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APC基因突变的DNA测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广西地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ous?polyposiscoli,APC)基因的突变类型。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方法扩增APC基因的相应片段,以制备DNA测序的模板,然后用DNA自动测序仪进行测序。结果共检出5种APC基因突变类型,即,密码子1322(GGA>TAA)、密码子1379(GAG>TAG)、密码子1396(-TT)、密码子1414(-G)和密码子1429(CAA>TAA)。结论这5种突变中有3种为无义突变,其余2种为移码突变,从而使终止密码提前出现,APC蛋白的生物合成提前终止,由此产生无功能的截短APC蛋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APC基因截短型突变与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关系和荧光标记数字化蛋白截短检测技术(PTT)在APC基因截短型突变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96例散发性结直肠癌(结肠癌44例、直肠癌52例)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应用荧光标记数字化PTT,以从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片段为体外翻译的模板,对50例结直肠癌患者APC基因突变聚集区进行筛查,根据有无截短蛋白的出现,判断基因突变是否发生.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对46例结直肠癌患者APC基因突变聚集区进行突变检测.对两种方法的突变检出率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50例采用荧光标记数字化PPT检测的结直肠癌标本中,13例发生截短型突变,突变检出率为26% (13/50),对其中4例阳性DNA样本进行测序,为无义突变,均导致截短蛋白的产生.46例采用DNA直接测序法检测的结直肠癌标本中,11例发生截短型突变,突变检出率为24% (11/46),与荧光标记数字化PPT突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33,P >0.05).结论 APC基因截短型突变是我国散发性结直肠癌较常见的基因改变事件.荧光标记数字化PTT是快速、高效的基因突变筛查技术.  相似文献   

3.
联合检测粪便中多基因突变进行大肠癌二级筛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p53、K-ras及APC在大肠癌组织及粪便中的突变情况,探讨粪便多基因联合检测进行大肠癌二级筛查的可行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及硝酸银染色法,检测40例大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与粪便及40例正常人肠黏膜组织与粪便中p53、K-ras及APC3种基因的突变情况,并比较多个基因联合检测与单基因检测基因突变率的灵敏性之间的差异。结果①40例大肠癌组织中p53、K-ras及APC基因突变率分别为57.50%、50.00%及60.00%,粪便中相应的基因突变率分别为42.86%、40.00%及51.43%,粪便基因突变与组织中相应基因突变的符合率分别为65.22%、70.00%及75.00%。40例正常肠黏膜组织及粪便中3种基因均未检出突变;②3种基因联合检测的突变率明显高于单基因检测(P<0.05);③粪便基因联合检测与粪便隐血试验比较,灵敏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的特异性明显高于后者(P<0.05)。结论粪便基因联合检测诊断大肠癌的灵敏性及特异性均较高,有望作为一种无创、特异、有效的筛查手段,与粪便隐血试验结合序贯进行大肠癌的筛查。  相似文献   

4.
散发性结、直肠癌APC基因杂合缺失和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中国人散发性结、直肠癌中APC基因的失活形式和规律。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PCR SSCP)、DNA直接测序及微卫星标记PCR LOH分析方法 ,检测分析 40例散发性结直癌APC基因的突变和杂合缺失。结果  40例结、直肠癌中有 3 1例检测到APC基因改变 :双次打击 2 4例 (其中LOH加突变 15例 ,双突变 9例 ) ,单个突变而无LOH 5例 ,仅有LOH而无突变 2例。APC基因突变率及杂合缺失率与肿瘤部位 ,肿瘤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等无关。结论 APC基因改变与中国人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在大多数的中国人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生中 ,需要APC基因的双打击致功能完全失活 ,而且LOH加突变可能是其主要形式。在肿瘤获得恶性表型后 ,其进展及预后与APC基因杂合缺失与否无关。  相似文献   

5.
多种癌基因产物是信号传导系统组成成分。癌基因在肿瘤细胞形成、增殖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APC基因是家族性多发结肠息肉的遗传易感基因,在许多肿瘤中都有突变。APC和MCC同属新近发现的抑瘤基因。本研究采用Northern杂交法对30例人肝细胞肝癌(HCC)中APC/MCC表达进行研究。结果显示:HCC癌组织中有21例表达APC,有19例表达MCC;HCC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APC/MCC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HCC癌组织中APC/MCC表达和HCC临床特征间无显著相关。由于APC/MCC在成人某些特定细胞中才能表达.所以HCC中APC/MOC的表达说明APC/MCC在HCC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肠癌中MCC和APC基因突变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大肠癌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对大肠癌患者的肿瘤、正常组织及癌旁组织抑癌基因APC突变集中区MCR和抑癌基因MCC第10、12、15外显子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大肠癌及癌分组织APC基因MCR15G、15H、15I三段的突变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而肿瘤和痛分组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MCC基因10、12、15三个外显子在大肠癌及癌旁组织的突变率与正常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而肿瘤与癌旁之间差异无显著性。APC和MCC二者在癌组织中的总突变率高于APC和MCC单基因的突变率。结论APC和MCC突变检测有可能用于大肠癌早期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散发性大肠癌APC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国人大肠癌APC基因突变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加以分析。方法应用常规酚、氯仿法提取48例散发性大肠癌组织及相应正常黏膜组织的DNA,聚合酶链反应(PER)扩增、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电泳和DNA直接测序,检测APC基因第15外显子MCR区段的突变情况。结果APC基因突变率为37.5%(18/48),APC基因第15外显子MCR区段突变发生在codon1306-codon1442之间,突变类型有点突变(A→G、G→T、C→A、C→T、G→A)、移码突变(-A、-C、-G、-AG、+T、+A、+AACG)。结论中国人大肠癌APC基因突变率为37.5%(18/48),以体细胞的错义突变为主,codon1309∽codon1356是大肠癌APC基因突变热区,而codon1356(CCT→TCT)是突变热点。散发性大肠癌APC基因突变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位置、浸润深度、组织类型、分化程度、远处转移、Dukes’分期和5年生存无关。  相似文献   

