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4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CT表现。结果:该组病例中肿瘤位于胃12例、十二指肠6例、空肠3例、回肠1例、结直肠2例、肠系膜1例、腹膜后2例。按危险性分级,极低度1例,低度6例,中度9例,高度11例。极低度及低度GIST直径〈5cm,边界清楚,大多密度均匀,强化均匀,中高度GIST直径〉5cm,大多边缘不清,密度不均,可有钙化、出血、囊变,强化明显。结论:64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GIST的定位、定性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 2 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资料。结果 发生部位 :胃 14例 ,空肠 7例 ,回肠 5例 ,直肠 3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 :肿瘤呈均匀等密度 17例 ,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或低密度 12例。增强扫描 :病灶呈中度或明显强化 13例 ;病灶呈不均匀强化 ,其中可见小囊状改变 6例 ;病灶中央大片状坏死 ,周边呈中度或明显强化 3例。2 9例中 13例病灶直径小于 5cm ,边界清楚 ;16例恶性病灶多大于 5cm ,边界清楚 ,其中伴囊状坏死出血 2例。结论 CT检查胃肠道间质瘤定位准确 ,对良恶性亦很有诊断价值 ,但无明显特异性表现 ,确诊有赖于病理学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诊断,评价MSCT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过去1年在我院就诊的47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相关资料。结果:胃部肿瘤24例,小肠肿瘤14例,肠系膜肿瘤7例,大肠肿瘤2例;其中有恶性GIST病例28例,CT表现为:肿瘤的直径5cm以上19例,瘤体内坏死5例,肿块边缘分叶状4例;良性19例,肿瘤直径在5cm以下,边界十分明显且清晰,密度相当均匀。所有病例都有CT检查敏感性,准确定位93.6%(44/47),定位的准确达到87.2%(41/47)。结论:GIST病例具有影像特点。GIST的检查方法是CT检查,CT检查可对GIST进行准确定位与定性,以此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学特点。结果:20例胃肠道间质瘤中8例良性,7例交界恶性,3例恶性,2例发生肝转移。12例位于胃,7例位于小肠,1例位于结肠。间质瘤大小为2cm~18cm;8例形态不规则,12例为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6例为混合性生长,境界不清,3例为腔内生长,11例为腔外生长。肿瘤密度均匀、不均匀,轻-重度强化,1例见钙化。结论: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GIST的CT表现临床资料。结果30例GIST中,良性6例,恶性24例;发生于胃14例;小肠8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系膜5例。CT表现为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CT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CT平扫及增强的影像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期间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的病例螺旋CT平扫及增强的影像表现。结果:CT平扫显示肿瘤位于腔内或腔外生长,密度均匀,内发生囊变坏死、钙化、出血致肿块密度不均,增强后肿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不均匀。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胃间质瘤(GST)的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探讨胃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的CT表现,包括病变部位、生长方式、形态、大小、密度及强化程度、有无淋巴结及其他器官转移。结果:35例病灶均为单发,位于胃体17例、贲门胃底14例、胃窦4例。肿瘤内部密度多不均匀,伴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囊变,钙化4例。瘤体最大者14cm×10cm×9 cm。肿块位于胃腔内13例,突向腔外者13例,同时向胃腔内外生长者9例。17例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21例病灶增强静脉期进一步强化。结论:G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多层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胃肠道间质瘤MSCT表现,研究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经由手术病理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28例的一临床资料,整理并予以回顾分析,对相关病例给予了MSCT增强扫描,对患者的CT表现与病理诊断相对照。结果:25例患者共计有25个肠胃道闻质瘤,具体地,12为患者的间质瘤位于胃部,9例患者肿瘤位于小肠,位于肠系膜的患者有3例,肿瘤位于十二指肠的有1例。而属于恶性肠胃道间质瘤的有15例,主要的CT表现为:其中有9例患者的肿块直径≥5cm,12例患者间质瘤瘤体内存在低密度坏死,且有3例患者的肿块边缘呈分叶状。良性10例,良性病患的间质瘤肿块直径〈5cm,瘤体密度均匀,且边界清晰。CT检查对于确诊胃肠道间质瘤100%敏感,定位的准确率为88%(22/25),定性准确率则达84%(21/25)。