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网膜Muller细胞在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和研究现状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苟琳 《眼科研究》2003,21(2):217-220
视网膜Muller细胞是视网膜内最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它贯穿整个视网膜,包绕与联系视网膜上的各类神经细胞,从而与视网膜神经细胞发生多种功能的交互作用。Muller细胞不仅起着支持和营养神经元的作用。还包括维持细胞外离子的稳定及参与谷氨酸盐循环,突触传递等作用。近年来。随着对视网膜Muller细胞的深入研究,发现Muller细胞还参与多种病理和生理过程,并且在视网膜的各种疾病中都发现伴有Muller细胞的神经胶质增生反应。对视网膜Muller细胞的形态和生理功能作了描述和分析,并对在各种病理状态下Muller细胞发生的改变和目前对Muller细胞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可溶性因子在视网膜移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网膜移植是治疗视网膜疾病的一种新方法,通过细胞与局部微环境中的可溶性因子的相互作用,视网膜前体细胞可以发育成特定的细胞类型。本文主要对可溶性因子在视网膜前体细胞诱导分化为感光细胞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周细胞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随着对周细胞生理,生化的研究进展,研究者们发现视网膜细血管周细胞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通过对周细胞的研究有助于阐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理,从而为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是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成纤维细胞以及炎性细胞的增生在玻璃体和视网膜形成收缩膜,牵拉视网膜所致,是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是眼外伤、糖尿病及血管性、炎症性视网膜病变的一种结局。  相似文献   

5.
分离视细胞层的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进行视网膜视细胞移植研究,必须分离出可供移植的视细胞。能否得到纯视细胞,是对视网膜视细胞移植实验获得正确分析和良好结果的关键。方法采用一种从视网膜中分离切取纯视网膜视细胞层的可靠方法。用组织细胞震动切削机(vibratome)切削视网膜,取得纯视网膜视细胞层。结果得到了可供移植的小鼠、大鼠、兔、猴及人的纯视网膜视细胞层。结论用此方法可获得视细胞纯度达100%的纯视细胞层,方法可靠,操作较为简便。  相似文献   

6.
视网膜Muellerx细胞原代培养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视网膜Mueller细胞条件化原代培养的方法。方法:使用Con A活化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作为条件化培养基,分别培养人、大鼠、小鼠的视网膜Mueller细胞,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用该方法原代培养不同种类的视网膜Mueller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90%以上的视网膜Mueller细胞的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S-100蛋白染色阳性。结论:视网膜Mueller细胞的条件化原代培养是一种可靠的、快速获得不同种类视网膜Mueller细胞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李树宁  王竫华 《眼科研究》2005,23(1):104-107
Mueller细胞是视网膜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传统认为其对视网膜神经细胞有支持和营养作用外,目前的研究表明Mueller细胞在视网膜神经递质的调节、视网膜中钾离子的调节、视网膜中pH值的调节以及对神经细胞的信号传递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就Mueller细胞的生理功能及其在视网膜病理状态下的改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Müller细胞原代培养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视网膜Müler细胞条件化原代培养的方法。方法使用ConA活化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作为条件化培养基,分别培养人、大鼠、小鼠的视网膜Müler细胞,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用该方法原代培养不同种类的视网膜Müler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90%以上的视网膜Müler细胞的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aryacidicprotein,GFAP)和S-100蛋白染色阳性。结论视网膜Müler细胞的条件化原代培养是一种可靠的、快速获得不同种类视网膜Müler细胞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成人视网膜神经细胞培养系统,为深入研究视网膜细胞及观察药物作用提供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以含100g·L^-1 FBS的IMDM作为细胞培养液,培养成人视网膜细胞,对培养7—10d的细胞进行初步细胞鉴定。结果体外培养成人视网膜细胞原代培养可达80d左右,早期培养的细胞中视网膜神经细胞占65%左右,其中可见多数带有外节段的感光细胞。结论这种培养方法提供的视网膜细胞早期主要以神经细胞为主,可用于视网膜神经细胞的药物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分布于神经元与毛细血管之间。在发育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的成熟需要血管内皮细胞的诱导。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参与血一视网膜屏障的形成,并对其功能进行调控;通过表达谷氨酸转运体参与谷氨酸代谢;通过产生的钙振荡对神经元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调节大分子物质在胶质细胞问的扩散。此外,星形胶质细胞还具有神经元营养保护功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时,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减少,其标志物GFAP的表达量减少、谷氨酸代谢能力减弱、COX-2表达、AR和VEGF表达量增加。由此可以推论: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是神经元与血管细胞活动的桥梁。对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有助于揭示DR中神经元病变与血管病变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谷氨酸毒性的防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认为谷氨酸兴奋毒性是触发青光眼和/或视网膜缺血性神经节细胞损伤级联反应的最主要因素。大量研究表明,预防性阻断谷氨酸兴奋毒性可以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减少缺血损伤和神经节细胞凋亡。现就近年来抗谷氨酸毒性,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方法和药物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张爱平  曹文俊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13,(5):358-360,I0001,I000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小胶质细胞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视网膜中持续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引起视网膜神经元损伤和血一视网膜屏障破坏。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有关小胶质细胞在生理条件和糖尿病时在视网膜中的分布、形态、表面标志分子谱构成和生物学功能的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生理条件下神经血管单元中小胶质细胞的功能、调节及其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3.
人视网膜胶质细胞切线方向收缩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测定细胞离体培养中的人视网膜胶质细胞切线方向收缩。方法 人视网膜胶质细胞提取并用GFAP和Vimentin确定细胞属性。培养到第二代时,将细胞置于胶原凝胶上,培养0-24h后测定胶原凝胶厚度。结果 人视网膜胶质细胞培养至6h后可使组)凝胶厚度则无明显改变。结论 本结果提示第二代人视网膜胶质细胞有产生切线方向收缩的能力,为Gass的特发性黄斑裂孔形成机制理论提供了一项证据。  相似文献   

