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不同浓度的异丙酚、氯胺酮复合液在全麻维持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的异丙酚、氯胺酮维持全麻对循环系统及苏醒过程的影响;方法:43例气管插管全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以0.1%异丙酚、0.1%氯胺酮(A组)及0.1%异丙酚、0.05%氯胺酮(B组)复合液维持全麻,记录每小时复合液用量、术前及术中心率、平均动脉压,术毕恢复时间及恢复情况;结果:(1)与术前相比两组脉搏明显减慢,但组间无差异;(2)B组第一小时每公斤体重重复合液用量明显高于A组,自第2小时后组间用量无差异。但两组每小时用药量均较前一小时明显减少;(3)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无差异,但B组苏醒期烦躁、幻觉、躁动者较A组明显减少;结论:0.1%异丙酚、0.05%氯胺酮复合液维持全麻,其术后恢复质量较0.1%异丙酚、0.1%氯胺酮组明显提高,两组对循环系统影响相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麻醉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对54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异丙酚-氯胺酮组(简称P-K组),羟丁酸钠-氯胺酮组(简称r-oH-k组),观察记录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及术毕神志恢复情况,两者均采用间歇静脉推注给药,首次均静推氯胺酮,安定。结果:麻醉诱导期,静推氯胺酮,安定后,两组HR,MAP均增加,与麻醉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5min后P-K组HR,MAP值回落,SpO2无明显变化,而r-oH-k组,SpO2下降,MAP仍增高,均与麻醉前相比呈显著性差异(P<0.05),苏醒期,P-K组术毕神志恢复24例,r-oH-k组,术毕神志恢复5例,两组呈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5),两组氯胺酮用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异丙酚能迅速有效逆转氯胺酮的心血管兴奋作用,复合氯胺酮麻醉,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作用,安全适用,副作用小,苏醒快而完全。  相似文献   

3.
岳庆云 《基层医学论坛》2013,(31):4126-4127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I级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组(A组)和氯胺酮静脉麻醉组(B组),分别记录2组患儿麻醉诱导前后心率(HR)、收缩压(SB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术中患儿肢动、手术结束后患儿清醒时间、苏醒期异常行为和精神症状、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诱导前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A组比B组平稳(P〈0.01),A组患儿比B组患儿苏醒时间短(P〈O.01),苏醒期异常行为、精神症状少,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比氯胺酮静脉麻醉效果好,苏醒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七氟醚联合小剂量氯胺酮复合麻醉应用于小儿体表血管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11例实施体表血管瘤切除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接受单纯静脉注射氯胺酮麻醉;观察组56例,采用七氟醚吸入联合小剂量氯胺酮复合麻醉。监测两组用药后心率(HR)、呼吸(RR)、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术后苏醒时间及麻醉副作用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术中HR、RR均低于对照组,术中SpO2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中及术后麻醉副作用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七氟醚吸入联合小剂量氯胺酮复合麻醉应用于小儿体表血管瘤切除术,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氯胺酮配伍硫酸镁(KMS)静脉复合麻醉应用于临床的安全性、临床麻醉效果及适用范围。方法(1)在动物和临床初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三种不同浓度KMS的最佳配伍剂量(KMS复合液Ⅰ、Ⅱ、Ⅲ号),先静注安定0.1~0.2mg·kg^-1诱导麻醉,后静滴KMS复合液Ⅰ号,根据麻醉需要用琥珀胆碱100mg行气管内插管。