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张仲景的正虚受邪的发病观出发,艾滋病就是艾滋病之邪毒直中少阴与厥阴,并且属于伏藏于三阴的伏邪.邪中少阴与厥阴,初期会传变至阳经,而出现少阳病与太阳病.但纵观艾滋病发展的全过程,艾滋病是一个由三阴气分向三阴血分深入发展的过程.因此艾滋病的治病立法,应以顾护三阴的阳气为本,阳气败则人亡;阳气存则病人尚有生机,阳气复则病可...  相似文献   

2.
厥阴病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虚实夹杂,被认为是《伤寒论》学习中的难点。清代医家尤怡在其著作《伤寒贯珠集》中对厥阴病的本质,厥阴病的治法、方药,厥阴病治法禁忌,以及瘥后劳复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尤怡认为"阴尽阳生"是厥阴病发展的生理基础,阳生则热,阳退则寒;厥阴的脉证当以"厥热之进退"为主,厥热进则热,厥热退则寒;厥阴病的治疗围绕厥热的进退,尤怡将其归纳为"热进则清,热退则温"。尤怡化繁为简,从厥阴病的生理、病理、治法、方药等方面将《伤寒论》中关于厥阴的相关条文从新分类,编排次序,并加以个人的见解,为后世学习厥阴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少阴包括手少阴心和足少阴肾,少阴病病因传经或直中而发,有寒化、热化2种转归,分别治宜扶阳抑阴或育阴清热,禁用汗法,其预后阳存则生,阳亡则死.  相似文献   

4.
厥阴病病机为气血两虚、阴阳之气不足特别是下焦阳气不足,病性为虚寒。凡"阴阳气不相顺接"者便为厥阴病,厥阴病本证是上热下寒之证,吴茱萸汤证与当归四逆汤证非典型的厥阴病证,为厥阴杂病。厥阴病可转为阳明病、少阳病和少阴病,也可不传变,通过本身阴阳之气的恢复而在本经痊愈。厥阴病的痊愈以阳气恢复为主导,但是如果厥阴阳气回复太过则又生他变,最常见的为咽痛、脓血及下血。将厥阴病的本证、杂病、坏病和转入他经的方证分清,可知厥阴病治法为"辛苦酸甘"并用之法。  相似文献   

5.
叶彤  谷松 《河南中医》2019,39(12):1783-1785
脾胃强弱在《伤寒论》六经病的发生、传变中起重要作用。脾胃之气不足,营卫之气不能外达,卫外功能下降,外邪侵袭人体而发太阳病;胃为阳土,若阳明热盛,热盛伤津,胃气不降,腑气不通,燥实互结,则发为阳明腑证;少阳病的发病前提是脾胃虚弱,致正气不足,邪气侵袭而发病;阳气不足,则阴寒邪气易直中太阴,出现阳虚寒盛之证;肾阳不足,邪气直中少阴,发为少阴病;中气不运,胃气易逆,脾阳易陷,则阴阳不相顺接,发为厥阴病。《伤寒论》中大量使用生姜、甘草、大枣顾护脾胃,在运用峻下祛邪治法中,亦不忘顾护脾胃,在煎煮和服用药物的过程中也时刻注重脾胃,方后的药后宜忌与注意事项,也体现了张仲景固护脾胃的学术思想。辨析脾胃之气的盛衰对掌握疾病发展传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诸多版本的《伤寒论》教材或将四逆散证划归为少阴病类似证、兼变证,或将其划归为厥阴病.笔者结合少阴和少阴病本质、四逆散方药组成及化裁加减,一论将四逆散证条划归少阴病类似证之非,二论将四逆散证条划归少阴病兼变证之过,三论将四逆散证条划归为厥阴病厥证之谬.认为少阴为三阴之枢,四逆散为少阴之虚郁而设,四逆散证和四逆汤证同为少阴...  相似文献   

7.
正少阴病是《伤寒论》六经病之一,少阴篇在三阴病中占重要地位,因其外可有太阴病下利等症状,内可合厥阴病手足厥冷等症状,其一经之病可代表三阴经[1-2]。足少阴肾脏为水火之脏,水为阴,火为阳,所以肾为阴阳之根本,是先天之气所系之地。少阴病有阳虚证,也有阴虚证,不论阳虚还是阴虚,多为重症[3]。因少阴既包含足  相似文献   

8.
少阴包括手少阴心与足少阴肾。少阴病为伤寒六经传变过程之危重阶段,下利是少阴常见症。宋本《伤寒论》少阴篇四十四条条文中,明言下利之条文有十五条,尚有数条少阴下利证者散于厥阴篇中。  相似文献   

