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目的:研究芩珠凉血合剂对豚鼠银屑病模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2)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选择豚鼠32只,随机取8只为正常组;其余以5%心得安乳剂外涂耳部皮肤造模,使其产生银屑病样病理改变,并随机分为模型组、芩珠凉血合剂治疗组(治疗组)、复方氨肽素片对照组(对照组),分别予蒸馏水或相应药物干预4周。检测治疗前后银屑病样皮损豚鼠血清VEGF水平、皮损组织中VEGF与VECFR2水平的变化,观察该变化与皮损表现的关系。结果:模型组豚鼠血清VEGF显著高于正常组。经药物干预治疗后,治疗组血清VEGF低于模型组和对照组,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O.05);而对照组与模型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仍高于正常组(P〈0.05)。免疫组化切片经图像分析显示,模型组VEGF及其受体VEGFR2表达均高于其余3组。经治疗,两药物干预组豚鼠皮损处的VEGF表达仍高于正常组,且与模型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组VEGFR2表达却有显著降低,与对照组和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芩珠凉血合剂能明显改善豚鼠银屑病样皮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VEGF水平和皮损处VEGFR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芩珠凉血合剂治疗血热证银屑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芩珠凉血合剂治疗血热证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部分作用机制。方法:58例辨证为血热证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芩珠凉血合剂治疗组和西药复方氨肽素对照组,分别予以4周药物治疗。检测两组患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变化.问卷调查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的差异,并采用银屑病面积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and Severity Index,PASI)评分法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芩珠凉血合剂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DLQI评分在用药2周及用药4周后均下降(P〈0.05);治疗组血清VEGF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对照组用药前后VE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EG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芩珠凉血合剂能明显改善患者皮损状况和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与下调患者血清VEGF水平,拮抗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淋巴瘤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并探讨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AS方法检测淋巴瘤患者血清VEGF水平。结果淋巴瘤患者血清VEGF水平,初诊未治和未缓解组显著高于完全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而完全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晚期组显著高于早期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淋巴瘤患者血清VEGF水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淋巴瘤血管新生的程度和疾病的状态。VEGF可以被看作是判断淋巴瘤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及其受体(VEGFR-3)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喉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喉癌患者30例并提取患者喉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的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VEGF-C和VEGFR-3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VEGF-C与VEGFR-3在喉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 P<0.01);VEGF-C与VEGFR-3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P<0.05);与肿瘤大小、病理分级等无关( P>0.05);VEGF-C和VEGFR-3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 r=0.899,P<0.01);淋巴管密度( LVD)随VEGF-C和VEGFR-3表达增强而升高( F=9.833,P<0.01)。结论:VEGF-C、VEGFR-3在喉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肿瘤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土槐煎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探讨土槐煎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1)将18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土槐煎剂治疗)和对照组(90例,复方青黛丸治疗),治疗4周,记录其疗效和不良反应。(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6.67%,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χ2=7.33,P〈0.05)。(2)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97,P〉0.05)。(3)土槐煎剂治疗前银屑病患者血清中VEGF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土槐煎剂治疗4周后银屑病患者血清中VEGF质量浓度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土槐煎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安全、高效,能够降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VEGF质量浓度,抑制血管新生可能是中药土槐煎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KDR)在胶原性关节炎(CIA)大鼠血清及滑膜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芍药甘草附子汤的干预作用。方法建立CIA大鼠模型,分组干预后计算关节炎炎症指数(AI)。ELISA法检测血清VEGF、sKDR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关节滑膜VEGF、KDR表达。结果造模后第28天各组大鼠炎症反应明显,用药4周后炎症反应明显好转,对照组和治疗组明显好于模型组(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病理评分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1),各用药组光镜下病理改变较模型组减轻。血清VEGF、sKDR含量,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用药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明显下降(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VEGF、KDR均定位于细胞浆,对照组和治疗组的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芍药甘草附子汤对CIA大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及其受体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肺转移20例、局部复发24例,未复发35例及对照组30例正常人群血清VEGF(sVEGF)的表达水平及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浓度。