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儿溶血病(HDN)是由于孕妇体内存在与胎儿红细胞不配合的IgG型抗体,并由该抗体所引起的同种被动免疫性疾病。以ABO,RH系统常见,在临床上发现一例ABO、RH(D)血型相同的新生儿患者发生溶血病1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第一胎,出生后皮肤黄染,有贫血症状,住院治疗,12 d后,黄疸进行加重,输注红细胞200 ml后,血红蛋白仍持续下降。随送检血样检查。其母亲自诉无人流史,正常分娩,年轻时因心脏病做过手术,有输血史,输注剂量不详,无药物史。  相似文献   

2.
患儿男,出生9h,患儿以“发现皮肤黄染3h”为代主诉就诊,门诊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溶血、新生儿吸人性肺炎”为诊断收住院。患儿是第3胎、第3产,足月顺产,出生时哭声大,无苍白、窒息抢救史。3h前患儿家属发现皮肤黄染,喂开水后恶心、呕吐两次,排便两次,有一姐,同患“核黄疸”出生7h死亡。查体36.7℃,P:140次/min,R:35次/min,精神反应差,哭声弱,全身皮肤粘膜可见黄染,前臼门平软,巩膜稍黄染,咽稍发绀,咽充血。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  相似文献   

3.
于涛  姚强  钟豪  莫蔚农 《中国妇幼保健》2023,(21):4220-4226
目的 探究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合并贫血的比例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2015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选取ABO溶血性黄疸新生儿605例与非ABO溶血的普通黄疸新生儿868例两组人群,分别将两组人群按入院血红蛋白水平分为无贫血组及贫血组,采用χ2检验、非参数检验对比两组人群临床特点及贫血发生率。再对两组人群分别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贫血组,对照组为无贫血组,采用χ2检验、t检验、非参数检验对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组间比较,其后构建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贫血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人群合并贫血的比例15.54%显著高于新生儿非ABO溶血的普通黄疸人群的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人群,单因素组间比较显示贫血组与无贫血组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入院时日龄、母亲年龄、母亲既往孕产史、分娩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较大的出生体质量(OR=2.030,P=0.011)、入院时较小的日龄(OR=1.969,P=0.000)、母亲较大年龄(OR=1.096,P=0.005)、既往有孕产史(OR=1.824,P=0.024)为独立危险因素。在新生儿非ABO溶血的普通黄疸人群单因素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入院时较大的日龄(OR=1.258,P=0.000)为唯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合并贫血比例显著高于非ABO溶血的普通黄疸。不同于非ABO溶血的普通黄疸,ABO溶血性黄疸合并贫血具有特定的危险因素:较大的出生体质量、入院时较小的日龄、母亲较大年龄、既往有孕产史,对于具备上述危险因素的ABO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需意识到其溶血程度可能较严重。  相似文献   

4.
蔡杰  胡俊妍  黄慧华  李涛 《中国校医》2012,26(3):202-203
目的探讨对母婴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溶血病进行溶血3项检测试验的重要性。方法对139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进行血清学检测,包括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血清游离抗体、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ABO以外抗体筛查。结果 139例患儿中被确诊为ABO溶血137例,Rh溶血2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率84%,血清游离抗体阳性率62.6%,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率98.6%。血液标本在1~7 d内采集检测阳性率明显较>7d采集高。结论新生儿溶血病3项检测为新生儿溶血病的明确诊断,及早治疗预防提供可靠依据。尽早采集患儿的血液标本进行检验,减少漏检和误检。  相似文献   

5.
