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历史悠久,早在唐朝到清朝有关的医籍就已有明确记载。目前医学杂志所报导的有关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现代医学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理论,采用山西焦氏头针运动区的方法;一是根据传统的中医学理论,采用头部循经取穴的方法。据报导二者的临床有效率均达90%以上。但是,由于两种方法的理论基础不同,所以对头部腧穴和头针运动区治疗中风偏瘫有无特异性,是目前针灸界所正在探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研究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的机理,以及传统的头部腧穴与头针运动区对中风偏瘫治疗有无特异性,我们观察了针刺双侧通天穴与运动区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祖国医学经络学说在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状况,更好为中风偏瘫患者做好治疗护理。方法:通过对近5年来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与概括,从穴位针灸、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穴位敷贴、点穴疗法、药浴法、熏洗法、穴位按摩、推拿疗法、拔罐疗法等方面进行阐述。结论:经络学说在中风偏瘫的康复治疗中的运用具有独特优势;但是在治疗时机及对于针药结合治疗报道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3.
头针,又称头皮针或头针疗法,是指针刺人体头部的特定刺激点(区、带、腧穴)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头针治疗疾病历史悠久,早在《内经》就有关于头针治疗各种疾病的记载,《针灸甲乙经》及《针灸大成》等文献中记载头部腧穴治疗全身疾病的内容更加丰富。头针疗法是在传统针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发展起来的,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脑源性疾病和部分非脑源性疾病存在一定优势,现将近五年头针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1脑源性疾病1.1中风偏瘫1.1.1头针配合体针孙氏等[1]随机将120例中风偏瘫病人分为3组,头针配合醒脑开窍组(A组)33例;头针配合传统针刺组(B组)60例;传统针刺组(C组)27例,根据患者的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等进行综合评分,观察3组临床疗效。结果A组基本痊愈3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90.19%;B组分别为7例、28例、21例及93.1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组显效7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66.17%,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或极显著性意义(P<0.05,P<0.001)。张氏[2]观察头针加体针透刺配合康复锻炼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组取患...  相似文献   

4.
<正> 巨针治疗中风后遗症,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祖国医学《灵枢·热病篇》中就有记载,如谓:“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我院根据这一理论自1988年以来用巨针治疗121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针灸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意外统称为“中风”症。包括现代医学的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高血压脑病等。近些年来,针灸在本病的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兹综述有关报道,以供临床治疗参考。一、针灸治疗本病取穴的进展从《内经》,《甲乙经》及《针灸大成》对针灸治疗中风均有记载。特别是建国以来,各针灸书刊对本病的记载与报道更是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6.
电针巨刺对中风偏瘫患者甲皱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灵枢·官针篇》说:“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巨刺治疗中风偏瘫早在元代就有记载。《济生拔粹·针经摘英集》曰:“治中风手足不遂,针百会、听会、肩髃、曲池、三里、悬钟、风市,其七穴左治右,右治左”。巨刺历来受到各家重视,但其依据何在?与针刺瘫痪侧肢体(下称瘫刺)是否有差异?作者试用电针巨刺对中风偏瘫患者甲皱微循环的影响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7.
针剌通天与前神聪对偏瘫病人甲皱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刺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从唐朝至清朝的有关医籍中就有明确记载。为了进一步研究其治疗机理,以及了解传统的头部腧穴与近人新定的头针运动区对中风偏瘫的  相似文献   

8.
郑动节 《中医临床研究》2012,4(6):65+67-65,67
对135例中风偏瘫病人阐述了病理变化后采用辨证论治,用补阳还伍汤大剂量黄芪配合头针、体针加艾灸头部穴位与常规取穴法治疗中风偏瘫比较。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我们应用了头针和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并初步证明:百会透双侧曲鬓及前顶透悬颅对中风偏瘫的治疗无明显的特异性。为了进一步研究头部腧穴治疗偏瘫的机理以及头部其它穴位间,是否存在有特异性,本文观察了针刺双侧通天穴和前神聪透悬厘穴,对偏瘫病人的关节功能的变化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何民鹏 《新中医》2014,46(4):183-185
目的:观察多种针灸手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观察组接受多种针灸手法(头部电针、体针、梅花针)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的针刺治疗;2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2组治疗70天。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0.0%,对照组7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多种针灸手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头体针配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4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宁  闻锐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5):400-400
<正> 偏瘫,是中风的主症之一,其治疗结果直接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在临床实践中,针灸对于中风偏瘫的疗效是肯定的,而新兴的康复医学与针灸在对偏瘫的治疗方法与疗效上有很强的互补性。笔者应用头、体针并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动体探刺法治疗偏瘫30例的临床观察与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风后遗症,尤其是偏瘫恢复期肌为O级患者久治难愈,对此及时针灸治疗是康复的关键,据文献和临床针刺观察,认为全身所有穴位都有治疗偏瘫的作用,但疗效上有显著差异,尤其是针后行针间采用动体探刺法经治疗30例偏瘫肌力的O级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并支持针灸的作用主要是激活休眠状态的脑细胞和重建反射这一学说。  相似文献   

