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鸣钟 《中医研究》2007,20(12):6-6,57
一、填空题1、朱丹溪认为“医之为书,非_____无以立论,非_____无以立方。有______无以识病,有______何以模仿。”2、朱丹溪认为“人之为病有四:曰___、曰___、曰___、曰___。”3、朱丹溪“因见_____、_____、_____、_____诸书,始悟湿热相火为病甚多。4、朱丹溪认为“古人用药制方,有____、有_____、有_____、有_____。”5、朱丹溪认为“远彼_____,放心_____,饮食_____身安病瘳。”6、朱丹溪认为“味有出于天赋者,若____、____、____、____,自然冲和之味,有食入补阴之功。”7、朱丹溪认为老人“________则易饥而思食,________则食已而再饱,__…  相似文献   

2.
一、病源未清,先其所因中医治病讲究“治病必求于本”。所谓“本”主要是指导致病证产生的病因根源,证为病之标,因乃病之本。因此辨证论治也被推衍为“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素问·至真要大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就强调了治病必先求因的重要性。某些疑难病所以难治,主要是病因较隐蔽不易推究,有时病因与症状表现还不一致,加以医者疏于考察。因此对疑难病要善于追根溯源,因端竟委,查清病因,治疗才有较强的针对性。值得提出的是不可忽略问诊的重要性。《冷庐  相似文献   

3.
论中医药治疗食管癌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癌属疑难重病 ,属中医“噎膈”之范畴。笔者通过大量的临床病例统计分析 ,探索中医中药治疗本病的证治规律 ,积累了一定的治疗经验。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医药治疗食管癌的思路与方法作一探讨。1 病因之虚郁痰瘀说及以虚为主论关于本病的成因 ,古代医家多责之于虚、郁、痰、瘀四端。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曰 :“膈塞闭绝 ,上下不通 ,则暴忧之病也。”《诸病源候论》曰 :“忧恚则气结 ,气结则不宣流 ,使噎”。李用粹《证治汇补》谓 :“胃脘之血 ,为痰浊所致 ,日积月累 ,渐成噎膈反胃。”朱丹溪也曰 :“噎膈反胃虽各不同 ,病出一体 …  相似文献   

4.
王纶的《明医杂著》为其代表作之一,书中不仅记载各类医案,总结王纶治病之法,遣方用药之道,更是其学术思想的体现.王纶以《黄帝内经》为其医之基础,谨遵病机,重视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尤其重视三因制宜的灵活运用.其治疗内科杂病虽主宗朱丹溪,亦结合李东垣学术思想,提出脾胃阴阳、脾胃分治的论述,创新发展脾阴虚说.在治疗外感病时主法...  相似文献   

5.
试从系统论探讨"治病求本"的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病求本”一词来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一文,其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自此以后。中医同道们日渐尊之,最终和“扶正祛邪”、“正治反治”、“调理阴阳”等一起成为中医学的基本治疗法则。并被尊为首则。然自古至今,人们对“治病求本”的认识始终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首当其冲  相似文献   

6.
徐氏临床重视审证求因,提倡主方主药,主张脏腑经络辨治,认为治病首先应分清脏腑经络之所在,另一方面又强调不可拘泥于某药独入某经之说,主张在审证求恩时要重视病人的体质和各种具体病情,病因相同,治则相同;病因不同,当按因施治。要求医家在辨证论治时做到“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他在运用古方时,主张要随着病情的变化进行加减,不能盲目遣方,在用药上提倡“轻药愈病法”和“用药如用兵”。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通报》2011,(1):33-33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素问·至真要大论》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相似文献   

8.
<正> 缪刺缪刺,是古代针刺治病方法之一,其专论在《素问·缪刺论第六十三》。一般认为:缪刺,即左病刺右,右病刺左是也。如张景岳注:“缪,异也,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刺异其处,故曰缪刺。”《内经》缪刺之义是否就如此?《素问·缪刺论》说:“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歧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凡刺之数,先  相似文献   

9.
<正> 男性不育症,临床以阳萎、早泄、不射精等为其主要症状,常责之于肾阳,但究受孕之枢机,《灵枢·决气篇》曰:“常先身生是谓精。”是在于两性交构、两精相搏,合而成形。对男性不育之检查,也常发现是精虫之病,当属肾精之范畴,从肾精论治男性不育,是宗“治病必求其本”之旨,今试从五方面略  相似文献   

10.
杨现省 《河南中医》2004,24(11):77-77
临床上辨证寒证热证 ,一般采用“因其性而反之”的治疗原则 ,即“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这属于中医学的正治法 ,又叫反治法 ;但有时热证用寒药 ,不但热势不减反而更热 ,寒证用热药而寒象更甚 ,这就需要医者知常达变、治病求本 ,正如《内经》所说“必伏其所主 ,而先其所因” ,“所谓求其属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论言治寒以热 ,治热以寒 ,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 ,寒之而热 ;有病寒者 ,热之而寒。二者皆在 ,新病复起 ,奈何治 ?岐伯曰 ,诸寒之而热者 ,取之阴 ;热之而寒者 ,取之阳 ,所谓求其属也[1 ] 。”《内经…  相似文献   

