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塞(CWI)的病因、分型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自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共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450例,回顾性分析CWI患者所占的比例及其分型。结果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共46例,占缺血性脑血管病所有患者的10.2%,各种类型的分水岭梗死,存在颅内血管异常的比例均大于30%。结论分水岭梗死的主要病因为体循环低血压,脑的大动脉狭窄或闭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塞(CWI)的病因、分型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自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共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450例,回顾性分析CWI患者所占的比例及其分型。结果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共46例,占缺血性脑血管病所有患者的10.2%,各种类型的分水岭梗死,存在颅内血管异常的比例均大于30%。结论分水岭梗死的主要病因为体循环低血压,脑的大动脉狭窄或闭塞。  相似文献   

3.
总结近年对脑分水岭梗死(CWI)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类型及临床特点、治疗相关研究的结论。脑分水岭脑梗死病因复杂,有以下学说:(1)血流动力学障碍;(2)微栓子学说;(3)颅内外血管高度狭窄和闭塞。病因不同,出现的临床表现就不同,治疗方案也随之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皮质分水岭脑梗死(CWSI)与内分水岭脑梗死(IWSI)的病因及危险因素,为分水岭脑梗死(WSI)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我院卒中单元收治的WSI患者14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颅脑磁共振成像/计算机体层摄影(MRI/CT)分为CWSI组和IWSI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脑供血动脉狭窄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结果 141例WSI患者分为IWSI组94例,CWSI组47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CWSI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为(3.41±0.73)mmol/L,IWSI组为(2.96±0.82)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WSI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43例(45.7%),而CWSI组33例(7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1例WSI患者中,98例(68.5%)有动脉狭窄,MCA狭窄46例(32.6%),其中CWSI组9例(19.1%),IWSI组37例(3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狭窄41例(29.1%),其中IWSI组23例(24.5%),CWSI18例(38.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SI的形成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密切相关,大脑中动脉狭窄是IWSI的重要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偏高及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是CWSI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发病因素,与大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根据脑血管造影结果,结合磁共振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3组分水岭脑梗死临床特征无显著性差异,8/10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有严重血管狭窄,29/42皮质下型分水岭脑梗死有严重血管狭窄,6/6混合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有严重血管狭窄。结论分水岭脑梗死与脑血管狭窄有密切关系,低血压与其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CWI)的病因、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点。方法对61例分水岭脑梗死(CWI)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关系进行分析。结果CWI的主要原因为低血压、严重的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微栓子栓塞不同发病机制共同作用结论CWI的诊断主要依赖CT或MRI。本病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大多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脑血管疾病是老年群体好发的常见疾病之一,其中脑梗死以每年3.0%的比例快速增长,居高死亡率疾病的前三位。脑梗死主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进而造成神经功能缺失。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抽烟、喝酒等习惯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结果及数据,综合定义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动脉粥样硬化,分析得出Hcy水平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呈正相关。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梗死时,可以从干预Hcy水平入手,对高Hcy采用药物或饮食等多途径干预,从而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降低脑梗死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对50例经颅脑MRA或DSA确诊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MCASC)患者进行研究,依据其头部弥散加权成像(DWI)和T2W的改变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分型并依据分型判断其发病机制。结果50例患者共发现57条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未发现病灶的有6(占12.0%)个大脑半球,多发性脑梗死和单发脑梗死分别见于13(占22.8%)个和38(占66.7%)个大脑半球。脑分水岭梗死、流域性脑梗死、纹状体内囊梗死、半卵圆区脑梗死、多发性散在点状脑梗死(MSSI)、腔隙性脑梗死分别见于18(占31.6%)个、12(占21.1%)个、12(占21.1%)个、6(占10.5%)个、2(3.5%)个和1(1.8%)个大脑半球。结论MCASC可引起各种类型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脑分水岭梗死约占1/3,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大动脉狭窄导致低灌注和动脉-动脉栓塞;流域性脑梗死约占1/5,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继发原位血栓形成;纹状体内囊梗死约占1/5,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覆盖多条豆纹动脉开口;半卵圆区梗死、MSSI、腔隙性梗死等也可见到但较少见。半卵圆区梗死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狭窄导致低灌注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覆盖豆纹动脉开口,动脉-动脉栓塞是MSSI的主要发病机制,高血压豆纹动脉透明变性是腔隙性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以上梗死类型可单发或混杂多发,多发脑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为大动脉狭窄导致低灌注、原位血栓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覆盖豆纹动脉开口、动脉-动脉栓塞等多因素同时存在并混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率或闭塞的发生率对其病因进行分析。方法对临床及临床回顾性诊断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病人,经TCD,颈部血管彩超及CT血管成像,证实为血管狭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2例短暂脑缺血病人中,颅内外血管狭窄率为81%,其中颅内狭窄率为59%,颅外狭窄率为22%。颅内血管狭窄,以大脑中动脉最常见占69.3%,其次为椎基底动脉狭窄占49.2%,大脑前动脉狭窄占31.2%。大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硬化,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的发病率依次为:高血压病79.81%,吸烟67.24%,糖尿病57.32%。结论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发生率高,以颅内为最高,其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血压及吸烟是血管狭窄与闭塞的最主要三大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脑分水岭梗塞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塞(CWI)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研究20例经头颅CT证实CW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WI的病因为体循环低血压、脑的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心脏疾患。