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3 毫秒
1.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颈部少见的化学感受器肿瘤,属于副神经节瘤的一种,主要表现出良性肿瘤的特征[1]。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CBT的首选方案[2]。由于CBT血供丰富,与颈部颅神经、颈动脉关系密切,手术切除难度较大,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规范的围术期护理是患者康复的重要保障。目前,国内尚无CBT切除术围术期护理规范。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护理专业委员会联合国内血管外科医护专家,共同撰写《颈动脉体瘤切除术围术期护理规范专家共识》(下文简称《共识》),旨在为CBT切除术围术期规范化护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一种少见的颈部肿瘤,占头颈部肿瘤的0.22%[1]。CBT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解剖位置十分特殊,手术操作存在一定难度。Von Haller于1743年首次描述本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分叉处肿块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2007年11月收治的11例颈动脉分叉处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中7例为颈动脉体瘤,其中6例手术,1例拒绝手术;4例为神经鞘瘤,均手术治疗。10例手术均完整切除肿瘤,2例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颈动脉重建术。6例手术者获0.5~3年随访,效果良好。结论颈动脉分叉处肿块的性质临床诊断较难,尤其颈动脉体瘤与神经鞘瘤鉴别困难。术前应明确肿块与颈部大血管的关系及脑供血情况,术中应充分保证颈内动脉血供,保护神经,并尽量减少局部组织粘连及瘢痕形成机会。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体瘤(CBT)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肿瘤,原发于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属于一种副交感神经节瘤。由于CBT血供丰富,与颈部颅神经、颈动脉关系密切,因此,手术切除难度较大,术中出血较多,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多数外科医师的CBT诊治经验并不丰富。为指导和规范CBT的外科治疗,经多次讨论、总结专家临床经验,并结合国内外文献,特制定《颈动脉体瘤外科手术规范专家共识》,包括CBT的临床表现、分型、术前诊断与评估、外科手术策略与技巧、术后注意事项与并发症处理等多方面内容,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又称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副神经节,是一种罕见的化学感受器肿瘤。CBT生长较为缓慢,发病率约为0.012%,无年龄差异,大多数为良性,但有2%~9%会发生恶变,女性发病稍多于男性,家族史患者约占10%。  相似文献   

6.
兔VX2肝癌模型制作的完善及综合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完善兔VX2肝癌模型的制作,比较兔VX2肝癌的CT、MRI、DWI及DSA影像表现,评价各影像检查对瘤体显示的优越性。方法实验动物为新西兰大白兔。模型制作前期实验采用开腹VX2瘤粒包埋法接种,后期采用开腹VX2瘤粒悬浮液针头注入法,均接种于兔肝左叶。接种两周后行CT、MRI及DWI成像,随后行经股动脉肝动脉超选择DSA。结果前期实验瘤块种植成功率66.7%(8/12),后期实验种植成功率100%(24/24)。CT平扫肿瘤为略低密度病灶,强化不明显,境界清晰;MR T1WI呈较低信号影,EPI序列T2WI呈略高信号影;DWI成像见高亮信号影,显示清晰;DSA造影可见肝左叶孤立的瘤体由增粗的动脉供血,肿瘤血管较丰富。结论兔VX2肝癌模型是介入治疗实验研究极为理想的动物模型。VX2瘤粒悬浮液针头注入法较瘤粒包埋法成功率更高。CT、MR平扫、EPI序列及DWI成像对于肿瘤的影像评价互有优势,EPI及DWI成像可更敏感地显示肿瘤,DSA可清晰地显示肿瘤的供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CBT)的临床特征与诊治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9年4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管外科治疗的38例CBT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女24例;年龄23~76岁;单侧36例,双侧2例;40个瘤体中,Shamblin I型6个、II型12个、III型22个。 结果:所有患者均行颈部CTA或MRA明确诊断。38例患者中,3例单侧患者行保守治疗,其余35例患者共37个瘤体行手术切除治疗,其中1例手术患者术前行DSA检查并行双侧颈外动脉栓塞术。无术中死亡病例,手术平均时间(140±4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94±148)mL;Shamblin I型病变均行单纯CBT切除,Shamblin II、III型病变行单纯CBT切除或CBT切除+其他手术(颈部动脉离断、重建、结扎)。所有手术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颈部良性副神经节瘤。术后发生短暂脑神经损伤8例,永久脑神经损伤2例,死亡1例。单纯CBT切除患者的神经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CBT切除联合其他手术患者(P<0.05)。随访半月至10年,手术患者未出现肿瘤复发及其他并发症。3例保守治疗患者均带瘤生存。 结论:CTA或MRA为诊断CBT的首选方法,手术切除是CBT的首选治疗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还需根据瘤体的大小形态以及分型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婴儿型肝血管内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婴儿型肝血管内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行超声检查,10例行CT检查,7例行MRI检查.