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患者心律失常类型及发生率与相关因素.方法 75例DCM患者通过常规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心功能分级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房性心律失常占38.7%,其中复杂房性心律失常占28%,与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s LAD)扩大有关,室性心律失常占61.3%,其中≥Lown Ⅲ级患者占50%,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or end di-ameters dimension LVEDd)大小有关,心功能差的发生率高,传导阻滞患者占45%为多部位多类型传导阻滞.结论 DCM患者心律失常多样性,心功能越差,高级别心律失常及复合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与LAD有关,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与LVEDd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住院早、后期心律失常特点及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5 3例AMI患者 ,住院早期连续心电监护 ;住院后期动态心电图监测 ;平均随访 1年。分析比较住院早、后期心律失常的特点及与患者临床特征间的关系。结果 :住院早期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住院后期 ,但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虽然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但住院后期复杂室上性心律失常明显高于住院早期 (P <0 .0 5 )。多部位梗死、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室壁瘤及Holter记录有ST段压低者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P <0 .0 5 )。结论 :AMI后复杂心律失常与AMI的不同时期及与患者的临床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特点及其与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41例DCM患者和42例对照组病人的HRV时域指标和室性心律失常。结果:41例DCM患者的SDNN、SDANN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心功能Ⅲ级以上的患者明显低于心功能Ⅱ级以下者(P<0.01和P<0.05)。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与不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之间HRV各参数间无显著差异。以LVEF和SDNN之间做相关性分析,两者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492,P=0.05)。结论:DCM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普遍下降,而以SDNN、SDANN下降显著;HRV下降的程度和心功能分级及LVEF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是否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治疗对扩张型心肌病 (DCM )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 (QTd)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80例DCM患者分为基础治疗组 (A组 ,40例 )及基础治疗加卡维地洛治疗组 (B组 ,40例 ) ,B组在基础治疗上加服卡维地洛 10mg ,2次 /d ,疗程 9个月。治疗前后应用 2 4h动态心电图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观测QTd、QTcd、HR、室性心律失常 (VA )如室性早搏 (PVC)、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NSVT) )的发生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B组QTd、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 (VA )发生率均较A组显著降低 (P均 <0 0 1) ,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A组明显提高 (P <0 0 1) ,而HR、血压无明显变化 (P >0 0 5 )。提示B组疗效优于A组。结论 :DCM患者长期应用卡维地洛可显著降低QTd、QTcd及VA的发生率 ,改善心功能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参麦注射液对老年血液肿瘤化疗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对老年血液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 :44例老年血液肿瘤患者分为参麦组和对照组 ,参麦组 (n =2 3例 )化疗同时应用参麦注射液 40~ 6 0ml/d ,共用 10d ,对照组 (n =2 1例 )不用参麦注射液 ,其它治疗相同。观察化疗前后患者的心肌酶、心律失常及心功能情况。结果 :化疗后参麦组的心肌酶水平比对照组低 (P <0 0 5 ) ,心律失常发生率参麦组亦比对照组低 (P <0 0 5 ) ,而两组心功能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参麦注射液可以减轻化疗药物对老年血液肿瘤患者的心脏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24 h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特征.[方法]搜集1998年6月至2005年12月在本院进行的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资料3 260份,按老年组(≥60岁)和非老年组(<60岁)进行统计归纳,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阻滞的发生率,老年组高于非老年组(P<0.05或P<0.01).[结论]老年人较非老年人容易发生多种心律失常,有必要进行定期院内、外监测,以减少老年患者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QT间期离散度(QTd)、校正QT间期(QTcd)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测量60例DCM同步12导联心电图,分析QTd、QTcd变化,并与6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QTd、QTcd比较,DCM组高于对照组(P<0.01);心源性猝死组高于存活组和进行性心力衰竭死亡组(P<0.05);室性心动过速组显著高于室性早搏组(P<0.05)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1),而室性早搏组又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5);NYHAⅢ~Ⅳ级患者高于NYHAⅠ~Ⅱ级患者.QTd>110ms组室速、心源性猝死和NYHAⅢ~Ⅳ级发生率显著高于QTd≤110ms组(P<0.01或P<0.05),而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无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QTd、QTcd与NYHA分级、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相关,与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不相关.