例软组织内钙化;(3)5例局部轻度骨质增生,6例见上颌窦内侧壁骨质吸收;(4)1例增强扫描软组织块影轻度不均匀强化;(5)1例术前诊断为上颌窦癌。结论:真菌性上颌窦炎具有特征cT表现但应与上颌窦癌作鉴别。  相似文献   

13.
出血坏死性上颌窦炎的X线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血坏死性上颌窦炎在临床上易被误诊为上颌窦肿瘤,X线、CT检查对观察病变范围和鉴别诊断上有重要价值[1-3]。X线、CT检查主要以窦腔内软组织肿块、窦壁骨质吸收或破坏为特征,而一般上颌窦多以窦腔致密、有液平及黏膜增厚、窦壁改变不多见为特征。慢性期可表现为窦壁的增生硬化。为了进一步对出血坏死性上颌窦炎X线、CT表现的认识,本文就1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资料结合X线、CT诊断进行分析讨论。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0例中,男7例,女3例,年龄10~70岁,平均年龄41岁。临床表现均有间歇性鼻塞、脓涕(呈黄色或灰色),有时鼻衄,病灶多为…  相似文献   

14.
随着CT机的普及和内窥镜鼻窦外科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鼻窦病变的病因学诊断和鼻窦外科术式的选择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就要求CT扫描技术及诊断准确性的提高,现将207例鼻窦病变的CT诊断结果分析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207例中,CT诊断为正常6例,各种病变201例。男性107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4岁,平均37岁;女性94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11岁,平均35岁。2 扫描方法采用SOMATOM-CR全身CT扫描机检查,层厚4mm,床动4mm,软组织用窗宽250HU、窗位50HU,骨组织用窗宽1500HU、窗位500HU。轴位扫描时病人取仰卧位,以眼眶下线为基线,扫描范围自上颌窦底…  相似文献   

15.
16排螺旋CT矢状重建能提供类似磁共振成像(MRI)的腰椎间盘图像,对腰骶部曲度过大患者椎间盘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我们对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98例腰骶部曲度过大患者椎间盘病变部位行16排CT螺旋扫描(其中19例先行椎管造影),并进行矢状重建及轴位重建.  相似文献   

16.
16排螺旋CT矢状重建能提供类似磁共振成像(MRI)的腰椎间盘图像,对腰骶部曲度过大患者椎间盘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我们对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98例腰骶部曲度过大患者椎间盘病变部位行16排CT螺旋扫描(其中19例先行椎管造影),并进行矢状重建及轴位重建.  相似文献   

17.
16排螺旋CT矢状重建能提供类似磁共振成像(MRI)的腰椎间盘图像,对腰骶部曲度过大患者椎间盘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我们对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98例腰骶部曲度过大患者椎间盘病变部位行16排CT螺旋扫描(其中19例先行椎管造影),并进行矢状重建及轴位重建.  相似文献   

18.
16排螺旋CT矢状重建能提供类似磁共振成像(MRI)的腰椎间盘图像,对腰骶部曲度过大患者椎间盘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我们对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98例腰骶部曲度过大患者椎间盘病变部位行16排CT螺旋扫描(其中19例先行椎管造影),并进行矢状重建及轴位重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6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窦炎CT表现。结果真菌性鼻窦炎主要CT表现有:病变多发生于一侧,以上颌窦最多见,同时累及其他鼻窦;病变鼻窦内呈现软组织团块影,内可见点状、结节状钙化;部分窦腔增大,骨壁破坏。结论真菌性鼻窦炎在CT表现上有特异性,cT对诊断真菌性鼻窦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谢荣泽  项劲驰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2):3070-307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间孔区受累的螺旋CT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8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间孔区受累患者的螺旋CT轴位扫描和螺旋薄层扫描后平行于椎弓根长轴矢状位重建图像表现。结果:本组螺旋CT轴位扫描均显示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表现。平行于椎弓根长轴矢状位重建图像特征性地表现为突入椎间孔内的软组织影,压迫相应脊神经根,形态多呈丘状、圆形、三角形及不规则小结节形,同时清晰地显示了腰椎间盘突出与神经根的解剖关系。结论:螺旋CT轴位扫描结合螺旋薄层扫描后,平行于椎弓根长轴矢状位重建图像,能准确全面地显示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间孔区受累的表现及其与神经根的解剖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