25例患者间质瘤属内生性的有12例,外生性的8例,内外性生长的则有5例。结论:CT可作为一般胃肠道间质瘤的基本检查方法,其对于胃肠道问质瘤的敏感度、定性的判断、定位的判断以及对于该疾病的临床指导治疗有着重要价值,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9.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本文分析了胃肠道问质瘤发生于胃8例,小肠3例,升结肠1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生长方式以腔内生长者1例。腔外生长者7例,跨壁生长者4例,平扫:肿瘤成密度均匀者5例,密度不均者6例,增强扫描后,病灶明显强化者4例,不均匀强化者8例。良性者7例,恶性者5例。结论:胃肠问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准确对肿瘤的良、恶性的判断很有价值。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气钡造影和CT对胃肠间质肿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 11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均行胃肠气钡造影和CT检查,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11例中发生于胃6例,空肠3例,回肠2例,良性间质瘤4例,恶性间质瘤7例。胃肠造影表现为黏膜皱襞变平或破坏11例,管腔偏侧性狭窄4例,腔内充盈缺损或软组织肿块5例,肿块内出现钡斑或窦道样改变3例,CT表现为与胃肠壁相关的软组织肿块7例,密度不均匀者6例,肿块内出现气体或碘水影者3例,增强扫描均有明显的不均匀强化。结论胃肠气钡造影和CT是定位诊断的主要方法,小肠腔偏侧性狭窄、窦道样溃疡和密度不均匀的不规则腔外肿块对定性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和影响特点,探讨影像学检查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例GIST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病灶均分布于胃,一例良性,一例潜在恶性,二例恶性。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腹痛、消化道出血及恶液质,主要CT表现是外生性为主的肿块,肿块易坏死,增强扫描见中等程度的强化。肿块边界多清楚,可以出现淋巴结转移,易发生肝内转移。结论:GIST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对其定位、定性的判断、随诊治疗有比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安阳地区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胃肠间质瘤患者共46例,术前均施行多层螺旋CT检查,对比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病理结果,探究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间质瘤的应用价值。结果:46例胃肠间质瘤病变位于结肠1例、回肠2例、食管3例、空肠5例、十二指肠8例、胃27例。经病理诊断良性12例,交界性8例,恶性26例;以病理结果为对照,CT诊断胃肠间质瘤的准确率为91.30%。观察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其良性与交界性及恶性病灶在形态、大小、边界、密度、强化的占比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生长方式的占比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为肿瘤病灶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探讨 64 排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并且分析 GIST 的常见误诊原因。方法:选取唐河县人民医院 2018 年 1 月至 2021 年 1 月经放射科诊断为 GIST 的患者 66 例,所有患者均 经 64 排 MSCT 平扫及增强扫描,以术中冰冻切片及术后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为确诊标准,分析确诊 GIST 患者的影像学表现 以及患者 MSCT 误诊的原因。结果:66 例患者中有 60 例病理结果为间质瘤,有 6 例患者误诊,误诊率为 9.09%;其中有 42 例病变位于胃部,10 例位于小肠,4 例位于结肠,4 例位于肠系膜;GIST 的 MSCT 多表现为:边缘分叶、密度不均肿块, 多伴液化坏死,部分可发生囊变、钙化,可跨腔内外生长,增强扫描时瘤体多呈不均匀性强化,倾向延迟强化;GIST 在临 床中较易误诊为胃肠癌、平滑肌瘤、淋巴瘤,主要与 GIST 的临床表现不具典型性、解剖部位有关。结论:64 排 MSCT 对 于 GIST 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但在诊断时仍应仔细观察,结合病灶病理特点,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查阅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CT表现,分析GISTs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此来评价CT的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和临床病理学资料,总结其CT表现特征。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平常的胃肠道病变的症状基本类似。以腹痛、腹部不适及中上腹不适伴黑便为主,占70%。20例GISTs 60%发生于胃部;65%良性;肿瘤形态各异,16例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肿瘤直径<5 cm 13例,直径5~10 cm 2例,>10 cm 1例;4例呈不规则形。