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CVST患者22例。使用PHILPSNT-5型0.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采用常规SE序列、TSE序列及PC法2D静脉血管成像。结果MRI可显示直接征象:静脉窦流空效应消失,静脉窦内出现各期信号不同的血栓。间接征象:脑水肿、脑梗死、脑出血等。MRV可更好的显示阻塞静脉窦。结论MRI结合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高度敏感,可早期显示直接征象、间接征象,反映病理演变及评价治疗效果,两者结合是无创的、较理想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收集临床资料较为完整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36例,分析3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性别,起病方式及病因,临床表现,脑脊液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头痛(约占77.8%),其次为癫痫、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脑脊液压力多明显升高;影像学表现为脑静脉系统血流中断、局灶性梗死或水肿.结论 对于持续而严重的头疼患者,应高度怀疑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脑部MRI、MRV是目前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最佳手段,对不确定的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应行DSA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3年1月~2006年1月住院的23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治疗经过及预后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2)早期多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癫痫、意识障碍,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3)影像学表现为非动脉分布区多发性脑梗死,有的伴有出血。(4)颅压明显升高,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升高。糖及氯化物正常。(5)病因治疗及脱水、抗凝、溶栓等治疗效果佳。结论 CVST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临床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症状、体征的病人,应考虑到CVST,及时行头颅CT、MRI、MRV或DSA检查,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治疗,依据病因抗凝治疗为首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并发脑静脉窦血栓(CVST)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及肾脏病科住院的14例NS并发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患者年龄为13~62岁,平均为(31±1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运动功能障碍、癫痫发作。②CT/MRI/MRV提示CVST阳性比为13/14,1例患者在MR不能确诊的情况下,行DSA检查确诊。病变部位主要为上矢状窦,其次为横窦。③有12例患者的血清白蛋白〈25g/L,8例血浆纤维蛋白原〉4 g/L,8例D-二聚体〉500mg/L。经抗凝治疗后,FIB和D-二聚体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对14例患者随访12~60个月,平均(29±14)个月。对8例患者复查头部MRI/MRV,有6例显示闭塞的静脉或静脉窦再通。临床痊愈13例,改良Rankin评分(mRS)均为0分;遗留头痛的患者1例,mRS为1分。无一例CVST复发。结论 NS患者若出现头痛、运动功能障碍、癫痫发作,应及时行影像学检查明确是否为CVST。对于并发CVST,早期诊断及抗凝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与磁共振及血管造影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其诊断的价值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总结64例经MRI、MRA、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住院和急诊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30例病人无明确病因,发病时间4~9年,主要临床表现有颅内压增高及皮质受损表现。62例病人经MRI、MRA确诊,未确诊2例经DSA检查确诊。本组32例发病〈1个月的病人经静脉窦插管溶栓术及抗凝等治疗,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本组28例行静脉窦插管溶栓术,20例病人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结论 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RI、MRA及DSA检查可确诊。发病早期(〈1个月)给予静脉窦插管溶栓术,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几率大,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临床特征、诊疗时的注意事项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院4年来收治的15例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诊治及转归资料。结果 15例患者中,男4例,女11例,均经头颅MRI、MRV及DSA确诊,经溶栓、抗凝治疗后1例恶化,余均好转。结论本病并不少见,早期容易漏诊误治,对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头痛、呕吐、视盘水肿是其常见表现,可以通过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做出早期诊断,及早行抗凝、溶栓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60例经住院确诊的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0例CVST患者发病年龄在18岁~46岁,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者多见;女性尤其以孕产妇最多见;多以头痛伴呕吐、视物模糊、癫痫发作、肢体无力,精神症状及脑膜刺激征阳性为主要表现;神经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水肿、梗死、梗死后出血、静脉窦不同程度梗阻,MR+MRV阳性诊断率明显高于CT检查;压颈试验阳性率为71.8%(28/39)。