结果 15例中,单发病灶9例,多发病灶6例.影像学特点:肝内单发、多发及弥漫性结节或肿块,边界多清晰,病灶内或周围可见丰富血管影.超声以低回声为主,也可为高回声或混杂回声,多普勒超声检查示病灶血供丰富.CT平扫呈低密度灶,伴有斑点、斑片、条索状钙化.增强扫描示小病灶动脉期均匀明显强化或环行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大病灶动脉期边缘呈环形及花瓣样强化,延迟期持续向心性强化,中心区域可见条索状血管样强化及未强化区域.MRI表现为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混杂出血、坏死及迂曲流空血管.结论 婴儿型肝血管内皮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超声应作为筛查和随访的重要手段,CT和MR对早期定性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正>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一种源自颈动脉分叉化学感受器的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占头颈部肿瘤的0.5%,好发年龄20~60岁,男女比例1∶1.87[1]。颈动脉体是人体最大的副神经节,可通过监测血液PaCO2、PaO2和pH值起到调控呼吸、心率及血压的作用,故CBT又称化学感受器瘤。CBT病人常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呈现膨胀性生长,压迫临近组织引起相关症状[2]:如疼痛、  相似文献   

10.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CT影像特点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从良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CT影像学鉴别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恶性GISTs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2004-01-01至2006-10-31期间46例GISTs原发灶的CT影像表现,并行统计学分析,判断其对良恶性诊断的价值。结果 46例GISTs中,良性14例,恶性32例。两者在肿瘤大小、肿瘤边界情况、强化方式、并发溃疡、瘤周及瘤体内簇状或线状排列血管影显示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GISTs的生长方式、强化程度及有无钙化在良恶性鉴别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良性与恶性GISTs在CT影像表现上存在差异,恶性GISTs多表现为边缘不规则的较大肿块、不均匀强化、并发溃疡、瘤周及瘤体内簇状或线状排列的扩张血管影。在判断GISTs良恶性时要综合多方面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SCT与DSA对小肠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9例小肠GIST患者的MSCT资料及其中6例患者的DSA特征。结果MSCT表现:19例中,病灶位于空肠16例,位于回肠2例,位于空回肠交界处1例;单发17例,多发2例。6例低危GIST肿瘤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其中4例密度均匀,2例密度不均;瘤内片状低密度及点状钙化各1例。5例中危GIST肿瘤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边界欠清,密度不均。8例高危GIST肿瘤呈分叶状、不规则形,与周围组织间分界不清;1例密度均匀,7例密度不均;多发病灶2例,单发6例;4例瘤内可见多发不规则低密度,2例可见局限性低密度区,1例可见点状钙化。低、中、高危险度GIST动脉期瘤体均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DSA表现:6例病灶内均可见异常血管及肿瘤染色,其中4例肠系膜上动脉1条分支增粗,远段血管分支增多、紊乱,2例肠系膜上动脉2条或3条血管分支增粗,远段见球形包绕征。结论 MSCT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边缘及强化情况,可为小肠GIST危险程度的预判提供有价值的信息;DSA可精确定位、定量肿瘤供血动脉,客观显示肿瘤的血供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了解其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术前对所有患者行CT平扫,对其中10例行增强扫描。结果12例肿瘤均为单发;3例为功能性,9例为非功能性;11例良性,1例恶性。8例肿瘤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4例为类圆形;7例肿瘤边界清楚,5例边界不清。平扫肿瘤呈稍低于肌肉的中等软组织密度,11例密度不均匀,瘤内见囊变、坏死或钙化;1例较小肿瘤密度均匀。增强扫描9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强化较均匀。动态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延迟强化,实性部分动脉期呈轻一中度强化,门脉期及实质期强化更加显著。结论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能为术前诊断和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肝癌TACE治疗中联合应用SyngoDynaCT及Inspace3D图像重建技术与DSA的价值。方法收集380例肝癌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癌295例,转移性肝癌85例,均接受常规及旋转DSA,其中35例常规DSA示肿瘤血管重叠者接受DynaCT断层成像。结果295例原发性肝癌造影均显示为动脉供血,其中270例仅见肝固有动脉供血,25例可见其他变异动脉参与供血。