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X线、CT及MRI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表现,评价三种方式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分析了24例患者MRI骶髂关节的表现和12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的CT及X线表现,然后再对照其分级阳性情况的发生率,分析该技术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存在的意义。结果对所有12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的256个骶髂关节进行X线及CT检查,其表现分别为0级50个,Ⅰ级82个,Ⅱ级312个,Ⅲ级52个,Ⅳ级16个。存在软骨异常的有24例AS患者的46个骶髂关节,表现为T1WI及T2WI上无规则增粗或扭曲样中等信号取代了正常线形中等信号的软骨影像。结论目前进行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最简便可行的方法仍然是采用骶髂关节X线平片,但在分析定性方面CT及MRI效果明显要比X线平片好,虽然CT及MRI在对骶髂关节病变分级方面差异不显著,但在显示关节滑膜增厚、韧带损伤、软骨破坏等方面,MRI表现要好于CT检查。  相似文献   

2.
探讨X线与CT用于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临床价值差异。以我院收治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依次行X线和CT检查,比较2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分级及阳性征象检出率。X线对于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0~Ⅱ级检出率显著低于CT(P<0.05),2种检查方式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Ⅲ~Ⅳ级检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T检查对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软骨及骨侵蚀、关节强直及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等征象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P<0.01)。CT检查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初期诊断中价值高于X线检查,并可更清晰反映细微结构病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T和MRI影像中的表现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于2009年10月~2011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42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分别应用X线、CT和MRI对患者的骶髂关节病变进行比较。结果 4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共有84个骶髂关节病变,其X线及CT表现为:有13个0级,有15个Ⅰ级,有46个Ⅱ级,有6个Ⅲ级,有4个Ⅳ级。其中有11例患者的22个骶髂关节出现软骨异常表现,主要在T1WI和T2WI上出现无规则增粗或扭曲样中等信号,而正常线形中等信号的软骨影像消失。结论骶髂关节X线仍然是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简单可靠的方法,但是定性分析较CT及MRI差,CT和MRI对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基本一致,但MRI对于软骨破坏及韧带损伤方面的诊断优于CT。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以及MRI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骶髂关节的病变程度上的不同表现。方法2010年9月-2012年12月,在本院经CT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40例,40例患者均做MRI以及血液学检查。结果对于早期骶髂关节受累,关节旁骨髓水肿以及关节滑膜炎性改变,MRI优于CT,但是对于骨质破坏以及关节周围软骨的破坏,CT优于MRI。结论CT与MRI相结合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面破坏上可以互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X线、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8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分别采用X线、CT和MRI进行检查,观察比较三种检查方法的影像表现以及分级情况。结果对0级强直性脊柱炎分级检出率方面,MRI明显高于CT检查和X线,经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和CT检查的Ⅰ级、Ⅱ级强直性脊柱炎分级检出率均优于X线,经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T、MRI、X线平片检查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CT、MRI、X线均有较好的应用价值,MRI对软组织病变和强直性脊柱炎的分级检出率更高。  相似文献   

6.