静滴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龚瑾  曹蓓 《实用预防医学》2006,13(2):394-394,391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分成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静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1 g/kg.d。结果治疗组胆红素日均下降值明显优于对照组,随诊至生后10 d血红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注射丙种免疫球蛋白治疗在ABO溶血病的治疗中能快速阻断溶血的继续发生,降低血胆红素水平,降低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通过实验观察拟了解母婴ABO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病(HDN)的血清学检测结果。方法:选取市本级医院送我站320例有不同程度黄染或临床疑似为新生儿溶血病的新生儿进行了血清学检测。母婴血型鉴定包括新生儿溶血病三项试验,即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抗体释放试验。结果:新生儿溶血病检测阳性占送检标本的71.3%(228/320)。其中出生后0 d~2 d组的送检阳性率为89.2%,出生后3 d~4 d组的送检阳性率为71.0%,出生后5 d~7 d组的送检阳性率为46.9%,出生后8 d~15 d组的送检阳性率为25.4%。结论:血型血清学检验是早期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准确方法。抗体释放试验阳性患儿血液中存在的游离抗体有助于判断患儿疾病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溶血病与血型为0型孕妇抗体效价的关系。方法筛选0型血孕妇丈夫~JA型、B型、AB型,抗体效价(IgG抗A(B)抗体)水平≥1:64的夫妻所生新生儿是否换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出生时做血型鉴定、胆红素、血红蛋白测定和溶血实验检测,以评价孕妇血型抗体效价和新生儿溶血病的关系。结果孕妇血型抗体效价越高,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机率越大。结论孕妇血型抗体效价的检测对新生儿溶血病的监测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可作为判断胎儿出生后能否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重要筛查项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新生儿ABO溶血病诊断标准且无其他合并症的66例患儿,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大剂量IVIG治疗组,IVIG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IVIG 1 g/(kg.d)静脉滴注,1次/d,连续3天。结果:IVIG治疗组在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黄疸消退时间为(4.50±1.95)天,常规治疗组为(6.38±2.16)天,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72,P0.01)。结论: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BO溶血病并发败血症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新生儿ABO溶血病164例,其中并发败血症32例,统计ABO溶血病并发败血症者培养出的菌株,比较ABO溶血病并发败血症患者与无并发败血症患者临床表现、并发贫血例数、血清胆红素峰值。结果:ABO溶血病并发败血症者血培养以葡萄球菌为多,ABO溶血病并发败血症患者与无并发败血症患者临床表现及血清总胆红素峰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并发贫血例数及血清直接胆红素峰值ABO溶血病并发败血症患者均高于无并发败血症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BO溶血病并发败血症的相关因素为红细胞数量减少以及胆红素对红细胞C3b受体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从而导致红细胞免疫功能减低。认为凡诊断为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新生儿有常规做血培养检查的必要,对ABO溶血病存在贫血和或血清直接胆红素升高者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统计近20年因母婴Rh系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溶血病(HDN)种类的变迁,为预防和避免人类输血反应,降低母婴新生儿溶血病患病率、死亡率,提出行政管理策略和建议。方法:1991年12月1日~2010年7月31日期间产前免疫血液学检测江淮地区汉族18 050对夫妇的ABO血型、RH(D)血型,筛选和鉴定稀有血型抗体,跟踪随访Rh(D)阴性与Rh(E)阴性母亲所分娩的新生儿溶血病患病率。结果:①1991年12月1日~1999年12月31日期间共检查了6 085对夫妇,共发现41例Rh(D)阴性,其中孕妇中发现25例Rh(D)阴性,丈夫16例Rh(D)阴性,共鉴定出Rh系新生儿溶血病6例,其中仅1例Rh(E)新生儿溶血,5例Rh(D)新生儿溶血,实施换血疗法均成功。②2000年1月1日~2010年7月31日产前免疫检测11 965对夫妇,共发现78例Rh(D)阴性,其中孕妇中发现有41例Rh(D)阴性,丈夫37例Rh(D)阴性;共鉴定出Rh-HDN8例(共7胎),发现4例Rh(E)新生儿溶血;实施蓝光治疗和输注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方案均成功。③统计Rh(D)阴性占0.337%,Rh-HDN患病率20世纪为0.986‰,21世纪为0.669‰,Rh(E)阴性母亲所产的Rh系新生儿溶血病的患病率比例由原来的16.670%上升为≥50.000%。结论:①Rh-HDN是可预防和治疗的,产前免疫血液学检查起到早诊断、早治疗作用。②Rh-HDN的溶血性与母体IgG血型抗体效价呈正相关。③20世纪与21世纪江淮地区汉族Rh系新生儿溶血病患病率最高由IgG抗D变为IgG抗E。④Rh(E)溶血病均因产前延误诊断或忽视检测而造成,Rh(E)溶血病发病率跃居第一位。⑤该项研究涉及每个学科,且危及人的生命,故提出相关卫生管理策略和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11.
