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比较全身麻醉(GA)和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GEA)对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应激反应的影响。回顾性分析择期行LC手术(ASA I~II)的62例老年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患者采用的麻醉方法分为GA组(n=28)和GEA组(n=34),分别于诱导前、插管后、气腹后、术后30min和拔管后等5个时间位点检测患者血糖(Glu)、皮质醇(Cor)、高敏C反应蛋白(CPR)水平、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观察并比较两组的应激反应和血流动力学变化。GEA组术中30min和拔管后的Glu、Cor和CPR水平明显低于GA组(P0.05);GEA组HR和MAP波动范围较小,但与GA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GEA对老年患者LC产生的应激反应小,心率和血压较平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高血压患者行上腹部手术时血压控制情况。方法28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EA组)和单纯全麻组(GA组),每组14例分别测定麻醉前、切皮时、切皮后30min、术毕拔管各时点血压、心率的变化及患者的苏醒拔管时间。结果切皮时、切皮后30min及拔管时GA组血压、心率明显高于GEA组(P〈0.05),且GA组苏醒时间明显长于GEA组。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能更好地控制高血压患者行上腹部手术时的血压。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高位硬膜外阻滞(HTEA)复合全麻对体外循环换瓣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影响,探讨HTE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8例拟在体外循环下行双瓣置换术的风心痛患者,分为全麻组(GA组)和高位硬膜外复合全麻组(GEA组).观察两组患者HR、MAP、CVP、MPAP、PCWP以及CO的变化.分别检测血浆皮质醇浓度和cTn-I浓度,记录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以及拔管时间,对术后镇痛进行VAS评分.结果:(1)与GA组比较,GEA组HR、MAP麻醉开始后均明显降低(P<0.05),但其MRAP在T5、T6、T7明显升高(P<0.05),PCWP在T6、T7明显升高(P<0.05),CO和CI在T6明显升高(P<0.05),SVI在T5、T6、T7明显升高(P<0.05).(2)两组患者血浆皮质醇浓度从T3开始出现显著升高(P<0.01),但GEA组在T3、T5、T6、T7均明显低于GA组(P<0.01).两组患者cTn-I浓度T6、T7时均高于T0(P<0.05),GEA组在T6、T7均明显低于GA组(P<0.05).(3)GEA组硝普钠用量明显少于GA组(P<0.05),拔管时间明显比GA组提前(P<0.05),术后24 h VAS评分明显低于GA组(P<0.05).结论:高位硬膜外麻醉和镇痛改善体外循环换瓣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缩短术后拔管时间并加强术后镇痛,对心脏术后患者恢复和转归能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和单纯全麻用于腹腔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拟行选择性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A组,15例)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组(B组,15例).术中连续监测HR,BP和气道压;测定患者麻醉前、气腹前、气腹后20min及术毕拔除气管导管后5min 4个时点的血糖浓度;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人的术后唤醒时间及术后躁动发生率.结果与B组比较,A组在气腹期间和拔管时平均动脉压及HR均显著增加(P<0.05).气腹时两组气道压及血糖水平均有所升高,但A组升高较明显(P<0.05).B组病人术后唤醒时间短,躁动发生率低,与A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较单纯全麻用于腹腔镜手术的应激反应轻,术后清醒快且术后躁动发生率低,是一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在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和静吸复合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各时点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糖、皮质醇的变化。方法将63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成静吸复合全麻组(GA组)28例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组(CGEA组)35例,分别于麻醉前5min(T_0)、气管插管后1 min(T_1)、建立气腹时(T_2)、气腹后5min(T_3)、及放气后5min(T_4)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并于以上各时点采静脉血检测血糖及血清皮质醇水平。结果 T_1和T_2时点两组SBP、DBP、HR均升高和加快,但静吸复合全麻组比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组更明显,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T_0、T_3、T_4各时点两组SBP、DBP、HR均无明显变化,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手术的进行,两组血糖及血清皮质醇水平逐渐升高,但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组各时点升高水平明显低于静吸复合全麻组(P<0.05)。结论老年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比用静吸复合全麻时的应激反应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胸腔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择期行胸腔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GA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EA组),每组45例。两组全麻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GEA组于诱导前取T7~8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2%利多卡因5ml,测定麻醉平面后给追加量。GEA组术毕行硬膜外镇痛。观察术中全麻药用量,苏醒、躁动和催醒例数,血液动力学、肺功能、术后疼痛和肺部并发症的情况。结果:GEA组较GA组全麻药用量少,苏醒快,躁动和催醒例数少,血压较GA组明显低,HR也相对较慢(P<0.05)。肺功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GEA组术后无明显疼痛及出现肺部并发症。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胸腔手术病人可减轻应激反应,循环状态稳定,是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和静脉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手术(LC)CO2气腹时对心血管及呼吸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择期行LC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硬膜外组(n=40)和全麻组(n=40),观察并记录2组气腹前、后的SBP、DBP、HR和SpO2的变化及全麻组CO2气腹前、中、后PET CO2的变化。结果硬膜外组腹腔气腹注15min,SBP、DBP、HR明显下降,全麻组则轻度上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全麻组PET CO2呈上升趋势。结论LC术采用静脉全麻优于硬膜外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胸科手术小剂量芬太尼在全麻复合高胸位硬膜外阻滞中的麻醉作用。方法40例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GE组)和对照组(GA组),GE组为全麻复合高胸位硬膜外阻滞,单纯全麻组为GA组,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术毕苏醒时间和血压(BP)、心率(HR)。脑电双频指数(BIS)和白细胞介素-6(IL-6)。结果2组麻醉效果均满意,术毕拔管时间和异丙酚用量GE组显著小于GA组(P<0.05),血压、心率GE组均低于GA组,2组IL-6术后均比术前升高,但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BIS值均在手术应在的常规范围内,但拔管时GE组略高于GA组。结论小剂量芬太尼在全麻复全高胸位硬膜下阻滞下胸科手术中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9.
