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持续不变的ST—T改变临床甚为常见,多被诊断为“慢性心肌缺血”,但这种ST—T改变是否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表现,已受到质疑。为了进一步探讨持续性ST-T改变的临床意义,笔者对持续性和非持续性ST-T改变患者各55例的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静息心电图正常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静息心电图正常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特征。方法 分析 86例静息心电图正常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冠脉病变情况 ,并与同期 330例静息心电图异常冠心病患者相比较。结果 与静息心电图异常冠心病患者相比 ,静息心电图正常冠心病患者以单支病变多见 [5 2 .3% (4 5 / 86 )对 38.79% (12 8/ 330 ) ,P =0 .0 38],多血管病变较少 [4 7.7% (4 1/ 4 5 )对 6 1.2 1% (2 0 2 / 330 ) ,P =0 .0 4 3],平均冠脉病变支数较少 [(1.6 7± 0 .80 )对 (1.95±0 .85 ) ,P =0 .0 0 6 ],Gensini积分低 [(38.1± 30 .78)对 (5 4 .4 4± 38.79) ,P <0 .0 0 1]。在 4 5例单支病变中 ,以前降支病变多见 [6 6 .6 7% (30 / 4 5 ) ];在 4 1例多血管病变中 ,有 31例 (75 .6 1% )血管狭窄部位相互对应。结论 静息心电图正常冠心病患者以单支血管病变多见 ,冠脉病变不太严重 ;在多血管病变中 ,大部分血管狭窄部位相互对应  相似文献   

3.
ST-T呈动态变化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66岁.主因间断心前区憋闷伴心悸2年,加重4个月入院.患者两年前无诱因出现心前区憋闷伴心悸,无胸痛、黑朦、恶心、呕吐等症状,持续约30分钟,未予诊查.近4个月来患者上述症状频繁发作(每日约1~2次),与活动无关.偶伴有一过性黑矇,患者自诉发作时脉搏有间歇.于当地医院就诊,血压150/95 mm Hg(1 mm Hg=0.133 kPa),心肺腹无异常体征.  相似文献   

4.
静息心电图异常的女性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的简便、常用方法,但缺乏特异性,更年期女性常出现心电图ST—T异常改变,易误诊为心肌缺血。为了解女性患者静息心电图异常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我院2003—06-2006—12对76例静息心电图异常的女性住院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504例持续性ST-T改变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心电图持续性ST-T改变与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之间的相关性。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01-06至今来院就诊及住院患者中心电图有持续性ST-T改变拟诊为冠心病心肌缺血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者共504例,其中男246例,女258例,年龄45~75(60±15)岁。主要症状为胸闷(100%)、胸痛(82.7%)、心悸(72.6%),已剔除有明确心绞痛、心肌梗死病史而体表静息心电图正常者。1.2方法入院当天及次日各描记一次18导联心电图(标准12导联加V7~V9、V3R~V5R),并于1周内完成动态心电图检查,…  相似文献   

6.
不同ST段改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ST段改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将3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ST段抬高组及非ST段抬高组,后者包括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 I),记录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住院结果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3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52例伴有ST段抬高,228例不伴有ST段抬高,其中伴有ST段抬高组相对年龄稍轻,吸烟率及血运重建率较高,而非ST段抬高组则年龄较大,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较多,且女性比例较高。结论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吸烟率较高,单支病变及血运重建率亦较高,而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中高血压、糖尿病更多见,且女性偏多,年龄偏大。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造影 (CAG)是公认诊断冠心病 (CHD) ,特别是冠状动脉狭窄的“金标准” ,但它的有创性和高成本在国内难以普及。动态心电图 (Holter)是目前CHD诊断中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之一。本文通过与CAG进行对比评价了Holter对CHD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以了解其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本院 1998年 4月~ 1999年 12月临床诊断为CHD患者 4 8例。其中典型心绞痛 35例 (包括变异性心绞痛 2例 ) ,诊断基于典型症状和发作时心电图变化 ;心肌梗死 13例 ,诊断基于临床病史、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  相似文献   