姚建宏 《健康向导》2011,17(4):24-25
新生儿溶血病是危害新生宝宝健康的一大杀手,是由于孕母与胎儿血型不合引起的一种同族免疫性溶血性疾病,母血中抗体进入新生儿的血液循环并进而破坏新生儿的红细胞,导致发生溶血性贫血的一类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黄疸,严重者出生时就有明显的水肿、贫血。我国所见的主要是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也有少数Rh血型和其他少见血型不合溶血病。  相似文献   

12.
刘悦芹  毕汇文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9):4655-4657
目的:研究血型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的关系。方法:从济南市妇幼保健院选择2010年1~6月1 096例孕16周以上血型为O型Rh阳性孕妇,且丈夫为A型Rh阳性、B型Rh阳性或AB型Rh阳性者做血型抗体效价,并跟踪观察出生后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情况。结果:血型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有直接关系,血型抗体效价高于正常的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发生溶血的几率大。但血型抗体效价的高低与溶血的严重程度无直接关系。可能与下列情况有关:新生儿抽血的时间不一致、治疗情况不同、母亲未妊娠前抗体效价的基数。结论:孕妇血型抗体效价异常可能引起新生儿溶血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ABO血型不合中药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就诊的115例O型血孕妇及其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维生素C 0.2 g/次,3次/d;维生素B620 mg/次,3次/d;维生素E 50 mg/次,2次/d;均口服;吸氧1次/d,30 min/次;10 d为1个疗程。孕36周或37周开始口服鲁米那30 mg/次,2次/d,连用1疗程。观察组采用自拟的白芍甘草汤合茵陈大枣汤加减治疗。检测和记录两组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脐带血黄疸、溶血病发生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58例孕妇分娩58例新生儿,37例为生理性黄疸,21例为重度黄疸,8例发生溶血病。观察组57例孕妇分娩57例新生儿,48例为生理性黄疸,9例为重度黄疸,无溶血病发生。对照组脐带血胆红素、重度黄疸发生率、新生儿溶血病发生率分别为(33.9±7.5)μmol/L、36.2%(21/58)、13.8%(8/58),观察组分别为(28.5±5.2)μmol/L、15.8%(9/57)、0(0/5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4%,观察组为9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产期定期监测、孕期早期运用中药干预是治疗ABO血型不合、防止新生儿溶血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患儿男性,出生后1d,因发现头顶部皮肤异常于2006年6月28日在广州军区总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病史采集:患儿系第3胎第2产,孕41周自然分娩,新法接生,产程顺利;出生时Apgar评分1min、5min均为10分。第1胎人工流产,第2胎5年前自然分娩,健康;非近亲婚配,家族中无遗传病史。母孕2个月时,发现“霉菌性阴道炎”,局部给予“碳酸氢钠洗浴”连续40^+d;孕8个月时,因“先兆早产”持续接受“中医保胎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直至产前2d。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ABO溶血病实验室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 方法对2017年5月至2021年4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住院的500例疑似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新生儿血液标本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ABO、Rh血型鉴定及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游离抗体试验、红细胞抗体放散试验溶血3项检测。 结果500例患儿中有273例血清学实验阳性,阳性率为54.6%,其中A型血患儿的阳性检出率比B型血的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73例阳性患儿的溶血3项试验中DAT阳性率为8.8%(24/273),游离抗体试验阳性率为77.3%(211/273),红细胞抗体放散试验阳性率为100%(273/273);女患儿血清学实验阳性率高于男患儿,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日龄新生儿ABO溶血病阳性检出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龄≤3 d的高于日龄4~7 d和日龄>7 d,日龄4~7 d的高于日龄>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 结论血清学溶血3项试验能为新生儿ABO溶血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红细胞抗体放散试验是3项试验中最具价值的一项试验。