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10):1647-1648
选择1997-08~2002-01难治性青光眼20例30眼,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52岁。其中青少年型青光眼5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眼,绝经期青光眼3眼,滤过术手术失败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9眼、慢性开角型青光眼8眼,外伤性青光眼3眼。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245-246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106例青光眼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眼压均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治疗后对比(P0.05),观察组I、II、III度浅前房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方案在均能够有效控制眼压,但是从手术调节性、安全性方面综合考虑,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3.
徐国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6):4296-4297
目的探讨在小梁切除手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可调缝线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70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35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可调缝线,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观察及随访;对照组35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所有病例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不变或增减1行,视野基本不变,试验组的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过泡比例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P〈0.01),浅前房的出现比例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6,P〈0.01),无严重并发症,眼压控制良好。结论丝裂霉素C可有效抑制术后成纤维细胞增生,只需1次用药,不引起眼内损害,联合使用巩膜瓣可调缝线减少了手术算管痒.椹高了青光眼手术的成功室.  相似文献   

4.
张娣  杨静  马惠杰  廖凯 《华西医学》2007,22(3):481-482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首次接受小梁切除的病例41例(66眼),术中丝裂霉素C的浓度为0.2~0.4mg/ml,时间为2~4分钟,巩膜瓣两侧做2条可调整缝线。临床观察指标包括术后眼压、滤过泡和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平均随访8.9±1.2月,术后各时期的眼压与术前眼压比较均明显下降;无低压性黄斑病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眼内压,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青光眼的主要手术治疗方法是小梁切除术,但滤过手术区瘢痕化,影响滤过效果,这是青光眼手术研究的一大难题。术后常规使用类固醇激素来解决瘢痕化问题,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总体不佳。近年来,在手术中使用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明显减少了滤过道粘连瘢痕化,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我院自2000年以来在小梁切除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 丝裂霉素C(MMC)治疗青光眼对包裹囊状泡发生的影响。【方法】对64例均为单眼行抗青光眼手术,随机分为甲组(小梁切除术组)和乙组(小梁切除术 MMC组)各32例,术后随访6~18个月,对两组术后包裹囊状泡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64例青光眼患者中,甲组发生包裹囊状泡8例(25.0%),乙组4例(12.5%)(P<0.01)。【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MMC能有效减少抗青光眼手术包裹囊状泡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段,但术后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早期滤过过强、浅前房及相关并发症;二是后期结膜滤过泡瘢痕化致手术失败。为此,我院对确诊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36例患者在施行小梁切除术的同时,使用丝裂霉素C(MMC)联合可调整缝线术,在预防浅前房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罗莉蓉 《中国疗养医学》2010,19(12):1112-1113
青光眼是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药物及手术治疗均不能根治,对药物不能控制眼压的青光眼和不适合药物治疗的青光眼均需手术治疗。小粱切除术自Cairns于1969年首先应用于临床以来,已成为目前经典的手术,但该手术存在缝线过紧过松、滤过泡下瘢痕形成等,早期出现很多并发症。如术后早期浅前房、持续性低眼压、脉络膜脱离等,临床上处理起来颇为棘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方法。方法:14例26眼(A组)接受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20例36眼(B组)接受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A组术前1 d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平均眼压分别为24.5、11.6、13.8、15.4、15.7 mmHg;B组术前1 d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平均眼压分别为22.8、12.4、17.9、18.9、19.2 mmHg;经统计分析,术后1个月开始A组控制眼压明显优于B组。结论:丝裂霉素C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能有效地降低眼压,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50例(55眼)闭角型青光眼进行治疗。结果:术后第1天前房全部形成。术后5眼发生浅前房,术眼经加压包扎,散瞳处理后前房恢复正常。术后视力提高者12眼,保持不变者38眼。出院时,55眼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术后随访1个月,仍在正常范围。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正>先天性青光眼的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有关选择小梁切除术作为先天性青光眼首选手术方式的报道尚不多。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996年9月至2005年4月期间应用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先天性青光眼患者的长期随访资料,评价手术的长期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术中的应用及术后效果.方法: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整缝线治疗56例(62眼)青光眼患者.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及可调整缝线1~2条.结果:术后眼压控制良好,Ⅰ、Ⅱ度浅前房发生率低,滤过泡形成良好.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整缝线能有效降低眼压.控制术后滤过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1):4043-4045
分析联合低浓度丝裂霉素与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将门诊收治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予以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予以小梁切除术联合低浓度丝裂霉素治疗。对两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观察,对比视力改善、眼压水平及不良预后发生率的差异。治疗后,观察组视力改善总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术前眼压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3个月眼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不良预后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联合低浓度丝裂霉素与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效果确切,可以短期内改善患者视力,并对眼压控制有积极作用,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方面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李继红 《天津护理》2010,18(1):18-19
总结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C联合用于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护理要点。术前充分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眼压和眼前房的动态变化,协助医生把握巩膜调整缝线的拆线时机,并针对不同类型浅前房的病例,采取具有前瞻性的护理措施,巩固了手术疗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成功的特征是房水流入结膜下间隙形成功能性滤过泡。分析本院1990年2月至1995年2月62例(75眼)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以探讨促进术后有效滤过的临床因素。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2例75眼,男22例,女40例。年龄5...  相似文献   

16.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本院收治的84例青光眼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42眼)。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治疗组实施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平均眼压水平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9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眼压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对泪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mltomycin C,MMC)对泪膜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97例102眼,其中用药组术中使用MMC 49眼,对照组(不使用MMC)53眼,观察指标包括眼部异物感、干涩灼热感、畏光感、结膜充血、结膜囊分泌物、角膜染色、泪膜破裂时间、Schirmer试验.结果:用药组患者的眼部症状和体征明显,泪膜功能受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使用MMC可明显损害泪膜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1 病历摘要女,68岁。右眼间歇性胀痛、头痛5个月,加重1d。人院时眼部检查:LD:手动/眼前右眼睑水肿,球结膜混合充血,角膜雾状水肿,前房浅,轴深约2.0ct,瞳孔散大,直径约6.0mm,对光反射消失,眼底朦胧视不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前房穿刺与调节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采用前房穿刺与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对2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8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6例开角型青光眼、7例难治性青光眼共57例77眼进行了6个月至18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1~2行者4眼,术后视力不变67眼,下降1~2行6眼;出院时眼压平均在12.26mmHg左右,两周平均眼压为13.26mmHg左右,6~18个月眼压平均为15.69mmHg左右。无一例术后出现持续性浅前房。结论前房穿刺与调节缝线联合丝裂霉素行小梁切除术能有效地降低眼压,控制术后浅前房,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青光眼滤过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1998-02~2004-01我们对34例40眼小梁切除术中巩膜剥离床缘加用MMC(即丝裂霉素C,经随诊观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本组男15例17眼.女19例23眼,年龄16~73(平均51.4)岁。青少年型1例2眼,无晶体眼4例4眼,人工晶体植入后2例2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3例17眼,抗青光眼滤过后眼压不能控制6例9眼,眼外伤继发性青光眼8例8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