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容量血液滤过(high volume hemofiltration,HVHF)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过程中内毒素(LPS)受体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关系。方法:建立二次打击(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损伤+内毒素复合因素)猪MODS模型。19只猪随机分为MODS组(M组,9只)及HVHF组(HF组,10只)。M组为模型组,HF组在建模后实施高容量血液滤过,观察7 d后处死动物。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TLR4的表达变化,ELISA法检测血浆及滤液中TNFα、IL-10、IL-6浓度,并观察抗炎/促炎因子的比率变化。结果:HF组MODS发生率为2/10,死亡率为2/10,显著低于M组(P〈0.01)。M组CD14、TLR4的表达在LPS注射后维持在较高水平;HF组CD14、TLR4的表达在滤过前同M组相似,但滤过后逐渐降低,各时间点与M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滤过治疗开始后,TNFα、IL-10浓度开始下降,且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并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浓度,治疗后各时间点与M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6在治疗后虽有轻度上升,但治疗后各时间点较M组水平仍有显著下降;HF组IL-10/TNFα比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保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结论:HVHF能有效降低血浆细胞因子水平,使得抗炎和促炎两方面趋于动态平衡;并可通过此途径下调CD14、TLR4受体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CVVHDF)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犬的多器官支持治疗作用。方法:15只雄性Beagle犬,采用失血性休克 复苏灌注 内毒素血症复制MODS模型,随机分为CVVH-DF组(n=8)和MODS组(n=7),CVVHDF组在内毒素注射完毕后给予CVVHDF治疗12 h,MODS组不给予CVVHDF治疗。观察两组动物体温、血压、心率、全血白细胞计数和各器官的功能指标变化。结果:体温、血压、心率、全血白细胞计数指标在CVVHDF治疗后均明显好转;CVVHDF组治疗过程中,平均动脉压(MAP)基本保持在正常水平,尤其在T5、T6及T7时间点显著高于MODS组(P<0.01);PaO2逐渐升高,与MODS组在T4、T5、T6及T7时间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肌酐(Cr)、血尿素氮(BUN)水平与MODS组在T4、T5、T6及T7时间点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CVVHDF对MODS不但有肾代替作用,而且有呼吸、循环、酸碱和电解质内环境的平衡等多器官支持、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CVVHDF)治疗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试验犬的治疗效果,探讨CVVHDFD管理措施在治疗MODS的效果,为临床患者CVVHDF的治疗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15只Beagle犬采用失血性休克+复苏灌注+内毒素血症建立MODS模型,随机分为CVVHDF组(n=8)和MODS组(n=7)。内毒素注射完毕后CVVHDF组接受CVVHDF治疗12 h;MODS组未接受CVVHDF治疗。CVVHDF组实施系统管理,观察要点:观察CVVHDF治疗过程中试验犬生命指征的变化和重要脏器功能变化,实施心电监测,呼吸机辅助呼吸,保证机器正常运转,维持体外循环通道畅通,准确按时留取。结果 CVVHDF组8只试验犬的连续12 h的治疗均顺利完成,各主要器官功能明显改善,平均动脉压基本保持在正常水平,尤其在6、3、9、及12h时间点显著高于MOD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aCO2逐渐升高与MODS组在3、6、9及12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能明显改善内毒素诱导的低血压,提高动脉血氧分压;能改善主要脏器功能,稳定内环境。有效的CVVHDF管理措施,可以保证治疗的顺利完成,达到治疗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4.
烧伤休克延迟复苏与感染对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烧伤后及时补液复苏与延迟复苏对烧伤感染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影响,探讨其发生原因。方法 对278例烧伤休克住院患者按入院时间的不同分为延迟复苏组和非延迟复苏组,记录纠正休克所需时间,同时检测感染和器官功能。结果 随着延迟复苏时间的延长,不仅纠正休克所需时间延长,复苏失败率增高,而且感染和MODS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结论 烧伤休克的延迟复苏是发生烧伤感染和MODS的重要因素和  相似文献   

5.
