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心电图鉴别下壁陈旧性心肌梗死(OMI)与左后分支阻滞(LPH)非常困难,起始向量都向上,在Ⅱ、Ⅲ、aVF导联恒定出现Q波。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鉴别方法。现结合一例曾诊断为下壁OMI,实为LPH的心电图(ECG)、心向量图(VCG),分析如下。 心电图特点:Ⅲ、aVF呈QR波,Q波时限为0.04s,深度为1/2R;Ⅱ导呈qr形,T_(v5)低平、T_(Ⅰ、aVL)倒置;心  相似文献   

2.
左房心律是较为少见的房性异位心律。其特点为P_(V_6、Ⅱ、Ⅱ、aVF)倒置,其余各导P波多与正常相反。现将作者所见2例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1 资料 例1,男,65岁。因反复胸部闷痛10年,再发10天而入院。入院后心电图示:P_(Ⅱ、Ⅲ、aVF、V_3~V_9、V_4R~V_6R)倒置,P_(Ⅰ、aVR、aVL、V_1、V_2、V_3R)直立,T_(Ⅱ、Ⅲ、aVF、V_4-V_8)低平。  相似文献   

3.
起源于上腔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心房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起源于上腔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心房波变化特征,以了解心房波形态对判断房性心律失常起源部位的价值。测量8例上腔静脉起源的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窦性心律(简称窦律)及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时心电图12导联的心房波时限、振幅及极性,并比较二种节律各导联房波的变化特点。结果:房性心律失常时各导联异位心房波的时限与窦律时相比无明显变化;其Ⅱ、Ⅲ、aVF导联心房波振幅明显高于窦律时;I导联P波由窦律时的明显正向变为低平,基本处于等电位线,aVL导联的P波由窦律下的低平变为负向,振幅仍很低;胸前导联心房波无明显变化。房性心律失常时Ⅱ导联心房激动振幅高于Ⅲ、aVF。结论:上腔静脉起源的房性心律失常其典型心电图特征为,Ⅱ、Ⅲ、aVF导联心房波直立高大,在I导联为正向低平波,aVL导联为负向低幅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肌炎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所致T波改变的鉴别。方法对照20例心肌炎者(A组)与20例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者(B组)心电图TⅡ、Ⅲ、aVF,P-R间期及Q-T间期改变。结果 A组P-R间期、Q-T间期有很大一部分是延长的,T波改变是很常见的心电图特征。B组主要表现TⅡ、Ⅲ、aVF低平或双向,特点是卧位时PQRS-T往往均正常,直立位时TⅡ、Ⅲ、aVF低平或双向,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 心肌炎者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者心电图改变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李兴杰 《心电学杂志》1994,13(3):161-162
患者女性,60岁.因阵发性心前区闷痛20余日来诊,心电图(附图A)见T波改变(Ⅰ、aVL、V_5低平).17天后因心前区痛疼加剧,大汗淋漓近1h复诊.急查心电图(附图B):Ⅱ、Ⅲ、aVF导联R波增高、变宽,ST呈上斜型上  相似文献   

6.
李彤 《心电学杂志》2004,23(3):162-162
患者男性,20岁,运动员。因在训练时感胸闷不适2月就诊。常规心电图(图1A)示:窦性心律,心律略不齐,频率60~62次/min,Ⅱ、Ⅲ、aVF导联P波倒置,P-R间期0.12s。深吸气后屏气时心电图(图1B)示心率63/min,心律略不齐,PⅡ、Ⅲ、aVF仍然倒置,但较图1A明显变浅,几近低平。遂描记坐位心  相似文献   