8.
闫纯英  许端敏  张钰  林吉进 《临床荟萃》2003,18(23):1334-1336
目的 评价心电图(ECG)、超声心动图(UCG)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16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造影前行ECG检查,测ST—T;行UCG检查,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舒张早期充盈峰(E)、舒张晚期充盈峰(A)、E/A比值。结果 ECG与UCG诊断冠心病敏感性分别为90.3%,98.6%,特异性分别为20.8%,11.1%。结论 ECG、UCG对冠心病的诊断具较高的敏感性,且无创、费用低,可作为冠心病诊断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永刚  姜芳  郝玉明  刘金明 《临床荟萃》2007,22(11):820-820
患者,男,68岁,主因间断胸闷、胸痛4个月,加重10天入院。患者于4个月前活动时出现胸闷、胸痛,呈闷痛,无肩背部放射痛、汗出、恶心呕吐,持续约10分钟,经休息可自行缓解,未正规治疗。此后胸闷、胸痛间断发作,以活动时为著,胸痛程度逐渐加重,持续时间逐渐延长。近10天来患者休息时,  相似文献   

10.
张国茹  郝玉明  李燕  刘晓英  胡喜田 《临床荟萃》2009,24(20):1787-1788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压低改变是一种常见现象,但其临床意义和发生原理目前仍存有分歧。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9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其他临床资料,旨在进一步评价下壁心肌梗死时是否伴有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以及临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有典型心前区疼痛和高血压史患者的心电图ST-T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70例有典型心前区疼痛史伴心电图ST-T改变,临床拟诊断冠状1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3例,女27例,年龄38~78岁。结果70例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冠状动脉狭窄直径≥50%)31例(44.3%),阴性39例(55.7%);冠心病组31例患者中,心电图ST-T改变22例(71.0%),非冠心病组39例患者中,心电图ST-T改变19例(48.7%)。结论体表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凡疑及冠心病者,且有手术条件的地区或单位应提倡及早行冠脉造影确诊。  相似文献   

12.
陈珂  高传玉  王巍  牛振民 《临床荟萃》2009,24(21):1844-1848
目的比较易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facilitate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FPCI) 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PCI) 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arction,STEMI)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收集158倒首次STEMI患者,其中80例患者为基层卫生院给予静脉全量尿激酶溶栓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治疗即FPCI组,78例患者为由基层卫生院直接转运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即PPCI组。观察两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 再通情况及主要出血并发症,并分别于PCI术后第30天和第180天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心功能改善情况,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IRA再闭塞、心力衰竭、脑卒中及心源性猝死等的发生情况。结果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FPCI组PCI术前心肌梗死试验性溶栓治疗(TIMI)3级血流率明显高于PPCI组(P=0.001),术后TIMI3级血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2);住院期问主要出血并发症FPCI组高于PPC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1);两组患者术后30天、术后180天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51.3±4.2)%VS(50.7±5.2)%,(52.8±6.7)%VS(54.8±6.3)%。两组患者IRA再闭塞、心力衰竭、脑卒中及心源性猝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PCI是安全有效的,对于基层卫生院首诊的STEMI患者,如果发病时间未超过2小时且转运时间可能超过3小时,可以先行溶栓后转运至三甲医院行PCI治疗。  相似文献   

13.
运动平板试验诊断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带  张学龙  陈肖艺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5):1681-1682
目的:评价运动平板试验(TMT)检出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DCG)检查诊断为SMI患者85例进行TMT及CAG检查,并进行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指数、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的计算。结果:TMT的敏感性93.7%,特异性为40.9%,准确性为80.0%,阳性预测值为81.9%,阴性预测值为40.9%。结论:TMT检出SMI的特异性较低,但敏感性较高,能较准确评价SMI的缺血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正常72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拓宽临床诊断思路,减少冠心病误诊率。方法: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氯化钾、心得安试验进行分析。结果:心电图正常者5例,左心室肥大伴劳损2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1例,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房室传导阻滞2例,房、室性早搏8例,心房颤动8例,前壁、下壁心肌梗塞各1例。原发性ST段改变17例,原发性T波倒置、低平26例,ST-T联合改变11例。氯化钾试验阳性者16例,心得安试验阳性者3例。72例患者中有19例为功能性ST-T改变。结论:心律失常、ST-T改变不应成为冠心病特异的诊断依据,无条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基层医院,应除外其他疾病后,再慎重诊断冠心病,减少其误诊的发生,减少患者的负担。  相似文献   

