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蒋羽萍 《现代保健》2011,(7):108-110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合并急件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46例DM合并AMI(DM组)患者与96例非DM的AMI(NDM组)患者均在发病6h内静脉内给予尿激酶150万U溶栓并配合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针对不同的环节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溶栓疗效发近期预后。结果DM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58.7%,但其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和心功能明显低于NDM组(P〈0.05);而轻度出血不良反成发生率和30d后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DM组明显高于NDM组(P〈0.05)。结论糖尿病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复杂多变,严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病情的观察和有效的护理时溶栓治疗的成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h内静脉溶栓近期疗效的差异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心内科收治的符合静脉溶栓适臆证,无禁忌证的AMI患者共98例。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76例,女性组22例。两组均于3h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结果(1)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男性年龄较女性提前(P〈0.05);(2)两组住院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3)男性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大于女性(P〉0.05);(4)AMI易患因素中,高血压因素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高血脂及糖尿病高于男性(P〈0.05);男性吸烟史显著高于女性(P〈0.01);(5)女性组并发心力衰竭及房室传导阻滞明显高于男性(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h内静脉溶栓近期疗效,女性不如男性。  相似文献   

3.
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7月-2008年7月间的74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7例,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肌酸激酶(CK)、心肌磷酸肌酶(CKMB)水平变化。结果治疗24h后,治疗组的显著进步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4h后,CK,CKM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治疗后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CK,CKM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68倒在6h内发病的AMI静脉溶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等。结果2组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率相似(P〉0.05),但观察纽的并发症和溶栓30d后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对AMI溶栓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战少溶栓后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和并发生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刘志红 《现代保健》2011,(22):38-39
目的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与不合并2型糖尿病(T2DM)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86例AMI住院患者按照有无糖尿病史分为糖尿病组(n=32)和非糖尿病组(n=54),均在发病12 h内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 DM组的血管再通率明显低于非DM组(P〈0.05),病后30天病死率明显高于非DM组(P〈0.05),但与同期未开展溶栓治疗的DM病例比较,病死率有明显下降(P〈0.05);而DM组溶栓后出血(包括皮肤、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和脑出血)、心力衰竭、肺部感染和心源性休克及30天心肌缺血发生率等均高于非DM组(P〈0.0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T2DM可以降低本病的病死率,但较不伴DM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的近期疗效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1年4月心内科收治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28例为溶栓组,另选同期住院未行溶栓治疗的380例患者为对照组。溶栓组根据溶栓开始时间距发病时间〈6h为A组,6~24h为B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溶栓组加用尿激酶治疗。观察各组胸痛缓解时间、心电图、心肌酶学改变以及出血等并发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溶栓各组除发生轻微的一般出血外,未见严重并发症。溶栓组再通率61.4%(A组再通率72.2%,B组再通率42.9%),对照组再通率1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组病死率8.77%,对照组1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是安全、有效的,溶栓治疗效果与溶栓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指标出现的时间顺序。方法:将112例静脉溶栓治疗的AMI病人分为再通和未通两组,再将再通组根据AMI发病时间分为<2h,2-6h和>6h三个亚组,观察静脉溶栓后各组再灌注心律失常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心电图ST段下降达50%时间及CK峰时间。结果:再通组从再灌注心律失常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到ST段下降达50%时间呈依次延长(P<0.05或P<0.01),且前述各指标随梗死时间的延长而相应延长,未通组的CK峰时间明显长于再通组及各亚组(P<0.05)。结论:AMI静脉溶栓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指标按先后顺序为再灌注后心律失常、胸痛缓解、ST段下降达50%及CK峰时间,且随梗死时间延长而相应延长。  相似文献   

8.
关伟 《现代保健》2009,(11):72-73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开通急性心肌梗死闭塞冠脉的最佳时间。方法42例AMI患者2h之内溶栓9例,2—6h内溶栓26例,7—12h之内溶栓7例,观察不同溶栓时间再通率的差别。结果2h内和2~6h组溶栓再通例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648),但两组再通例数均分别显著性高于7~12h溶栓组(P=0.009,P=0.005)。结论早期(6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长期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单纯静脉溶栓、静脉溶栓+延迟PCI以及未再灌注治疗患者,了解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对AMI治疗的几种方法作出评价,更好地指导基层医院治疗。方法选择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137例,分为再灌注治疗组108例(包括急诊PCI组29例,静脉溶栓组43例,静脉溶栓+延迟PCI组36例)和未再灌注治疗组29例,连续观察3个月至3年,对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再灌注治疗组远期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P〈0.05);LVEF≥50%者高于未再灌注组(P〈0.05);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其中以急诊PCI组与3h内溶栓远期效果最佳。结论AMI后行再灌注治疗与未行再灌注治疗远期疗效有显著差别。其中3h内溶栓与急诊PCI组,溶栓失败后行补救性PCI与3h内溶栓及急诊PCI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何顺德  张胜 《现代保健》2009,(32):82-83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的溶栓和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4年1月至2009年3月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和常规药物对症治疗,判断再通率,观察疗效和急性期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再通82例,再通率68.3%,其中发病6h以内溶栓再通率为85.7%(48/56),发病6~20h溶栓再通率53.1%(34/64)。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急性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再通组,急性心衰发生率7.1%,心绞痛发生率3.6%,病死率3.6%;未通组急性心衰发生率18.8%,心绞痛发生率12.5%,病死率17.9%。两组相比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常规药物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可有效促进心肌功能恢复,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无条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医院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康银玲 《现代保健》2014,(22):86-88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瑞替普酶和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从本院急诊科2013年5月-2014年5月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抽取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对A、B两组,每组各70例。