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调查大理地区鼠类动物肝毛细线虫感染的情况。 方法 在室内和室外采用捕鼠笼、鼠夹和电子捕鼠器捕捉鼠类动物 ,并确定其种类 ,解剖检查和镜检肝毛细线虫感染情况。 结果 共捕获鼠类动物 113 2只 ,分属 3目 6科 13属 2 3种 ,齐氏姬鼠为野外常见种 ,褐家鼠为室内优势种。感染肝毛细线虫的鼠共 2 3 8只 ,分属 2目 8种 ,感染率为2 1.0 2 %。家栖鼠类感染普遍 ,感染率为 76.83 % ,以褐家鼠和黄胸鼠感染率较高 ,分别是 77.0 1%和 77.46%。野栖鼠类感染率低 ,为 4.47% ,但斯氏家鼠感染率可达 3 8.81%。 结论 大理地区鼠类肝毛细线虫感染相当普遍 ,家栖鼠类感染率较高 ,预防人群肝毛细线虫的感染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河南省小动物宿主感染肝毛细线虫病流行现状。方法根据地理方位和地理特征选择7个县为调查点,在户外捕捉鼠类等动物,鉴定种类,解剖取鼠肝用直接压片法镜检肝毛细线虫感染情况。结果共捕获各种鼠类和其他动物15种1188只,其中啮齿目动物11种,1169只。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大仓鼠、黄胸鼠、小家鼠和黑线姬鼠。6种鼠157只检出肝毛细线虫感染,平均感染率为13.62%。感染率最高的为家栖鼠类,其中褐家鼠25.83%,黄胸鼠12.90%,小家鼠10.00%。地区分布以汝南县鼠感染率最高,为23.83%;郑州市惠济区1.76%。环境分布以村周鼠感染率最高,为30.34%;村内19.49%,田地17.24%。结论河南省鼠肝毛细线虫分布十分广泛,部分地区鼠类感染较为严重。开展人肝毛细线虫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初步探讨鼠类动物与人类旋毛虫感染的关系。方法在室内和野外生境捕获鼠类动物,鉴定种类,肌肉压片检查旋毛虫幼虫,ELISA测定血清旋毛虫特异性抗体。结果1.02%的鼠类动物查到旋毛虫幼虫,旋毛虫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0.30%。其中家栖和野栖鼠类旋毛虫病原检查感染率与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是1.85%和24.49%,0和8.57%,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1〉。结论旋毛虫病流行区鼠类动物旋毛虫感染率较高,家栖鼠类旋毛虫感染率高于野栖鼠,与人类及家养动物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4.
肝毛细线虫(Capillaria hepatica)是鼠类及其它哺乳类动物常见寄生虫,人也是肝毛细线虫的易感宿主,我国已有人体感染和假性感染的报道。为了解本县鼠类肝毛细线虫的感染情况,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作者对将乐县鼠类感染肝毛细线虫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捕捉人房周围各种鼠46只,其中褐家鼠39只,黄胸鼠3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目的 了解长江江滩武汉段鼠类肝毛细线虫感染状况。方法 方法 选择长江江滩武汉江岸段, 通过捕鼠夹捕获江 滩野鼠, 解剖肝脏肉眼观察肝脏病变和肝组织压片显微镜镜检虫卵。结果 结果 调查点依自然条件分6个片区, 每个调查片 区分别放置60个捕鼠夹, 共360个, 回收360个鼠夹, 共捕获31只野鼠, 平均鼠密度为8.61%, 1只鼠检出肝毛细线虫, 感 染率为3.23%。 31只野鼠中黑线姬鼠24只, 褐家鼠3只, 鼩鼱4只, 感染率分别为0、 33.3%和0。结论 结论 长江江滩武汉段 鼠体有肝毛细线虫感染, 为肝毛细线虫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州市番禺地区鼠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情况。方法用电捕鼠器、鼠笼或粘鼠板等方法捕捉野栖或家栖老鼠,确定鼠种后将其处死,取其心肺组织,检查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果共检查鼠类113只,其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为3.54%。其中施氏屋顶鼠、褐家鼠和板齿鼠的感染率分别为5.26%(2/38)、3.23%(1/31)和6.67%(1/15),而从捕获的黄胸鼠、黄毛鼠和小家鼠体内未能查到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论广州市番禺地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终宿主鼠类存在一定程度的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鼠类动物与人类旋毛虫感染的关系。方法在室内和野外生境捕获鼠类动物,鉴定种类,肌肉压片检查旋毛虫幼虫,ELISA测定血清旋毛虫特异性抗体。结果1.02%的鼠类动物查到旋毛虫幼虫,旋毛虫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0.30%。其中家栖和野栖鼠类旋毛虫病原检查感染率与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是1.85%和24.49%,0和8.57%,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1〉。结论旋毛虫病流行区鼠类动物旋毛虫感染率较高,家栖鼠类旋毛虫感染率高于野栖鼠,与人类及家养动物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8.