大白鼠出血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障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模拟多脏器功能障碍发病因素 ,建立大白鼠出血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障碍模型。方法 :大白鼠经动脉放血 ,造成失血性休克模型 ,平均动脉血压降至 30~ 35mmHg,并维持 1h ,随后用 6 0 %自体血和 2倍血量的生理盐水从静脉回输 ,进行复苏 1h。大白鼠随机分成 3组 :正常对照组、假休克组 (不放血诱导休克 )、休克组 (放血诱导休克和复苏 )。结果 :复苏后 72h ,休克组的生存率降至 2 0 %。复苏后 18h器官病理取材 ,H E染色 ,光镜下显示 ,休克组大白鼠的心、肺、肾、肝组织出现不同程度水肿、变性、白细胞浸润、出血等。复苏后 18h ,检测CK、Cr、ALT、AST、ALKP指标 ,休克组明显升高 ,是正常值 3倍以上 ,提示心肌、肝脏、肾脏的损伤 ,与假休克组和正常大白鼠值比较 ,两者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结论 :模拟临床休克致病因素 -出血性休克 -成功建立多脏器功能障碍大白鼠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休克期应用不同人工胶体复苏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8头雌性巴马小型猪制备成体表面积(total body surface area, TBSA)为40%的Ⅲ°烧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为:琥珀酰明胶组(胶体应用人工胶体琥珀酰明胶注射液)、羟乙基淀粉组(胶体应用人工胶体羟乙基淀粉(130/0.4))及异体血浆组(胶体应用异体血浆),在烧伤后2小时按国内通用烧伤休克液体复苏公式进行复苏治疗。分别在烧伤前及烧伤后4h、8h、24h、48h 测定各组小型猪的血小板计数(platelet, 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及纤维蛋白酶原(fibrinogen,Fib)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琥珀酰明胶组和羟乙基淀粉组PLT的24h、48h时相点[(124.3±52.7)×109/L、(78.8±16.4)×109/L和(159.0±62.8)×109/L、(87.3±32.0)×109/L]及异体血浆组PLT的8h、24h、48h时相点[(234.3±52.6)×109/L、(136.0±47.4)×109/L、(75.8±31.0)×109/L]与烧伤前[(383.3±77.9)×109/L、(382.7±65.7)×109/L、(381.0±49.4)×109/L]比较呈显著下降(P<0.05、P<0.01);各组PLT烧伤前及及烧伤后各组各相应时相点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琥珀酰明胶组、羟乙基淀粉组PT的24h时相点[(14.5±1.5)S、(16.2±1.3)S]及异体血浆组PT的8h、24h时相点[(13.0±0.9)S、(14.5±1.5)S]与烧伤前[(10.8±0.9)S、(11.4±0.8)S、(10.6±0.7)S]比较有显著增加(P<0.01); 8h、48h时相点PT的琥珀酰明胶组[(11.7±0.9)S、(11.3±1.1)S]与羟乙基淀粉组[(13.2±1.6)S、(13.0±1.4)S]的组间比较有显著增加(P<0.05),PT的48h时相点羟乙基淀粉组与异体血浆组[(11.4±1.0)S]的组间比较有显著的增加(P<0.05)。INR的24h时相点的琥珀酰明胶组(1.26±0.13)、羟乙基淀粉组(1.40±0.11)及异体血浆组的8h、24h时相点[(1.13±0.07)、(1.26±0.13)]与烧伤前[(0.94±0.08)、(0.99±0.07)、(0.92±0.06)]比较显示增加(P<0.01);INR的8h、48h时相点的琥珀酰明胶组与羟乙基淀粉组组间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羟乙基淀粉组与异体血浆组48h时相点的INR组间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APTT的24h时相点琥珀酰明胶组[(13.1±1.1)S]、羟乙基淀粉组[(14.6±2.9)S]及异体血浆组的4h、8h、24h时相点[(10.9±1.4)S、(11.8±1.1)S、(13.7±1.5)S]与烧伤前[(11.5±4.2)S、(11.2±3.3)S、(10.1±1.4)S]比较有显著延长(P<0.01);各组APTT烧伤前及及烧伤后各组各相应时相点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Fib 24h、48h时相点的琥珀酰明胶组[(4.3±0.3)g/L、(4.7±0.2)g/L]、异体血浆组[(4.1±0.3)g/L、(5.0±0.1)g/L]及羟乙基淀粉组的8h、24h、48h时相点[(2.9±0.4)g/L、(4.0±0.5)g/L、(4.6±0.6)g/L与烧伤前[(2.4±0.2)g/L、(2.5±0.3)g/L、(2.6±0.5)g/L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各组Fib烧伤前及及烧伤后各组各相应时相点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重度烧伤后休克期复苏过程中出现的凝血功能指标变化与烧伤有关,而与应用人工胶体羟乙基淀粉(130/0.4)、琥珀酰明胶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氧复方氯化钠溶液 (HCSCS)对烧伤休克的防治作用和预后。