结论DCM患者存在QTd、QTcd变化,QTd、QTcd的增加可作为预测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敏感指标,也是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重要预测指标.QTd与NYHA分级相关而与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QT离散度(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32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DCM,24例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DCM和43例非心脏疾病患者,测定QTd,QTcd。结果: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及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明显高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结论:QTd及QTcd可能是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严重程度与室性心律失常间的关系以及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nCPAP)对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173例睡眠打鼾患者经过多导睡眠图监测并同时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后,分出116例OSAS组和57例单纯鼾症对照组,比较轻、中、重等不同程度OSAS患者的呼吸紊乱指数(AHI)、小于90%动脉血氧饱和度的睡眠时间(min)占总睡眠时间(min)之比值(R)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并观察重度OSAS组行nCPAP治疗前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变化。结果:OSAS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着OSAS患者的AHI、R的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增多,OSAS重度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nCPAP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12周后差异达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随着OSAS患者的病情加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多,nCPAP治疗能有效降低OSAS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测定扩张型心脏病(DCM)患者心电图中代表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两个指标:Tp-Te间期和Tp-Te/QT比值,探讨它们与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将188例DCM患者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VA组)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NVA组),测定V2和V6导联的Tp-Te问期和Tp-Te/QT比值,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VA组V2和V6导联的Tp-Te间期均比NVA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7和0.038;VA组V2和v6导联的Tp-Te/QT比值均比NVA组大,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9和0.006.结论:TDR增大是发生VA的重要原因,有望利用Tp-Te间期和Tp-Te/QT比值预测DCM患者发生VA的风险,对DCM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OT离散度改变及与心脏植物神经病变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QT离散度 (QTd)改变及与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和室性心律失常间的关系。方法 :用同步 12导联心电图测定 6 9例糖尿病患者的QTd、最大QT间期 (QTmax)和经心率校正的QTmax (QTc max) ,同时用Holter监测其心率变异性 (HRV)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并与 6 1例非糖尿病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糖尿病组QTd较非糖尿病组显著增加 (P <0 0 1) ;②糖尿病组心率变异性指标中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每 5分钟正常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 (SDNN -index)较非糖尿病组显著降低 (P <0 0 5 )。糖尿病组QTd与每 5分钟正常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 (SDANN)、SDNN -index存在明显相关性 (P <0 0 5 )。③糖尿病组QTd与室性心律失常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 ,而非糖尿病组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糖尿病组QTd较非糖尿病组延长 ,且QTd与植物神经病变和室性心律失常相关 ,QTd可作为预测糖尿病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2.
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及预后。方法选择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患者 5 2例为观察组 ,老年冠心病不伴有抑郁症患者 6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家庭及社会支持 ,以及Holter监测结果等进行对比分析并随访。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严重睡眠障碍、焦虑激越、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觉无用负罪感等症状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患者的家庭和睦及社会支持率明显高于观察组。Holter监测显示 ,观察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以及缺血性ST T改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观察组患者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患者易产生严重睡眠障碍、焦虑激越、情绪低落等症状 ;抑郁症患者心源性猝死率增高 ;良好的家庭及社会支持有利于预防和降低老年冠心病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扩张型心肌病 (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一种临床以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和心肌收缩期泵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充血型心肌病。老年患者其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 ,且病史较隐匿 ,临床上易致误诊。本文就 1987年 1月~ 1997年 12月 12 7例老年人和非老年人 DCM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根据患者年龄分为老年组 (≥ 6 0岁 )和非老年组 (<6 0岁 )。其中老年组 4 5例 (35 .4 % ) ,男 32例 ,女 13例 ;年龄 6 0~ 79岁 ,平均 6 3.2岁。非老年组 82例 ,男 4 2例 ,女 4 0例 ;年龄 17~ 5 9岁 ,平均 4 5 .3岁。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伴发心律失常的类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6例DCM患者进行12导联常规心电图(ECG)、24 h动态心电图(DCG)及超声心动图(UCG)检查,并分析心律失常发生率、类型及与超声心动图结果的关系。结果:46例患者中合并心律失常者40例(87.0%),其中房性心律失常27例(58.7%),有房扑、房颤者与无房扑、房颤者左房内经差异有显著性(P〈0.05);室性心律失常23例(50%),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差异有显著性(P〈0.05);束支传导阻滞16例(35%);房室传导阻滞5例(11%);交接性心律2例(4.3%)。结论:DCM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高,类型多样,其发生与左房扩大、左室扩大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d与心室晚电位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晏  张蕴 《临床荟萃》2000,15(7):291-291