张继  申爱强  吉华明 《河北医药》2011,33(10):1469-1470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临床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骶髂关节MSCT检查,观察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参照纽约诊断标准分析评级。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MSCT表现为关节面毛糙,关节面下多发小囊状骨质吸收、破坏伴不同程度骨质增生硬化、骶髂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关节骨性强直等。本组无0级病例;Ⅰ级2例(6.06%);Ⅱ级7例(21.21%);Ⅲ级11例(33.33%);Ⅳ级13例(39.39%)。结论 MSCT能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病变,能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做出正确诊断和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7.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X线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X线及CT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临床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X线平片和CT片,通过影像表现进行病变分期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X线和CT在骶髂关节病变中的影像学改变主要为关节面模糊、关节软骨及骨侵蚀和硬化、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关节强直.CT对早期病变(0-Ⅱ级)检出率比X线高;Ⅲ-Ⅳ级X线与CT改变偏差很小(P〉0.05).结论 CT扫描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较X线平片能更好地显示局部细微病变情况,对病变早期发现与分期更准确,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华小林 《江西医药》2015,(3):269-270
目的: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采用X线与CT诊断的价值进行评价,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121例临床确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分别采取X线和CT对骶髂关节病变进行诊断,并对两种手段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骶髂关节0-Ⅱ级改变X线检出率低于CT检查(P<0.05),Ⅲ-Ⅳ级改变两种检查诊断符合率较高(P>0.05)。结论 CT检查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初级病变的诊断率和准确性较高,在早期病变诊断中临床价值显著,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骶髂关节成像对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印例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诊断AS病例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1)骶髂关节软骨改变:双侧49例,单侧7例共105个骶髂关节的关节软骨异常,表现为T,WI软骨信号增粗、中断、消失,呈混杂信号,T2WI软骨信号增高,表面不规则呈锯齿状;(2)骶髂关节骨质改变:双侧51例、单侧4例关节旁骨质骨髓水肿,16例脂肪沉积,双侧40例、单侧4例骨性关节面侵蚀、破坏及增生硬化。(3)骶髂关节间隙改变:23例关节间隙假性增宽,21例骶髂关节间隙不同程度狭窄;4例骶髂关节间隙消失、骨性强直;12例骶髂关节间隙正常。结论MR骶髂关节检查有助于AS早期诊断及分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X线、CT和MRI检查对于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中的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本院中进行治疗、诊断明确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随机抽取其中10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CT和MRI检查和诊断,并将所用的三种检查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于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采用X线诊断的准确率为44.00%、CT诊断的准确率为92.00%、MRI诊断的准确率为94.00%。其中CT和MRI诊断的准确率均明显高于X线,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准确率略高于CT,但差异并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囊性变或关节面侵蚀检出率为94.00%、骨质硬化检出率为93.00%、毛刺感或欠光滑检出率为95.00%,均明显高于X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各种检查中,MRI、CT检查诊断方式相较于X线检查具有明显优势,其中,尤以MRI检查更佳,可作为首选检查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SIJ)改变的MRI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2012年6月~2013年9月临床明确诊治的15例AS患者SIJ的MRI表现,重点分析其骨软骨、关节间隙、骨髓、韧带附着处等的影像学征象,采用DR/CT分级标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MRI对SIJ“三线解剖”显示有优势,对软骨的早期侵蚀和骨髓炎性水肿的变化极敏感,早期诊断较CT敏感一至二个级别,并易于早期发现毗邻关节、骨质、附着处病变。结论MRI对AS的SIJ影像表现具有较高的临床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治疗前后骨代谢标志物、影像学及血清OPG/RANKL的变化,评价补肾中药联合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 TNFR:Fc)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继发骨质疏松(O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A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1组(30例)以补肾中药加rh TNFR:Fc治疗,治疗2组(30例)采用rh TNFR:Fc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指标包括治疗前后骨钙素(OC)、C-端肽(CTX)、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及骨保护素(OPG)的水平;并对治疗前后的骶髂关节、髋关节X线影像进行Bath AS放射学评分(BASRI)。