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龙游县8所中学的部分中学生,应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096名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45.80%;女生抑郁和焦虑因子得分及异常检出率均高于男生,男生情绪不稳定因子在总分和中度以上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独生子女的强迫症状因子轻度以上异常检出率高于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的情绪不稳定因子中度以上异常检出率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
南宁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南宁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编的基本资料问卷,按随机分层整群抽取,对南宁市2 700名中学生,采用问卷凋查方式作了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结果]症状自评量表筛选出的有明显心理问题的人数为379例,占总人数的14.5%.中学生在强迫、敌对、偏执、抑郁、焦虑等7个因子上均分都显著地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男女生各项因子比较,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结论]南宁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不容忽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学校心理卫生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以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河南省城乡及山区十二所中学(高、初中)72个班级3302名12~18岁的健康男、女中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全省绝大部分(72.5%)中学生有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如能够正确对待学习、升学、考试及在学校和家庭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但也有25%的中学生自感学习负担太重和56%的学生有厌学情绪。少数同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如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少数辍学学生表示羡慕,不想继续升学,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因此,建议教育、卫生等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心理卫生方面的教育,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习负担,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4.
青春期是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格性、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适时地对青少年进行健康教育,是保护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十分复杂,笔者着重分析中学生父母的心理健康及文化程度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在费县4所中学,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初中至高中学生360名,其中男生175名,女生185名,年龄11~19岁,平均15岁。同时随机抽取了245名学生的家长,共490名。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的社会环境和其生理年龄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学时期是人生的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学校、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中学生心理问题也有上升趋势[1] 。这种现象越来越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有关调查显示约有10 %~3 0 %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2 ] 。关注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教育及学校健康促进的重要任务。本文作者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及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对上海市区4所中学抽样调查,以了解中学生的人格类型及心理健康状况,为建立中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建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特征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期是一个人从童年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这一过渡阶段,个体经历着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巨变,也经历着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矛盾和挑战。这一时期,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卫生问题。个性直接影响青少年待人接物的态度和对内外刺激的反应,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为了探讨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特征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研究工作,为更好地开展青少年的心理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河北省部分城市和农村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高中二年级学生九个班共465名,其中男生236人,女生229人。1.2内容:心理健…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国内普遍受到重视。笔者曾对日本《大学生人格问卷》作一修订,在国内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1]。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修订了该问卷,于1993年11~12月对初、高中和中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有关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在德阳市市区、乡镇中学和中专各抽取一所学校,以初中、高中和中专(初中考入)1~3年级各2个班1562名学生为对象。1.2以修订日本《大学生人格问卷》进行心理测试。2结果与分析2.1信度和效度2.1.1信度量表分析:被试*SMXHI信度量表分又一1.16,8=1.21… 相似文献
8.
张家港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了解张家港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张家港市5091名在读的初中、高中、职业中学的学生进行评价,对男女之间、城市与农村学生之间进行比较,并与有关常模进行比较。结果 有14.28%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男女之间心理问题存在一定差别,女生比男生更易患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的症状,男生比女生更偏执,易产生敌对情绪,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更易患人际关系敏感,恐怖、精神病性症状;与常模相比,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低于常模、抑郁因子分基本无差异外,SCL-90其余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结论 中学生是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差异,应及时针对不同群体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分析哈尔滨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为制订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9年11月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对哈尔滨市2个区、县6所学校的1 380例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问卷调查。采用SCL-90精神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躯体化、强迫症状,以及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其他方面。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38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收回调查有效问卷1 358份,有效率为98.40%。调查对象中筛选出阳性学生460例,占比为33.87%,低于常模心理健康水平。调查对象的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及各因子分数均高于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城区调查对象心理健康总分以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睡眠与饮食得分均高于郊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生调查对象筛选出阳性221例(28.30%),女生调查对象筛选阳性239例(41.42%)。女生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总分以及躯体化、强迫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湖北省武汉市某初中新生个人行为与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自编个人行为调查表对武汉市某初中605名初一学生进行新生入学心理健康筛查和个人行为调查。结果 中学生心理症状总阳性检出率为40.7%,玩电子游戏时间、打架次数、对学习的态度、离家出走和自杀行动不同的新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开始年龄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偏执、敌对、心理不平衡均呈正相关,打架次数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偏执、敌对、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均呈正相关,玩电子游戏的时间与中学生心理健康因子发生率呈正相关,而对学习的态度与中学生心理健康因子发生率呈负相关;对学习不满、采取过自杀行动是心理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中学生个人行为与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联系,应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初中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效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通过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应对效能量表对上海市松江区363名初中生进行测查.