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诊余随笔     
一、中医诊病贵在辨证做为一个临床医师诊病要从实际出发,切忌有什么框框。譬如治高血压病,大多数高血压病患者,属中医辨证的肝阳上亢或肝肾阴虚之类。然亦有脾肾阳虚者。曾治疗几例高血压病患者,其主要表现为头晕,精神疲倦,胃纳不振,或有腰酸腿软,四肢发冷,大便溏薄,脉多沉弦细,或沉弦缓,两尺脉无力,余以补中益气汤加减,重用黄芪加附子、细辛,或仙灵脾获得较好疗效。细推今之高血压病,实属中医眩晕之范畴。眩晕一证,有因肝阳上亢,有因肝肾阴虚,有因痰湿内阻,亦有因脾肾阳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相干而致  相似文献   

2.
眩晕为高血压病常见症状。临床多责之肝火上扰或肝阳上亢,通常治法又以清肝泻火、平肝潜阳为主。偶有从痰论之,又以风痰居多。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到高血压性眩晕患者属痰饮证的并不罕见。笔者通过运用经方从痰饮论治高血压性眩晕患者104例,取得满意疗  相似文献   

3.
赵琳 《世界中医药》2012,7(2):159-159
眩晕为高血压病常见症状。临床多责之肝火上扰或肝阳上亢,治法以清肝泻火、平肝潜阳为主。偶有从痰论之,又以风痰居多。笔者通过运用经方从痰饮论治高血压性眩晕患者10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高血压性眩晕患者104例,均为门诊患  相似文献   

4.
龙骨味甘,性微寒,归心、肝二经;牡蛎味咸,性微寒,归肝、肾二经。二者均有平肝潜阳,收敛固涩之功。龙骨尤善镇静安神,牡蛎长于软坚散结。临床常常相须为用,以治疗多种病证。笔者多年来以龙骨、牡蛎为主药,配伍于不同的方剂中,用以治疗眩晕、心悸、带下、不寐等病,均取得较?..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病发病率高、并发症多,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据统计,在高血压病中肝阳上亢证约占87.33%[1].因此,研究该证型对于高血压、中风病的防治均有重要意义.高血压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头痛、失眠、眩晕、心悸等症状.笔者应用平肝潜阳法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是一种心血管系统的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其发生与生活饮食、情志劳逸、先天体质等多种因素相关,中医药降压疗效确切,且能明显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改善不良预后。临床上以肝阳上亢证为主的高血压病占据高血压病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大部分,治疗上多以平肝潜阳为法。近年各医家关于平肝潜阳治法的研究创新较多。文章收集整理近年来运用平肝潜阳法治疗高血压病的中医文献,总结了关于平肝潜阳治法的研究进展。最终发现近年关于平肝潜阳治法的创新多将其分为论治标实之平肝法与论治本虚之潜阳法以及标实兼治之平肝潜阳法,临床上也多兼用理血、熄风、化浊、健脾等法,降压疗效确切。文章为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中医治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龙骨、牡蛎均有平肝潜阳、重镇安神、收敛固涩之功,其中,龙骨主入心经,长于镇静安神;牡蛎偏入肝经,善于平肝潜阳,并有软坚散结作用。近年来,笔者重用龙骨、牡蛎,通过巧妙配伍,用以治疗多种疑难顽症诸如哮喘、高血压、银屑病、精神分裂症、面肌痉挛等,均取得了显著疗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吴茱萸降血压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仕纳 《中国中药杂志》1999,24(11):697-698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的头痛、眩晕、心悸、肢体麻木不仁等病症范畴。其病机多责之于阴虚阳亢,以肝肾阴虚为本,肝阳上亢为标,治疗多以平肝潜阳为大法,临床上用此法确能取得一定效果。根据笔者长期临床观察,本病证型大多错综复杂,实非“阴虚阳亢”四字可以概括无遗。往往还有气虚、阳虚,或兼夹有痰、浊、寒、瘀等,其中尤以肝寒、浊气上逆的病症为常见,笔者常加用吴茱萸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高血压病形成肝寒、浊气上逆的原因,大多由  相似文献   

9.
李士懋教授对肝阳虚和厥阴病的独特认识,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学对肝阳虚一证认识的不足,扩大了乌梅丸的临床应用范围。厥阴病的实质,是肝阳虚导致的寒热错杂证。厥阴病之主方是乌梅丸,并据平脉辨证临床经验明确提出了乌梅丸的临床应用指征:(1)脉弦按之减,此即肝馁弱之脉。弦脉亦可兼濡、缓、滑、数、细等,只要弦而按之无力,统为肝之阳气馁弱之脉。(2)症见由肝阳虚所引发的症状,只要有一二症即可。两条具备,即可用乌梅丸加减治之。李士懋的认识还原了厥阴篇的本来面目,并为乌梅丸的临床运用搭建起了从理论到临床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代赭石为氧化物类矿物刚玉族赤铁矿,主含三氧化二铁(Fe203)。其质重性寒,味苦,入肝、心包经,具有降逆止血、平肝潜阳之功效。笔者跟随林起铨教授临床多年,结合自身临症体会,临床上对因气、血、痰、火等病理因素引起升降失调的病证皆辨证配伍加用代赭石,特别对颅内病变导致的头痛、眩晕、呕吐等病症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1.
周子权 《中医研究》2001,14(6):62-62
牡砺咸、微寒 ,归肝肾经 ,生用能平肝潜阳、软肾散结 ,煅用能收敛固涩。临床常用于阴虚阳亢之精神神经疾患、乳腺增生、前列腺增生、虚汗、崩漏、遗精等病 ,并试治于肾病及癌症。1 平肝潜阳中老年精神病 :中老年精神病如脏躁、不寐、郁证、百合等证 ,大多表现阴虚阳亢 ,用生牡蛎配伍生龙骨、珍珠母、白芍等药以育阴潜阳、镇心安神 ,而起到较好疗效。早搏 :早搏以虚实夹杂为主 ,临床多见气虚阴亏血瘀 ,在治本基础上用生牡蛎配伍苦参、红花等药可抗心律失常 ,较早缓解心悸等自主症状。2 散瘀消肿《本草纲目》谓牡蛎“消疝瘕积块” ;《别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弦脉相关证候分布规律,为规范中医脉诊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现代中医巨著《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弦脉相关症状进行归纳、统计,发现并阐明弦脉相关症状的分布规律和证候特征。结果:脉象中弦兼脉的频率远大于单弦脉,两者之比为4.57∶1。弦脉症状中疼痛频次最多,以腹、头、胁部疼痛为主。舌苔以舌红苔黄最多,舌淡苔白次之。结论:弦脉相关证候群的病机复杂,主要与中医的肝密切相关。弦脉相关的舌苔以热、痰证为主,寒、饮证次之。  相似文献   