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阳性34例,D-二聚体阳性26例;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及脱水等对症治疗后,治愈39例,好转13例,转院和自动出院7例,死亡1例。结论 CVST病因复杂,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对以头痛、呕吐等为临床首发症状的围产期女性或中青年人,应及早采取MR+MRV检查,及早诊断,并给予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病因及对症治疗,可取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维磁共振静脉成像(MRV)与DSA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2014年2月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住院的CVST患者29例。其中男11例,女18例。病程3 d至3个月,急性期(1周)9例,亚急性期(1~2周)12例,慢性期(2周)8例。所有患者均行MR(T1加权像、T2加权像)、三维MR静脉成像(MRV)及DSA检查。结果 DSA检出29例,MRV检出24例。与DSA比较,MRV阳性检出率为82.8%。有3例病变部位累及横窦及2例累及下矢状窦的患者未被MRV检出。MRI显示脑梗死12例,梗死性脑出血7例。T2加权序列上,16例显示静脉窦的流空效应消失,静脉窦内可显示出不同信号的血栓形成。MRV显示静脉部分显影的有14例,不显影的有10例,其中4例有侧支循环形成。结论与DSA比较,MRV诊断CVST存在一定的漏诊率,在临床工作中,MRV诊断为阴性,仍然不能排除CVST的诊断,需进一步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针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出血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这15例患者入院后均经过头颅CT、MRI、MRV扫描检查明确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同时合并有脑实质内的不同程度出血。所有患者在治疗上常规给予甘露醇脱水降低颅内压、治疗癫痫及肺部感染等合并症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针皮下注射治疗10天疗程。结果所有15例患者痊愈14例,无神经系统后遗症,随访1年未复发。1例疗程结束后仍有癫痫发作和单眼视物变形,给予抗癫痫药物维持治疗25周,期间未见癫痫发作,随访1年未见血栓复发。结论低分子肝素钙针皮下注射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出血并未增加脑出血风险,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少见类型,病因复杂,起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漏诊,误诊率可高达50%以上。若不能及时明确诊断和给予有效治疗,常常引起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如何早期识别及明确诊断,是关系患者预后的关键。现将我院诊治的13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VST的早期临床特点及可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过程,减少误诊率及改善预后。方法对2002年—2009年住院的13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中首诊误诊10例。11例患者行头颅核磁共振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显影检查,其中5例又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为静脉窦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均行降颅压及抗感染治疗,1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好转,3例死亡。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认有赖于影像学检查,尤其脑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男13例、女24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起病形式、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脑脊液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CVST发病年龄多在30~41岁;早期表现以头痛为主24例(64.86%),以呕吐为主10例(27.03%),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影像学表现为局限性脑梗死17例(45.95%),其中伴有渗血或血肿6例(16.22%);脑脊液压力增高者32例(86.49%),蛋白增高13例(35.14%),白细胞增高11例(29.73%);37例患者中,33例好转出院(89.19%),死亡1例(2.70%)。结论对于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发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的青壮年患者,应高度怀疑CVST,及时行CT、MRI、磁共振静脉成像(MRV)等检查,必要时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一旦确诊,应尽早选用抗凝药物治疗,并且要长时间足疗程。  相似文献   

13.
背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发病原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变化多端且缺少特异性,漏诊率及误诊率均较高,而提高临床对CVST的认识有利于及时诊断、治疗CVST,改善CVST患者预后。目的分析CVST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0—2018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住院的CVST患者126例,回顾性分析其人口学特征、首诊情况及危险因素、临床表现、D-二聚体检测结果、颅脑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人口学特征:男41例(32.5%),女85例(67.5%),男女比例为1:2.1;发病年龄为16~80岁,平均年龄(37±15)岁,以21~35岁者居多(48.4%)。首诊情况及危险因素:首诊于急诊者65例(52.6%),首诊于专科门诊者61例(48.4%)。排在前五位的危险因素:妊娠及产褥相关疾病45例(35.7%),免疫系统疾病、病因不明各18例(14.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各11例(8.7%),血液系统疾病8例(6.3%),败血症5例(4.0%)。