云南大理下关野栖小兽微小膜壳绦虫感染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初步了解大理市下关野栖小兽类哺乳动物微小膜壳绦虫感染的情况,采用捕鼠笼和鼠夹捕捉小兽类哺乳动物,共捕获小兽526只,分属3目5科10属20种,以齐氏姬鼠为优势种,占29.86%;感染小兽77只,分属2目8种,感染率14.64%,其中以卡氏小鼠、中华姬鼠、白腹鼠和齐氏 姬鼠的感染率较高,分别为40.48%,29.03%,18.75%和18.47%。大理市下关野栖小兽微小膜壳绦虫感染率较高,有必要进行预防和控制人群微小膜壳绦虫病。  相似文献   

9.
昆明市鼠类感染肝毛细线虫的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肝毛细线虫(CaPillariahePatlca)是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虫,我国各地鼠类感染率为7.14%~54.95%,为了解昆明市鼠类感染该虫情况,我们于1997年9月在昆明市官渡区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在官渡区跑马山附近的仓库、工厂、农场、学校、部队、机场等10多个点捕鼠。取鼠肝脏压片检验.阳性鼠肝肉眼观察见肝脏表面有由虫卵形成散在性点状或片状的黄色或黄灰色结节病灶。1.2仅一叶肝有结节病灶的鼠判为轻度感染,二叶肝被感染的判为中度感染,三叶肝均被感染者判为重度感染。2结果2.1共检查6种鼠268只,阳性149…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高原鼠兔肝毛细线虫感染状况,探讨对人与家畜的危害。方法在甘肃省玛曲县尼玛镇、欧拉乡、金矿和大水等地区草场,通过徒手和粘鼠板捕获高原鼠兔,解剖肝脏,肉眼和光镜下观察。结果共捕获高原鼠兔209只,肝毛细线感染率为10.2%;其中尼玛镇草场鼠兔感染率18.0%,大水鼠兔感染率仅为5.1%。肉眼和镜下均观察到肝毛细线感染所致肝组织的损害。结论高原鼠兔是肝毛细线虫的宿主之一,为肝毛细线虫重要的储存宿主,提示在当地可能存在人体和家畜肝毛细线虫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了解洱源县小兽动物膜壳绦虫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捕鼠笼、鼠夹和电子捕鼠器等捕捉小兽,鉴定小兽种类,检查有无膜壳绦虫感染。结果 共捕获小兽661只,分属3目5科8属17种,微小膜壳绦虫感染小兽63只,分属3目13种,感染率9.53%,其中以大足鼠、齐氏姬鼠、大绒鼠、斯氏家鼠感染率较高,分别为21.05%、13.64%、12.30%和9.09%。有20只小兽感染缩小膜壳绦虫,分属1目5种,感染率3.03%,以大绒鼠、大足鼠、锡金小鼠、齐氏姬鼠感染率较高,分别为6.56%、5.26%、5.00%、4.55%。结论 云南省洱源县小兽膜壳绦虫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广东省啮齿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现状,为制定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5-2010年在广东省的粤东、粤西、粤北山区和粤中珠江三角洲等4个地域28个县(市/区)28个乡(镇)56个村(街道),采用笼捕法捕鼠,进行分类鉴定,剖检鼠类动物的心、肺,查找广州管圆线虫成虫,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并鉴定雌雄成虫。结果共捕获鼠类动物2目2科(亚科)4属10种,其中7种鼠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28个县(市/区)调查点捕获的鼠类均发现感染有广州管圆线虫。共剖检鼠类5820只,总感染率为8.5%(496/5 820),平均感染度为6.1条/鼠。所调查的4个地域,以珠江三角洲的鼠类感染率最高,为9.8%(205/2084)(χ~2=15.25,P<0.01);所捕获的鼠类中,以褐家鼠的感染率最高,为16.9%(310/1 835)(χ~2=240.91,P<0.01);检获的广州管圆线虫雌虫1125条,雄虫1064条,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5,P>0.05)。