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室内颅内压(brain 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的监测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acute severe brain injury,ASBI)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西电集团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 ASBI)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脑室内置管监测颅内压,根据检测结果,对颅内压进行合理控制,并指导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愈率(43.75%)明显高于对照组(28.94%),观察组死亡率(8.33%)明显低于对照组(14.58%),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12.50%)低于对照组(26.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应用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能够提高治愈率,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应针对不同患者病情,合理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控制性脑室外引流在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治疗中的运用及其效果。方法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手术中置管和CT下定位穿刺置管脑室外引流117例,术后持续开放引流3~7d,每天引流脑脊液量150~ 480ml,测颅内压每天4~6次。结果 80例愈后Ⅲ级以上,3例植物生存,27例死亡,死亡率23.07%,同期常规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35.57%。结论脑室外引流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能有效降低颅内压,并可指导治疗用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随着交通及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颅脑损伤病人逐年增多,其死亡率占全部意外事故死亡人数的1/4~1/3,因此,如何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重要课题.笔者采用脑室引流的方法,并对颅内压进行监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采用双盲法对照实验证明,脑室引流和颅内压监控对降低其死亡率和提高生存质量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过程中 ,观察颅内压变化十分重要。颅内压增高在神经外科对多种颅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采用颅内监测可以准确地了解颅内压变化 ,可以早期发现由此引起的各种并发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34例 ,其中男 2 1例 ,女 13例 ;年龄 2 8~ 64(平均 4 6)岁。均为伤后 2 4h以内入院 ,其中脑挫裂伤 2 3例、颅内血肿 6例、脑干损伤5例。颅内压正常 10例 ,轻中度升高 2 1例 (2 .67~5 .33kPa) ,重度升高 3例 (>5 .33kPa)。1.2 方 法34例患者入院或手术后均使用硬脑膜外压力监护仪…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持续颅内压监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90例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手术患者,术前随机分为颅内压(ICP)监护组(45例)和常规治疗组(45例),ICP监护组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常规治疗组根据经验进行常规神经外科治疗。结果 ICP监护组术后甘露醇应用时间、剂量及电解质紊乱、急性肾功能损害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应激性溃疡和颅内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ICP初值对预后评估有指导作用。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持续ICP监护有利于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对降低并发症、改善和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侧裂池引流及侧脑室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TBI)的临床观察,旨在探索一种新的治疗sTBI的方法。方法:采用随机的方法对GCS评分3~8分的颅脑损伤病人进行分组,分为侧裂池引流及颅内压(ICP)监测组(A组)和侧脑室引流及颅内压监测组(B组),统计两组病人的死亡率、脑积水及脑梗塞的发生率、手术率、穿刺针道及手术切口的感染率。结果:6个月后病人GO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裂池引流对闭合性sTBI sTBI病人的预后有重要作用,侧裂池引流及颅内压监测是闭合性sTBI病人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 颅内压增高是颅脑损伤后显著变化之一,其发生率40~82%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又常是颅脑损伤病情恶化最常见原因,因此伤后准确了解颅内压(ICP)变化相当重要。以往仅根据临床症状和腰穿往往不能准确可靠反映ICP改变,当ICP增高明显时,继发脑损害多正发生。ICP监护可及早了解ICP变化情况,对颅脑损伤的诊断治疗预后有很大作用。我科先后6例病人实施颅内压监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有创颅内压监测与脑室外引流技术结合对重症颅脑损伤血肿清除术后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85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以脑室外引流技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研究组采用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联合有创颅内压监测治疗.分别对比: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周的颅内压水平变化;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③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感染、呼吸异常、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心电图异常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8周颅内压水平均较术前有所下降,且对照组颅内压水平明显高于研究组,研究组基本恢复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预后良好率65.11%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现重度残疾率约2.32%、病死率6.97%、轻度残疾率4.65%、植物生存率4.65%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出现头痛及呕吐现象约为6.97%、呼吸异常11.62%、意识障碍25.58%、心电图异常11.62%、感染13.95%等并发症发生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测与脑室外引流技术相结合应用针对血肿清除术的方法,即明显降低了颅内压又减少了并发症,使脑髓液血流畅通,减少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清醒时间.  相似文献   

9.