8.
寻找结肠直肠癌的危机因素有助于开展防治工作。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直肠癌(HNPCC),有关癌肿基因易感性已有些了解,可以从此途径探查致癌危机因素。FAP由于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突变而成。APC基因是一个很大的基因,含有15个外显子,编码有含2843氨基酸残基,其结构和功能已被阐明,并了解到在APC基因内突变位置与FAP的结肠和结肠外  相似文献   

9.
胰腺癌基因研究已进入分子生物学水平,与胰腺癌有关的基因有癌基因K—ras的点突变和抗癌基APC、DDC、P53、Rb-1、C-erbB2、nm23等的改变.胰腺癌是K-ras突变发生率最高的癌肿,高达72~100%,其突变主要发生在第12位密码子上、检测K—ras点突变作为胰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已有大量的尝试、其前景是乐观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β-连环素(β-catenin)、APe在肾上腺皮质腺瘤(ACA)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6例ACA,10例周围正常肾上腺组织中β-catenin及APC蛋白表达.聚合酶链反应(PCR)-DNA双向测序法分析ACA及正常组织中β-catenin基因外显子3突变.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正常组织β-catenin为细胞膜着色,无胞质或胞核内染色.ACA中12例存在胞质或胞核内β-catenin异常染色,异位表达率为33.3%(12/36).APC在正常组织中表现为胞质着色(10/10),阳性表达率为100.O%.36例ACA中29例为胞质内正常染色,7例APC胞质内不同程度表达缺失,阳性表达率为80.5%(29/36).PCR-DNA双向测序法检测正常组织中未见β-catenin基因外显子3突变(0/10),ACA中可见5例存在β-catenin外显子3点突变,突变率为13.8%(5/36),ACA细胞中β-catenin、APC的异常表达及β-catenin外显子3突变与正常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β-catenin外显子3突变及β-catenin、APC蛋白的异常表达在ACA形成过程中是一种频发事件.  相似文献   

11.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结直肠疾病,由5q21染色体上的大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的种系突变引起[1].FAP患者以结直肠内数以百计的腺瘤性息肉为特征,并有极大概率会进展成...  相似文献   

12.
APC的基因与结直肠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结直肠上皮 -腺瘤性息肉 -侵袭性癌”病理转变是一个多步骤、多基因参与的过程 ,涉及到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APC基因 (adeno-matouspolyposiscoligene)的改变不仅可引起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 ,而且参与散发性结直肠肿瘤的形成。近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提高 ,APC基因在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机理研究得到不断深入。1  APC基因的定位、发现   1 986年 ,Herrera等 [1]对 1例 GS(Gardner综合征 )患者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 ,发现其第 5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 1 987年 ,Bodmer和 …  相似文献   