7.
郭金山  郭红 《心电学杂志》1996,15(4):240-241
患者男,32岁,因心悸10余日就诊。3年前曾有手部触电史,当时无昏迷。体检:BP16/10.5kPa(120/80mmHg),心率130次/min,无杂音。既往心电图ST-T均有改变,诊断为心肌缺血。心电图(附图)示:窦性心律,心率120次/min,P-R间期140ms,P-R段呈下斜形,QRS波I呈rs型,Ⅲ呈qR型,QRS电轴右偏 90°。Ⅱ、Ⅲ、aVF的ST段下移,T波Ⅰ、aVL直立,Ⅱ低平,Ⅲ、aVF倒置。T电轴左偏-30°,Q-T间期280ms。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速,两点半综合征并P_(Ta)波。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42岁,病案号99495。1976年1月17日午餐进食大米饭及扁口鱼,次日晨4时始全身剧痒,发冷发热,全身出现大片荨麻疹。并伴有恶心呕吐、心悸和胸闷。体温37.8℃,脉搏130次/分,头面部及周身皮肤有散在大片荨麻疹。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Ⅱ、Ⅲ、aVF、V_5导联ST 段压低,Ⅱ、aVF 导联T波低平,Ⅲ导联T 波倒置,V_5导联T 波低平切迹。  相似文献   

9.
由室性搏动揭示室房逆向双径路传导,临床上较少见,现通过2例(图1、图2)分析其机制。图1患者女性,52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QRS波群在Ⅰ、aVL呈qR型,RaVL>RⅠ,Ⅱ、Ⅲ、aVF呈rS型,SⅢ>SⅡ,心电轴-51°,V5、V6T波正负双相或低平(图略)。入院后心电图连续记录示:窦性P-P间期1.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4岁。1997年患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半年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脉动脉中段90%狭窄。遂于狭窄部放一支架使血运部分重建。心电图示:Ⅰ、Ⅲ、,aVF导联QRS呈qR型,ST_(Ⅱ、Ⅲ、aVF)近似水平压低0.05mV,T_Ⅱ直立,T_(Ⅲ、aVF)倒置(见图1)。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体位常规12导联心电图ST-T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40例体检者,分别进行平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坐位、站立位、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每例心电图以平卧位为标准进行对比分析ST-T的变化。结果各体位心电图中ST段无明显变化,只有1例常规平卧心电图STⅡ、Ⅲ、aVF、V4~V6水平压低0.05~0.075mV,而左侧卧位心电图STⅡ、Ⅲ、aVF、V4~V6呈下斜型压低0.05~0.10mV。T波的变化下壁变化明显T波由直立转为低平浅倒,高侧壁前外侧壁由直立略低平转为低平平坦。结论 体位性ST-T改变是一种正常的变异。  相似文献   

12.
韩彬  岳文雅 《心电学杂志》1997,16(2):115-115
患者女,58岁。因阵发性前胸压榨性疼痛月余,近日逐渐加重而入院。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每次持续10min左右,常定时发作,有明显周期性,无明显诱因,使用硝酸酯制剂效果不佳,休息不能缓解疼痛。体检:BP20/12kPa(150/90mmHg),心界不大,心率60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无殊。无心绞痛时心电图为:窦性心律,心率60次/min,Ⅱ、Ⅲ、aVF导联T波低平,V_1—V_3导联T波倒置,V_4一V_6导联T波约为R/10。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绞痛。住院期间静息时心电图均呈上述改变。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律,心率65次/min,V_1—V_6导联T波同静息时,Ⅱ、Ⅲ、aVF导联(附图)T波有低平和倒置两种状态,呈有规律的单纯性T波3:1电交替状态。心绞痛停止约10min后描记心电图,又恢复静息时状态。住院期间共记录到3次心绞痛发作时及发作后的心电图变化,均如上述改变。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51岁,胆囊结石,心电图(ECG):窦律,心室率88次/min,PⅡ、Ⅲ、aVF形高尖达0.5~0.55mv.STⅡ、Ⅲ、aVF压低0.05mv;手术后第三天ECG:PⅡ0.22mv.Ⅲ、aVF0.15~0.20mv,STⅡ、Ⅲ、aVF恢复,经变动体位及深呼吸均未引出高尖P波。  相似文献   

