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李玉亮  杨文东 《河北医药》2005,27(11):821-822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浓度对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影响及评价氟伐他汀干预治疗的价值.方法采用乳胶增强免疫(超敏)比浊法,定量检测健康对照组5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4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45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38例患者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对血清hs-CRP增高的患者,随机分为氟伐他汀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分别在用药后4、8周检测血清hs-CRP.结果(1)AMI组、UAP组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AMI组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UAP组(P<0.01);而SAP组血清hs-CRP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治疗前AMI组、UAP组、SAP组,血清hs-CRP增高(均大于3mg/L)的阳性率分别为94.7%,73.3%,7.1%.(3)氟伐他汀治疗组经治疗4、8周较常规治疗组血hs-CRP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CHD冠状动脉病变及不稳定病变有关.氟伐他汀可对冠心病患者起到抗炎作用,降低血hs-CRP水平.检测血清hs-CRP水平,可更好地了解病情、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TNF-α、IL-6、IL-8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成凤  陈永生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0):1457-1459
目的:讨论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素(IL-6,IL-8)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76例ACS患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3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9例;90例非ACS患者中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9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41例,冠脉造影正常者2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上述病例的血清TNF-α、IL-6、IL-8浓度。结果:(1)冠心病组(SAP组、UAP组、AMI组、OMI组)血清TNF-α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ACS组(UAP组、AMI组)血清TNF-α、IL-6、IL-8水平显著高于非ACS组(SAP组、OIM组);AMI组血清TNF-α水平显著高于UAP组;SAP组与OMI组血清TNF-α水平差异无显著性;而IL-6、IL-8差异显著。(2)SAP组与UAP组冠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TNF-α、IL-6、IL-8参与冠心病的形成,并且在AC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检测血清TNF吨浓度将有助于诊断和预测ACS的发生、发展和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肽(BNP)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病情的相关性。方法 78例ACS患者分成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38例(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38例(AMI组),并设稳定型心绞痛对照组38例(SAP组),测定并比照3组血清BNP及hs-CRP水平。结果 ACS组血清BNP及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SAP组(P〈0.01),AMI组明显高于UAP组(P〈0.01);且AMI组BNP水平与hs-CRP呈正相关(r=0.913,P〈0.01)。结论检测血清BNP及hs-CRP水平可作为衡量急性冠脉缺血严重程度的一个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4.
袭祥印 《医药世界》2010,(10):1240-1241
目的探讨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0例、健康对照组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血清IL-6、IL-8及TNF-α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MI组、UAP组的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与SAP组和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的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与UA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6、IL-8及TNF-α介导的炎症反应可能参与动脉粥样斑块的易损和破裂,并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斑块不稳定方面可能起重要作用;检测IL-6、IL-8及TNF-α水平有助于ACS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及D-二聚体(D-D)在冠心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352例冠心病患者按照临床病理类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测定上述各组血浆hs-CRP、Lp(a)、D-D水平。结果 AMI组、UAP组、SAP组血清hs-CRP、Lp(a)、D-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UAP组及SAP组各组间hs-CRP、Lp(a)、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项联合检测冠心病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各单项检测指标的阳性率(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Lp(a)、D-D水平均有明显升高,联合检测hs-CRP、Lp(a)、D-D对冠心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38例冠心病患者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0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60例的血清hs-CRP和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进行测定比较。结果冠心病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AMI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SAP和UAP组,UAP组高于SAP组。AMI组CK、CK—MB水平显著高于UAP、SAP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水平高低可反映冠心病患者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血清C反应蛋白(CRP)、脑钠尿肽(BNP)和D-二聚体的检测水平变化及在ACS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住院的64例ACS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8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6例,同期3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并选取30例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测定4组研究对象血液CRP、BNP及D-二聚体水平,并对检测结果在各组中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ACS患者CRP、BNP、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SAP组(P〈0.05),其中AMⅠ组水平明显高于UAP组、SAP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 ACS患者血清CRP、BNP、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检测三者水平对ACS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比较健康老年人与冠心病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清水平,并探讨其意义。方法30例冠心病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1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10例,30例健康对照组Ctrl组。每位入选者年龄均大于60岁。