13.
胆囊腺瘤-腺癌中的DNA含量和基因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胆囊腺瘤从增殖到恶变中腺上皮细胞的增殖变化和基因表达。方法 用PCR-RFLP法测定APC、ras基因的表达,ABC免疫化学组织染色法测定p53基因蛋白的表达。用TJTY-300全自动图像分析仪测定胆囊上皮细胞核异型性和DNA含量。结果 (1)胆囊上皮细胞核异型性和DNA含量在胆囊腺瘤-腺癌过程中逐渐增加(P<0.05)。(2)胆囊腺瘤中异倍体比例与腺瘤的大小有明显的关系,直径≥1 cm异倍体比例显著增加(P<0.05)。(3)APC基因和ras基因参与胆囊腺瘤-腺癌过程。p53基因在这一过程中不表达。结论 胆囊腺瘤-腺癌的过程也是胆囊癌发生中一条重要的途径。当胆囊腺瘤直径≥1 cm时具有明显的癌变潜能。其基因表达与胆囊上皮不典型增生一原位癌途径不同,APC、ras基因在表达胆囊腺瘤-腺癌的途径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基因(Apaf-1)及结肠腺瘤样息肉病易感基因(APC)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变化与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方法 建立SYBR Green Ⅰ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检测方法,通过标准曲线对Apaf-1及APC在36例膀胱癌和15正常组织中的启动子甲基化状态进行定量检测,分析其启动子甲基化量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Apaf-1在膀胱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甲基化率分别为100.00%(36/36)和6.77%(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C在膀胱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甲基化率分别为69.44%(25/36)和33.33%(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f-1及APC的甲基化量与肿瘤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有明显的相关性,随肿瘤分级、分期的增加逐渐升高.结论 Apaf-1及APC的启动子甲基化是膀胱肿瘤发生的早期事件,且与肿瘤的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WNT8b和SHH基因突变与中国儿童先天性巨结肠症(HSCR)发病的关系.方法 收集东北地区72例散发性HSCR患儿术前全血标本(病例组),同时选取72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儿童外周血作为对照(对照组).提取上述外周血标本基因组DNA后,应用PCR方法对WNT8b基因第1外显子和SHH基因第1外显子进行基因突变的检测,将突变样品进行自动测序分析.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WNT8b和SHH基因的mRNA水平.结果 病例组72例HSCR患儿的WNT8b基因测序结果显示,13例WNT8b基因编码区发生突变,其中杂合性缺失(A缺失)8例(11.1%),碱基置换突变5例(6.9%);SHH基因测序结果显示,11例SHH基因编码区发生突变,其中杂合性缺失(A缺失)7例(9.7%),碱基置换突变4例(5.6%);从而引发氨基酸的改变;而对照组均未发现上述突变.病例组与对照组外周血WNT8b和SHH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30.01±1.13、17.33±0.62和28.25±1.27、18.94±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SCR患儿外周血WNT8b和SHH基因存在突变和异常表达,这两种基因可能与东北地区中国儿童HSCR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遗传性家族性腺瘤型息肉病(FAP)以遍及十二指肠和结肠发生数千百枚恶化前期的腺瘤型息肉为特征。FAP和大多数散发性结直肠肿瘤两者均起自结肠腺瘤型息肉病基因(APC)的突变或丢失后。该肿瘤抑制基因胚系突变不仅引起肠息肉,也联系着疾病的种种肠外表现,包括可能致命的纤维性肿瘤。  相似文献   

17.
Denys-Drash综合征及其致病基因突变鉴定二例报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中国Denys-Drash综合征(DDS)患者Wilms瘤基因1(WT1)的基因突变。 方法 应用PCR方法扩增出WT1基因全部10个外显子及其相邻内含子序列,经纯化后进行PCR产物直接测序。 结果 2例患者WT1基因分别存在1个杂合错义突变。例1的X外显子9第1180位碱基C→T突变,造成第394位精氨酸改变为色氨酸,即p.R394W(c.1180C>T)。例号2的S外显子9第1203位碱基C→A突变,造成第401位组氨酸改变为谷氨酰胺,即p.H401Q(c.1203C>A)。其中第1203位碱基C→A突变,p.H401Q (c.1203C>A),在国内外文献及突变数据库中均未见报道,属新发现的突变。 结论 DDS综合征WT1基因中外显子9为突变热点,并发现一种新的WT1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8.
β-连环蛋白及APC基因与肿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β-连环蛋白和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的分子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综述近年来有关β-连环蛋白和APC基因分子生物学以及与肿瘤学方面的研究。结果:β-连环蛋白和APC基因由于自身调节和相互调节异常,在肿瘤发生的早期表达异常增高,但与肿瘤的进展、转移关系似乎正相反。此外,β-连环蛋白和APC基因还可以调节p53、c-myc基因以及细胞周期蛋白D1等因子表达。结论:β-连环蛋白和APC基因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中心作用,并与其它癌/抑癌基因和因子相互产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前列腺癌患者雄激素受体N端AF1区的突变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雄激素受体 (AR)N端转录活化功能区 (AF1)突变与进展的关系。 方法采用PCR SSCP(单链构象多态性 ) DNA双链循环测序法对 2 7例前列腺癌 (PC)石蜡切片组织的ARN端AF1区突变进行检测 ,用DNA测序法确定PC组织AR基因外显子A中的CAG重复数目[(CAG)n]。 结果 在ARN端的AF1区证实了 2种错义突变 (Gly142Val和Asp2 2 1His) ,均存在于低分化的PC组织。 2例突变AR基因外显子A的 (CAG)n均为 17。 结论 在国人PC组织ARN端AF1区发现了 2种新的AR基因突变型 ,突变AR的 (CAG)n重复数目均低于平均水平 ,提示AR突变可能与PC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APC、K-ras、p53、MMR基因突变模式。方法应用酚/氯仿法提取48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相应正常黏膜组织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和DNA测序等方法检测APC基因第l5外显子突变密集区(mutation cluster region,MCR)区段、K-ras、p53和MMR基因的突变。结果hMLH1未发生突变,APC、K-ras、p53基因和hMSH2的突变率分别为37.5%(18/48)、43.8%(21/48)、35.4%(17/48)和4.2%(2/48)。APC、K-ras、p53或hMSH2基因突变率高达91.7%(44/48)。APC、K-ras,p53基因均发生突变的发生率为4.2%(2/48)。结论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并不完全遵循由正常结直肠黏膜上皮细胞向腺瘤和侵袭性癌转化的过程,可能存在其他结直肠癌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