麻醉维持先静滴KMS复合液Ⅱ号1个剂量,后改用KMS复合液Ⅲ号维持至麻醉结束,麻醉过程根据病人心率、血压变化和流泪等改变控制KMS复合液滴注速度。(2)对四种不同情况KMS麻醉法进行临床比较研究。结果(1)本组所有病例全部获得快速诱导、麻醉平稳等理想效果,各时段点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78h随访,术中止痛完善、无知晓,苏醒过程平顺。(2)四种不同情况的KMS麻醉法临床比较表明:①硫酸镁复合芬太尼组与普鲁卡因复合芬太尼组在麻醉过程中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糖(BG)、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tsol)、生长激素(HGH)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KMS静脉麻醉组与芬太尼复合安氟醚静吸麻醉组(FE)比较,各时段点的SBP、DBP和HR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老年病人KMS静脉复合麻醉组与芬太尼复合安氟醚麻醉组比较,FE组气管插管前及插管时的平均动脉压(1AP)、每搏输出量(SV)、SBP、HR等指标比麻醉前明显下降(P〈0.05),比KMS组相应时段低(P〈0.5),KMS组麻醉后各相应时段的心率收缩压乘积(RPP)比FE组低(P〈0.01);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术中,KMS组HR、SBP和DBP均低于FE组,术中降压药硝普钠用量KMS组少于FE组(P〈0.01);术后多巴胺用量KMS组少于FE组(P〈0.05);术后7d FE组有部分病例出现精神神经、眼科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状,KMS组无。结论KMS静脉复合麻醉方法具有麻醉安全、起效快、并发症少、效果确切、麻醉过程平稳、循环功能稳定、苏醒过程平顺、价格低廉等优点,可广泛用于多种疾病及年龄段的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6.
周云 《中华医护杂志》2007,4(6):487-488
目的 观察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氯胺酮、异丙酚用于小儿静脉复合全麻的临床效果,并与氯胺酮、r-OH进行对照观察。方法 ASAI-Ⅱ级的短小浅表手术患儿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Ⅰ组为氯胺酮+异丙酚组,II组为氯胺酮+r-OH组。麻醉中观察MAP、HR、SPO:、ECG、RR,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及清醒时间,清醒情况,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儿术中呼吸、循环基本平稳,Ⅰ组不良反应较Ⅱ组少,清醒时间较Ⅱ组短p〈0.01(u=5.383,13.644)。结论微量泵泵入氯胺酮、异丙酚复合用于小儿静脉全身麻醉对生理干扰小、并发症少、清醒快、可控性强,是一种较理想的小儿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氯胺酮复合麻醉在小儿内眼手术中的应用唐金良(广西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桂林市541001)关键词氯胺酮;复合麻醉;内眼手术我们自1993年1月至1995年3月共对165例小儿内眼手术采用氯胺酮复合麻醉(不同配伍)。其中观察眼压20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肖军 《西部医学》2008,20(6):1244-1244
目的对比观察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辅助硬膜外麻醉和常规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小儿阑尾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12岁以下进行阑尾切除术不合作的患儿按麻醉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氯胺酮辅助硬膜外组(K组)和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辅助硬膜外麻醉组(P组),观察麻醉前后血压(SBP、DBP)心率(HR)、呼吸频率(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程度以及术后清醒时间,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不同时点5项指标均相近,但P组清醒早。结论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辅助硬膜外麻醉用于小儿阑尾切除术效果满意,呼吸循环更稳定,术后清醒快,其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氯胺酮辅助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9.
