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体位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体位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影响.方法:将117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590例和对照组580例,观察组于剖宫产术后采用体位干预,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体位.分别观察、记录两组产妇产后下肢肿胀、疼痛及发生LEDVT的情况,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为2.37%.LEDVT发生率为0.85%;对照组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为5.69%,LEDVT发生率为3.10%.两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体位干预能有效地预防剖宫产术后LEDVT的发生,对减少产后并发症、促进产后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叶彤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7):57-58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中不同输液部位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240例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上肢组和下肢组各120例,上肢组术中选择上肢桡静脉输液,下肢组选择下肢内踝静脉输液。分别于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1个月观察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下肢组术后第3天、术后1个月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高于上肢组(P<0.05)。结论:骨科大手术中不同输液部位对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大影响,上肢静脉输液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较低,选择上肢静脉进行术中输液可减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剖宫产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7例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干预、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干预、用药护理干预,并给予出院指导。结果: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于术后2~5 d,住院治疗10~15 d后好转出院。结论:精心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促进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体位干预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位干预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2007年2月~2009年12月在我院行剖宫产的256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8例,观察组于剖宫产术后采用体位干预,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体位。采用李克特量表比较两组产妇产后的满意度,并分别观察、记录两组产妇产后舒适程度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剖宫产术后观察组满意度及舒适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位干预能有效提高产妇剖宫产术后的满意度及舒适程度,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对减少产后并发症、促进产后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邹莉  戴璐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4):6014-6014
目的探讨通过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Deep VenousThrombosis,DVT)。方法对1 120例剖宫产术后产妇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的回顾性探讨,并对发生下肢DVT患者进行抗凝、溶栓等治疗及有针对性的护理。结果通过护理干预,降低了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率。只有1例发生下肢DVT,经综合治疗护理,1例患者短期内完全康复。结论剖腹产术后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可减少下肢DVT的发病。  相似文献   

6.
傅坤 《医学临床研究》2012,(10):2041-2042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本院妇科诊断为妇科肿瘤并行剖腹手术的患者326例,按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n=160)和干预组(n=166)。对照组采用传统妇科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针对性健康教育、体位护理和肢体活动等。比较两组术后10d内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术后10d内,干预组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及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发生肺栓塞1例,干预组未发生肺栓塞,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妇科肿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480例行剖宫产术初产妇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预防DVT,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预防DVT,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干预7 d股静脉血流高峰及平均流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DVT阳性体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剖宫产初产妇产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外科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外科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对策。方法:对68例外科老年手术患者采取入院评估、饮食指导、心理护理、体位指导、防止下肢静脉损伤、预防性抗凝治疗护理措施。结果:只有5例患者(7.35%)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对外科老年患者术后实施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可以降低其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老年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针对下肢骨折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预防DVT有效率、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预防DVT有效率、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老年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剖宫产产妇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122例本院进行剖宫产的产妇按照便利抽样法将入选产妇分为实验组(n=61)和对照组(n=61)。所有产妇均行下肢静脉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实验组产妇联合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以及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对比2组产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术后1周双下肢肿胀指数、静息心指数以及术后不同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实验组产妇未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对照组产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为13.1%,2组产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剖宫产术后1周,实验组产妇双下肢肿胀指数以及静息心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术后第3天、术后1周以及术后2周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剖宫产产妇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可明显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减轻双下肢疼痛感。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将1957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985例和对照组972例,对照组采用剖宫产术后一般护理常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术前对产妇进行评估、对易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人群重点监护、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使其掌握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术后指导其按摩及功能锻炼.结果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认为通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22例人工血管及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护理经验,护理方法包括术前心理护理和术前常规护理、术后切口的护理、术肢的血液循环监测与护理、体位治疗指导、术后康复护理,认为围手术期的心理干预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有着积极的作用,针对患者疾病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术前、术后护理措施是手术成功及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 a间34例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结果:老年妇女、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及恶性肿瘤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结论:对于妇科术后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早期诊治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对27例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整体护理,根据病情及护理问题实施个体化的护理措施.结果27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并按时实施母乳喂养.认为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时更新护理观念,对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全面的整体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治愈率及婴儿母乳喂养率,避免后遗症及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ICU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12月ICU实施CRRT治疗的4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ICU实施CRRT治疗的4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肿胀与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腘静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护理前与对照组护理后(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通过改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降低CRRT患者下肢DVT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可调式踝足矫形器在预防胃肠道肿瘤患者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普外科收治的60例胃肠道肿瘤行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基于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基础上的常规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采用可调式踝足矫形器进行锻炼。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DVT发生率、疼痛评分、下肢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第7天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腘静脉血液流速与股静脉血液流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调式踝足矫形器联合ERAS理念可有效预防胃肠道肿瘤患者腔镜术后下肢DVT,加速静脉血液流动,缓解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胸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将2016年1~12月心胸外科收治的73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对其中发生下肢DVT的26例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将2017年1~12月心胸外科收治的77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对照组的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计数,下肢DVT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下肢静脉血流速度。结果:对照组发生DVT患者年龄、BMI指数、高血压及糖尿病比例均高于未发生DVT者(P0.01);观察组DVT、肺栓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下肢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及长期卧床为心胸外科术后患者下肢DVT的高危因素,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术后下肢DVT及肺栓塞发生率,提高下肢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对80例需行妇科盆腔手术的患者在术前、术中及术后采取全面的针对性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其DVT发生情况.结果 80例患者术后出现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2例发生在腓静脉,2例发生在肌间静脉,发生率为5%.结论 原发疾病、肥胖、手术刺激、感染、药物使用及围手术期缺乏活动等因素是导致DVT发病的主要原因.掌握DVT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全面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其发生,促进妇科盆腔手术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在对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使用超声检测,出现下肢静脉烟雾样超声显像与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对2018年8月-2019年8月进行回顾性分析,将37例宫颈癌术后放疗并伴有下肢血栓形成的患者设为研究组,并将同时期进行宫颈癌术后放疗没有下肢血栓形成的37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下肢静脉进行超声检查和血凝功能检测,比较下肢静脉烟雾样超声显像的发生率,血凝功能水平。结果:研究组下肢静脉烟雾样超声显像比对照组多(P<0.05),血凝功能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使用超声检测,出现下肢静脉烟雾样超声显像说明患者存在高凝状态,通过血液检测也证明存在下肢血栓形成的患者一般血凝功能较高。因此可通过超声中是否有下肢静脉烟雾样超声显像来对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形成进行判断,两者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康复护理路径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康复护理的有效路径,寻找最佳的康复方案。方法:将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52例。成立康复路径制定小组,制定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常规康复护理路径表,实验组按路径表实施,而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方法。在教育内容掌握、心理稳定、合理体位和饮食、功能锻炼的实施,以及常见并发症即便秘、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进行统计。结果:实验组的教育内容知晓率、心理稳定率、体位合理率、合理饮食率、功能锻炼掌握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便秘、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实施康复路径护理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