结论广东省的粤东、粤西、粤北山区和粤中珠江三角洲等4个地域28个县(市/区)28个乡(镇)56个村(街道)调查点的鼠类动物均有广州管圆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漳州市鼠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的情况,为预防控制广州管圆线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2015年,按鼠类孳生环境选取漳州沿海(平原和丘陵组)和山区(丘陵和山地组)的4个县18个村,采用笼捕法捕鼠,鉴定鼠种、性别后,解剖心、肺,查找广州管圆线虫成虫,计算鼠类感染率,分析捕鼠点的不同自然生态环境与鼠类感染率的相关性。结果共捕获鼠类动物1 551只,分属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褐家鼠(R.norvegicus)、臭鼩鼱(Sorex araneus)、小家鼠(Mus musculus)和黄毛鼠(R.lossea),其中黄胸鼠最多,占41.8%(649/1 551),其次为褐家鼠和臭鼩鼱,分别占28.4%(441/1 551)和20.9%(324/1 551)。广州管圆线虫总感染率为9.2%(142/1 551),其中褐家鼠和黄胸鼠的感染率分别为13.2%(58/441)和11.4%(74/649),与臭鼩鼱[1.5%(5/323)]、小家鼠[1.4%(1/74)]和黄毛鼠[6.3%(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沿海地区鼠类感染率为12.4%(83/668),明显高于山区的6.68%(59/883)(χ~2=15.083,P0.05)。其中沿海平原组与沿海丘陵组感染率分别为12.7%(53/416)和11.9%(30/2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山区丘陵组与山区山地组感染率分别为9.2%(46/499)和3.4%(13/3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90,P0.05)。142只感染鼠共检获成虫696条,成虫主要寄生于肺动脉,占总虫数94.3%;其次为心脏,占总虫数5.7%。雄性与雌性鼠感染率分别为9.2%(73/795)和9.1%(69/7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胸鼠和褐家鼠为漳州市广州管圆线虫重要保虫宿主。各类生态环境鼠类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云南大理小兽旋毛虫感染及宿主种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云南大理小兽旋毛虫感染及感染小兽种类,为当地旋毛虫病的防治提供资料。方法 在室内和野外生境诱捕小兽,鉴定小兽种类,采用病原学和血清学方法检查小兽旋毛虫感染情况。结果 共捕获3目6科13属24种小兽,其中黄胸鼠、褐家鼠、斯氏家鼠、白腹鼠、卡氏小鼠、齐氏姬鼠、青毛鼠和中缅树鼩血清旋毛虫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为22.03%(63/286);褐家鼠、齐氏姬鼠、白尾鼹和中缅树鼩体内查到旋毛虫幼虫或成虫。结论 云南大理地区一些家、野栖小兽可感染旋毛虫,为人类旋毛虫感染的潜在传染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我国广州管圆线虫鼠类终末宿主感染率。方法 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发表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BM、CNKI、CQVIP、 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Elsevier/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我国大陆鼠类终末宿主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现状的研究,根据制定的标准筛选、纳入文献。利用R3.6.2软件计算鼠类终末宿主感染率及其95%CI,并对纳入研究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共纳入31篇文献,其中中文25篇,英文6篇,27 819例研究对象。结果显示鼠类终末宿主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为8.52%(95%CI:7.06%~10.10%);分组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感染率最高,褐家鼠、雄鼠、成年鼠、野栖鼠感染率高于其他鼠种。结论 我国大陆广州管圆线虫鼠类终末宿主的虫感染率较高,需要加强监测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6.
