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评价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联合血管成形术在髂动脉闭塞症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髂动脉闭塞症患者58例,分为直接腔内治疗组(介入组)28例和CDT联合血管成形术组(溶栓组)30例.评估溶栓组CDT溶栓效果及安全性,观察两组术后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观察支架...  相似文献   

2.
作者报告1例77岁女性患者,右髂总动脉狭窄达管腔的50%,狭窄部直径10~11mm,狭窄上、下压差20mmHg。选用7F,带有长4cm、直径10mm胶囊导管行右髂总动脉成形术,2次充胀胶囊证实狭窄部被成功扩张,但有造影剂外渗。立即将气囊再次充气达4个大气压,堵塞动脉破裂处,此时髂总动脉也被完全堵塞。15分钟后瘪缩胶囊造影,未见造影剂外渗。在此期间病人被常规肝素化。将胶囊导管留置于髂总动脉,严密观察。三天后,顺利行右股至左股动脉解剖学外旁路手术。三周后,IV DSA证实血管成形部位通畅,无不良后果。作者指出,这种保守治疗方法,有希望代替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髂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技术要点和疗效评价方法。方法:13例髂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者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根据髂动脉闭塞的位置、长度和闭塞血管流出道的情况,分别采用顺行开通法、逆行开通法及双向开通法进行治疗。回顾性分析不同闭塞情况下的技术要点,使用踝肱指数和Fontaine分期对介入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3例患者中12例成功开通闭塞的髂动脉,技术成功率为92.3%(12/13),总并发症率为23.1%(3/13),采用顺行开通法、逆行开通法、和双向开通法的例数分别为8例、4例和1例。与术前比较,术后患者踝肱指数明显升高(t=5.344,P=0.000),Fontaine分期显著降低(U=33.5,P=0.019)。结论: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髂动脉闭塞性病变技术成功率高,创伤小,临床疗效显著,踝肱指数和Fontaine分期可作为评价疗效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慢性下肢缺血通过髂-股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15例患者经多排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证实为动脉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行经皮腔内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通过术后血管造影及临床症状改善等来评价治疗效果.PTA术后病变段血管残余狭窄<30%被认为技术成功;按照Fontaine分型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1级或1级以上被认为临床成功.结果 经同侧逆行PTA及支架植入术5例,共计6段同侧髂动脉血管.包括植入髂动脉支架3枚、3段髂动脉行VFA术;跨主动脉对侧髂.股动脉PTA及支架植入术10例,共计20支病变血管,包括植入髂动脉支架5枚、股浅动脉支架5枚、10支股动脉行PTA术.髂股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重复血管造影证实所有病变段血管血流明显改善,技术成功率为100%,无血管夹层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临床随访2~24个月,平均11.9个月,术前及术后6个月踝臂指数测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4,P<0.01).术后6个月Fontaine分型提高1、2和3级的患者分别有7、5和3例,所有患者均未施行截肢(趾)术,随访期间临床有效率为100%.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腔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早改善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的血运状况,为中长期保肢提供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冠状动脉联合髂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一站式扫描对髂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行肾移植术前评估的患者273例,其中行CTA 一站式扫描者为联合组(162例),行单独髂动脉扫描者为对照组(111例).测量并比较2组髂动脉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和住院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右侧髂总动脉主观评分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国产Nd:YAG激光经皮腔内协助球囊血管成形术(PTLBA)治疗髂、股动脉闭塞性硬化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3例髂动脉、股动脉闭塞性硬化患者的15段闭塞血管用激光行PTLA再通后,再用球囊导管行PTA扩大血管管腔,并局部灌注4-10万尿激酶,术后抗凝、溶栓治疗一月左右。结果:当时血管造影显示闭塞血管再通率达80%,平均踝一臂压力指数从045±020升至080±016(P<0001),1例发生血管穿孔,在6-15个月(平均11±5月)随访期内,12例临床症状持续缓解,1例症状加重,踝一臂压力指数下降。结论:PTLBA对髂、股动脉闭塞性硬化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作者对PTLBA的作用机理和并发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未经先期溶栓直接机械性开通完全闭塞的髂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材料与方法:18例髂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者接受了机械性管腔开通并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主要方法是采用导丝与导管组合逐渐通过髂动脉闭塞段。结果;成功通过18例髂动脉闭塞段,辅助球囊扩张随后血管内支架植入。平均踝肱指数从术前0.39±0.33(x±s)上升至术后0.86±0.13(P<0.01)。所有患者的临床分级术后均得到提高。随访1~23个月(平均17个月),踝肱指数稳定在平均0.96,并且临床分级无显著变化。髂动脉吏架植入后的所有的髂动脉开通率是满意的。结论:完全闭塞的髂动脉用机械性血管再通和支架植入的方法进行治疗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是目前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中风的主要方法.我院自2003年8月至应用此术治疗10例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在治疗放射性膀胱炎所致血尿中的作用。方法10例放射性膀胱炎伴血尿经止血治疗后无效,接受了双侧髂内动脉栓塞,其中包括3例宫颈癌和7例直肠癌放疗后出现放射性膀胱炎。所有患者均采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髂内动脉。结果10例患者栓塞术后24h内肉眼血尿明显减轻,肉眼血尿消失时间为1~7d(平均4d),随访期间1例患者再出血,经再次栓塞后出血停止。8例患者出现臀部胀痛,考虑为栓塞臀上动脉所致,其余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髂内动脉栓塞治疗放射性膀胱炎伴血尿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髂股静脉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 0 0年 11月~ 2 0 0 2年 3月 ,我科采用微创腔内疗法治疗慢性下肢髂股段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临床资料本组共治疗髂股段DVT 2 7例 ,其中男 2 5例 ,女 2例 ,年龄 31~ 6 5岁。