刘一华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3):2253-2254
目的:评估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和单纯全麻用于腹腔镜下肾上腺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42例行腹腔镜肾上腺手术患者分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组(A组,22例)和单纯全麻组(B组,20例),两组诱导用药相同。术中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CO2分压(PETCO2)、体温、尿量、血糖、中心静脉压,分别于麻醉前、气腹5 min后、气腹20 min后、术毕拔除气管导管后5 min 4个时间点记录HR、MAP、PETCO2,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及术后躁动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在气腹5 min后和气腹20min后,HR和MAP均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患者术后唤醒时间短,躁动发生率低,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较单纯全麻用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的应激反应轻,术后清醒快且术后躁动发生率低,是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目的:评估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和单纯全麻用于腹腔镜下肾上腺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42例行腹腔镜肾上腺手术患者分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组(A组,22例)和单纯全麻组(B组,20例),两组诱导用药相同。术中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CO2分压(PETCO2)、体温、尿量、血糖、中心静脉压,分别于麻醉前、气腹5 min后、气腹20 min后、术毕拔除气管导管后5 min 4个时间点记录HR、MAP、PETCO2,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及术后躁动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在气腹5 min后和气腹20min后,HR和MAP均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患者术后唤醒时间短,躁动发生率低,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较单纯全麻用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的应激反应轻,术后清醒快且术后躁动发生率低,是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胸科手术小剂量芬太尼在全麻复台高胸位硬膜外阻滞中的麻醉作用。方法 40例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GE组)和对照组(GA组),GE组为仝麻复合高胸位硬膜外阻滞,单纯全麻组为GA组,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术毕苏醒时间和血压(BP)、心率(nR)。脑电双频指数(BIS)和白细胞介素-6(IL-6)。结果 2组麻醉效果均满意,术毕拔管时间和异丙酚用盈GE组显著小于GA组(P〈0.05),血压、心率GE组均低于GA组,2组IL-6术后均比术前升高,但2组问无显著性差异,BIS值均在手术应在的常规范围内。但拔管时GE组略高于GA组。结论 小剂量芬太尼在全麻复全高胸位硬膜下阻滞下胸科手术中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白介素(IL)-18、IL-10及其比值的变化,探讨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6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和48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IL-18、IL-10等浓度变化。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IL-18、IL-10水平及其比值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0.01);IL-18/IL-10比值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显著相关(OR=5.567,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反应比稳定型心绞痛明显;IL-18/IL-10比值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明显相关,提示了IL-18/IL-10对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患者血清IL-6、IL-18水平与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入选71个房颤患者进行试验,及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30名健康志愿者做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6、IL-18水平,.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房内径。结果: 1. 永久性房颤组血清IL-6、IL-18水平分别高于持续性房颤组, 持续性房颤组水平高于阵发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水平高于对照组;2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均大于对照组;永久性房颤组大于持续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大于阵发性房颤组。IL-18水平 与LAD成正相关r = 0.26, P < 0.01。IL-6水平与LAD成正相关r = 0.31, P < 0.01。IL-18、与IL-6水平成正相关r = 0.34, P < 0.01。结论:房颤患者IL-6和IL-18水平升高。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增大。细胞因子IL-6和IL-18在AF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目的 :探讨内素毒素、IL 6、IL 8水平与门脉高压的关系 ,揭示内毒素、IL 6、IL 8在肝炎后肝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鲎试剂与合成基质 (鲎三肽 )的偶氮显色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患者血浆内毒素、IL 6、IL 8水平。结果 :肝硬化组血浆内毒素、IL 6、IL 8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相关性分析二者间呈正相关 ;肝硬化组按Child pugh分级后 ,血浆内毒素、IL 6、IL 8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hild C级、B级、A级组。结论 :内毒素、L 6、IL 8肝炎后肝硬化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且参与了门脉高压的形成并维持其存在。  相似文献   

18.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白介素6和白介素8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许增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7):1041-1042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8(IL-8)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56例CHF患者及25例健康人血清IL-6和IL-8水平。【结果】①CHF患者IL-6和IL-8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②血清IL-6和IL-8水平与CHF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r分别为-0.62和-0.49,P均〈0.01),与CHF的原发病无关。【结论】IL-6和IL-8参与了CHF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与CHF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急诊内科及心血管内科收治的71例房颤患者,按其房颤持续时间分为阵发性房颤组11例、持续性房颤组23例和永久性房颤组37例;同时选取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8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并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其左心房内径。结果:永久性房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8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高于持续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8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高于阵发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8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均大于对照组,永久性房颤组左心房内径大于持续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左心房内径大于阵发性房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介素-18水平与左心房内径成正相关r=0.26,P0.01;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左心房内径成正相关r=0.31,P0.01;白细胞介素-18与白细胞介素-6水平成正相关,r=0.34,P0.01。结论:房颤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升高,左心房内径增大;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8在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白细胞介素17和重症肌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细胞介素17是一种新的前炎性细胞因子,由新发现CD4+辅助性T细胞-Th17分泌.文章从介绍白细胞介素17的结构和编码基因入手,研究了白细胞介素的受体家族,从而发现白细胞介素17具有促进细胞增生分化、招募中性粒细胞及免疫调节等重要作用,并且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过程密切相关.Th17细胞亚群的发现,弥补了Th1/Th2介导效应机制的不足.白细胞介素17可致严重的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并且提高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的IgG和IgG2b的数量,说明白细胞介素17诱导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的形成,白细胞介素17与重症肌无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