结果 (1)骨代谢标志物:在治疗24周后两组与各自治疗前比较,血清OC均显著增加,CTX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1组比治疗2组血清OC显著增加,CTX显著下降(P〈0.05)。(2)影像BASRI评分:两组患者的骶髂关节评分(BASRI-SIJ)和髋关节评分(BASRI-h)在两组间及自身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3)血清OPG、RANKL水平:两组在治疗24周后与各自治疗前比较血清OPG均显著升高(P〈0.05),RANKL均显著下降(P〈0.05),OPG/RANKL比值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1组比治疗2组OPG显著升高(P〈0.05),RANKL显著下降(P〈0.05),OPG/RANKL比值显著升高(P〈0.05)。结论 rh TNFR:Fc治疗可通过调节骨代谢及OPG系统,有效阻止骶髂关节及髋关节的骨破坏;补肾中药联合rh TNFR:Fc治疗AS继发OP,影响骨代谢及血清OPG/RANKL水平更显著(P〈0.05),阻止AS患者出现的骨质破坏,是治疗AS的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部感染、肺不张纤维支气管镜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吸痰治疗肺部感染、肺不张107例。观察对比治疗前后X线胸片或胸部CT、临床表现、经皮血氧饱和度(SPaO2)、心率及呼吸等指标。结果:107例中93例治疗前后摄胸部X线(胸片)或胸部CT:肺全部复张,炎症吸收86例(92.47%),部分复张5例(5.38%),未复张2例(2.15%);96例查经皮血氧饱和度(SPaO2),由术前0.84±0.04上升至0.95±0.03,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和呼吸均有所下降。结论: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吸痰治疗肺部感染、肺不张疗效肯定、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红外热图诊断骶髂关节炎的价值。方法 对 182例强直性脊柱炎 (AS)或可疑AS患者的骶髂关节区行红外扫描 ,并与X线、CT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比。结果  182例患者骶髂关节区 (SIJ)阳性热图 98.3 % ,X线SIJ炎≥Ⅱ级者 73 .1%。SIJ区增温温差与红细胞沉降率 (ESR)增快成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红外热图有助于早期AS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挫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23例骨挫伤均行X线平片、SE T1WI、FSE T2WI和脂肪抑制(STIR)序列T2WI检查,其中9例另行CT检查。结果:23例患者均显示有骨小梁微骨折、骨髓水肿及小出血点的异常信号改变。结论:MRI在骨挫伤影像检查中具有明显的诊断优势,其STIR是明确诊断的最佳序列。  相似文献   

16.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与CT影像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表现,评价X线平片、CT在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6例,女18例,年龄21~60岁,平均34.2岁,病程5~36个月。随机将其分为X线组37例和CT组37例。结果:经统计学分析,37例患者的X线检查显示,早期(I期和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共5例,发现率约为13.5%;CT检查显示,早期(I期和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共13例,发现率约为35.1%;经χ2检验,CT与X线片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较X线的效果更明显。结论:CT检查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病变的发现,并为其早期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滑膜肉瘤的超声诊断价值及其影像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滑膜肉瘤的超声诊断价值并与其他影像学方法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滑膜肉瘤患者的超声及其他各种影像学资料(包括X线、CT、MRI等)。结果 7例滑膜肉瘤均位于四肢关节旁,肿瘤表现为结节状、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超声显示肿瘤边界清楚、均匀实性低回声或边界不清、回声复杂(包括低回声区、不均匀稍强回声区等),彩超显示瘤体供血丰富。X线显示软组织肿胀、钙化、骨质侵蚀等间接征象,CT显示为稍低密度的不均匀软组织肿块,MRI在T1WI及T2WI都显示为不均匀信号。结论超声能较清楚的显示滑膜肉瘤的形态、大小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综合分析多种影像学检查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高分辨CT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应用钟值。方法:对563例成人AS患者的骶髂关节行高分辨CT扫描和X线平片,分析对比两组征象和检查结果的符合率。结果:增生硬化、关节糜烂和间隙改变、关节强直、关节腔内气体影及软组织影是骶髂关节病变的基本征象。结论:高分辨CT检查可明显提高骶髂关节病变的确诊率,并可明确病变的演变情况,对病变早期诊断、病变分期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强直性骶髂关节炎的CT诊断及分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63例强直性骶髂关节炎(骶强柱)患者骶嚣关节CT图像,归纳其CT特征并进行CT分期。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本院门诊及住院临床诊断为骶强柱患者63例,所有患者均行骶髂关节CT扫描,部分患者有骶嚣关节X线平片。结果 63例患者分为四期:Ⅰ期30例,Ⅱ期26例,Ⅲ期14例,Ⅳ期3例。CT表现Ⅰ期:关节面皮质白线中断、或白线增宽、模糊、密度减低,关节面下骨质呈小囊状改变,病变多局限于髂骨侧,关节间隙正常。Ⅱ期:关节面呈“毛刷状”或“缺刻”改变,骨质增生增厚更加明显,关节间隙无明显改变。Ⅲ期:关节面明显骨质破坏,呈“锯齿状”骨质缺损,关节问隙不规则狭窄。Ⅳ期:关节间隙消失,两侧关节面融合,关节间隙留有一条高密度硬化痕迹。结论 强直性骶嚣关节炎,CT能显示其影像学特征,作出正确的诊断及分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