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4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4例60岁以上老年人AMI进行临床分析。结果60岁以上老年女性AMI患者发病率明显增多,无痛性心肌梗死明显增多,并发症、病死率明显增多。以急性左心力衰竭竭为超症状的60岁以上老年组明显增多,而梗死范围、死亡原因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60岁以上老年无痛性AMI多见,病情严重程度高,并发症发生率高,而性别对AMI的发生和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 ,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 ,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的典型表现有持续胸骨后剧烈的疼痛、发热、大汗淋漓等 ,还有白细胞总数升高、血清心肌酶谱增高、肌钙蛋白阳性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等 ,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本病在欧美国家常见 ,美国 35~ 84岁人群中 ,发病率为 71% ,女性为 2 2 % ,每年约有 80万人发病。国内近年来本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应引起医务人员高度重视 ,特别对于那些缺乏典型临床表现的心肌梗死更容易误诊、漏诊。由于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不典型 ,患者可能会就诊…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 ,冠心病是老年人常见多发病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在老年病人中有较高病死率。有学者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前发生心绞痛者较未发生者梗死范围小 ,预后好[1 ,2 ] 。本文通过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梗死后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资料与方法 选择近 5年来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共 80例。男性 5 6例 ,女性 2 4例 ,平均年龄(64 5± 2 3 )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前 1周发生过心绞痛患者 40例为观察组 ;急性心肌梗死前 1周未发生过心绞痛患者 40例为对照组。入选病人必须具备以下两条…  相似文献   

4.
陈鹤 《中国实用医药》2009,4(33):125-126
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发病突然,病死率高,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绝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于中老年人,是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因素。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约占同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3%~6%。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可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濒临坏死的心肌得以存活或使坏死范围缩小,抑制梗死后心室重塑,改善预后。现将本院收治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非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年龄〈70岁)203例和高龄AMI(≥70岁)患者60例进行对比,旨在了解静脉溶栓对AMI患者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主要的疾病之一。美国每年有120万人患急性心肌梗死,平均每天死亡3000余人,而死亡总人口中,有1/3死于冠心病。芬兰冠心病的发病率居死亡总人口首位。在我国,据统计资料显示,冠心病患者死亡率约为30人次/10万人,男性多于女性,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梗死周围阻滞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总结 12 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住院病例 ,根据心电图分为梗死周围阻滞组 (4 1例 )与无梗死周围阻滞组 (83例 ) ,对比分析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梗死周围阻滞发生率为 33.1% ,梗死周围阻滞组室性心律发生率为 4 3.9% ,较无梗死周围阻滞组 19.3%高 (P<0 .0 0 1)。结论 心电图存在梗死周围阻滞可作为鉴别梗死后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标志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有梗死周围阻滞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高 ,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7.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桂芝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113-114
目的了解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为提高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至2010年11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老年68例,小于60岁中年病例47,对比分析两组病例临床表现,梗死部位,合并症、复发率及病死率。结果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患病率显著高于中年女性,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以无痛或者胸痛不典型起病者居多,易多发部位梗死,且并发症、合并症多,病死率也明显高于中年组;结论老年人群要积极防治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等高危疾病,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临床应予以重视,提高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治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绞痛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治疗效果。方法对130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心机梗死患者中778例有130例(16.7%)发生梗死后早期心绞痛。其中62例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有87.1%病例有二或三支严重血管病变。心绞痛发作时ECG提示远离梗死区缺血组比原梗死区缺血组1年内不稳定心绞痛发生率更高(P<0.02),再梗死发生率也有增高趋势。1年病死率分别23.5%和19%。两组总病死率为21.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绞痛患者中,尤其缺血发生在远离梗死区患者,仍然有较多心肌处于缺血和梗死危险,在加强药物治疗同时应有条件尽早实行心导管或外科手术治疗,以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于5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有关血管再通率在男女之间的差异。方法收集北票市中心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小于50岁,发病时间小于12h,拒绝急诊PCI术的,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通过间接指标观察血管再通率。结果溶栓血管再通率:男性组为65%,女性组为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血管再通率男20例和女12例两组,在梗死部位及溶栓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小于5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血管再通率,女性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采用药物溶栓的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的影响。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2例,根据有无进行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56例)和非溶栓组(56例),其中溶栓组的24例和非溶栓组的2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然后观察并对比49例梗死患者发生心绞痛的几率。结果 溶栓组的24例患者中发生梗死后心绞痛的几率为41.67%,非溶栓组的25例患者中发生梗死后心绞痛的几率为44.00%。