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 18.0软件进行差异性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 有34.7%的学生存在轻度或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强迫、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等方面的比例最高;在年级上,心理健康总均分及各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校学生的学习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城区学校的学生的学习压力显著高于乡镇学校的学生(t=2.424,P<0.05);在应对效能方面,男女生自信程度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为(6.24±2.50)分,女生(6.86±2.32)分,(t=-2.393,P<0.05),在年级上应对效能的胜任力、自信程度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为4.312、4.340,P<0.05);初中生的自我与应对效能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通过有效方式提升应对效能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对转学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为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榆林市52所学校173名转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92名)和对照组(81名).干预组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社会情感的培训,每周1节,共32周;对照组不参加.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试量表(Mental Health Test,MHT)进行心理焦虑的评价.结果 干预前2组转学学生的MHT总分及分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1个学期后,干预组学生的MHT得分为(35.46± 14.01)分,低于对照组的(40.17± 12.97)分(t=2.29,P<0.05);干预2个学期后,2组学生的MHT得分差值进一步扩大(t=2.59,P<0.05).随着干预后时间的延长,干预组转学学生的心理焦虑水平持续降低.结论 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缓解了转学初中生的心理焦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中学生自我差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行修订的自我差异量表和SCL—90对5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初中生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异(AI)和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的差异(AO)这两类自我差异分数都显著高于高中生。中学生两类自我差异各因子与心理健康各因子之间都显著相关(P〈0.05)。AI道德自我差异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AI心理自我差异与AI自我认同差异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结论 应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其对自我的认识,减少诱发心理问题的因素,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初中生心理卫生问题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应用自编儿童心理卫生调查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社区所属的中学1 585人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其中一所中学841人为干预组,另一所中学744人为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为期2年的综合干预,前瞻性观察心理卫生问题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干预组检出139人,阳性率16.53%;对照组117人,阳性率15.7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19,P>0.05)。干预前两组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各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过对干预组进行2年综合干预后,对两组再重新进行问卷调查,评估干预效果。干预组心理卫生问题检出阳性率明显下降至9.23%;对照组检出阳性率为16.50%,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18.41,P<0.01)。干预组在干预后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各因子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初中生的心理卫生问题进行早期干预,有助于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攻击性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杭州市某中学初中学生316人,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和中学生攻击性量表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攻击性进行评定。按照心理健康水平量表总均分将学生分为高心理健康水平组和低心理健康水平组。结果高心理健康水平组177人(61.89%),MMHI-60总分为(1.51±0.27)分;低心理健康水平组109人(38.11%),MMHI-60总分为(2.52±0.47)分。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中学生在不同的攻击性水平上的人次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心理健康水平组在攻击性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均明显高于高心理健康水平组(P〈0.01)。MMHI-60总分与攻击性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有相关性(P〈0.01)。结论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其攻击性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评估学校一家庭一个人综合干预对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即时效果和远期效果,为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提供建议和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筛查遵义地区6所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水平差的留守初中生,选取其中3所学校的55名学生为实验组进行综合干预,另3所学校选取53名学生为对照组.在干预前后及干预结束6个月后3个时间点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后,实验组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得分均较对照组低(1.79±0.27与2.57±0.50;1.64±0.37与2.68±0.49);干预结束6个月后,实验组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得分均较对照组低(1.85±0.30与2.50±0.46;1.81±0.40与2.55±0.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干预后,实验组在表达看法、了解自己、增加自信、乐于分享、感觉活动经验有意义、感觉信任和坦诚方面得分均比干预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综合干预对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得以保持. 相似文献
18.
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有效干预.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对河南省安阳市5所监测学校共1 54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8.61%,其中轻度为31.67%,中度为6.23%,重度为0.71%.不同性别、学段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P值均<0.01),应对方式除社会支持外,其他各因子均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各维度相关(P值均<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应对方式的幻想否认、发泄情绪、忍耐、积极合理化解释和父亲的惩罚严厉与母亲的拒绝、否认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P值均<0.05).结论 安阳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且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心理健康教育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某中学初二年级两个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干预,另两个平行班作为对照组,比较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评分上的差异。结果: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后干预班和对照班在MHT3项内容量表上评分差异有显意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后男生在对人焦虑量表上评分变化明显,而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量表上变化明显。结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初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与心理健康的跨时间变化并检验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了解初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及入校适应规律提供依据。方法在入学后第2月及第1学年结束前1个月,分别对海南省国兴中学87名初一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校适应水平进行测量。结果学校适应问题在2个时点上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仅在人际适应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后测得的学校适应之间无显著相关;心理健康状况在2个时点上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在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3个维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前、后测得的心理健康之间呈正相关。跨时间的相关分析显示,学校适应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前测的心理健康可预测后测的学校适应和心理健康。结论初一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个体身上可能具有跨时间的稳定一致性,且可能作为原因变量影响个体的适应行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