小儿脐以下腹部手术由于需要的时间短,临床上常采用肌肉注射氯胺酮麻醉、静脉注射氯胺酮麻醉或复合区域神经阻滞麻醉(如骶管麻醉、硬膜外麻醉)等方法来完成。我院自2004年3月份来,将氯胺酮复合液与异丙酚复合麻醉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氯胺酮的用药量明显减少,术中、术后患者呼吸道干燥,并且苏醒较早,是一种较好的、值得推荐的小儿下腹部手术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全麻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80例ASAⅠ-Ⅱ级患儿,分为氯胺酮组(k组),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组(pk组)各40例,手术开始前k组静脉注射氯胺酮2-3mg/kg,pk组静脉注射氯胺酮1-2.5mg/kg,异丙酚1-2.5mg/kg,术中维持:k组氯胺酮6-8mg/kg,pk组氯胺酮3-5mg/kg,异丙酚6-10mg/kg持续微泵静注至手术结束前5min停药,观察相关指标。结果k组术中BPHR明显增高(P〈0.05),清醒时间k组(24.52±4.98)min,pk组(16.38±5.24)min,不良反应pk组明显少于k组(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全麻时,麻醉效果确切,手术过程平稳,苏醒快而且质量高,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高医护人员对脓毒症休克集束化治疗的依从性和执行率。 方法 选择脓毒症休克患者1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按指南要求在脓毒症休克诊断1 h、3 h、6 h内分别完成既定的集束化治疗措施;试验组利用重症智能临床决策系统脓毒症休克质量控制模块,建立脓毒症休克诊断后1 h、3 h、6 h内的集束化治疗路径流程,系统在每个特定的时间段及时、反复对医护人员进行提醒,直到脓毒症休克集束化治疗措施各指标完成。比较两组集束化治疗效果,包括1 h、3 h、6 h目标完成率、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cvO2)、6 h乳酸清除率(lactate clearance,LCR)、尿量、去甲肾上腺素剂量、结局指标。 结果 试验组集束化治疗1 h、3 h、6 h目标完成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MAP、CVP、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ScvO2、6 h LCR低于对照组,去甲肾上腺素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症智能临床决策系统通过对数据汇总分析可及时预警、诊断脓毒症休克,通过特定时间段内及时、反复提醒,可以促进脓毒症休克集束化治疗各项目的有效实施,改善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脓毒症休克治疗效率和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集束化治疗在重症医学科实施情况及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0年12月我院ICU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48例,根据患者是否完全实施集束化治疗分为两组。将完全实施6 h集束化治疗患者20例作为观察组,将未完全实施集束化治疗患者2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病死率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病死率和住院平均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APACHEⅡ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治疗可以较好地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应提高感染性休克患者集束化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3.
赵小泉  蒙剑德  陈璞 《中国现代医生》2014,(12):136-138,141
目的 探讨膝前交叉韧带(ACL)发生损伤后采用关节镜下双束重建与传统单束重建的疗效差异及安全性评价.方法 抽选我院2008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131例膝ACL损伤患者,根据术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n=65例,采用关节镜下ACL单束重建)和观察组(n=66例,采用关节镜下ACL双束重建),观察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稳定性评分、Tegner体育量表评分的差异.结果 两组治疗前IKDC、Lysholm以及Tegner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IKDC、Lysholm以及Tegn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以KT-1000测定观察组患者术后关节屈膝90.的移动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屈膝90.关节活动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MRI及X线复查安全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双束重建比单束重建更能满足膝关节生物力学平衡,恢复膝关节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对老年心脏术后患者围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将实施集束化干预前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后的患者设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拔管期心率、血压、机械通气时间、监护时间的不同。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在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机械通气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监护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集束化干预可以降低老年心脏术后患者围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降低机械通气时间,但未能降低监护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膝关节镜下保留与未保留残端单束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行关节镜下ACL重建的病人30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采用保留残端单束重建ACL的病人15例(保留组),未保留残端单束重建ACL的病人15例(未保留组)。