巍山县永建乡小型兽类感染肝毛细线虫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8年9月,在云南省巍山县永建乡捕获小型兽类908只,隶属4目5科7属13种。以黄胸鼠为优势种,占97.36%。剖检905只,有4种438只感染肝毛细线虫,感染率48.40%。其中黄胸鼠881只,阳性435只,感染率49.38%。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阳春市螺类和鼠类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感染情况。方法采集当地螺类,用人工消化法查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捕获当地鼠类.剖检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果共检查褐云玛瑙螺350只,福寿螺465只,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7.71%和0.86%。捕获鼠类192只,平均感染率为5.73%(11/192),其中褐家鼠、施氏屋顶鼠、板齿鼠和臭鼩鼱感染率分别为5.41%(4/74)、3.33%(2/60)、8.93%(5/56)和0(0/2)。结论阳春市为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广东省南澳岛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lyus cantonensis)中间宿主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和终末宿主鼠类的分布密度及感染现状。方法于2015年12月-2016年9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分别从南澳岛抽取宫前村、金山村、六都村等3个行政村作为调查点。采集福寿螺、捕获鼠类,GPS仪记录各采样点的数据。福寿螺经形态学鉴定后,提取基因组DNA进行PCR检测复核螺种。福寿螺感染情况先用肺检法检测肺囊,再用酶消化法和匀浆法检查螺肉和肺囊。鼠类经形态学初步鉴定鼠种及性别后,再解剖采集肝脏用于PCR检测复核鼠种,剖检心、肺组织检查有无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感染。采集到的广州管圆线虫经形态学鉴定后,再进行PCR检测鉴定虫种。采用SAS9.3统计学软件对福寿螺、鼠类密度和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采集福寿螺2 192只,随机选取1 190只用于检测,其中阳性螺72只,阳性率为6.1%。共捕获鼠类110只,包括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黄胸鼠(R.flavipectus)、黄毛鼠(R.losea)和臭鼩(Suncus murinus)4个鼠种,其中阳性鼠32只,感染率为29.1%(32/110),褐家鼠感染率为36.5%(31/85),黄胸鼠有1只感染,黄毛鼠和臭鼩均为阴性;福寿螺和鼠类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Ⅰ)扩增片段长度分别约670、706 bp,广州管圆线虫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2(ITS2)扩增片段长度约693 bp,与预期大小相符。不同季节福寿螺密度(H=11.603 5,P0.01)和感染率(χ~2=65.1 44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季节鼠的密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H=19.268 2,P0.01);河道环境福寿螺密度最高(8.8只/m~2),但不同孶生环境下福寿螺的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3.909 3,P0.05)。沟渠环境福寿螺平均感染率最高(7.5%,42/429),且福寿螺和鼠类感染率与离居民区距离密切相关,呈现离居民区越近感染率越高的趋势。体质量大的鼠类平均感染率要高于体质量小的鼠类,不同体质量鼠类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30 4,P0.01)。结论广州管圆线虫重要中间宿主福寿螺和终末宿主鼠类在南澳岛分布广泛,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  相似文献   

19.
人类鼠疫与家栖鼠类有着密切关系。为此,掌握家栖鼠类动态及年度各季节的数量变动是非常必要的。为加强家栖鼠情监测,我地区采取定期的按不同地点、不同层次、不同时间进行了调查。从居室、仓库、商店等处共扑获两种啮齿动物468只,捕获率为344%,其中小家鼠310只,占捕获鼠数的0 6.24%、褐家鼠158只,占捕获鼠数的33.76%。小家鼠占绝对优势,第1、4季度数量较多,这  相似文献   

20.
1985~1986年动物弓形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我省鼠类感染率较高(20.8%)。1987年又在大理州进行鼠类弓形体分离工作,结果从黄胸鼠分离出1株,褐家鼠分离出3株弓形体,现报告如下。 一、分离结果 本次捕获的鼠类有5种64只,共接种32组,结果从黄胸鼠和褐家鼠中分离出4株弓形体,见附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