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更泄小议     
五更泄,首见于明代《寿世保元》一书,又名晨泄、瀼泄,是指黎明前作泄的一种证候。五更泄之发病,历代医家多责之于肾阳虚,如赵献可言“肾既虚衰,则命门之火熄,火熄则水独治,故令人多水泄不止”。张景岳亦曰“肾中阳气不足,即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而汪昂释之更为简要“肾之阳虚,不能键闭”。故此,一般又认为五更泄即肾泄,其临床表现为:黎明前腹部冷痛或胀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相似文献   

2.
五更泄,俗称晨泄、鸡鸣泄,皆以特定的泻下时间命名;亦称肾泄,乃从病理病机命名。辨治多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施以温肾涩肠。然证之临床,效者固多,不效者亦不少。古往今来,不少医家采用他法治疗五更泄。由此可见,五更泄的病机颇为复杂,不能仅责之肾阳虚衰一端。  相似文献   

3.
五更泄,首见于明代《寿世保元》一书。其临床表现以黎明前腹部冷痛或胀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为特征。五更泄之发病,历代医家多责之于肾阳虚。如赵献可言:“肾既虚衰,则命门之火熄,火熄则水独治,故令人多水泄不止。”汪昂释之更为简要:“肾之阳虚,不能键闭。”诚然,肾命火衰,不能温养脾土,致使黎明作泄。此说虽无可厚非,但余认为,此说因忽略了五更泄发病时间的特殊性,从而忽视了肝的因素在本病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晨泄又名五更泄,亦称肾泄。前二者是以发病时间为名,后者以病理变化命名。一般认为,本病由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所致。在子丑五更之后,阳气未复。阴气极盛之时,即令人洞泻不止。因此温肾固下为常规治法,但在实践过程中,用该法治疗效者固多。不效者亦复不少。其故何在?盖晨泄的发生还与脾失健运、肝之疏泄,及清气下陷有关,临证必须慎思明辨,知常达变,才能药到病除,笔者结合近几年证治体会,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周世章治五更泄经验烟台毓璜顶医院(264000)鞠建伟潘承业关键词周世章五更泄老中医经验五更泄是一种发生在黎明之前腹部隐痛、肠鸣腹泻、泻后则安的病症。古代医家及现代中医均认为五更泄属脾肾阳虚、命门火衰之证。周老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此症不纯属命门火...  相似文献   

6.
庞宇舟 《广西中医药》1998,21(5):40-40,35
五更泄又名晨泻。本病历代医家多责之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治多温肾固涩为法;然施之于临床,奏效者有之,无效者也不少。对此,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及临床实践,认识到五更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仅责之于肾阳虚衰一端。现根据个人的认识体会,谈谈五更泄的治法,以求证...  相似文献   

7.
巩艳春 《中医杂志》2007,48(4):380-381
五更泻,又名鸡鸣泻、晨泻。“五更”即是拂晓之前,意即五更时分腹痛肠鸣即泻,其病机多责之于肾阳虚衰,故又有“肾泻”之称。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言其病机:“脾胃虚弱,清晨五更作泻,或全不思饮食,或食而不化,大便不实,此肾泻也。”赵献可在《医贯》亦说:“今肾即虚衰,则命门之火熄,火熄则水独治。则令人多水泻不止,……盖肾属水其位在此,于时为寅子,五更之时,正寅子水旺之秋,故特甚也。”后世习以为常,一遇五更泻之病,往往囿于肾阳虚之说,多用温补肾阳之品。但五更泻病机复杂,并非仅由肾阳虚所致。  相似文献   

8.
从脾胃论治五更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香 《河南中医》1999,19(4):22-23
五更泄又称“肾泄”、“洞泄”。古代医家多责之于肾阳虚衰,温煦失职所致。但详究其因并非一端,如脾虚、肝郁、食滞、酒积均可致晨泄。笔者临诊运用审因辨治的方法,以调理脾胃为主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不揣浅陋,介绍如下,望同道指正。1伤食致泄王某,男,42...  相似文献   

9.
试论五脏六腑皆令人晨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鲜光亚 《新中医》1992,24(10):11-13
晨泄,又称五更泄、鸡鸣泄。究其病机,传统辨治多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治以温肾涩肠。然施之于临床,效者固多,不效者亦不少。其实,晨泄病机颇为复杂,不能仅责之肾阳虚衰一端。现就根据笔者临床体会,试对晨泄证治作一粗略论述。  相似文献   

10.
杨红英 《江西中医药》2009,40(11):26-26
五更泻又名鸡呜泻、晨泻,指拂晓之前,意即五更时分腹痛肠鸣即泻。其病机多责于肾阳虚衰,故又有“肾泻”之称,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言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清晨五更作泻,或全不思饮食,或食而不化,大便不实,此肾泻也。”赵献可在《医贯》中亦说:“今肾即虚衰,则命门之火熄,火熄则水独治,则令人多水泻不止……盖肾属水,其位在此,  相似文献   