13.
笔者运用祖国医学切脉法中之弦脉脉象,(以下简称弦脉征)。同时在切脉时应用“尺脉加压法”,以观察切脉法与血压计测压之符合率者,共计663例次,结果,两者之符合率为87.3%。在高血压组440例次中,脉象与血压之总符合率为93.2%。初步认为,运用“尺脉加压法”,结合弦脉征之表现,可以进一步提高切脉诊断高血压病之符合率,有利于临床对高血压病之早期诊断,现介绍如下。尺脉加压法的运用方法:在掌握祖国传统  相似文献   

14.
据统计,高血压病患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约占70%,头痛、心悸、失眠者约占40%-50%,因此,中医学主要将其归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中记载“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故大多数高血压病患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面部潮红、头痛头晕、耳鸣目眩等上盛之证,同时多伴有倦怠乏力、腰膝酸软等下虚之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平肝潜阳法方药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影响。方法:将5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平肝潜阳方药治疗,观察6个月后患者血压下降情况,同时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压下降情况、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肝潜阳法方药可改善患者血压情况,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阮士怡三子补肾养心汤治疗眩晕经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眩晕是中医临床常见疾病,多涉及西医心脑血管疾病、颈椎病等,尤其常见于高血压病。阮士怡教授在心血管病临床中治疗眩晕,针对年老久病之高龄患者,多重视心、肝、肾之精血亏虚之病因,提出眩晕病机为心、肝、肾之精血亏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治法以滋养心肝肾,兼化瘀散结,临床自创三子补肾养心汤治疗心肾阴虚、肝肾阴虚型眩晕,多获佳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肝脓肿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病原学分布、辅助检查的特点,以及中医舌象、脉象表现,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友谊医院感染内科收治的76例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中医舌质、舌苔、脉象特点。结果在本研究中男性患者55例,28例患者合并糖尿病,23例患者合并胆囊炎;72例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右上腹痛33例;致病菌以肺炎克雷白菌为主(包括血培养及脓液培养阳性),占全部病例的57.89%;初期舌质红:红绛舌43.42%,淡红舌31.58%;舌苔偏黄燥:黄苔44.74%、苔燥19.74%;脉象弦数:其中以数脉(52.63%)最为常见,其次为弦脉43.42%,滑脉39.47%。治疗以全身应用抗菌药物结合超声引导下肝脓肿穿刺作为肝脓肿首选治疗方法。治疗有效率为98.68%。结论在收集的76例患者中肝脓肿以男性多发,病原学以肺炎克雷白菌最常见,症状主要为发热、右上腹痛等,糖尿病是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发病初期中医舌象脉象方面,舌质以红绛舌及淡红舌为常见、舌苔以黄苔、苔燥为常见、脉象以数,弦、滑为常见。  相似文献   

18.
蒋薇 《河北中医》2005,27(1):34-35
中药龙骨、牡蛎为临床常用药物,且常作为药对在方剂中出现。龙骨味甘涩,性平,归心、肝二经;牡蛎味咸涩,性微寒,归肝、肾二经。二者均有平肝潜阳、收敛固涩之功效。龙骨尤善镇静安神,牡蛎长于软坚散结。笔者临床配合其它药物用于多种疾病,尤其在妇科疾病方面应用更为广泛。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医认为,弦脉为肝之主脉,亦是中风病常见脉象,因中风发病与肝关系密切,故中风脉见弦象者,可从入肝经药物着手。弦脉脉象具备5个特征:形长、体张、位定、势强、道硬。其产生机制多认为是气机不调,经脉拘急,气血收敛所致。主肝胆病、痰证、饮证、疟疾等。结合弦脉的形成机制可以推断出,急性脑血管病的脉象当以弦脉为主,而中风病各种证型均可见弦脉或其相兼脉。因此,通过脉象不仅可以指导中风病的治疗,亦可判断中风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中医证治述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 ,尤其中老年人发病率更高。根据中医辨证 ,临床常可分出多种类型 ,本文试以中医理论对高血压病的证治作一述要。1 中医文献对高血压病的认识高血压病中医文献没有此病名 ,对类似此病症状的记载大多散见于眩晕、头痛等篇中 ,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 :“太过则令人善忘 ,忽忽眩胃而巅疾 ,”明确指出春脉太过所致 ,眩晕、头痛、眼花、耳鸣、健忘等头部症状。《灵枢·口问篇》又说 :“上气不足 ,脑为之不满 ,耳为之苦鸣 ,头为之苦倾 ,目为之眩 ,”《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说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也即内风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