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以出血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一组自身免疫综合征。本病一般起病缓慢或隐慢,表现为皮肤与黏膜出血,出血症状相对较轻,常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多数研究认为,ITP与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有关,而凝血时间正常。我们通过测定ITP患者血浆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Ⅷ因子活性(Ⅷ:C)来进一步探讨ITP患者的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沉、血小板、凝血及不良临床特征的影响。方法于2012年9月至2016年10月,在本院随机选取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照用药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实验组患者予以美沙拉嗪口服。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治疗(P0.05);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血沉、血小板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临床特征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沙拉嗪可以显著降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血沉及血小板水平,保持凝血功能正常,有效改善其不良临床特征,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马英莲 《传染病信息》2005,18(3):116-116
本文检测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定量测定(Fbg)等指标,旨在探讨肝硬化患者出凝血功能紊乱的某些机制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凝血检验合理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有出血倾向的住院患者4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术前常规检查的手术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观察组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凝固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异常、纤维蛋白原异常、凝血酶凝固时间异常、凝血酶原时间异常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四项指标用于临床凝血检验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凝血功能。方法以我院60例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及20例健康对照为检测对象,检测指标包括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定量。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溃疡性结肠炎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轻度、中度、重度之间,上述三个检测指标无差异(P〉0.05)。结论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凝血功能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凝血相关指标在急性肺栓塞(AP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该院呼吸科2013~2015年住院的APE患者43例(病例组),并选择同期47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入选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指标进行检测,观察首次住院及出院前凝血指标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PT、APTT显著降低,FIB含量显著升高(P0.05)。病例组治疗后PT、APTT显著升高,FIB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TT在各组中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凝血相关指标在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诊断及溶栓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番茄红素对实验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大鼠血脂、血凝及纤溶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高甘油三酯血症模型,同时给予番茄红素,测定大鼠空腹12~14 h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分析番茄红素对血脂、血凝及纤溶的影响。结果饲高糖高脂饲料后,大鼠血浆甘油三酯含量平均升高1.95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26%;与高糖高脂饲料组比较,饲高糖高脂饲料及番茄红素后大鼠血浆甘油三酯含量平均下降2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平均增加32%,达正常水平。饲高糖高脂饲料后,大鼠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明显增加(P<0.0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无显著变化。饲高糖高脂饲料及番茄红素后,大鼠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明显增加(P<0.0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增加(P<0.01),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无明显变化。与高糖高脂饲料组比较,饲高糖高脂饲料及番茄红素后,大鼠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延长(P<0.0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明显降低(P<0.05),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增加(P<0.01)。结论番茄红素能降低血脂水平,使凝血系统活性降低,纤溶系统活性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部分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黏膜的表达,为明确MMPs在UC发病机制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肠镜下取25例UC患者的病变肠黏膜及20例对照组肠黏膜,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1)mRNAs的表达量。结果UC患者肠黏膜的MMP-1、MMP-2和MMP-3 mRNAs的表达量分别为0.37±0.19、0.40±0.16和0.24±0.13,而对照组肠黏膜的表达分别为0.18±0.15、0.16±0.13和0.09±0.13,二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性病变肠黏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尤其是MMP-1和MMP-3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的肠黏膜,提示MMPs在U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80例活动期UC患者(UC组)、20例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血小板活化指标D-二聚体、P-选择素、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rostaglandin,6-K-PGF1α)、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的水平,比较两组、UC不同严重程度和不同分型间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UC组血浆中血小板活化指标D-二聚体、P-选择素、6-K-PGF1α、TXB2均明显升高(P0.01);随着UC严重化程度的增加,血小板活化指标升高,且轻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复发型及慢性持续型较初发型UC患者各血小板活化指标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UC患者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血小板活化通过释放多种炎性介质维持结肠黏膜炎症,促进UC的发生、发展,这可能为血小板活化拮抗剂治疗UC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重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最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死亡率高,易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重型病毒性肝炎常发生严重的蛋白质合成障碍,维生素K缺乏,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我们通过对89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计数(PLT)的检测,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抗凝血系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患者输注血浆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变化情况,旨在更好的指导临床科学合理使用血浆。方法:选择2017-03—2018-03内科重症监护室130例患者(血浆置换患者除外)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130例患者共181人次输注前后凝血结果PT和APTT变化情况与血浆输注次数的关系。结果:130例患者,共181人次血浆输注后,其PT(120例),APTT(106例)明显降低,降低者分别占66.3%,58.5%,说明血浆输注有效。30%的患者输注前后凝血检查结果无变化或者升高;血浆输注后PT和APTT同时降低的概率在分组中占大多数(91人次),特别输注量在600~800 mL,PT和APTT同时降低的概率在其相应的分组中最多。结论:按规范和要求进行血浆输注,对于凝血功能紊乱患者,输注后大部分PT和APTT明显降低,凝血功能紊乱得到有效改善。血浆输注的主要目的是为患者补充凝血因子,不合理输注反而会增加患者用血风险,输血治疗对于重症患者病情改善是有效的手段之一,需要进一步提高输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炎症性肠病患者及正常对照者之间凝血和纤溶状态的差异及其和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队列研究271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凝血和纤溶状态,性别分层分析凝血和纤溶状态的改变和炎症活动性的关系。结果炎症性肠病患者血小板、血小板分布宽度、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P〈0.05),但平均血小板体积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纤维蛋白原是男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ESR(β=1.316,P=0.000)和CRP(β=1.233,P=0.015)的线性相关因子;血小板(β=0.436,P=0.037)和凝血酶原时间(β=0.810,P=0.000)是女性克罗恩病患者克罗恩病活动指数的线性相关因子。结论炎症性肠病患者凝血和纤溶状态异常和疾病活动性相关,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和凝血酶原时间是炎症活动性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炎症为特点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故治疗比较棘手。1998年8月至2002年3月,我们对49例UC患者6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旨在探讨其在UC发病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LL-37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结肠炎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7-09/2008-12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确诊的UC患者32例,并按UC疾病活动指数(UCDAI)分为轻、中、重度活动组;选择同时期行结肠镜发现有结肠息肉的患者为对照组;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不同疾病活...  相似文献   

15.