以腔内生长为主,有13例(65%);腔内伴部分腔外生长6例(30%),单纯的腔外生长比较少见。CT定位的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的吻合度达95%(19/20),对20例患者均行手术后的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所有患者的CD117结果显示为阳性,17例CD34结果显示为阳性。结论 CT影像学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良恶性肿瘤病变结果显示有差异,CT检查对于GISTs良恶性的判断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仍需要借助病理学检查来进一步确诊。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胃间质瘤(GIST)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多层螺旋CT上腹部平扫和增强扫描诊断胃间质瘤有特异性,三期动态增强与三维重建技术对其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各种亚型肾细胞癌的CT表现;结果 196例肾细胞癌病人中有156例透明细胞癌,发病率为79%,肿瘤平均直径为3.5cm,肾透明细胞癌的共同CT表现:平时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低不等混杂密度,增强扫描皮髓质期肿瘤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 肾透明细胞癌多为富血供,有特征性CT表现,可与其他亚型肾细胞癌相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I对四肢周围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肢周围神经鞘瘤的MRI图像资料,总结其MRI表现.结果:本组8例四肢周围神经鞘瘤患者,下肢5例,上肢3例.肿瘤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长轴平行于神经干走行方向,T1WI病变多呈等低信号,T2WI多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病变不均匀强化6例,均匀强化2例,肿瘤边界光整,2例可见分叶,包膜呈低信号,脂肪包绕征6例,脂肪尾征5例,靶征3例,神经束膜中断征3例,神经出入征3例.结论:四肢周围神经鞘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RI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患有胃肠道间质瘤患的临床症状、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征,为临床经验积累提供基础,以利于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治愈率.方法 收集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所收治的63例患有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根据肿瘤良性、恶性及交界性,将其平均分为3组,分析回顾其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症状、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间质瘤性质不同(良性、恶性及交界性),其肿瘤平均直径存在明显差异(P<0.05);免疫组化的阳性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随着间质瘤性质的改变,其肿瘤直径会发生变化;免疫组化特征中的CD34及CD117可能是胃肠道间质瘤诊断的特异性抗体,其临床诊断价值高.但是在诊断时,不能依靠其阳性概率来对间质瘤的性质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9.
张明山 《内蒙古中医药》2011,31(24):101-102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甲状腺癌的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经病理证实的32例甲状腺癌CT增强扫描资料,进行重新阅片,回顾性分析甲状腺癌的影像学特征。结果:32例甲状腺癌患者平扫CT共显示病灶35个,为低密度或略低密度灶,7例可见肿瘤内钙化,增强CT扫描显示病灶呈现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可见瘤结节过度强化,甲状腺包膜破坏等征象,转移淋巴结略强化。结论:CT强化扫描能够为甲状腺癌提供特征性的影像学特点,为甲状腺癌的定性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脑转移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转移瘤的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4年5月~2008年5月经临床诊治和CT检查的脑转移瘤78例。结果:CT显示病灶位于幕上60例,幕下6例,幕上、幕下并存4例。肿块结节状41例,36例少数病灶周围水肿较轻,6例平扫呈等离密度肿块影,增强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囊肿型19例,19例患者病灶全部为坏死囊变;水肿型有10例。行碘海醇静脉团注增强扫描时,肿块均有强化,其中肿块均匀强化41例,不均匀强化8例,环状及花环样强化11例,10例水肿型增强扫描均显示强化瘤体。结论:脑转移瘤CT诊断的要点为年龄是中老年人,并有身体其它部位的原发恶性肿瘤的患者;病灶大多位于大脑皮层及皮层下区;CT平扫为类圆形低密度或等密度灶及高密度灶,增强扫描呈均一强化或环状强化,边界清,中心凹凸不平,靠近脑皮质的壁较厚:病灶周围脑水肿及占位征象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