35例接受DynaCT断层扫描,Inspace3D图像均可清晰显示肿瘤供血血管分支及走行。结论联合应用DynaCT断层成像及Inspace3D重建技术与DSA能够提高对肝癌小病灶及边缘性病灶的检出率,清晰显示纡曲血管与肿瘤的关系,在肝癌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 分析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2003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16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得以最终确诊.采用Shamblin分型标准分型:Ⅰ型3例,Ⅱ型11例,Ⅲ型2例,本组全部行外科手术治疗.3例ⅠⅠ型患者行单纯摘除术.11例Ⅱ型患者中,3例行单纯摘除术,3例行摘除术并颈外动脉切除,3例行摘除术、颈外动脉切除并颈动脉修补术,2例行摘除术、颈外动脉切除并颈内动脉重建术.2例Ⅲ型患者,1例行摘除术、颈外动脉切除并颈动脉修补术,1例行摘除术、颈外动脉切除并颈内动脉重建术.结果 16例患者病理均证实为颈动脉体瘤.无手术死亡、偏瘫和失明.术后并发症中以颅神经损伤最多见,共有7例(43.75%),经对症治疗,6例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遗留永久性13角歪斜.随访13例(81.25%),随访时间2~76个月,平均(42.0±1.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颈动脉体瘤应首选手术治疗,可根据瘤体与血管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术式.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diagnosi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for carotid body tumors (CBT).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16 cases of carotid body tumors hospitalized in Shandong Provincal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3 to October 2010. All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b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including 3 case of Shamblin type Ⅰ,11 cases of Shamblin type Ⅱ and 2 cases of Shamblin type Ⅲ. Three cases of type Ⅰ and 3 cases of type Ⅱ underwent carotid body tumor resection. Three cases of type Ⅱ underwent carotid body tumor plus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resection, 3 cases underwent carotid body tumor plus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resection plus carotid artery repairment, 2 cases did carotid body tumor plus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resection plus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reconstruction. One of type Ⅲ underwent carotid body tumor plus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resection plus carotid artery repairment, and the other one underwent carotid body tumor plus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resection plus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reconstruction. Results Diagnosis of CBT was confirmed by pathology in all cases. There was no postoperative death、hemiplegia and blindness. The cranial nerve injury was caused in 7 cases, accounting for 43. 75%. 13 cases ( 81. 25% ) were followed up for 2 to 76 months ( mean 42 months), no tumor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was found. Conclusions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is important in the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carotid body tumor. Surgical treatment is the choice of therapy for carotid body tumor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HIM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HIMT的影像学表现。11例均接受CT检查,7例接受增强CT;9例接受MR检查,6例接受增强MR;6例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11例病灶均为单发,8例位于肝右叶,3例位于肝左叶。平扫CT示病灶均呈低密度,其中2例病灶密度不均匀,5例病灶边界模糊;MRT1wI均为低信号,T2wI呈高或等信号。