11.
正朱丹溪言:"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焉。"《伤寒论》的辨证方法是六经辨证,其将疾病分为六种病理类型,即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太阴病。六经则是对所有疾病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柯韵伯言:  相似文献   

12.
朱丹溪因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对阴虚火旺者,治病以滋阴降火为法,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然而,朱丹溪对内伤杂病的治疗,不局限于滋阴,更着重于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正因为如此,明代王纶在其<明医杂著>中强调"杂病用丹溪",就是说治疗内伤杂病,要向朱丹溪学习.笔者对朱丹溪治疗内伤杂病的贡献,谈谈自己的肤浅之见.  相似文献   

13.
“气化”原理《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朴素地说明了阴阳二气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本,也是中医治病的理论基  相似文献   

14.
产后运用补阴之法,前人不乏经验之谈。如朱丹溪曰:“产后补虚,用参、术、黄芪、陈皮、归身尾、川芎、炙甘草……然必与补阴药同用之,此造化之  相似文献   

15.
“治病必求于本”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中医审证求因、辨证用药的根本法则之一,多少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并被历代医家奉为诊病疗疾的规矩和准绳。然而由于《内经》成书年代久远,其义理博大精深,历代医家研究的方法和角度不同,故对“治病必求于本”的“本”字认识和理解也不尽一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1.指明阳。如吴崐说:“天地万物,变化生杀,而神明者,皆本于阴阳,则阴阳为病之本可知,故治病必求其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必求其  相似文献   

16.
“治病必求于本”,一直是指导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根本法则。现就其涵义及临床运用问题,简述如下: 一、治病求本,阴阳为纲“求本”者,寻求致病之根本,并针对其施治之意。何者为“本”?试从卜述探讨之。 (一)病因为本任何疾病,必自发病原因与症状共同存在。症状,仅是疾病反映之外象,必须寻求发病原因,从而清除之,症状自能消失,而病亦即告愈,能审症求因、从本论治者,方为高手。以上是通常对“治  相似文献   

17.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黄帝向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笔者的体会是有是病,必用是药以治之,但是要密切注意患者的禀赋与精神状态,病邪的轻重缓急来处方遣药,兹举两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治病先明标本凡病有标本,本者根源,标者末也。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云:“本为病之原,标为病之变,病本惟一,隐而难明,病变甚多,显而易见,故今之治病者多有不知本末,而惟据目前,则最为斯道之大病。”可见治病不辨标本,或指本为标,或指标为本,必迷乱经常,倒施针药。故云:“良工之治病,必辨新病邪实,久病正虚,论缓急先后而调理,因病有当急治有不当急治,夫若外感之邪必乘其方起之时,邪入尚浅,先驱而出之,若候邪气已深,与气血相乱,乃至伤于元气则治难焉,此当急治之理。”大凡新病可急治,久病宜缓调,急则治标,缓则固本,先治其实,后治其虚…  相似文献   

19.
“下”之辨     
《内经·五脏别论篇第十一》曰 :“凡治病必察其下 ,适其脉 ,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此文中“下”字 ,注家多以下部病症解。如《山东中医研究所》〔1〕注 :“病人的大小便及妇女月经是否正常”。《上海中医学院 ,浙江中医学院》〔2〕注 :“(下 )指病人的大小便情况”。《南京中医学院》〔3〕注 :“凡治病者 ,必察其上下”。明代吴昆、隋杨上善等前贤亦有类似注解。笔者认为“下”字易为色字为好 ,理由如下 :“凡治病必察其下”,不符合祖国医学整体诊疗原则。因此段经文含有望闻问切四诊法则 ,“下”字易为色字方能体现经文所含察色、测脉、闻声…  相似文献   

20.
叶天士母病     
<正> 叶天士,苏州人,名医也。其母老矣,偶患病,天士自治之不效。遍延城内外医家治之亦不效,病日甚,天士忧之,问仆曰:“此间医士,尚有学问深而名未著者乎?”仆曰:“后街有章某,平日自夸技术过主人,然求其诊视者亦寥寥也”。天士骇然曰:“能为大言,当有实学,速请之”。仆奉命往,章细问:“病势何如:主人何所为而急迫?”仆曰:“太夫人服药无效,病势日增,主人终夜彷徨,口中惟道,‘黄连’二字不己”。章默识之。至门,延入诊视毕,章索向日所服方观之,沉吟良久,曰:“药与症合,理宜奏效,但太夫人病由热邪郁于心胃之间,药中须加黄连,始能愈也”。天士跃然起,曰:“吾久欲用此,因家母年高,恐灭真火,故不敢耳”。章曰:“太夫人两尺脉长而有神,本元坚固,且有病则病受之,用之何害?”天士大是之。一剂而安,再投而愈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