方法  (1 )选择 2 0 0 1年 1月~ 2 0 0 3年 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收治的烧伤面积 5 0 %~ 6 9%的烧伤病人 ,随机分为 2组 ,分别是治疗组补充高氧复方氯化钠溶液、对照组补充复方氯化钠溶液 ,观察休克期度过平稳与否、经皮氧分压、血红蛋白 (Hb)、血球压积 (Hct)以及其并发症等 ,判断高氧液的疗效。 (2 )选择 2 0 0 2年~ 2 0 0 3年烧伤面积 >70 %病人 1 6例观察其氧分压 (PaO2 )、并发症、血色素 (Hb)、血球压积(Hct)、血乳酸 (Lactate)以及总补液量和尿量。结果 临床观察中 ,(1 )治疗组较对照组休克期度过平稳、并发症少 ,4 8h输液总量少 ,血氧分压和经皮氧分压明显高于对照组 ,血氧饱和度无差异性。 (2 )烧伤面积 >70 %病人血氧分压维持水平较高 ,血乳酸基本在正常范围内 ,仅 2例出现并发症 ,1例死亡。结论 早期应用高氧复方氯化钠溶液对防治烧伤休克和预后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彭艳  彭雪刚  文刚  王俊英 《四川医学》2011,32(8):1263-1264
目的观察积极液体复苏(AFR)与限制性液体复苏(LFR)抢救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62例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积极液体复苏组(n=31)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31)两种方法中治愈率、病死率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的结果。结果 AFR组输液量(2790±536)ml,治愈率71.0%,病死率29.0%。LFR组输液量(1802±313)ml,治愈率83.9%,病死率16.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C、ARDS、MODS的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抢救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中限制性液体复苏法优于积极液体复苏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度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方法。方法重度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60例,随机分组。观察组(60例)采用预防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策略,即预防性机械通气、抗炎、抗水肿、改善微循环等。对照组(100例)按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MODS发生率低(21.7%,42.0%,χ2=5.31,P<0.05),病死率降低(18.3%,37%,χ2=4.24,P<0.05)。两组输血量相当(t=1.865,P>0.05),观察组输液量明显减少(t=2.546,P<0.05),阴离子间隙值恢复较快(t=2.618,P<0.05)。观察组最高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较低(11.3±2.9,18.6±3.2,t=2.924,P<0.05)。结论预防MODS可能是治疗创伤性休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复苏液体对"失血性休克 内毒素"二次打击致大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影响。方法: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乳酸林格液复苏组和高渗盐水复苏组3组,每组各30只。先采用通过颈动脉插管放血的方法复制大鼠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35~40mmHg1h后进行液体复苏,乳酸林格液复苏组用乳酸林格液复苏,高渗盐水复苏组用7.5%高渗盐水复苏。复苏成功后30min腹腔注入内毒素复制大鼠MODS模型,分别在注射内毒素后24h和36h取血和收集相关标本,观察各组大鼠主要器官功能指标、MODS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的变化。结果:乳酸林格液复苏组、高渗盐水复苏组2组氧分压(PaO2)、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和肌酸激酶(CK)等主要器官功能指标在24h和36h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高渗盐水复苏组PaO2、ALT、BUN和CK在24h和36h(除PaO2)高于乳酸林格液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ODS发生率高渗盐水复苏组为20.8%,较乳酸林格液组(41.7%)明显降低(P<0.05)。高渗盐水复苏组大鼠48h内死亡率为14.2%,较乳酸林格液复苏组(28.6%)明显降低(P<0.05)。