控制性脑室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25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1 996年 9月以来 ,我科应用侧脑室穿刺置管控制性外引流及简易测量颅内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2 5例 ,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男性 1 7例 ,女性 8例 ,1 4岁 5例 ,1 5~ 45岁 1 7例 ,大于 45岁 3例。致伤原因 :车祸 1 8例 ,坠落伤 6例 ,其它 1例。诊断 :硬膜外血肿7例 ;硬膜下血肿 8例 ,脑内血肿 4例 ,脑室内血肿 1例 ,多发性血肿 3例 ,开放性脑损伤 2例。其中合并脑挫裂伤 1 5例 ,合并脑外其它器官损伤 5例。来院时双侧瞳孔散大 6例 ,一侧瞳孔散大 1 2例。GCS计分 :3分 4例 ,4分4例 ,5分 8例 ,6~ 8…  相似文献   

10.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监测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的护理经验.方法 应用Codman颅内压监护仪对4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监测及护理:重视基础护理,加强并发症的防治,准确测量颅内压并根据不同情况及时做出相应处理.结果 45例患者经过持续颅内压监测,10例患者病情发生变化,颅内压超过5.3 kPa,急诊手术去除骨瓣减压,9例术后颅内压下降,恢复良好;1例术后再次升高,患者家属拒绝再次手术,最终死亡.余35例患者于病程的2~6 d颅内压出现增高,但未达手术要求值,经过脱水等处理,颅内压下降.根据格拉期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进行划分,本组存活44例,其中Ⅰ级22例,Ⅱ级11例,Ⅲ级11例;Ⅴ级:死亡1例 .结论 动态监测颅内压的变化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辅以细致周到、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对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清除加脑室外引流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手术效果。方法:对1998年~2000年6月,6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开颅手术的引流组与非引流组的治疗特点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脑室外引流组患者的死亡率、伤残率、并发症、复苏时间、住院时间等均低于非引流组。结论:开颅血肿清除加脑室外引流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颅内压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辉清  谢礼涵 《吉林医学》2005,26(12):1280-1281
目的:总结186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颅内压(IntracranialPressure,ICP)监护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00年5月~2004年12月收治的18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术后ICP监护应用情况及疗效进行总结。结果:V级(恢复良好)62例,IV级(中残)38例,III级(重残)25例,II级(植物生存)15例,I级(死亡)46例。死亡率24.7%。发现术后IPC水平与患者临床表现与预后密切相关。结论:ICP监护有助于发现术后迟发性血肿及指导治疗,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并评价脑室内置管监测颅内压对救治老年颅脑损伤的意义。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93例老年颅脑损伤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救治,并采用脑室内置管监测颅内压。救治前对患者做出GCS评分并进行统计,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回访,采用GOS评分标准对患者的死亡率以及救治后恢复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治疗后93例患者的GOS评分:5分34例(36.6%),死亡例数22例(23.7%)。其中颅脑损伤为中型的患者29例中有11例(37.9%)颅内压测量值较低,预后患者有12例(41.4%)为良好,与测量值相关性较大;重型患者43例中有23例(53.5%)颅内压测量值较高,预后3例(7.0%)为植物人状态,21例(48.8%)死亡。轻型患者颅内压20 mm Hg(1 mm Hg=0.133 3 k Pa)以下14例(66.7%)与重型2例(4.7%)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患者预后17例(39.5%)残疾,轻型患者1例(9.5%)残疾,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压测量值与预后恢复呈负相关。通过脑室内置管监测颅内压对救治老年颅脑损伤的有重要意义,能够及时有效的监测出患者的颅内压情况,有利于及时对患者对症抢救,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重型颅脑损伤持续颅内压的监护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贾军  钟天安  黄仕春  张浚  许亦群  仪立志 《广东医学》2004,25(11):1277-1279
目的 观察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的变化 ,探讨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 4 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监护组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对照组根据经验常规神经外科治疗。结果 监护组在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及并发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预后监护组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持续颅内压监护有利于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降低并发症 ,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15.
蔡冬生 《吉林医学》2013,(36):7752-7752
目的:探讨颅内压探头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0例,分为A组与B组,A组患者40例,使用颅内压探头监测,未使用颅内压探头监测的50例患者为B组,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40例应用颅内压探头监测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为17.5%,B组未使用颅内压监护的50例患者死亡率为24.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应用,可以连续动态观察颅内压、脑灌注压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压力指标,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黄巧华  戴兵  覃占势  邓超 《吉林医学》2015,(10):2004-2005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指导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2例,所有患者均在颅内压监测指导下进行治疗,并选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未实行颅内压监测指导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并发症以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指导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文静 《中外医疗》2012,31(17):130-130
目的探讨颅脑术后置脑室引流管的作用和护理方法。方法对58例颅脑术后行脑室引流,术后严密观察及护理,分析术后恢复情况。结论颅脑术后及时行脑室引流,并加强相关护理,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应用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5月—2014年9月该院收治的10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对100例患者采用脑内检测仪置入手术进行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采用颅内压监测方法严密观察患者的颅内压情况,持续观察4~15 d,是否获取一定的临床疗效。结果采用GOS对患者病情改善情况进行评分,发现10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有50例患者恢复良好,25例患者为中度残疾,以及15例患者为严重残疾,并有4例患者死亡,植物生存的患者有6例。结论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应用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对改善患者病情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过程中,观察颅内压变化十分重要。颅内压增高在神经外科对多种颅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采用颅内监测可以准确地了解颅内压变化,可以早期发现由此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联合脑室外引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茂名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监测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监测组于入院后行有创颅内压监测;对照组依据患者意识、生命体征和CT检查等,进行常规治疗。观察术后颅内压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关系,观察术后第1天脱水前颅内压、6个月后预后情况,记录两组患者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常见并发症及转归,并分析比较两组各项结果。结果监测组患者中颅内压正常者GCS为(13.14±1.35)分,颅内压轻度增高者GCS为(9.27±1.56)分,颅内压中度增高者GCS为(6.39±2.29)分,颅内压重度增高者GCS平均分为(4.36±1.88)分,颅内压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 =-0.836,P<0.05)。监测组患者中,颅内压正常者中无预后不良,颅内压轻度增高者预后不良者占8.7%,颅内压中度增高者预后不良者占60.0%,颅内压重度增高者预后不良者占70.6%,颅内压与预后呈负相关(r=-0.593,P<0.05)。监测组脱水剂应用时间[(8±2)d]及剂量[(730.25±48.55)g]明显低于对照组[(10±3)d、(1532.50±109.50)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3.292、17.853,P<0.05或P<0.01);监测组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损害3例(3.0%)和电解质紊乱8例(8.0%),明显低于对照组急性肾功能损害11例(11.0%),电解质紊乱18例(1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3.902、4.146,均P<0.05)。监测组患者出现肺部感染12例(12.0%)、尿路感染5例(5.0%)和上消化道溃疡6例(6.0%),对照组肺部感染17例(17.0%)、尿路感染8例(8.0%)和上消化道溃疡5例(5.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的预后良好率(67.0%)明显高于对照组(46.0%),而病死率(19.0%)明显低于对照组(3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5.130、5.973,均P<0.05)。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能动态观察神经外科患者的颅内压变化情况,有利于及时采取脑室外引流有效治疗控制颅内压,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