9.
浅析六经病欲解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如峰 《河南中医》2016,(3):373-375
阳病病在皮肤、络脉部,而在"从巳至未上(9∶00-15∶00)",即日中之时,其应为夏,人体正气盛于络脉、皮肤,此时太阳之邪易解。阳明病病在肠胃之腑,而在"从申至戌上(15∶00-21∶00)",即日入之时,其应为秋,人体正气盛于腑,则此时阳明之邪易解。少阳病病在分肉,而在"从寅至辰上(3∶00-9∶00)",即平旦之时,其应为春,人体正气盛于分肉之间,则此时少阳病易解。三阴病病变部位在五脏部分,夜半人体正气入脏,所以三阴病欲解时均在夜半之中,即太阴病亥至丑上(21∶00-3∶00);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3∶00-5∶00)。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1∶00-7∶00)。三阴病的欲解时未能完全重合,而是逐个向后推一个时辰,这与少阴病、厥阴病的特点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肝癌的病机阳始于少阳,而阴尽于厥阴,少阳、厥阴贯穿肝癌的发病、病程、传变、结局中。肝癌不同演变期间,易旁涉诸多脏腑,变证丛生,其病机特点和症状表现与太阳、阳明、太阴、少阴病他经颇多吻合之处。肝癌以传变他经论治包括:少阳太阳证、少阳阳明证、少阳太阴证、少阴证。从六经辨证角度分析肝癌的病机演变,提出肝癌的临证辨治以少阳、厥阴为本经,旁涉他经,为肝癌提供新的诊治思路。  相似文献   

11.
茯苓四逆汤     
伤寒厥而心下悸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组成茯苓六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破八片以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注凡太阳病治不如法,汗后复下,或下后复汗,误而又误,变成坏病,若其人阳盛而从热化,则转属三阳,阳衰而从寒化,则系在三阴,此二汤所治之烦躁,皆坏病也,烦躁虽六经俱有,而多见于太阳少阴者,太阳为真阴之标,少阴为真阳之本也,未经汗下而烦躁,多属阳,其脉实大、其证渴热,  相似文献   

12.
<正> 《伤寒论·厥阴篇》素有“千古疑案”之称。厥阴与少阴尽管都有厥、利之症状,但病机则异。少阴病为阳虚阴盛故每多见厥冷下利之症,厥阴病则是寒极、热极或寒热错杂,厥热胜复而呈厥热呕利,且时有寒厥阳复太过而致热厥,亦有热厥壮火食气而致阳衰等,病机复杂,辨证用药较为困难。笔者所治厥阴病有得有失,有经验也有教训,在教训中略有领悟。现举3例供同道指正。姚某,女,68岁。1985年5月29日诊。代诉:两月前患大叶性肺炎并发胸膜炎,经用西  相似文献   

13.
四逆【原文】伤寒四逆,何以明之。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温者是也。积凉成寒,积温成热。当少阴太阴受邪之时,则手足自温,是表邪渐缓而欲传里也。《经》曰:伤寒四五日,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是太阳之邪,传至少阳也。伤寒脉浮,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是少阳之邪传于太阴也。是知邪气在半表半里,则手足不热而自温也。至于邪传少阴,为里证己深,虽未至厥,而手足又加之不温,是四逆也。若至厥阴,则手足厥冷矣。《经》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厥阴病篇历来为医家争论的焦点,篇中条文所述证候寒热杂错繁复,其意难明,故而成"千古疑案"。本文以《伤寒论》厥阴病篇原文为基准,将厥阴病分为真厥阴和类厥阴,探讨真厥阴病的形成及其证治规律。厥阴病历来被认为是六经传变之末,而真厥阴病为阴阳离脱隔绝的终末状态,真厥阴病又包含真寒厥和真热厥两个不同证候,其治法迥异,如若反治、误治则病笃危殆。因而临床上欲以仲景法度治疗危急重症,研究真厥阴病的形成及其证治规律则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伤寒以六经辨证为纲,其中厥阴肝经为三明之尽,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厥阴病多为阴阳交错、寒热错杂之证;又厥阴与少阳相表里,内寄相火,为阴尽阳生之脏,其病多为伤寒末期,病机复杂,病情危重。因此,探讨仲景治疗厥阴寒热错杂证的用药规律,对于我们今天治疗疑难杂证,无疑有启发和指导意义。观伤寒厥阴病,仲景治疗寒热错杂证仅立三方:一为治蛔厥并主久利的乌海丸,一为治寒热格拒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一为治邪陷阳郁的麻黄升麻汤。观其用药,少则几味,多则十几味;其用量,轻重悬殊;其配方,寒热并用者有之,五味兼…  相似文献   