13.
头针加眼针治疗中风后遗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是现代医学所谓“脑 血管意外”的统称,它包括脑 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 栓形成,脑栓塞,多发性脑梗 塞,暂短性脑缺血等。中风大 多起病急,变化快,死亡率高。 早在《内经》、《甲乙经》、《针灸 大成》中对针灸治疗中风已有记载。 笔者近期运用头针加眼针治疗中风 后遗症120例,收到满意的效果,有 效率达98%以上。现报告如下。 120例均经头部CT检查确诊 入院。其中男62例,女58例,年龄 30岁~39岁41例,70岁以上16例, 以 50岁~70岁居多。病程在 2小时 至3个月以内78例,3至6个月22 …  相似文献   

14.
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是肯定的,“清开灵”治疗中风目前也用于临床,并取得一定疗效。我们进行了针灸配清开灵注射液静脉点滴与单纯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对照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72例中风偏瘫患者符合1986年6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鉴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的诊断标准,皆中风中经络的急性期和恢复期,以半身不遂为主症,及兼有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舌强不语、头痛、眩晕等症者。男46例,女26例;年龄39~74岁,平均49岁;病程2周以内28例,2周至3个月21  相似文献   

15.
10年来针灸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概况刘,王改梅(甘肃中医学院730000)关键词功能性子宫出血,针灸治疗,综述功能性子宫出血属祖国医学“崩漏”范畴,历代医家多用中药治疗,虽然早在晋代就有针治崩漏的记载,但后世单独使用针灸治疗者较少。近10年来采用针灸...  相似文献   

16.
癔病是神经官能症中的一种类型,是常见病,多发于青年,以女性为多,是针灸的适应症。祖国医学虽无癔病病名的记载,但类似此病的记载和针灸治疗早有阐述。如《内经》和《金匮要略》对此病记载为“奔豚病”、“脏躁”、“梅核气”和“百合病”等。《针灸资生经》记载“奔豚灸气海百壮。”《针灸大成》记载:“喜笑:水沟、列缺,阳溪,大陵。喜哭:百会,水沟。”《扁鹊心书》记载:“厥症:形无所知,其状若尸,由忧思惊恐,此症妇人多有之。灸  相似文献   

17.
急症,症势急暴,变化于瞬息之间,应争分夺秒救治。针灸治疗急症,历史悠久,早在标幽赋中记载:“太子暴死为厥,越人针维会而复醒”,《针灸大成》说:中风中暑不省人事,针“人中、百会、中冲、合谷”。这都说明针灸在治疗急症方面,颇为推崇,所以,急症针灸已经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表明,运用针灸治疗急症,疗效颇  相似文献   

18.
郭礼 《湖南中医杂志》2010,26(5):113-114
偏瘫,即半身不遂,中医古称“偏风”、“偏枯”,偏瘫的记载始于民国后,可能与西方医学的传人有关。偏瘫最常见的原因是中风,是中风病的一个重要症状。其次是外伤,然后是脑瘤、脑炎等其他疾病。早在《黄帝内经》就有关于左右侧偏瘫的一些记载,历代医家对左右侧偏瘫的阐述不多,而中医理论对人体左右生理病理差异的论述已十分精辟。  相似文献   

19.
灸法具有通经络、益阳气的作用,用灸法治疗中风在古代医籍中早有记载,如《圣济总录》中指出:“诸风发动……半身不遂,或口噤不言,诞唾自出……即灸神庭一处七壮。”而现在临床上治疗中风多采用针法,忽视灸法。为证实古代人的经验,进一步摸索治疗中风的方法,寻找临床的理论依据,我们观察了32例中风患者针灸“神庭”穴前后微循环及痛阈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在祖国医笈中早就有关于针灸治疗痢疾的记载,如晋代针灸专著《甲乙经》即有肠澼便脓血的治法,以后,如唐代的《千金方》、宋代的《资生经》、明代的《针灸大成》均有针治痢疾的记述,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探讨针灸治疗本病的规律,我们自1963年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