14.
苑医师(住院医师) 今天查房的患者女性,30岁,因反复胸闷、心悸7年,加重1个月就诊.患者既往无心脏病及遗传疾病史.就诊时携带心电图(图1),A图显示:窦性心律,心率75次 / min,P-R间期0.12s,除Ⅱ、Ⅲ、aVF的T波低平外未见其他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5.
1 心电资料 患者女,66岁。因冠心病合并右股骨颈陈旧性骨折于1996年8月18日入院。心电图常规检查,Ⅱ、Ⅲ、aVF T波低平,ST段轻度下移,诊断为慢性心肌供血不足,入院后7天行右股骨颈人工关节置换术,手术开始30分钟后患者出现心慌气短,恶心呕吐,有窒息感,立即记录心电图,Ⅰ、Ⅱ、aVL、aVF、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电图Ⅱ、Ⅲ、aVF导联R波切迹对检出房间隔缺损(ASD)的意义。方法分析74例ASD心电图,74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ASD的诊断均经超声心动图证实和未予手术矫正。结果 74例ASD心电图中,Ⅱ、Ⅲ、aVF导联出现R波切迹者44例(59.5%),其中8例(10.8%)于Ⅱ、Ⅲ、aVF导联中的一个导联出现R波切迹,16例(21.6%)两个导联出现R波切迹,20例(27.6%)三个导联同时出现R波切迹。正常人组中仅7例)9.4%)在Ⅱ、Ⅲ、aVF导联中出现R波切迹,一个导联、两个导联及三个导联出现R波切迹的例数分别为3例(4.0%)、2例(2.7%)和2例(2.7%)。ASD组心电图Ⅱ、Ⅲ、aVF导联出现R波切迹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组(59.5%vs.9.4%,p<0.005)。以心电图Ⅱ、Ⅲ、aVF导联出现R波切迹诊断AS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9.5%和90.5%。结论心电图Ⅱ、Ⅲ、aVF导联R波切迹是心电图诊断ASD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7.
分析12例单纯右心室肥大引起心电图Ⅱ、Ⅲ、aVF 的 R 波高电压,即 R_Ⅱ+R_Ⅲ≥40mm 或/及R_(aVF)≥20mm。因此,以往将此值作为诊断左心室肥大的标准是不正确的。但当有 R_(Ⅱ、Ⅲ、aVF)高电压时,若 R_Ⅲ>R_(aVF)>R_Ⅱ,则支持有心室肥大,若 R_Ⅱ>R_(aVF)>R_Ⅲ,则支持左心室肥大。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46岁,因心悸数年,来我院门诊检查。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脏病。心电图检查示单纯性P波电交替见图Ⅰ。 心电图分析,窦性心律(PⅡ、Ⅲ、aVF直立,Ⅱ、aVF导联未附出)。P-P间距0.56~0.64s,心室率94  相似文献   

19.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63岁,病历号:33950。于1979年12月21日下午突感头晕、头痛、胸闷,家人发现精神萎靡,送来本院急诊。经心电图检查:P_(Ⅱ、Ⅲ、aVR,aVF)高尖;ST_(Ⅰ、Ⅱ、Ⅲ、aVF、v_4~v_6)明显压低,ST_(aVR)抬高;T_(Ⅰ、Ⅱ、Ⅲ、aVR、aVF、v_5、v_6)呈双向,拟诊为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塞收入内科冠心病监护病室。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10余年。入院查体:血压180/120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不同体位常规12导联心电图ST—T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了40例体检者,分别进行平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坐位、站立位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每例心电图以平卧位为标准进行对比分析ST—T的变化。结果各体位心电图中ST段无明显变化,只有1例常规平卧心电图STⅡ Ⅲ aVF V4~V6水平压低0.05~0.075mV,而左侧卧位心电图STⅡ Ⅲ aVF V4~V6呈下斜型压低0.05~0.10mV。T波的变化下壁变化明显T波由直立转为低平浅倒,高侧壁前外侧壁由直立略低平转为低平平坦。结论体位性ST—T改变是一种正常的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