16.
谢小红  温立新  张金付 《新中医》2018,50(11):238-241
简版:早醒型不寐患者大多在夜半阴阳交会之时发生,乃三阴不能按时所主,阴阳不能相顺接,卫阳早出于阴则寤。 “六经病欲解时”理论认为,少阴、厥阴所主之时为阴阳转化的重要环节,是阴阳相交顺接的关键。若期间阳气来复太过或不及,少阴、厥阴不能按时所主,出现阴阳不和,则常表现为入睡后易早醒、醒后不易入睡的睡眠障碍。早醒型不寐患者常以少阴、厥阴欲解时为发病之时,常须辨时、辨证,辨清阳不入阴之发病机制,从而正确选择方药,助其阴阳之气相顺接,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而使早醒向愈。  相似文献   

17.
<正>自清代医家舒驰远以下,厥阴病之病机属寒热错杂已是主流学派的观点,如刘渡舟认为"厥阴病的特点和少阴病不一样,如果把厥阴说成或寒或热的一个侧面,那就和少阴病的寒化证、热化证相同,也就无法反映厥阴病的特点,则有失六经分证的基本意义"[1]。寒热错杂是贯穿厥阴病始终的内在病机,如何从厥阴病发展过程把握寒热进退,在论治厥阴病时犹为重要。伤寒病三阴证俱有下利证,《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亦有32条涉及,纵观诸条文,亦很难将厥  相似文献   

18.
<正> 仲景学说在内科急重症抢救中的指导意义颇大,笔者根据查房所见,从下面三点谈粗浅体会。阳回则生阳亡则死仲景学说在扶助人体正气方面十分注重阳气,注意“亡阳”。如《伤寒论》第20条说:“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如果救治不及,发展到阳亡则死。295条至300条不治或死都是阳亡的缘故,但《伤寒论》中有五条亡阳证尚可救治,如286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从亡阳到阳亡,这是病  相似文献   

19.
论厥阴病     
厥阴为人体阴阳之气交替转换的阶段,可以将其概括为:两阴交尽,谓之厥阴;阴极阳生,极而复返,这是厥阴的生理。厥阴病是伤寒最后的厥证阶段。外感病的发生是从太阳开始的,因为太阳主表,外邪不经太阳则无由进入人体;外感病的死亡则在厥阴,因为厥阴是人体阴阳之气交替转换的阶段,厥阴病乃人体阴阳之气不能正常交替,即所谓"阴阳气不相顺接",阴阳气不相顺接的临床特征就是"厥","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再发展就是"阴阳离决",即死亡。厥阴病篇讨论了很多种厥,但厥阴病主要是热厥和寒厥,厥阴病是从热厥开始的,其他的厥是为了和厥阴病鉴别。另外,要强调一点的是,如果厥阴病讨论的是厥,则326条不能作为厥阴病的提纲,因为这条原文并没有揭示厥阴病的本质特征,与之相关联的是,乌梅丸不是厥阴病的主方。  相似文献   

20.
李凯  李秘 《河南中医》2020,40(2):163-166
根据六经是基于脏腑经络的理论,肝脏为厥阴的脏腑基础,厥阴病病机为:病至厥阴,体阴(肝血)亏损,引起用阳(肝阳)的不足,而用阳的亏虚,又引起体阴的病变。厥阴病阳虚的特点为:体阴不足,用阳不及致肝经虚寒,阳气不通。而厥阴阴虚主要涉及肝脏,临床表现为肝筋及经络失于濡养的肝系症状,使用乌梅、当归、白芍等入肝养血之品养肝柔肝,补养肝体。厥阴病体阴不足,用阳不及,阳气不能疏泄,故郁而化热,厥阴病之热的来源可总结为:体阴不足→用阳亏虚→阳气疏泄不及→郁而化热,热像并非厥阴病必见症状,如果无郁而化热之证,只需补肝体,助肝用。《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提纲证中所提到的脾胃症状病机为厥阴肝木之气不能疏泄,引起脾土运化不及,故出现不能运化津液的"消渴",不能运化水谷的"饥而不欲食",用黄芩、黄连清解肝经郁热,干姜、人参补中焦虚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