临床表现:头痛101例(80.2%)、恶心呕吐57例(45.2%)、意识障碍37例(29.4%)、抽搐36例(28.6%)、偏瘫16例(12.7%)、视物模糊10例(7.9%)、言语不清8例(6.3%)。D-二聚体检测结果:D-二聚体为0.10~55.32 mg/L,平均D-二聚体为(4.15±3.07)mg/L,其中D-二聚体升高(≥0.50 mg/L)者109例(86.5%),另17例(13.5%)D-二聚体正常。颅脑影像学检查结果:本组126例CVST患者均首选颅脑CT检查,怀疑CVST者再行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或静脉窦成像(MRV)及增强MRV检查确诊。血栓部位:横窦109例(86.5%)、乙状窦91例(72.2%)、上矢状窦52例(41.3%)、窦汇13例(10.3%)、直窦6例(4.8%);累及静脉窦数量:1个31例(24.6%)、2个53例(42.1%)、3个29例(23.0%)、4个及以上8例(6.3%);脑实质病变:脑梗死24例(19.0%),脑出血22例(17.5%),无脑实质病变80例(63.5%)。治疗及预后:本组126例CVST患者均给予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7~10 d后改为口服华法林治疗并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3至少3个月以上;4例患者因脑出血量大而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入院时轻症105例(83.3%)、重症21例(16.7%),入院21 d轻症116例(92.1%)、重症10例(7.9%),其中死亡4例,病死率为3.2%。结论CVST患者以青年女性多见,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且缺少特异性,诊断较困难;妊娠及产褥相关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及感染性疾病是CVST的主要危险因素;颅脑MRI、MRV检查尤其是颅脑增强MRV检查是目前最佳的无创CVST诊断手段,抗凝治疗是CVST患者急性期首选治疗方案,同时也是基础治疗方案,而经治疗后CVST患者总体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少见类型,由于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常造成误诊或漏诊。本文对2002年4月-2009年4月我院收治的14例CVST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CVST的急诊识别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约占所有脑卒中的0.5%-2%[1,2]。CVST患者通常以中青年多发,临床表现从头痛、视乳头水肿到昏迷或意识丧失,程度各异,缺乏特异性,造成临床诊断困难,致死率高达15%[3]。研究发现[4]CVST患者从入院到正确诊断耗时3天左右,且延迟诊断与患者预后及死亡风险有较高的相关性。因而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影像学特点,提高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率,对  相似文献   

16.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并不少见的脑血管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病因多种多样,症状错综复杂,缺乏特异性。以往由于缺乏影像学的证据,极易误诊,死亡率据文献报告在20%~78%。近年来,我科通过MRI+MRV检查及抗凝、降纤、抗血小板聚集三联抗栓疗法使该病的诊断率和治愈好转率大大提高。现结合有关文献将我院2003年至2006年收治的16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场MRI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受累的静脉窦有上矢状窦4例,横窦1例。常规MRI可见受累静脉窦血液流空信号消失,静脉窦内信号高低不一,2例脑实质内出现静脉性脑梗死表现,其中1例合并出血。增强扫描3例静脉窦内出现充盈缺损及静脉窦壁强化表现,1例脑实质内出现脑回样强化。结论低场MRI对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静脉窦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对静脉窦性脑梗死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已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209例,总结了其中17例脑静脉窦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的(包括影像学检查等)特点.结果 静脉窦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系统体征及脑脊液等辅助检查无特异性.头颅MRI表现水肿范围大,而梗死灶相对较小,时间上相对延迟;脑梗死部位不是按动脉走行分布,形状呈片状;脑梗死常位于皮质和皮质下较表浅部位;多伴有出血等特点.结论 头颅MRI检查有助于诊断,但静脉窦性脑梗死确诊还需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CVST病人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应用脱水、抗凝、局部溶栓及对症治疗,基本痊愈15例,好转2例。随访6个月至2年,所有病人腰穿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出现脑静脉系统血栓再发和新的神经功能受损症状。结论对临床急性、亚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的年轻女性病人,应高度警惕CVST,及时行CT、MRI、MRV或DSA检查,早期规范抗凝、血管内溶栓等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断要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近期收治的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人因感冒后发热、头痛6 d入院。入院前于外院行头颅CT正常,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予抗感染药物治疗3 d发热减退,但头痛继续加重。入院后行脑脊液检查,诊断病毒性脑膜炎;行头颅MRI平扫+MRV检查后,更正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予抗感染、脱水及抗凝治疗,3周后病人头痛消失痊愈出院。出院3个月后复诊,病人意识清楚,无头痛、发热,复查头颅MRI平扫+MRV正常。结论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病率低及接诊医生思路狭窄是导致本例误诊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人,应拓宽诊断思路,及时完善相关检查,可防止或减少其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