结论CWI的防治关键在于警惕体循环低血压,防治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及心脏疾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部位与缺血性进展性卒中的关系,为早期识别进展性卒中提供可能的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48 h内入院治疗的653例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缺血性进展性卒中诊断标准,将其分为进展性卒中组(进展组155例)和非进展性卒中组(对照组498例);按梗死部位分为侧脑室体旁梗死(A型)、分水岭梗死(B型)、单个脑叶或基底节或大面积脑梗死(C型)、脑干和/或小脑梗死(D型)4型,比较各型的发生率,对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进展组中A型进展性卒中发病率最高,其次为B型,与其他类型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其他类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高血压病史和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入院时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入院时高血糖、梗死部位与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相关(P〈0.05)。结论: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入院时高血糖、梗死部位与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相关。侧脑室体旁梗死、分水岭梗死较易进展。  相似文献   

12.
胡记妹  郑定容 《职业与健康》2009,25(10):1104-1106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及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的关系。方法应用VOIUSON 730彩色超声诊断仪对2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斑块发生情况,并将患者的病史、个人史及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数较非脑梗死组多,且软斑比率较非脑梗死组高(P〈0.05),分析显示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是影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结论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着密切关系,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可能反映预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本科的住院病人264例,分为132例脑梗死组和132例其他病人组,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及有无颈动脉斑块.结果 132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71%,CIMT增厚发生率为79%,其他病人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30.3% CIMT增厚发生率为39 %,脑梗死组CIMT增厚及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CIMT增厚和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对45岁以上健康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对预防脑梗死发生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8例经CT、MRI确诊的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高频超声检查并与32例健康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8例脑梗死患者中,50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检出率为86.2%。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19.7%(P〈0.01)。缺血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65.49%),其中软斑发生率(32.78%),均高于非缺血侧34.51%(其中软斑19.61%,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且在各型斑块中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之一。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并给予及时的治疗,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对110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及110例相应年龄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的发生部位及性质,血流充盈缺损及管腔狭窄及闭塞程度。结果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02例(92.72%),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8例(1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均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总动脉主干,两组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软斑、混合斑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对110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及110例相应年龄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的发生部位及性质,血流充盈缺损及管腔狭窄及闭塞程度。结果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02例(92.72%),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8例(1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均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总动脉主干,两组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软斑、混合斑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及其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和复发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取首次发生脑梗死患者10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患者100例、无脑血管病史的体检者40例为研究对象.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将脑梗死组分为不稳定斑块组45例(混合斑块、软斑)、稳定斑块组35例(硬化斑块组)和内膜毛糙组20例三个亚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清MMP-3水平(作为基础MMP-3水平),并随访一年观察脑梗死事件;比较各组之间及一年内各组发生或复发脑梗死者与未发生者的基础MMP-3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5例复发(5%);CCCI组2例发生脑梗死(2%);对照组无发生脑梗死者.血清MMP-3水平比较:脑梗死组较CCCI组高,且两组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一年内发生脑梗死事件患者较未发生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的不稳定斑块组较稳定斑块组高,且两者均高于内膜毛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升高可能与颈部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并因此而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复发,测定MMP-3的水平可能对缺血性脑卒中事件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血脂的关系。方法对58例脑梗死患者及23例非脑梗死成人,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及斑块的位置、数量、回声特征,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血脂检测。结果脑梗死组颈总动脉及分叉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1=0.018,P2=0.01);而斑块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79)。脑梗死组血浆总胆固醇含量与IMT呈正相关性(r=0.225,P=0.04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性(r=0.265,P=0.017);血甘油三酯与颈总动脉分叉处IMT呈正相关性(r=0.236,P=0.034)。结论颈动脉IMT与血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