目的 :探讨 QT离散度 (QTd)和心室晚电位之间的关系 ,以及它们对预测定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意义。方法 :分别检测 34例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30例正常老年人的 QTd和心室晚电位 (VL P)。结果 :正常组和心律失常组患者的QTd值分别为 (76 .94± 2 2 .19) ms和 (38.88± 11.46 ) ms,具有显著性差异。VL P阳性人数分别为 6例和 2 0例 ,有显著性差异 ,而 VL P阳性者和阴性者 QTd值分别为 (6 2 .72± 30 .6 7) ms和 (43.86± 17.39) ms,经检验 ,t<3.143,P<0 .0 0 5。结论 :VL P和 QTd结合起来对预测老年室性心律失常 ,乃至猝死的发生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7年4月收治的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治疗,研究组给予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对比两组心功能改善效果、心律失常改善效果、心率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心律失常改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心律失常采用胺碘酮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美托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衰(HF)的临床疗效及QT离散度(QTd)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方法]60例DCM并HF患者在利尿剂、洋地黄、转换酶抑制剂 (ACEI)及硝酸盐制剂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美托洛尔治疗组及常规疗组(每组30例).治疗前及治疗4个月后用超声心动图测左室缩短分数(FS)、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和左室后壁厚度(LVPW),同时检测QTd及室性心律失常.[结果]治疗4个月后,两组心功能明显改善.美托洛尔组LVDD[61.5±6.6 VS 67.3±6.2(P<0.05)]、EF[48.3±9.7 VS 40.3±6.2(P<005)], D/T[4.1±0.7 VS 4.6±0.5(P<0.05)]显著改善,QTd显著缩短,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降低.[结论]美托洛尔能显著改善DCM HF心功能及心肌重构,使QTd缩短而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治疗量利多卡因导致急性心肌梗死老年人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使用治疗量利多卡因用于预防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128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分为精神障碍组和非精神障碍组,对临床资料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精神障碍组年龄明显高于非精神障碍组,且梗死范围、无痛性心梗发作次数、心功能及并发急性左心衰的发生率与非精神障碍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 精神障碍的发生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精神障碍会使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加重,提示在护理过程中要做好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的同时要注意预防利多卡因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脏重构对房、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及其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0例,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左房内径(LAD)、左室质量指数(LVMI);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判定心律失常;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浓度.结果 ①130例中检出左心房扩大87例(65.5%),左心室重构67例(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性心律失常91例(70.0%),室性心律失常72例(55.4%)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管是房性心律失常、复杂房性心律失常,还是室性心律失常、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它们在心脏重构组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正常房室构型组(P<0.05).③LAD、LVMI和血清PCⅢ均在房、室性心律失常分级各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多于室性心律失常,此与左心房扩大多于左心室重构有关,心脏重构对高血压患者发生房、室性心律失常起重要作用,心肌细胞肥大和心肌纤维化越严重越易发生复杂房、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0.
黎虹 《临床医学》2004,24(1):2-3
目的 :分析心功能不全患者限制性充盈 (RF)和非限制性充盈 (NRF)时二尖瓣血流频谱 (MFP)。方法 :选择 48例左室收缩功能不全 (VLEF <0 45 )的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和 2 8名健康对照为研究对象。采用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TDE)检测MFP。结果 :按照二尖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 (E)与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 (A)比值 (E/A)和E波减速时间 (DT)将病例组分为RF组和NRF组。和对照组比较 ,NRF组E和E/A减小 (P均 <0 0 1) ,左室舒末内经 (LVD)轻度扩大〔5 1.3± 5 .68)mm ,P <0 .0 5〕 ;RF组E、E/A增大 (P <0 0 5~ 0 0 0 1) ,DT缩短 (P <0 0 5 ) ,LA( 4 1 61± 7 5 6)mm和LVD( 63 5± 10 2 9)mm显著扩大 (P均 <0 0 0 1)。RF组与NRF组比较 ,LVEF减低 6%(P <0 0 5 ) ,心功能分级Ⅲ~Ⅳ (NYHA)患者所占比例较大 (P <0 0 5 )。结论 :NRF组和RF组患者的MFP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较之NRF组 ,RF组MFP有显著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