除1例3期增强均无明显强化外,余10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均为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进一步强化。6例超声均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回声团,部分病灶内见液性低回声区,或病灶内可见带状高回声及密集点状高回声;CDFI均探及少许血流信号。结论HIMT的增强CT及MRI表现有较明显特征,以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20排CT灌注成像(CTPI)评价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PHC)疗效的价值。方法对91例中晚期PHC患者于TACE治疗前后行CTPI,对比DSA结果,观察TACE前后肿瘤与正常肝组织的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评价TACE疗效。结果CTPI诊断结果与DSA结果相符,诊断符合率为100%,TACE后肿瘤组织的肝血流量(BF)、肝血容量(BV)、肝动脉灌注量(HA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均较术前降低(P均〈0.05),而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门静脉灌注量(PVP)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9例瘤灶碘油沉积不均,灌注图显示存在血流灌注,其残瘤组织的BF、BV、HAP、HPI、PS值均高于正常肝组织(P均〈0.05),而MTT、PVP均低于正常肝组织(P均〈0.05)。结论CTPI能全面、直观、定量地反映TAcE前后PHC血流动力学变化,对TACE疗效作出客观、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联合经股动脉途径顺行开通复合手术治疗Riles 1A型颈总动脉(CCA)闭塞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接受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联合经股动脉腔内途径顺行开通CCA闭塞病变复合手术的症状性Riles 1A型CCA闭塞患者,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观察术后定期复查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有无CCA再狭窄,复查CT灌注成像(CTP)评估灌注情况,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估临床预后。结果 对1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天1例少量基底核区渗血、1例切口血肿,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术后2例出现无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部位均位于CCA开口部,均经再次支架成形术解除狭窄。随访期间无同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中位mRS评分0分。结论 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联合经股动脉途径顺行开通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Riles 1A型CCA闭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及CT诊断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超声及CT表现。结果灰阶超声(n=6)示膀胱嗜铬细胞瘤呈中低回声团块,形态较规则,边界清晰,其内部回声不均匀;彩色多普勒示病灶内部血供丰富;CEUS(n=4)示膀胱嗜铬细胞瘤呈高强度灌注,并且与膀胱壁同步,灌注较均匀,未见明显充盈缺损。CT(n=5)示膀胱嗜铬细胞瘤呈软组织密度影,密度较均匀,边界清晰,增强后明显强化。结论膀胱嗜铬细胞瘤超声及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其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腹膜后不同类型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术前接受CT平扫和增强检查、术后病理确诊的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探讨不同类型肿瘤的影像学特征。结果34例肿瘤中,CT示。肾上腺区25例,肾上腺区外9例;14例肿瘤呈分叶状,其中恶性肿瘤3例;20例肿瘤呈类球形,其中恶性肿瘤4例。7例肿瘤内部见钙化,包括4例成神经细胞瘤和3例节细胞瘤,成神经细胞瘤呈粗大钙化,而节细胞瘤呈细小点状钙化。结论腹膜后不同类型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患者年龄及临床表现可以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体会,以及术中颈内动脉转流在切除复杂颈动脉体瘤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8年12月30例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其中4例患者采用术中颈内动脉转流的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39.2±2.3)岁,男10例,女20例.左侧15例,右侧14例,双侧1例,平均直径(4.9±0.3)cm.术前经彩超、CT、MRI、CTA等明确诊断.手术方式采用单纯颈动脉体瘤切除16例,颈动脉体瘤切除加颈外动脉结扎10例,颈动脉体瘤切除加术中颈内动脉转流自体大隐静脉血管重建4例.结果 30例手术顺利成功,术后经病理检查结果证实均为颈动脉体瘤,4例患者存在血管壁包膜侵犯.术后并发症:声嘶15例,呛咳11例,舌歪17例,面部麻木2例,呼吸困难1例,吞咽困难3例.4例术中行颈内动脉转流下顺利切除瘤体,术后无脑梗塞.全部病例术后无死亡.结论 颈动脉体瘤首选的治疗方式是外科切除.复杂Shamblin Ⅲ型CBT术中必要时采用颈内动脉转流下切除瘤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