对比2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Lysholm评分、主观膝部评估表(IKDC)评分和Tegner评分,以及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同时比较2组术后6个月的本体感觉指标。结果2组病人术前的Lysholm评分、IKDC评分和Tegne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保留组术后6个月的Lysholm评分、IKDC评分和Tegner评分均明显高于未保留组(P < 0.05)。2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KT-1000侧-侧差值和ROM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保留组其被动角度再生试验角度和被动活动察觉阈值均低于未保留组(P < 0.01)。结论保留残端单束重建ACL能更好地促进膝关节术后功能和本体感觉的恢复,其临床效果优于未保留残端的ACL重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鼻咽癌放疗后张口困难的预防作用。方法:鼻咽癌放疗患者1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3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同时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分别于放疗前、放疗结束时及放疗后每3个月测量门齿距离,观察张口困难程度至放疗后1年。结果:2组患者在放疗期间即可发生张口困难,2组患者放疗期间及放疗后3个月张口困难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放疗后6、9和12个月张口困难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集束化护理可有效降低鼻咽癌放疗患者张口困难发生率,减轻张口困难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介入治疗中封堵器个体化选择对疗效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介入治疗标准的137例VSD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71例,女性66例,年龄3~76 (31.52±16.13)岁。其中膜周部98例,单纯肌部10例,嵴内型12例,外科修补术后残余分流VSD11例,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VSD 5例,外伤引起的室间隔肌部穿孔VSD 1例。根据左心室造影VSD的形态、大小、与主动脉瓣及三尖瓣的关系进行个体化选择封堵器介入治疗,术后即刻、24 h、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观察随访其疗效、并发症、心腔大小和肺动脉压力的变化。结果  124例患者成功封堵(90.51%),共使用了126个封堵器(2例患者分别使用了2个封堵器):对称型封堵器26个(20.6%),边3型18个(14.3%),边4型44个(34.9%),边5 型13个(10.3%),偏心型14个(11.1%),肌部11个(8.7%)。29例(23.4%)术后出现心律失常,分别是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上性早搏和加速性交界性心动过速,总恢复率为96.6%,无Ⅲ度AVB。左心房前后径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在术后24 h明显缩小(P=0.001及0.002);左心室收缩末内经在术后24 h及术后1个月均缩小(P=0.007);左心室射血分数在术前术后、24 h、术后随访中变化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肺动脉收缩压术后24 h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01),术后1、3、6、12个月均未见进一步下降(P=0.820)。结论  经导管介入治疗VSD,封堵器应个体化选择,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既能有效封堵VSD,又可减少发生或避免医源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①目的观察和分析右心室起搏对左心室舒张和充盈动力学的影响。②方法利用脉冲多普勒分别测量53例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在自发心律和80次/min的起搏心律时的左室舒张和充盈参数。其中27例术前存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A组),26例术前无左束支传导阻滞(B组)。③结果A组病人的左室舒张和充盈参数在心律变换前后无显著性变化(t均<2.0,P均>0.05),而B组病人起搏心律时的快速充盈减速时间和左室等容舒张时间显著性延长(t=2.98,P<0.01;t=3.96,P<0.001)。当两组病人依同一频率起搏时,左室舒张和充盈参数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t均<2.0,P均>0.05)。④结论右心室起搏导致了一种与左束支传导阻滞相似的左室舒张和充盈形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中医集束化护理效果.方法 将58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以集束化护理理论为指导,除了进行常规护理外,同时联合应用药熨、平衡火罐、耳穴埋豆等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分别观察2组护理前后的病情恢复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病情恢复及护理满意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集束化护理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蚌埠市5家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性医院ICU护士集束化镇静镇痛策略认知、知识来源与需求。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200名ICU护士进行调查。结果ICU护士集束化镇静镇痛策略知识得分为(4.87±0.97)分,认知水平较低的三项为疼痛管理、镇静评估工具和谵妄基础危险因素。不同ICU类型和ICU工作年限的护士问卷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外科和综合科ICU护士得分均高于内科ICU护士(P < 0.05和P < 0.01),ICU工作年限为6~10年的ICU护士得分高于ICU工作年限为1~2年者(P < 0.05)。ICU护士获取集束化镇静镇痛策略知识的方式主要是科室讲座、学习班培训和自己查资料学习。ICU护士对早期活动的具体实施、镇静镇痛量表使用、谵妄评估与干预知识需求最大。结论蚌埠市5家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性医院ICU护士集束化镇静镇痛策略知识水平较低,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可能与学校教育匮乏、临床继续教育和培训不足有关。建议在学校课程设置和临床培训中增加集束化镇静镇痛策略知识和技能的内容,提高ICU护士的专业水平,规范集束化镇静镇痛策略的临床操作,以改善ICU病人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