A组患者使用瑞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B组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溶栓后6 h和12 h的冠脉再通成功率分别为80.00%和91.43%,显著高于B组的62.86%和68.5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组有8例并发出血,发生率为11.43%,B组并发出血20例,发生率为28.57%,A组出血发生率小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患者的死亡、休克、心力衰竭和再梗死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具有冠脉再通成功率高,并发出血发生率低的效果,明显优于尿激酶,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夏欣  戴海鹰 《现代保健》2009,(36):20-2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将9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与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以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网子(rhG—CSF)治疗。结果治疗组总再通率、溶栓开始时间〈6h的再通率、溶栓开始时间6—12h的再通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并发症情况发生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强调早期溶栓,溶栓后采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能有效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介入溶栓术对急性闭塞性脑梗塞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到2013年来我院就诊的急性闭塞性脑梗死病人64人,进行溶栓治疗。结果:经治疗,发病(3h的病人的有效率为92.31%,发病在3-6h之间的病人的有效率为85.00%,发病6-9h小时病人有效率为55.56%,发病〈3h的病人有效率高于发病3-6h的有效率,但无统计学意义;前两者与发病6-9h小时病人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发病〈3h病人和发病3-6h小时病人21d后的NIHSS评分与发病6-9h的病人21d后的NIHSS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介入溶栓术对急性闭塞性脑梗塞病人的治疗具有较好疗效,病人发病时间越短其治疗效果越好,预后越好,术中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视屏显示终端(VDT)作业对骨骼肌肉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断面流行病学方法,对337名从事VDT作业人员及203名对照组工人进行调查研究,用问卷调查、健康检查资料分析VDT作业对骨骼肌肉系统的影响。结果VDT组的骨骼肌肉酸痛不适的自觉症状的检出率为31.1%,其中以颈部(25.2%)、肩膀(19.3%)、下背部(18.1%)为主,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T组的颈椎及腰椎X线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4.1%、17.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颈曲变直(18.4%)、颈椎骨质增生(13.9%)、颈椎椎间隙变窄(9.8%)、腰椎骨质增生(13.6%)、腰椎退行性改变(11.3%)为主,分别高于对照组的相应的检出率,(均P〈0.05);VDT组颈椎及或腰椎出现改变的平均患病年龄(34.9±7.3)岁,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DT作业可能引起骨骼肌肉系统功能性及器质性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手段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近、远期疗效。方法入选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溶栓组及介入组,各30例,分别采用溶栓及冠脉CPI治疗,观察近、远期疗效及相关实验结果改变。结果介入组相关动脉再通率为93.3%,明显高于溶栓组的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12个月后,介入组心脏不良事件出现率均低于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结束时,两组左室心功能指标差别不明显(P>0.05);治疗后3个月及12个月两组心功能不断下降,均为介入组较好,溶栓组下降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远近期疗效方面,冠脉CPI较溶栓略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经导管溶栓与经患肢足背静脉顺行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造影明确诊断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导管溶栓治疗的患者为A组(30例),采用经患肢足背静脉顺行溶栓治疗的患者为B组(3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肢消肿率、深静脉通畅度等。结果两组均成功完成溶栓治疗。患肢消肿率A组为(82.39%±16.28%),B组为(62.58%±18.87%);静脉通畅度A组为(62.18%±18.39%), B组为(39.28%±23.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经患肢足背静脉顺行溶栓疗效好,可部分取代经患肢足背静脉顺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早期静脉溶栓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 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试验组给予早期静脉溶栓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6%(29/36)比52.8%(19/36)],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以及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1.1%(4/36)比27.8% (10/36),8.3% (3/36)比25.0%(9/36),44.4% (16/36)比72.2%(26/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白细胞配体分化抗原、基质金属蛋白酶9以及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试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4.2±3.7)分比(7.9±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1分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52.8%(19/36)比33.3%(12/36)],2~6分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47.2%(17/36)比66.7%(24/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静脉溶栓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孕妇产前心理状况和最终分娩方式之间的关系,探索能够有效降低剖宫产发生率的方法。方法使用量表、自制调查问卷分别于孕35周、孕38周、产后72h对85例孕产妇进行心理状况评定,分析孕妇心理与最终分娩方式的相关关系。结果无指征剖宫产组孕妇孕38周及产后72h抑郁(t=12.827~15.832,均P〈0.05)、恐怖(t=12.967~18.657,均P〈0.05)、焦虑(t=12.803~15.632,均P〈0.05)均高于有指征剖宫产组和自然分娩组。自然分娩组幸福感得分高于无指征剖宫产组(t=2.751,P=0.009),两组的期望值、文化程度、职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582~7.339,均P〈0.05);年龄、职业、期望等因素均与孕产妇不同阶段的某些心理因子得分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042-0.605,均P〈0.05)。结论孕产妇心理状况如恐惧、焦虑、抑郁会影响最终的分娩方式,通过对这些不良的心理状况进行干预,有望降低孕产妇剖宫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在肥胖患者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拟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肥胖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超声定位组40例和解剖定位组40例,超声定位组在terason 2000+彩色超声引导系统定位后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解剖定位组按照体表解剖标志定位后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观察比较两组一针穿刺成功率、穿刺置管时间、发生误穿动脉、局部血肿、损伤神经、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超声定位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8%,明显高于解剖定位组的73%(P〈0.05),超声定位组穿刺置管时间为(9.7±2.6)min,明显短于解剖定位组的(15.4±3.1)min(P〈0.05);超声定位组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解剖定位组的15%(P〈0.05)。结论:超声定位应用于肥胖患者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缩短穿刺置管时间,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更适合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