11.
朱鹏举 《国医论坛》2004,19(4):15-16
晨泄即五更泻,就是黎明前泄泻,方书多责之肾阳虚衰,命火不足,不能温养脾胃,故又名肾泻、脾肾泻。如《医学三字经》:“脾肾泻,近天明;四神服,勿纷更。”历版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教材,亦将黎明泄泻列为肾虚泄泻的主症。当今医者治疗晨泄,亦多遵此而用四神丸化裁。  相似文献   

12.
<正>曲阜市中医院朱鸿铭主任医师系山东省首批名中医药专家,济宁曲阜朱氏中医世家第四代传人,从事中医内科临床60余年,对顽固性五更泻的证治经验丰富,介绍如下。1病机认识五更泻多因脾肾阳虚引起,顽固性五更泻是由五更泻久治不愈,使脾肾阳虚进一步加重,尤以肾阳亏虚、命门火衰更为突出。从子午流注理论理解,脾旺于巳而衰于亥,肾旺于酉而衰于卯。亥时脾经经气最弱,卯时肾经经气最虚。由于肾阳不足,无力温  相似文献   

13.
五更泄之名最早见于明龚廷贤《寿世保元》:“五更泄者,肾泄也”,既间接地揭示了五更泄的病机,又把五更泄与肾泄等同起来。至明末秦景明《症因脉治》对其病因及治疗均有了详细的论述:“五更泄泻,多属肾虚,然亦有酒积、寒积、食积、肝火之不同。”然后世医家并未引起充分重视,仍常与肾泄混称。笔者认为五更泄以发作时间言,肾泄以病理部位名,二者不可等同视之,特五更泄之中肾泄为多耳,故当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4.
晨泄别论     
晨泄又名肾泄,其证在黎明时脐腹作痛,肠鸣泄泻,泻后即安;因其发病有特定的时间规律而定名。张景岳认为肾中阳气不足,命门大衰,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阳气未复,阴气极盛之时,即令人  相似文献   

15.
五更泄始见<寿世保元>,又称晨泄、瀼泄.指黎明前作泄.五更泄是临床常见的病,以其泻在五更而得名,故又以晨泄名之.患者常见晨起腹泻、腹痛,泻后痛减,深以为苦.一般中医认为是肾阳虚衰而致,治以四神丸加减,其疗效却往往不尽人意.通过临床观察及翻阅文献,发现其病机复杂,笔者不揣浅陋,对1985年以来的有关文献,作一探讨,希有益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五更泻又称肾泄,一般指由各型泄泻久治不愈或年老体衰或久病伤肾致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胃,而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盛,容易定时发生的泄泻.  相似文献   

17.
读《吉林中医药》1983年第3期吴化林同志之《试析五更泻泄之机理》一文后,深受教益。但临床上五更泻泄不仅为脾肾阳虚所致,也有肝火炽盛者,如《医医小草·医精汇通》中所云:“故纸、豆蔻、吴萸、五味,四药合丸,治食后脾泄,五更肾泻,神效。殊不知脾肾之泄,有命火虚者,有肝火炽者,徒以为神,即有增病速死之神矣”。吾师马志院长甚赞此  相似文献   

18.
晨泄又名五更泄 ,是以发病时间为名。本病临床不少见 ,公认为肾阳不足 ,命门火衰 ,阴寒独盛所致 ,故又名肾泄。《类证治裁·泄泻》说 :“肾为胃关 ,二便开闭 ,皆肾脏所主 ,今肾阳衰 ,则阴寒盛 ,故于五更后 ,阳气未复 ,即洞泄难忍。”因此治疗每以温肾固涩为法 ,多以四神丸为主方。《类证治裁》中以八味丸去丹皮加补骨脂、菟丝子、五味子予以治疗。笔者临床应用上法 ,效者固多 ,而数诊未见寸功者亦有之。几经摸索 ,体会晨泄亦与肝关系密切 ,不可一味治肾。今介绍验 1例如下。郝某 ,女 ,42岁。1 993年 4月 5日初诊。痛泻时作时止 ,反复发作多…  相似文献   

19.
五更泻又名鸡鸣泻、晨泻。“五更”即是拂晓之前,意即五更时分腹痛肠呜即泻。其病机多责之于肾阳虚衰,故义有“肾泻”之称。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言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清晨五更作泻,或全不思饮食,或食而不化,大便不实,此肾泻也。”  相似文献   

20.
五更泄临床辨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更泄临床辨治聂世纪温贤玖(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中医院武汉430100)关键词五更泄中医药疗法五更泄即黎明作泄,多因肾虚所致,习以四神丸等温肾固涩,然验之临床,未必尽然,兹举例说明之。1肾虚张某某,男,60岁,机关干部,1992年4月13日初诊。患五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