15.
张庆华  马牋  刘晓坤  李莉  王印华 《临床荟萃》2009,24(11):979-98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内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ARMI)单独出现者少见,多合并其他部位心肌梗死,以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合并ARMI最为常见,据报道约50%AIMI患者合并ARMI,其住院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心电图对合并ARMI患者早期识别,预防严重并发症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倩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8):4353-4353
为探讨动态心电图ST-T改变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笔者对2006-03-2009-06就诊于我院24 h动态心电图有ST-T改变且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26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年女性轻度ST段压低与冠脉造影比较5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电图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冠心病诊断方法之一,而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金标准"。本组资料为中年女性有胸痛症状及心电图轻度ST段压低(≤0.05 mV),与冠状动脉造影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源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对RVOT结构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2011年行射频消融治疗的频发RVOT起源室性期前收缩患者30例,分析其心电图特征、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色超声结果及术中精确定位,分析室性期前收缩对RVOT结构的影响.结果 射频消融术前RVOT直径为(31.76±3.33)mm,术后6个月为(30.93±2.68)mm(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RVOT直径与室性期前收缩负荷呈正相关(r=0.484,P<0.05).RVOT间隔部来源室性期前收缩QRS时限为(157.69±18.33) ms,游离壁来源室性期前收缩QRS时限为(179.23±16.05)ms(P<0.01),QRS时限与来源部位相关(r=0.566,P<0.01).室性期前收缩QRS时限与RVOT直径无相关性(r=0.097,P>0.05).结论 RVOT来源室性期前收缩经射频消融治疗后,RVOT直径有减小的趋势,其与室性期前收缩负荷呈正相关,与室性期前收缩形态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各种心电图仪器和检查技术的发展 ,人们往往过多依靠心电图的改变来诊断冠心病 ,轻视或摒弃对心绞痛病史的了解。我们通过对 117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心绞痛、心电图改变的对比分析 ,揭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认识心电图检查的各种重要意义及存在的不足 ,了解心绞痛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 ,在没有冠状动脉造影的条件下 ,充分利用各自的长处 ,了解不足 ,深刻认识疾病的性质和程度。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资料是我们于 1998~ 1999年在安贞医院学习期间诊治的 117例病例。男 83例 ,女 37例 ;<4 0岁 6例 ,4 1~ 5 0岁 37例 ,5 1…  相似文献   

20.
碎裂QRS波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fQRS)波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108例(冠心病组),同期CAG阴性患者10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心电图fQRS波的发生率及fQRS波在心电图相对应心肌前壁、侧壁和下壁的分布情况。冠心病组患者分为前降支(LAD)和非LAD病变组、回旋支(LCX)和非LCX病变组和右冠状动脉(RCA)和非RCA病变组,比较与其对应心电图导联fQRS波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fQRS波发生率为66.7%(72/10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4.1%(26/108)(χ^2=39.524,P〈0.01)。冠心病组Ⅱ、Ⅲ、aVF导联fQRS波的发生率为45.4%(49/1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2%(11/108)(χ^2=33.323,P〈0.01);冠心病组V1-V5导联和Ⅰ、aVL、V5、V6导联fQRS波的发生率分别为8.3%(9/108)和13.0%(14/108),对照组为5.6%(6/108)和6.5%(7/10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641,2.574,均P〉0.05)。在LAD和非LAD病变、LCX和非LCX病变和RCA和非RCA病变组患者中,相对应的V1-V5导联、Ⅰ、aVL、V5、V6导联和Ⅱ、Ⅲ、aVF导联fQRS波的发生率分别为8.1%(5/62)和8.7%(4/46)、20.0%(9/45)和7.9%(5/63)、46.6%(27/58)和44.0%(22/5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10,3.386,0.071,均P〉0.05)。结论心电图fQRS波对冠心病诊断有预测价值,尤其是Ⅱ、Ⅲ、aVF导联fQRS波提示冠心病可能性大。但依据心电图上不同导联出现的fQRS波尚不能判断冠状动脉病变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