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80年代以来,随着围生医学的进展,早产低体重儿的成活率大大提高,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病率显著增高。导致ROP公认的危险因素有低出生体重、早产和氧疗。在ROP的发病机制中,新生血管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它是众多血管因子相互作用和调节的结果,主要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色素上皮衍生因子以及一氧化氮等。本文主要综述近年国外对 ROP发病机制中新生血管形成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随着较小早产儿成活率的逐步提高,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e,ROP)的发生率亦逐渐增多,ROP已成为儿童致盲的重要原因,约占儿童致盲原因的6%~18%[1]。深入研究ROP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非常迫切,虽然ROP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清楚,但近年来国内外对ROP的发病机制进行了较多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使我们对ROP的发生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一、ROP发病的基本因素1.早产大量研究显示,ROP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早产儿视网膜发育未成熟,与早产儿视网膜结构直接相关。正常足月儿视网膜血管发育非常完善,完全血管化。而早产儿视网…  相似文献   

3.
早产儿视网膜病病因及发病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原称晶体后纤维增生症,1942年首先由Terry报道,1984年正式定名为早产儿视网膜病。该病是一种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其特征为视网膜缺血、新生血管形成,可造成视网膜变性、脱离、并发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斜视、弱视,严重者可致盲。目前ROP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儿童致盲的重要原因,约占儿童致盲原因的6%~18%[1]。早产低体重是ROP的根本原因,但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可能与新生儿期的一些高危因素如吸氧、酸中毒、贫血、感染等有关。现将ROP的病因及发病因素作一综述。一、早产低出生体重…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种与早产儿相关的眼部疾病,特点是在视网膜发育过程中血管异常的发生,重症者可引起视网膜脱离而失明,是儿童视力障碍和失明的主要原因.ROP是一个复杂的疾病,除了目前发现的吸氧、胎龄小、低出生体重、细胞因子等因素以外,促红细胞生成素、感染等因素均是可能影响本病发生的因素,根据其发病机制,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已愈发重要,现就ROP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早产儿视网膜病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旧称晶体后纤维增生症,是早产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一种视网膜异常血管化的双侧性眼睛疾病,包括视网膜和玻璃体的异常血管化、细胞成熟与分化异常等,为视力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自1942年首次报道以来,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ROP与氧疗有关,但过分限制供氧(吸入氧浓度<40%)可增加患儿死亡率及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目前认为对早产儿应强调适度供氧。1 发病机制 第16周胎儿视网膜血管开始生长,至孕28~40周眼球发育最活跃。血管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住院、出院期间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化和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对2009-09-01—2010-08-31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出生或收治的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进行ROP筛查和随访。结果 (1)完成随访586例,其中ROP60例,占完成随访总数的10.2%;需治疗ROP30例,占完成随访总数的5.1%,其中出院后发现6例,占需治疗ROP患者总数的20%;出生体重<1000g、1000~<1500g、1500~<2000g组中ROP发生率分别为54.5%、16.8%、4.3%,需治疗的ROP发生率分别为45.5%、7.9%、1.3%;出生胎龄<28周、28~<32周、≥32周组中ROP发生率分别为63.2%、14.4%、5.2%,需治疗的ROP发生率分别为42.1%、8.5%、1.4%,所有研究对象无Ⅳ期或Ⅴ期病变发生。(2)526例视网膜完全血管化,住院期间视网膜完全血管化62例(11.8%),出院后视网膜完全血管化464例(88.2%)。(3)家长对ROP的进展情况和严重性认识不足,出院患者中有23.0%需电话催促复查眼底;转运患者基本要求回救治单位复诊。结论 ROP高危人群出院后视网膜完全血管化所占比例很高,仍会发生ROP,应强调出院后随访;通过及时发现和治疗,不同胎龄和出生体重的ROP病变近期预后均良好。  相似文献   

7.