单侧肢体疾患 2 6例 ,双侧(骑跨栓 ) 1例 ,病史 2 0d~ 5年 ,平均 2 .4个月。经过临床病史、体征、彩超及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结果作出临床诊断 ,在全麻下于DSA室行腔内球囊扩张 ,内支架置入成形术。术中显示髂股段大量血栓 ,伴有大量侧支循环形成。术后即刻造影显示髂股静脉通畅 ,侧支循环消失[1] 。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为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髂-股动脉解剖学研究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搜集符合要求的病例350例,所有病例行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采用容积再现技术对髂-股动脉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动脉分叉到髂嵴连线、股骨头上缘连线的垂直距离及动脉分叉夹角。结果:腹主动脉分叉到髂嵴连线的垂直距离为(5.71±13.64)mm。腹主动脉分叉、左右髂总动脉分叉、左右股总动脉分叉到股骨头上缘连线的垂直距离男性组分别为(121.20±12.87)、(85.38±13.48)、(82.59±14.48)、(42.56±10.91)、(41.38±10.71)mm,女性组分别为(127.35±13.78)、(92.43±13.59)、(89.11±13.10)、(36.27±10.82)、(36.45±11.25)mm。腹主动脉分叉夹角、左右髂总动脉分叉夹角男性组分别为(41.63±14.29)°、(25.83±12.31)°、(25.70±12.38)°,女性组分别为(43.40±11.37)°、(24.89±11.15)°、(21.80±10.98)°。结论:MSCTA能清晰显示髂-股动脉及其与髂嵴、股骨头的位置关系,是髂-股动脉影像解剖学研究和介入治疗前评价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髂内动脉化疗联合手术治疗膀胱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膀胱癌手术治疗的效果,尽可能保留有功能的膀胱,降低膀胱癌术后复发率。方法:对72例不同分期、分级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40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加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Ⅱ组32例术前行卡铂配伍阿霉素髂内动脉灌注化疗2次,后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加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均随诊2年,比较两组间治疗后膀胱癌复发率。结果:Ⅰ组,2年膀胱癌复发18例,复发率45%。Ⅱ组,2年膀胱癌复发6例,复发率18.7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Ⅱ组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前后膀胱癌细胞分级(G)降低15例,分期(T)降低16例。结论:术前加用卡铂配伍阿霉素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可使部分膀胱癌降级、降期,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术后膀胱癌复发率,术前加用卡铂配伍阿霉素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结合保留膀胱的手术是治疗膀胱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是指通过股动脉穿刺导入球囊导管在病变血管处进行扩张成形以达到治疗目的。1964年,Dotter 和 Judkins 首次报道采用同轴导管行血管腔内扩张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但由于其设计和材料的局限性,临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球囊支架成形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17例患者术前3天给予阿司匹林300mg/天和噻氯吡啶250mg/天,6F(Envoy)导引导管放置到颈内动脉远段或椎动脉近颅底段,造影获得工作位,评价血管狭窄程度:狭窄率=(1-狭窄处管径/狭窄远端管径)×100%,微导丝在路途导引下通过颅内动脉狭窄段,向远端直至P2或M2段,确保足够的支撑力。选择支架大小的依据为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的直径,导丝引导下支架通过狭窄部位,造影确定支架位置正确,充盈球囊至5~6大气压,支架释放后造影确认展开良好,回撤球囊,无并发症,操作完毕。随访3~10月。结果:17例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处植入支架,技术成功100%,造影显示狭窄由术前(78.3±12.9)%降至术后(6.8±7.3)%,狭窄的动脉管径恢复,短期随访(3~10个月)显示很好临床效果。术中出现一例蛛网膜下腔少量出血(SAH),对症治疗痊愈。6例随访造影未见血管再狭窄。结论: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增加血管内径,改善血流量,减轻临床症状,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皮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9年4月-2004年8月,为13例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联合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和导丝机械性开通的方法开通闭塞段,行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共植入25枚Wallstent支架,采用多普勒超声或DSA随访。结果13例患者均一次性开通血管闭塞段并植入支架。经8个月~5年(平均26.2个月)随访,1例于术后23d支架内急性血栓闭塞,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再次成功开通;1例于术后19个月临床症状加重,造影证实支架处髂总和髂外动脉闭塞并同侧股浅动脉闭塞,于外科行血管旁路术,其余病例于随访期内血流通畅,临床疗效满意。结论接触性溶栓结合导丝机械性开通法开通闭塞血管成功率高,血管腔内成形术作为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治疗方法创伤小,再狭窄率低。  相似文献   

18.
19.
未经先期溶栓而采用机械性髂动脉成形后,将血管内支架植入进行血管腔的重建。2 年期间,18 例髂动脉闭塞患者用此方法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100% ,随访1~24 个月,平均踝肱指数平均为0.83±0.14。全部患者的髂动脉支架植入后平均6 个月开通率是令人满意的。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安全越过闭塞段的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髂动脉机械性血管成形结合支架植入的方法,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放射学技术。  相似文献   

20.
我们1986~1988年收治9例骶椎脊索瘤,采用了自创的手术方法,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本组男7例,女2例。年龄19~61岁。病史最长4年,最短1.5年。临床主要症状是局部疼痛、骶部软组织肿块、大便干结、小便失禁。X线提示骶骨呈溶骨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