14.
Müller细胞是视网膜中主要神经胶质细胞,贯穿视网膜全层。尽管近年来针对Müller细胞功能的研究较多,但是Müller细胞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的相互作用关系仍不完全清楚。目前已知生理状态下Müller细胞的许多功能和RGCs密切相关,例如Müller细胞已经证实为神经元祖细胞的来源,调节视网膜细胞间质K+水平和谷氨酸代谢,维持视网膜内能量代谢和营养支持等。在视网膜损伤时,Müller细胞相关功能对RGCs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因此,本文就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视网膜中视神经的保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叙述了细胞凋亡的概念,形态特征及其遗传,分子生化机制。着重讨论了视网膜萎缩性病变中细胞凋亡的作用和机制,可望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为治疗视网膜变性开辟另一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胶质细胞培养液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体外培养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对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稀释度的视网膜条件培养液培养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细胞计数法观察细胞数量的变化;MTT法测定对细胞增生活性(吸光度A值)的影响;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随着视网膜条件培养液浓度的增加,视网膜胶质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吸光度A值升高,进入S期的细胞明显增加,显示体外培养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促进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结论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对于PVR等的产生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了解视网膜各种神经元神经电信号特点、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对从功能角度评价视网膜神经细胞培养状态和移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介绍一种先进的电生理学研究方法-全细胞膜片钳法在视网膜神经生理学中的应用,以及通过该方法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双极细胞、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部分电压门控离子通道进行研究所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兔胚胎全层视网膜移植至大鼠视网膜下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组能导致进行性感光细胞变性和视觉障碍的遗传病症候群,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研究表明视网膜移植是最接近临床应用治疗RP的方法。当RP进展到晚期,感光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都出现变性死亡,单独移植这两种成分都没有作用,此时病变视网膜的修复需要全层视网膜的移植。我们将青紫蓝兔胚胎全层视网膜移植到正常Wistar大鼠和视网膜变性RCS大鼠的视网膜下腔,观察移植物在宿主视网膜下腔的发育状况,从而探讨异种胚胎全层视网膜移植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猫视网膜脱离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的形态学改变及行为变化。方法 28只猫利用微穿刺技术将0.25%Healon注入到视网膜下腔造成视网膜脱离。脱离0.5~90d的视网膜用3%戊二醛固定,加工成组织切片,光镜和电镜下观察RPE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 视网膜脱离24h,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顶端突起被短而均匀的指样突起所取代,RPE细胞顶端表面开始出现耸起。随着脱离时间的延长,细胞表面的这种耸起变得更加明显。脱离14d,RPE细胞开始向视网膜下腔迁移,1~2个月后,在视网膜下腔可以观察到一些小的RPE细胞团簇。结论 视网膜脱离后,RPE细胞的形态发生迅速改变,并且依赖视网膜脱离的时间呈进行性进展。视网膜脱离能诱导RPE细胞形状发生变化,这种形状改变可能与细胞的增殖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人视网膜前体细胞移植到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组织片下的细胞分化。方法取无眼部发育异常的4~5个月胚胎眼球,进行视网膜前体细胞分离培养。将传代的细胞移植到体外培养的视网膜神经上皮组织片下,通过光学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细胞分化和组织整合情况。结果人视网膜前体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形成神经球样细胞团,传代后形成子代细胞团,表达神经干细胞标志Nestin。体外培养的视网膜组织片在5d、10d均能基本维持视网膜结构。移植到视网膜组织片下的视网膜前体细胞能够与其建立细胞连接。这些视网膜前体细胞分化后能够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和视紫红质,分别为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和光感受器细胞的特异蛋白。结论人视网膜前体细胞具有神经干细胞特征,在体外移植到培养的人视网膜组织片下,能够分化成相应的终末分化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