<正>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增殖性的视网膜病变,由Terry在1940年首次描述,视网膜发育不完善是其根本原因,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是其主要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内皮细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是促使血管发育和新生血管形成的最重要物质。VEGF在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并受多因素的调控和影响。氧浓度可进行多环节的调控,高氧抑制VEGF的表达,低氧促进VEGF的表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允许作用使VEGF能最大程度地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此外,雌激素、转化生长因子-β、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胎盘生长因子和血管紧张素II等均对VEGF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对VEGF与早产儿视网膜病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VEGF的一些内科治疗方法已开始动物实验研究,为早产儿视网膜病的早期干预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不同吸氧浓度和时间在新生小鼠视网膜病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不同吸氧浓度(fraction of inhaled oxygen,FiO2)及吸氧时间在新生小鼠视网膜病中的致病作用。方法选择7日龄(P7)新生C57BL/6J小鼠204只,分为8组:组1~组3(每组均为24只)分别吸30%氧气5、7.9d,组4~组6(每组均为24只)分别吸50%氧气5、7、9d,组7(n=30)吸75%氧气5d,组8(n=30)对照组在空气中生长。采用视网膜铺片法经ADP酶染色,观察吸氧后视网膜血管形态的动态改变;视网膜切片经常规HE染色,计数平均每只小鼠每张切片上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以定量反映视网膜血管的增生情况。结果(1)视网膜铺片结果:①FiO2为30%:吸氧5d或7d后视网膜血管形态全部正常;吸氧9d后深层血管网轻度阻塞,出氧箱2d后迅速恢复正常,至P21发育成熟。②FiO2为50%:吸氧5d后视网膜血管较明显收缩,视网膜中央较大区域无血管灌注,出氧箱2d后出现较多新生血管,但出氧箱5d后血管形态基本恢复正常;随着吸氧时间的延长,视网膜血管异常程度逐渐减轻,恢复更快。③FiO2为75%:吸氧5d后视网膜血管明显收缩,视网膜中央大片区域无血管灌注,出氧箱2d后出现新生血管,P17~P21达到高峰;延长吸氧时间后母、幼鼠死亡率明显上升。(2)视网膜切片结果:仅组7(FiO275%×5d)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达(41.9±2.8)个,与其余各组(均〈1个)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1),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吸氧浓度和持续时间可影响视网膜血管的发育,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导致不可逆的血管增生性改变,临床上应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发病情况及影响ROP患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4-03—2005-12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监护室住院的胎龄≤34周和(或)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在生后4~6周或校正胎龄至32周时进行眼底检查,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3例早产儿中有25例发生ROP,发生率为12.31%,7例出现阈值或阈值前病变需要治疗,占3.44%,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小胎龄、低出生体重、母亲合并妊娠期糖尿病是发生ROP的危险因素,ROP组与正常眼底组在这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胎龄、低出生体重、母亲合并妊娠期糖尿病是发生ROP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携带血管生成素1(Ang-1)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氧诱导视网膜病模型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方法将出生7天的昆明小鼠随机分成空气对照组和高氧模型组(其中包括注射Ang-1+BMSCs组、单纯BMSCs组及高氧PBS组),每个亚组12只。除空气对照组之外,其余组均放入氧分压65%±5%的氧箱内饲养5天后取出。将携带Ang-1的BMSCs和不携带Ang-1的BMSCs各2 ml(内含细胞总数为1×105)在鼠龄第7、12、17日分别腹腔注入高氧模型组中的Ang-1+BMSCs组和单纯BMSCs组小鼠体内,空气对照组和高氧PBS组注入相同剂量的PBS缓冲液。于鼠龄17天时取小鼠眼球做标本固定,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ng-1蛋白、qRT-PCR法检测Ang-1蛋白mRNA、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数及明胶墨汁灌注眼底视网膜血管,比较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情况。结果高氧模型各组每只眼球均可见突出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其中Ang-1+BMSCs组、单纯BMSCs组与高氧PBS组相比较,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氧PBS组比较,Ang-1+BMSCs组及单纯BMSCs组血管走形较直,Ang-1蛋白表达量增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被黄染的胞浆较丰富;Ang-1+BMSCs组与单纯BMSCs组相比,前者血管走行较直,周边新生血管覆盖率降低,突破内界膜新生血管细胞数目减少,Ang-1蛋白的表达量增多。结论高氧能诱导新生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Ang-1基因与BMSCs结合与单纯应用BMSCs相比,前者能更有效地改善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增生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前,早产儿视网膜病仍是儿童致盲和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它是一个多因素引起的疾病,除了早产、低体重及吸氧等原因,该病也存在遗传易患性,并有大量的基因参与其发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能深入了解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病机制,为防治该病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早产儿视网膜病(ref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病状况,并对其高危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胎龄≤36周,体重≤2.5kg),于生后2周进行ROP筛查,并定期随访。将患儿全身状况及吸氧、母孕期吸氧、先兆子痫、胎盘早剥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55例患儿全部完成了眼底筛查,在周边视网膜血管化或病变退化后终止随访,发现ROP16例(26只眼),ROP患病率为6.3%(5.1%),其中Ⅰ期12例,Ⅱ期3例,Ⅲ期1例。高危因素分析示胎龄、出生体重、吸氧时间,吸氧浓度、机械通气与ROP相关(P〈0.05);母孕期吸氧、先兆子痫、胎盘早剥等因素与ROP发病无关。结论早产、吸氧浓度高、机械通气是ROP的主要危险因素。对早产儿适时进行ROP筛查,并对发现的ROP早期进行有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可控制病变,降低早产儿的致盲率。  相似文献   

14.
