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2.
杨健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1,12(4):247-248,26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双期扫描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25例CT双期扫描征象。结果 CT扫描显示,嗜铬细胞瘤发生于肾上腺者22例,异位者3例,多是单侧发病(21/22)。肿块较大,边界清楚,多为类圆形或椭圆形(20例)。肿块内密度多不均,出血、坏死常见(13/25),1例坏死严重。钙化较少见,增强扫描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结论 MSCT双期扫描对嗜铬细胞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并且可以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血管的关系,有助手术方案的选择和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典型与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的CT表现,探讨MSCT对肾上腺PHEO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为肾上腺PHEO的临床及CT资料,依据其临床症状分为典型和不典型2组,分别归纳2组肿块的CT表现,并作简要分析。结果:不典型组共7例(41.18%),典型组10例(58.82%)。典型与不典型肾上腺PHEO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下瘤体多较大,呈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其内均可见更低密度区,瘤体包膜完整、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瘤体实质部分迅速、明显强化,静脉期瘤体强化持续但较动脉期略有减退,所有瘤体均可见1条或多条动脉血管供血。结论:典型与不典型肾上腺PHEO的CT表现无差异性;肾上腺PHEO的CT表现较具特征性,结合CT增强扫描术前多可作出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4.
良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良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6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本组66例共73枚病灶中,位于右侧肾上腺23例,左侧肾上腺36例,双侧肾上腺7例共14枚。良性嗜铬细胞瘤57例共64枚,平均直径4.3cm,其中圆形或卵圆形52枚,形态不规则12枚,瘤体内坏死54枚,无坏死10枚,瘤体内钙化3枚。恶性嗜铬细胞瘤9例共9枚,平均直径7.6cm,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4枚,不规则形5枚,9枚瘤体均发生坏死及包膜浸润,瘤体内钙化1枚,5例周围淋巴结转移,1例肺部转移,1例肾脏浸润。増强后66例瘤体实质成分明显强化,部分延迟扫描进一步强化。结论肾上腺区瘤体的大小、形态、坏死、周围浸润及转移、强化方式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良恶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螺旋CT双期扫描诊断嗜铬细胞瘤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SCT)双期扫描诊断嗜铬细胞瘤的影像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 19 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SCT平扫、双期扫描影像资料.结果 18/19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为单侧发病,发生肾上腺15例,肾上腺外4例.肿块较大,瘤界较清晰,16例出现坏死和囊变,1例出现钙化.增强双期扫描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结论 SCT双期扫描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及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总结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分析其临床症状、肿块部位、大小、边缘、形态、密度和强化特征。结果:良性者11例,边界清晰;恶性者2例,边界不清或清楚。肿瘤在CT上表现为圆形、椭圆形肿块;大多数异位嗜铬细胞瘤CT平扫示瘤体密度多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瘤体明显强化,且门脉期多数仍呈持续强化。结论:本病好发于中青年人,临床上多有高血压和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引起的代谢紊乱症状,多数生化检查有阳性改变。肿瘤好发于脊柱旁,尤以腹部脊柱旁最为多见。CT表现典型者诊断容易,但CT表现不典型者诊断较难,需结合临床资料。对于恶性者,CT图像上缺乏特征性表现,易误诊为其他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20例,共21个病灶。全部病例均经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合有关文献并回顾分析其CT征象。结果瘤体通常较大,多大于5cm,呈圆形或类圆形,中等密度,常伴有囊变、坏死、出血,肿瘤强化明显。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征象有一定的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其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12~68岁,平均28.2岁。均行多层螺旋CT增强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三期扫描,动、静脉期薄层重建,工作站上行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处理,回顾性分析其CT特征。结果:26例均发生在肾上腺,共28个病灶。其中单发24例,多发2例,双侧各1个病灶。良性肿瘤23例,恶性3例。CT表现为类圆形肿块24个,呈分叶状4个,伴有坏死及囊变14个,出血6个。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能清晰显示肿瘤的立体形态、内部情况以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和血供情况。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结合后处理的MPR、MIP及临床资料,可以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9.