采用ELI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清水平。结果AMI组、UAP组及SAP组IL-6及TNF-α血清水平均比对照组高(P〈0.05);AMI组、UAP组IL-6及TNF-α血清水平高于SAP组(P〈0.05)。结论血清IL-6及TNF-α水平的升高可能参与了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发病过程,其水平可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可能为早期发现老年冠心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许涛  刘和俊 《安徽医药》2016,20(2):308-311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白介素-18(IL-1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及稳定性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该院治疗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1例为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38例为UAP组;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0例为SAP组,同期因胸痛疑似冠心病住院并行CAG检查单支血管狭窄<50%或者无狭窄的患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血清IL-18、MMP-9浓度,采用凝固法检测患者血浆Fib含量,并分析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特点。结果 (1)AMI组、UAP组患者血清IL-18、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Fib较对照组、SAP组明显增高(P<0.05)。相比UAP组,AMI组患者血清IL-18、血浆Fib水平明显增高(P<0.05);(2)三支病变组血清IL-18、MMP-9、血浆Fib明显高于单支和双支病变组(P<0.05),且双支病变组血浆Fib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3)极重度病变组血清IL-18、MMP-9、血浆Fib明显高于轻度、中度和重度病变组(P<0.05)。重度病变组血清IL-18、MMP-9、血浆Fib明显高于轻度病变组,且血浆Fib明显高于中度病变组(P<0.05);(4)血清IL-18、MMP-9、hs-CRP、血浆Fib与Gensini积分之间具有正相关性(P<0.01)。结论 血清IL-18、MMP-9、血浆Fib的增加与ACS的发生和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陈向阳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0):1380-1382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40配体(sCD40L)、白细胞介素-20(IL-20)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检测6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和IL-20浓度,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并以34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ACS组血清sCD40L、IL-20和hs-CRP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sCD40L、IL-20和hs-CRP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均P<0.05);ACS患者血清sCD40L和IL-20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数量呈正相关(r=0.584,0.732,均P<0.05);血清sCD40L、IL-20水平与hs-CRP水平呈高度正相关(r=0.687,0.765,均P<0.01),血清sCD40L与IL-20表达也呈高度正相关(r=0.654,P<0.01).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IL-20和hs-CRP水平明显升高,可能参与了ACS的发病过程,并成为ACS的预测因子;血清sCD40L和IL-20水平检测可能是评价ACS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在冠心病(CHD)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的CHD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42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38例。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上述对象血清hs-CRP、HCY和IL-10水平。结果 CHD患者血清hs-CRP和HCY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L-10水平较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和SAP患者血清hs-CRP和HCY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ACS患者血清IL-10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SAP患者血清IL-10水平较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患者血清hs-CRP和HCY水平较SAP患者显著增高,而IL-10水平则较SAP患者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血清hs-CRP、HCY和IL-10水平与CHD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对评估CHD病情,尤其对急性冠脉事件的预防、控制具有重要的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联合检测血清炎症因子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入选20例ACS患者(ACS组)、2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及20例对照者(C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MMP抑制物1(TIMP-1)水平,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 ACS组患者血清hs-CRP、MMP-9、TIMP-1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及C组(P<0.05);血清MMP-9与TIMP-1及hs-CRP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CHD患者,联合检测hs-CRP、MMP-9、TIMP-1有助于提高临床对ACS的预测和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给予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比索洛尔联合瑞舒伐他汀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在本院就诊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口服瑞舒伐他汀,观察组口服比索洛尔联合瑞舒伐他汀,对比分析两组心绞痛改善情况、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内皮功能变化.结果 对照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为73.3%,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IL-6、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IL-6、hs-CRP水平均比治疗前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前两组ET-1、NO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两组ET-1、NO水平均比治疗前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比索洛尔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心绞痛情况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IL-17、hs-CRP联合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韦德宇  丁晓梅  苏浩  胡昊  陈东 《安徽医药》2011,15(3):338-340