早产儿视网膜病的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为了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发病率、高危因素及预后,对14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与ROP的关系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ROP59例(40%);其中ROP1期32例(54%),ROP2期16例(27%),ROP3期11例(19%)。所有ROP3期患儿均患有散光或散光+近视。通过对用氧时间,出生体重等20种高危因素与ROP严重程度的综合分析,发现长期使用氧气和出生低体重是造成ROP的重要原因。建议缺乏用氧指征的早产儿切勿用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早产儿出生时视网膜血管的发育及其影响因素,与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6年10至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新生儿监护病区住院的不同胎龄和出生体重的84例新生儿,于生后1周内,扩瞳后用Retcam Ⅱ数码照相机拍摄眼底照片,评价视网膜血管化的程度,分析母亲和婴儿因素对视网膜血管化的影响.并追踪观察视网膜血管化程度与ROP发生的关系.计数资料用四格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样本均数行t检验.结果在本组84例中,视网膜血管化达到Ⅰ区和Ⅱ区在胎龄<30周早产儿组中为91.7%(11/12),在胎龄31~33周组为46.2%(12/26),在胎龄34~36周组为3.84%(1/26),在胎龄37~40周组为0(0/20);在出生体重<1500 g组为80%(12/15),1500 g<出生体重<1700 g组为57.1%(8/14),1700 g<出生体重<2000 g组为36.4%(4/11),在2000 g组为0(0/44).单变量分析显示胎龄(F=31.9193,P=0.000)、出生体重(F=32.4532,P=0.000)、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F=36.9391,P=0.000)、表面活性物质(F=24.000,P=0.0000)、母亲营养状态(F=4.184,P=0.041)、RDS(F=17.6191,P=0.000)、生产方式(F=10.972,P=0.0022)和需氧超过48 h(F=22.076,P=0.0000)等和视网膜的不成熟有关.多变量分析显示视网膜血管化主要受胎龄(95%CI=1.57~261.728,P=0.021)影响.追踪观察视网膜不成熟的24例早产儿,最终发现有15例发生ROP,占62.5%(X2=45.1087,P=0.000).结论在胎龄31~34周的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化存在较大的变异性.母亲和胎儿因素可能影响出生时视网膜的血管范围.胎龄是影响视网膜成熟度的主要因素.不成熟的视网膜是发生ROP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早产儿视网膜病防治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发病率随着早产儿存活率的提高而相应增加。ROP一旦出现牵拉性视网膜剥离,则失明率和致残率高、ROP临味进展分为5期,其治疗方法依病程早晚而异,包括药物治疗、氧疗、手术治疗等。目前、在3期ROP行外周性视网膜消融术疗效最理想,因此,必需建立完备有效的ROP筛查制度、争取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7.