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后,不能有效的防止其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需及时给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等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采用药物溶栓的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的影响。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2例,根据有无进行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56例)和非溶栓组(56例),其中溶栓组的24例和非溶栓组的2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然后观察并对比49例梗死患者发生心绞痛的几率。结果 溶栓组的24例患者中发生梗死后心绞痛的几率为41.67%,非溶栓组的25例患者中发生梗死后心绞痛的几率为44.00%。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后,不能有效的防止其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需及时给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等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采用药物溶栓的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的影响。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2例,根据有无进行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56例)和非溶栓组(56例),其中溶栓组的24例和非溶栓组的2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然后观察并对比49例梗死患者发生心绞痛的几率。结果 溶栓组的24例患者中发生梗死后心绞痛的几率为41.67%,非溶栓组的25例患者中发生梗死后心绞痛的几率为44.00%。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后,不能有效的防止其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需及时给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等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进一步探索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规律,提高防治水平。方法统计分析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住我科的381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收治病人数逐年增加,2007年为2003年的2.34倍。男女性别比为2.07∶1,女性发病年龄较男性晚10年。仍有近半数病人发病1天后才就诊,从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非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NSTEMI)发病率约为10%,接受溶栓治疗的病人147例,占38.58%,再通率约为60%。总病死率为11.25%,主要死亡原因为心源性休克。结论起病后尽快就医,尽快打通相关梗死动脉,能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心肌梗死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预后较差,特别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WMI)并发右心室梗死(RVMI)的并发症多,预后更差,约有1/3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WMI)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RVMI)[2],为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右心室梗死临床特点,笔者收集了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右心室梗死120例,对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应用血管内超声 (IVUS)对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脉斑块的比较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粥样斑块的形态特征。方法 :实验分 2组 ,急性心肌梗死组 :5 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男 4 3例 ,女 16例 ,平均年龄 6 0± 9岁 ;稳定性心绞痛组 :5 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男 38例 ,女 12例 ,平均年龄 6 2± 10岁。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 ,通过血管内超声评价斑块的偏心性、线状夹层、低回声血栓、无回声暗区及斑点状回声物质等形态特征。结果 :两组患者斑块偏心性及钙化无显著性差异 ,但低回声血栓 (急性心肌梗死组 15 %vs稳定性心绞痛组 0 % ) ,线状夹层 (37%vs 4 % ) ,无回声暗区 (31%vs 0 % ) ,斑点状回声物质(90 %vs 0 % )急性心肌梗死组较稳定性心绞痛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低回声血栓 ,线状夹层 ,无回声暗区 ,斑点状回声物质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斑块的形态特征 ,可以证实斑块破裂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心血管疾病居我国发病率首位,其中心肌梗死又是心脏病危重症之一,死亡率约10%。2006~2010年我科收治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52例,经过及时抢救治疗和精心护理,自愈好转90.38%,家属满意。1一般资料男37例,女15例,年龄37~84岁,其中前壁心梗21例,下壁心梗16例,高侧壁心梗3例,下壁加右心室梗死4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之前发生心绞痛与不发生心绞痛的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1年8月至2013年1月,我院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0例,将400例患者分成A、B两组,A组患者为梗死前发生心绞痛的195例,B组患者为梗死前未出现心绞痛的患者205例,对两组患者在院治疗期间的治愈率以及并发症、病死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梗死前发生心绞痛患者的心肌梗死范围明显较梗死前未发生心绞痛患者的面积小(P<0.05),并发症也明显较未发生梗死的患者减少(P<0.05),溶栓治疗后,再通率明显较未发生梗死的患者好(P<0.05)。结论梗死前36h以内发生心绞痛对心肌有较为明显的保护作用,这与心肌的预适应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8.
唐勇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208-209
<正>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是指累及右心室壁的心肌梗死,发病率占急性心肌梗死的12%[1],右心室心肌梗死绝大多数与左心室梗死并存,易漏诊。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常并发低血压或休克是内科危急重症,如果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病死率很高。因此为进一步的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将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27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药物溶栓疗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的影响。方法将24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药物溶栓治疗后的心绞痛的发生情况与2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未溶栓者心绞痛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心绞痛在溶栓组发生率为35.2%,非溶栓组发生率为40.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不能防止梗死后心绞痛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药物溶栓疗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影响。方法将54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药物溶栓治疗后的心绞痛的发生情况与54例急性心肌梗死未溶栓者心绞痛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心绞痛在溶栓组发生率为35.2%,非溶栓组发生率为40.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不能防止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