背景:在新疆自治区,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临床治疗效果亦不令人满意。目的:测定UC患者和对照者血浆和肠黏膜组织中神经降压素(NT)的含量,探讨NT含量与UC病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1例UC患者(其中17例为少数民族)和38例对照者治疗前后血浆和肠黏膜组织中NT的含量。结果:UC患者血浆和肠黏膜组织中的NT含量较对照者显著降低(P<0.01);UC患者治疗后的血浆NT含量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差异;少数民族UC患者的血浆NT含量与汉族患者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血浆和肠黏膜组织中NT含量降低可能与UC的发病有关。NT含量降低不是少数民族UC高发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6.
进展型脑梗死血脂、血流变、血凝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进展型脑梗死患者血脂、血流变、血凝指标的变化,探讨进展型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为其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比检测了72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与72例完全型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结果与完全型脑梗死患者比较,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缩短,而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升高(P<0.01、0.05);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增高(P<0.01、0.05);全血粘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变形指数均较完全型组明显升高(P<0.010、.05)。结论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血状态、血流变的异常和高脂血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进一步了解结直肠癌患者部分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132例(结直肠癌组),其中有转移的患者为A组(32例),无转移患者为B组(100例);另选取结直肠息肉患者89例(结直肠息肉组).采用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各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结果 结直肠癌组患者血浆PT、TT、FIB、D-D水平较结直肠息肉组有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转移患者与无转移或侵犯患者的TT、FIB、D-D明显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转移患者与无转移患者的PT、APTT比较有增高倾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血浆FIB与D-D水平增高,提示患者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PT及TT时间延长提示结直肠癌患者可能有出血倾向,表明凝血功能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心绞痛患者天然抗凝血酶抗体的水平同血凝指标的关系及施行血浆交换疗法和血浆吸附疗法以后的变化。病人和方法心绞痛患者62例,均使用β阻滞剂、长效硝酸盐、钙通道阻滞剂、镇静剂、抗凝剂和肝素等治疗,药物疗法效果不明显;并用血浆交换疗法和血浆吸附疗法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1,3,7天取血样,用酶联免疫光谱分析法测定抗凝血酶抗体水平;同时测定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对照组是12名健康人。结果本组心绞痛患者有25例(40.3%)抗凝血酶抗体水平升高,同时伴有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时间缩短(p<0.05)。其中14例施行血浆交换疗法,治疗3次以后,抗凝血酶抗体水平恢复正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检测晚期血吸虫病与慢性血吸虫病患者的凝血指标,探讨晚血病人的凝血功能机制,及时监测晚血病人的出血倾向并为临床指导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国产雷杜RT-2204C 血凝仪检测37 例晚血病人和80 例慢血病人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结果 晚血病人PT、APTT 和TT 值均大于慢血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1)。结论 晚血患者凝血功能明显异常,处于低凝状态且纤溶系统受损,检测该指标对监测晚血病人出血倾向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血清S100A2含量及其与炎症程度、肠黏膜损伤的相关关系。[方法]2011年3月~2016年3月间在本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10例UC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n=45例)、中度组(n=35例)、重度组(n=30例),取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健康人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研究对象的血清S100A2及炎症因子含量,采用Weston-blot法测定肠黏膜损伤指标蛋白表达量。进一步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S100A2含量及其与炎症程度、肠黏膜损伤的相关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S100A2,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17(IL-17)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随着UC病情加重以上因子含量递增(P0.05);观察组患者的结肠黏膜Toll样受体4(TLR4)、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子2(SOCS2)、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子3(SOCS3)、树突状细胞表型分子(DC-SIGN)蛋白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随着UC病情加重以上基因蛋白表达量递增(P0.05)。Pearson检验发现,UC患者的血清S100A2含量与炎症因子CRP、HMGB1、IL-2、IL-4、IL-17含量,肠黏膜损伤基因TLR4、SOCS2、SOCS3、DC-SIGN的蛋白表达量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血清S100A2含量与病情严重程度直接相关,可以作为疾病早期诊断、治疗指导、预后评估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