早产儿视网膜病年度筛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及其发病高危因素,初步对2004年我国卫生部制定的ROP筛查标准进行评价。方法对2007年1月1日-12月31日入住该院新生儿科并符合筛查标准的254例早产儿进行ROP筛查,即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在婴儿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开始进行检查,随诊至周边视网膜血管化。再分别按英国推荐的ROP筛查标准(体重≤1500g或孕周≤31周)和美国推荐的ROP筛查标准(体重≤1500g或孕周≤28周)对筛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接受筛查的254例早产儿中,发生ROP24例,发生率为9.4%。其中Ⅰ期病变18例,Ⅱ期病变4例,Ⅲ期病变2例,2例需激光治疗,无失明病例。若按美国推荐的ROP筛选标准统计,将遗漏21例,其中包括2例需要激光光凝治疗;若按英国推荐的标准筛选,将遗漏8例,其中1例同样需要激光光凝治疗。本研究将出生体重在1500~2000g的早产儿再细分为4组进行比较,发现发生ROP的患儿基本集中在出生体重1501~1600g组,与其余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在这组筛查患儿中出生体重在1601~2000g的患儿数远远多于1501~1600g患儿例数(165/30)。ROP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孕周、出生体重、吸氧时间、机械通气、呼吸窘迫综合征、输血是发生ROP的高危因素。结论出生体重≤1600g的早产儿为ROP筛查标准更符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于出生体重>1600g的早产儿,根据患儿全身疾病情况有选择的进行筛查可减少漏诊率。孕周、出生体重、吸氧时间、机械通气、呼吸窘迫综合征、输血是发生ROP的高危因素。有必要根据更多的流行病学结果,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ROP筛选标准。  相似文献   

18.
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前瞻性调查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发病率,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收治的胎龄<34周、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按时进行ROP筛查,并记录完整的临床资料,调查ROP发病率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345例早产儿纳入研究,完成ROP随访323例,42例发生ROP(13.0%),手术6例(1.9%)。危险因素分析提示,窒息、吸氧时间>5d、感染、贫血、酸中毒与ROP相关(P<0.05),胎龄(OR=0.751)、呼吸暂停(OR=2.028)、感染(OR=2.794)和输血(OR=2.136)是ROP独立作用的因素。结论本研究ROP发病率为13.0%,窒息、吸氧时间>5d、贫血、感染、酸中毒与ROP相关,胎龄、呼吸暂停、感染、输血是RO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经间接检眼镜激光治疗后出现视网膜脱离的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至2008年2月经间接检眼镜激光治疗后出现视网膜脱离的ROP患儿,统计其性别、孕周、出生体重、ROP诊断、激光治疗参数、眼底随访情况、RetCam图片等临床资料,分析激光治疗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时间、部位和范围等特点。结果7例患儿(共12只眼)经间接检眼镜激光治疗后出现视网膜脱离,其平均孕周为29.9周(28~35周),平均出生体重1366g(1140~1810g)。激光治疗前诊断为阈值病变8只眼(占66.7%),阈值前病变1型4只眼(33.3%)。所有患眼激光治疗后平均5.8周出现视网膜脱离,其中11只眼(91.7%)在治疗后2~7周出现视网膜脱离,仅1只眼(8.3%)于激光治疗后24周出现4B期。所有患眼中,9只眼(75.0%)表现为颞侧、局限性的牵引性视网膜脱离,脱离范围<4个钟点,1只眼(8.3%)表现为鼻侧、局限性视网膜脱离,脱离范围4个钟点,另2只眼(16.7%)为累及各象限的完全性视网膜脱离。所有患儿激光治疗后平均随访27.2周。结论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经间接检眼镜激光治疗后7周内出现视网膜脱离的可能性比较大,主要表现为颞侧玻璃体增殖、牵引而导致的局限性视网膜脱离。  相似文献   

20.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在早产儿视网膜病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是视网膜异常血管增生的一种疾病,是导致儿童失明的主要原因。目前ROP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但是术后仍可能出现较多并发症甚至导致失明,因此如何使用内科治疗方法抑制血管增生以预防和治疗ROP成为研究热点。近年研究显示,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具有抑制ROP异常血管增生的作用,能减轻ROP血管增生的程度,可能具有治疗和预防ROP的作用。该文对近年PEDF在ROP发病中的作用、抑制ROP血管增生的作用机制以及PEDF的治疗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