48~72h高渗盐水复苏组大鼠死亡率为21.4%,明显低于乳酸林格液复苏组(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7.5%高渗盐水复苏失血性休克可明显减轻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大鼠再次予以内毒素打击时所引起的重要脏器功能损害,并且可明显降低MODS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采用"创伤失血性休克-内毒素"二次打击建立大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动物模型,观察MODS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以及MODS过程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表达变化.方法 将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组(SIRS组)和MODS组.对照组24只,其余2组各33只.对照组不放血和注射内毒素.SIRS组和MODS组用钳夹动物一侧股骨造成骨折和放血的方法复制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使休克持续1 h后进行复苏.复苏成功30 min后仅MODS组腹腔注射内毒素(2 mg/kg).从MODS组在注射内毒素后开始计算,3组大鼠在24、36、48 h随机取8只处死并采集标本检测肺组织1CAM-1-mRNA表达,测定血液中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含量以及循环内皮细胞(CEC)数量.结果 MODS组ICAM-1mRNA表达在36 h时较24 h时明显升高(P<0.05),48 h进一步升高(P<0.05).相同时间点ICAM-1mRNA表达量在MODS组高于SIRS组(P<0.05),SIRS组高于对照组(P<0.05).SIRS组和MODS组随时间延长CEC数量逐渐增加,3个时间点相互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5).相同时间点CEC数量在MODS组高于SIRS组(P<0.05),在SIRS组高于对照组(P<0.05).MODS组NO含量36h时较24 h时明显升高,48 h时又下降,并且低于24 h时(P<0.05),相同时间点NO含量在MODS组高于SIRS组(P<0.05),在SIRS组高于对照组(P<0.05).MODS组随时间延长ET-1含量逐渐增加,48 h ET-1含量同24h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ET-1含量在MODS组高于SIRS组(P<0.05),在SIRS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IRS和MODS时均有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MODS时更为严重和明显,表现为黏附分子表达增强,NO和ET-1分泌紊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过度补液的正负临床效应。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8月我科收治的烧伤总面积≥70%Ⅱ度、Ⅲ度≥50%TBSA的患者39例行液体复苏,总结患者伤后24、48、72h的补液量对患者的影响,同时观察记录这一时间段患者各项临床指征的变化。结果28例重度烧伤患者平稳度过休克期,6例患者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同时高血压患者2例,凝血功能障碍(VK1↓)1例,腹腔间隙综合征2例。结论把控好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杜绝过度补液,为保证烧伤休克期顺利、安全、有效的补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In a twenty-five year period(1958-1983),there were altogether 4651burn cases admitted to this institute,of whom 1255 were children(26.95%).Themortality rate of this series of young victims was 4.7%(59 cases).The causes ofdeath were septicemia(30 cases),shock(17),cerebral edema and cerebral hernia(4),acute renal failure(4),severe burn wound sepsis(2),and pulmonarycomplications resulting from severe inhalation burns(2).Since the mortality and the incidence of shock and septicemia were closelyrelated to the extensiveness of the burn injuries,a new classification of burninjuries in children is suggested as follows:1.Mild burns:The affected area is less than 10% TBSA.2.Moderate burns:10-29% TBSA is injured.3.Severe burns:30-49% TBSA is injured.4.Extremely severe burns:More than 50% TBSA is injured.  相似文献   

14.