膀胱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CT对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2008-1~2009-12解放军总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膀胱嗜铬细胞瘤4例(男性3名,女性1名,年龄39~62岁,平均48岁).4名患者利用16排或64层CT扫描机进行了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医师对病变发生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及增强特点进行分析.结果:4例膀胱嗜铬细胞瘤均位于膀胱后壁,病变形态均呈圆形或类圆形,以宽基底附着于膀胱壁,边界清楚.CT平扫的CT值为41~53Hu,平均46.75Hu;增强扫描CT值为73~93Hu,平均85Hu,病变呈中度或明显强化.4例均未发现囊变、坏死、出血或钙化.术前3例诊断为嗜铬细胞瘤,1例误诊为膀胱癌.结论:膀胱嗜铬细胞瘤CT影像上具有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富血供之特点,结合临床相关病史,可有助于术前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CT、MRI特征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的神经内分泌肿瘤,通常能分泌儿茶酚胺。本文收集2000年~2008年经CT或MR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检查发现,并经手术病理(本院8例,外院5例)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13例病例回顾分析,以提高该影像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嗜铬细胞瘤的MS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CT表现,并与肾上腺腺瘤、肾上腺腺癌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嗜铬细胞瘤多单侧发病,瘤体常较大,边界清楚,瘤体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坏死和囊变;增强扫描后瘤体实质部分或囊壁持续明显强化。恶性嗜铬细胞瘤CT表现为瘤体较大,边缘呈分叶状,常包埋临近大血管,浸润临近器官,局部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结论: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虽与某些肿瘤有一定重叠,但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肾上腺髓质增生和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附19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髓质增生6例及嗜铬细胞瘤13例共19例。分析了CT表现、鉴别诊断。着重讨论了肾上腺髓质增生的CT表现及CT分型、误诊原因。认为CT扫描可以鉴别肾上腺髓质增生和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相似文献
13.
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附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其中异位肿瘤4例,多发肿瘤2例,恶性肿瘤1例),结合CT表现进行分析,证实CT对嗜铬细胞瘤定位诊断的准确性和重要性。此外,对鉴别诊断也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4.
肾上腺结核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指明肾上腺结核的CT表现并估价CT诊断的可能性。回顾性复习了10例肾上腺结核的CT检查所见。CT检查,肾上腺结核依病期而有两种不同形态学复习:双肾上腺增大,内含低密度区,并呈状强化;双肾上腺部分或完全钙化。CT检查对肾上腺结核具有诊断价值,多数病例结合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可获得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各类肾上腺肿瘤,观察其CT征象,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醛固酮腺瘤肿块小,密度低;皮质醇腺瘤中等大小,中等密度;肾上腺原性腺综合征肿块较大,密度均匀;无机能性腺瘤与神经节瘤相似表现为肿块较大,密度略低;肾上腺皮质腺癌肿巨大,呈不规则低密度肾上腺转移癌肿块较在,密度不均匀,嗜铬细胞瘤肿块较大,密度不均匀。结论:C 相似文献
16.
赵峰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1,12(4):249-251
目的分析肾上腺血肿的CT表现并评价多层螺旋CT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28例中(男21例,女7例)外伤23例,非外伤5例,均经腹部MSCT平扫加增强扫描,其中16例经过手术治疗证实,12例经临床随访证实。结果 28例肾上腺血肿右侧17例、左侧9例、双侧2例,CT值从7.5~73 HU不等,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为2.5~6.3 cm,除16例经过手术治疗得到证实外,其余12例随访,病灶变小或消失。结论 MSCT能准确显示肾上腺血肿的大小、形态、CT值,并可清晰显示伴随改变,对于肾上腺血肿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 24例经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CT表现,并与B超手术结果进行了对照,旨在探讨 CT对该病定位、定性诊断价值和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24例中,男11例,女13例。起源于肾上腺的肿瘤19例,异位嗜铬细胞瘤5例。CT扫描发现嗜铬细胞瘤具有一些特点:肿块一般较大、密度多不均匀、可伴有液化、坏死、钙化或囊变,增强时肿瘤实质明显强化,而坏死区无或略有强化。结果表明,CT对该病的定位率(95.8%)、定性率(87.5%)均高于B超(定位率83.3%,定性率62.5%),提示CT是目前嗜铬细胞瘤影像诊断的主要方法。根据肿瘤的CT特点并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生化异常,可进一步提高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的CT特征.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的CT表现,包括大小、形态、边界、构成、密度、钙化、间隔和增强方式. 结果 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形态不规则;呈多囊结构,由许多大小不等的囊肿组成;间隔多且均匀一致,强化后明显;瘤体密度值偏高,无强化;钙化率高,局限于瘤壁和间隔. 结论 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在形态、构成、间隔、钙化和密度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特异性.应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并进行三维重组有助于发现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的CT特征并确立诊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