新生儿的血型、新生儿性别和日龄对实验室结果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CD144+内皮微粒标志物与母婴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血管内皮损伤及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5例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ABO新生儿溶血病组)、20例Rh血型不合溶血病患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组)和20例健康新生儿(对照组),收集所有患儿的外周血样本进行血液分析,检查红细胞(RBC)形态、网织红细胞计数和溶血标志物(乳酸脱氢酶LDH和间接胆红素),进行高灵敏度C-反应蛋白(CRP)检测、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新生儿)和间接抗球蛋白试验(母亲),定量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并进行抗CD144检测分析和内皮微粒分析,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胎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溶血组患儿血红蛋白、LDH和间接胆红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溶血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血型不合溶血病组患儿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率为100%,且网织红细胞计数较ABO新生儿溶血病组患儿高.两溶血组患儿vWF:Ag和治疗前内皮细胞来源的细胞微粒(EMP)水平均较正常组高,且ABO新生儿溶血病组最高(P<0.05);进行换血治疗和/或光线治疗后EM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0.05),且患有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ABO新生儿溶血病组患几经过换血治疗后EMP水平较换血治疗前EMP水平降低得更显著(P<0.05).两溶血组患儿治疗前EMP水平与LDH、间接胆红素和vWF:Ag水平呈正相关,而治疗前EMP与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P<0.05).治疗前EMP和血红蛋白水平仅在ABO新生儿溶血病组呈正相关(P<0.05).多重回归分析发现:血红蛋白、LDH和间接胆红素水平与ABO新生儿溶血病组患儿治疗前EMP水平独立相关(r2=0.834,P<0.05),Rh血型不合溶血病组患儿仅血红蛋白和LDH水平与治疗前EMP水平呈现独立相关性(r2=0.877,P<0.05).结论:EMP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中的水平升高可用于反映IgG抗体介导的内皮损伤,测量HDN新生儿的EMP水平有助于评估可能发生的严重血管功能障碍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溶血性输血反应(HTR)与非ABO新生儿溶血病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为临床溶血性输血反应(HTR)与非ABO新生儿溶血病不规则抗体提供依据。方法:对90例溶血病患儿进行观察,统计溶血病频率,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溶血性输血反应和非ABO新生儿溶血病在同种病理上,会出现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不规则抗体。结论:溶血性输血反应(HTR)和非ABO新生儿溶血病可能存在不规则抗体和混合抗体,临床上必须引起足够重视,降低溶血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新生儿ABO溶血病合并G-6-PD缺乏症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131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人进行G-6-PD活性检测,对可疑病例进行ABO溶血病检查,对新生儿ABO溶血病合并G-6-PD缺乏症引起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52例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占同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人的3.95%,大多数病例发生贫血及代谢性酸中毒,严重的可出现胆红素脑病。男女发生比例为4.78∶1,男性与女性患儿间血红蛋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患儿间血清总胆红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ABO溶血病合并G-6-PD缺乏症引起的黄疸程度重,并发症多,易发生胆红素脑病,早期综合干预可预防胆红素脑病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患儿同型血换血治疗新生儿AB0溶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09年3月-2010年10月我科收治的13例严重新生儿ABO溶血病进行患儿同型血换血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患儿采用双倍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换血后继续光疗并给予氢化可的松10~20 mg/d,连用2~3 d.换血后第2天给予静脉用丙球500 mg~1 g/Kg.1例换血后第2天胆红素有反跳外其余换血后胆红素下降明显.结论 换血后氢化可的松、大剂量静脉丙球的应用可防止患儿同型血换血后的溶血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新生儿Rh溶血病的效果。方法:对3例患儿采取光疗加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结果:3例患儿胆红素水平平均迅速下降。结论: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新生儿Rh溶血病,临床效果显著,适于无换血条件者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