孙世荣  孙晓庆 《河北医学》1996,2(4):299-301
在山羊MODS的模型上,观察了血浆TNF与MODS的关系,32只山羊分为三组:失血性休克组(H);门静脉毒素血症组(E);失血性休克+内毒素血症组(M)。结果表明,三组动物血浆TNF均见升高,M组最明显。动物死亡率及MODS的发生率也是M组最高。可以认为TNF持续升高导致MO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烧伤患者血浆游离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变化及在烧伤病情中的作用。 方法 根据患者烧伤程度、面积(TBSA)选取重度烧伤患者30例(重度烧伤组)及中度烧伤患者30例(中度烧伤组),纳入同期30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采集所有参试者入院第1、8~11、18~21天的血浆标本。所有血浆标本经试剂盒提取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浆游离mtDNA拷贝数。分析mtDNA拷贝数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评分(MODS)、TBSA、Ⅲ°烧伤面积、烧伤指数及生化指标间相关性,并将上述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重度烧伤组入院第1天血浆游离mtDNA拷贝数高于中度烧伤组和正常对照组,重度烧伤组血浆游离mtDNA拷贝数在第8~11天到达峰值之后降低; mtDNA拷贝数与烧伤总面积、Ⅲ°烧伤面积、烧伤指数、APACHE Ⅱ评分、MODS呈正相关(P<0.05),与生化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降钙素原白细胞呈正相关(P<0.01),与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呈负相关(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APACHEⅡ评分和住院当天mtDNA拷贝数为烧伤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tDNA拷贝数在诊断烧伤程度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4,敏感度为0.833,特异性为0.867。 结论 烧伤患者血浆游离mtDNA拷贝数与烧伤程度和多项生化指标具有相关性,为临床判断烧伤程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严重烧伤早期动脉血碱缺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126例烧伤面积>30%的患者伤后48h内碱缺失(BD)值的动态变化,比较存活者和死亡者BD值的变化及BD与烧伤总面积(TBSA)之间的关系。结果 烧伤早期48h内BD逐渐升高,存活组伤后4~8h BD显著提高(P<0.05),死亡组伤后16~24h才明显提高(P<0.05),两组在伤后4~8h BD差异显著(P<0.01)。伤后48h内存活组BD与TBSA均无明显相关性,而死亡组伤后4~16h BD与TBSA显著相关(P≤0.05)。死亡组的器官衰竭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存活组。结论严重烧伤早期BD可作为烧伤早期液体复苏时的监测指标之-,目前采用的瑞金补液复苏方法能有效改善烧伤早期组织器官的低灌注状态。若在此治疗过程中,伤后4~16h BD仍持续低水平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高渗盐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高渗盐水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70例未控制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常规液体组(n=36)与高渗盐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34)两种方法的治愈率、死亡率及MOD8发生率。结果常规组输液量(3080±504)ml,治愈率72.2%、死亡率27.8%,MOD8发生率36.1%;高渗盐水组输液量(1013±320)ml,治愈率91.2%、死亡率8.8%,MODS发生率13.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渗盐水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治愈率,降低MODS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未控制出血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traumatic shock,HTS)的液体复苏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4例未控制出血的HTS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常规液体复苏(n=78)与限制性液体复苏(n=56)两种方法的治愈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常规液体复苏组治愈率为61.5%,死亡率为38.5%,ARDS发生率为25.6%,MODS发生率为36.0%.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治愈率为78.6%,死亡率为21.4%,ARDS发生率为9.0%,MODS发生率为18.9%.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能减少未控制出血的HTS患者MODS和ARDS的发生率,提高其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乌司他丁(UTI)对严重烧伤患者重要脏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伤后24 h内入院、烧伤面积≥50%总体表面积的严重烧伤患者84例,分为UTI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42例。UTI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UTI30万IU静脉滴注,3次/d,连续14 d。烧伤后1、3、7、14 d检测两组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指标,并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UTI治疗组用药后能较好度过休克期、感染期和围手术期,病程相对平稳。UTI治疗组各项检测指标恢复较明显,患者28 d生存率为100%,死亡率为2.38%,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UTI治疗组伤后第7、14天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UTI治疗严重烧伤患者,可以从多个环节抑制细胞的损伤,保护脏器,能显著减轻炎症反应程度,有效保护严重烧伤患者的脏器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在脓毒症休克期对烧伤患者实施创面切痂,同时植皮封闭创面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方法收集2008年9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大面积烧伤合并脓毒症患者52例,在患者休克期进行抗休克治疗,同时积极手术切痂植皮的患者27例为休克期手术组;脓毒症休克期暂缓手术、休克期稳定后延期施行手术的25例患者为延期手术组,对比2组患者术后脏器功能指标(肌酐、谷丙转氨酶等),血液分析,术后血浆降钙素原( PCT)及白细胞介素-6( IL-6)水平;比较2组患者创面愈合率及术后血乳酸水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发生率、病死率。结果休克期手术组患者手术后PCT、IL-6下降,病情平稳,术后MODS发生率、病死率较延期切痂组明显降低,其脏器功能指标及创面愈合率也显著优于延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烧伤脓毒症休克期患者积极抗休克同时实施手术切痂,清除坏死组织,可有效减缓创面侵袭性感染、缩短病程,降低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从而提高治愈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