目的观察IL-17、hs-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同时观察两者是否存在相关性,推测IL-17与斑块不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113例患者分为四组:急性心肌梗死(AMI)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1例,稳定型心绞痛(SAP)18例,胸痛综合征(CPS)24例。患者入院后立即留取静脉血标本离心,存于-80℃的冰箱,采用ELISA法集中检测患者血清中的IL-17、hs-CRPc、TNI、CK-MB水平。结果 AMI组和UA组外周血清IL-17水平分别为(37.04±9.92)(、30.11±5.67)ng.L-1,明显高于SAP组的(20.95±5.08)ng.L-1和CPS组(15.81±7.65)ng.L-1(P<0.01)。AMI组和UA组患者hs-CRP水平分别为(39.21±14.42)(、11.57±3.71)mg.L-1,明显高于SAP组的(3.53±4.45)mg.L-1和CPS组(2.94±3.97)mg.L-1(P<0.05)。IL-17与hs-CRP Spearman相关系数r=0.364(P<0.001)。结论在ACS患者中血清中IL-17水平明显升高,与hs-CRP呈正相关,推测IL-17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有关,参与了ACS的发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扩张症的相关性。方法采集30例单纯冠状动脉扩张症(CAE)患者、70例阻塞性性冠心病患者[包括4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和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及20例无冠心病正常者的血清。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MMP-3,并进行组间MMP-3、CRP水平的相关分析。结果 CAE组MMP-3及Hs-CRP水平显著高于ACS组、SAP组和正常对照组(26.2±6.5ng/mL比(22.39±5.1)ng/mL,(12.42±6.1)ng/mL和(10.61±4.2)ng/mL,P值分别为P<0.01、P<0.001、P<0.001;(9.05±3.3)mg/L比(6.79±4.1)mg/L、(2.79±2.6)mg/L和(1.61±1.02)mg/L,P值分别为P<0.01、P<0.001、P<0.001),而后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12.42±6.1)ng/ml比(10.61±4.2)ng/mL,P>0.05;(2.79±2.6)mg/L比(1.61±1.02)mg/L,P>0.05]。结论 MMP-3、hs-CRP在CAE组明显升高,表明炎性反应在其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脑钠肽(BNP)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间的相关性及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研究对象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8例(UAP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例(SAP组),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BNP、hs-CRP和Lp(a)浓度,并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DV)及舒张末期容积( LVESV).结果 AMI组的BNP、hs-CRP、Lp(a)水平分别为(391±136) ng/L、( 16±15) mg/L、(367±191 )mg/L.UAP组分别为(267±80) ng/L、(11±7) mg/L、(324±171) mg/L.SAP组分别为(36±21) ng/L、(2±1)mg/L、(191±130) mg/L.对照组分别为(33±14) ng/L、(1.0±0.4)mg/L、(150±116)mg/L.AMI组和UAP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及SAP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MI组与SAP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AMI组与UA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MI组LVEDV、LVESV、LVEF分别为(95±19)、(43±9)ml,(0.51±0.08);UAP组分别为(93±23)、(42±8)ml,(0.55 ±0.08);AP组分别为(86±18)、(32±9)ml,(0.64±0.09);对照组分别为(86±18)、(29±9)ml,(0.66±0.09).AMI组、UAP组与SAP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与UA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在ACS患者中,BNP浓度与hs-CRP和Lp(a)呈正相关,(r=0.53,P<0.01;r=0.543,P<0.01).BNP浓度与LVEF明显负相关(r=-0.44,P<0.01).控制年龄、性别、体表面积后计算两变量间偏相关系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首次发病48 h内BNP浓度与同期测定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收缩末 容积呈正相关(r =0.42、0.40,均P<0.01).结论 血清BNP浓度在ACS患者中明显升高,可作为重要的诊断指标之一.ACS患者BNP浓度的升高除了与心脏大小和射血分数相关外,也可能与缺血损伤造成的急性期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7.
超敏C反应蛋白、脑钠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陈刚  徐岩  程自平  陈斌  朱润硕 《安徽医药》2010,14(8):914-91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脑钠肽(BNP)的含量及它们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 I)组患者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SAP)组患者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患者30例,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研究对象血清hs-CRP的浓度,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BNP浓度。结果血中hs-CRP、BNP水平ACS组、SAP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CS组显著高于SAP组(P〈0.05),AM I组显著高于USAP组(P〈0.05),且hs-CRP和BNP呈正相关。结论ACS患者血中hs-CRP、BNP浓度与冠心病危险程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可以作为判断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清白细胞介素-6 C反应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 - 6 (IL- 6 )、C反应蛋白 (CRP)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 31例 ACS患者和 19例稳定型心绞痛 (SAP)患者 ,以及对照组 2 0例 IL- 6、CRP含量。ACS组包括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 ,比较 ACS组、SAP组和对照组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ACS组 IL - 6、CRP水平明显高于 SAP组和对照组 (P<0 .0 1) ,但 SAP组和对照组之间 IL - 6、CRP水平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ACS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有关 ,IL - 6、CRP水平的增高与 ACS的发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OPG、sRANKL、hs-CRP等炎性反应相关细胞因子,在冠心病患者血清表达水平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0例冠心病患者,按疾病严重程度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groups,ACS)组及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组,25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control,CO)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组患者的血清OPG、sRANKL、hs-CRP及LDL-C表达水平,比较3组患者血清OPG、sRANKL、hs-CRP及LDL-C表达的差异。结果:ACS组患者中血清OPG及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及CO组,ACS组患者血清sRANKL水平低于SAP组及CO组。SAP组患者血清OPG及hs-CRP水平高于CO组,血清sRANKL水平低于CO组。结论:OPG、sRANKL、hs-CRP在冠心病患者血清表达水平异常,能够预测冠心病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疾病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白爱国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5):2066-206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CI患者90例,按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组,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ACI组hs-CRP和IL-6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依次逐级升高(P〈0.05),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逐渐升高(P〈0.05)。结论ACI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升高;血清hs—CRP和IL-6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检测hs-CRP和IL-6有助于ACI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