结果肺转移组sVEGF明显高于局部复发组、未复发组及对照组,局部复发组sVEGF明显高于未复发组及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复发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癌术后患者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浓度与sVEGF表达成正相关(P〈0.001)。结论VEGF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局部复发及肺转移患者血清中高表达,可作为评估分化型甲状腺癌生物学行为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模型大鼠血清和卵巢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42d龄未成年雌性大鼠60只,采用脱氢表雄酮联合诺和灵N的方法构建大鼠PCOS的病理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姜黄素低剂量组和姜黄素高剂量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VEGF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卵巢组织中VEGF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VEGF的蛋白水平表达。结果ELISA法结果显示,PCOS大鼠血清中的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给予姜黄素腹腔注射后,血清中的VEGF表达较模型对照组均有所降低,且高剂量组的表达低于低剂量组的表达(P〈0.05)。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VEGF蛋白在模型对照组卵巢中的表达阳性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姜黄素干预后其表达水平均降低,且高剂量组的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姜黄素能够显著降低PCOS大鼠血清和卵巢组织中VEGF的表达,提示其可能对PCOS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7( MMP-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 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VEGFR-3)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MP-7、VEGF-C和VEGFR-3在20例正常结肠黏膜、58例结肠癌组织蜡块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转移、临床分期、病理分化、患者年龄、性别等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结肠癌组织中MMP-7、VEGF-C和VEGFR-3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结肠黏膜组织( P<0.05);结肠癌组织中MMP-7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Dukes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病理分化无关(P>0.05);VEGF-C和VEGFR-3则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临床分期(Dukes分期)、病理分化、患者年龄、性别均无关(P>0.05);结肠癌组织中MMP-7与VEGF-C(rs =0.158,P=0.064)、MMP-7与VEGFR-3(rs =0.142,P=0.076)的表达无相关性,VEGF-C与VEGFR-3的表达呈正相关(rs=0.450,P=0.034)。结论结肠癌组织MMP-7、VEGF-C和VEGFR-3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升高,VEGF-C与VEGFR-3的表达呈正相关,联合检测3种因子的表达有利于指导结肠癌的预后判断和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凉血活血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45例寻常型银屑病(血热型)患者口服中药凉血活血汤前后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中药治疗前银屑病患者血清中VEGF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中药治疗2周后银屑病患者血清中VEGF质量浓度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治疗4周后银屑病患者血清中VEGF进一步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凉血活血汤能够降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VEGF质量浓度,抑制血管新生可能是中药凉血活血汤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养肝利胆颗粒对豚鼠胆囊胆固醇结石成石率和血浆胆囊收缩素含量的影响。 方法:80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养肝利胆颗粒组和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组。除正常组外。采用高胆固醇致石食饵诱发法建立豚鼠胆结石动物模型,并于造模当天开始灌胃治疗,养肝利胆颗粒组予养肝利胆颗粒1.81g/(kg·d),UDCA组予UDCA30.12mg/(kg·d),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灌胃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连续7周。疗程结束后观察各组豚鼠一般情况变化和胆囊成石率,并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的含量。 结果:养肝利胆颗粒能明显改善胆结石豚鼠的一般情况及行为学体征,但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模型组豚鼠成石率(82.3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26%)(P〈0.01),养肝利胆颗粒组和UDCA组豚鼠成石率分别为27.78%和38.89%,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血浆CCK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养肝利胆颗粒组和UDCA组血浆CCK含量虽低于正常对照组,但均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养肝利胆颗粒组和UDCA组血浆CCK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养肝利胆颗粒能显著降低豚鼠胆结石的成石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养肝利胆颗粒能提高豚鼠血浆CCK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取148例正常白化豚鼠雌雄各半,测定清醒状态下的心电图并对其进行分析。方法:使豚鼠保持自然的俯卧位,把微型针状电极植入豚鼠的右前肢和左后肢,用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豚鼠肢体Ⅱ导联心电图。采用ADinstruments心电图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①148例豚鼠均为窦性心律。②正常豚鼠心电图的波形与人极为相似,有明显的T波和S-T段。③148例豚鼠的平均心率为(264.57±27.70)次/min,P波持续时间平均(0.0272±0.0037)s,P-R间期平均(0.0629±0.0055)s,平均QRS间期(0.0315±0.0034)s,平均Q-T间期(0.1284±0.0160)s,校正Q-T间期平均(0.2678±0.0251)s,P波波幅平均(0.1075±0.0553)mV。④各指标雌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养肝利胆颗粒对胆囊胆固醇结石豚鼠胰岛素抵抗的调节作用。方法:选用80只豚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共4组。用高脂高胆固醇饲养法建立胆囊胆固醇结石豚鼠模型。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中药治疗组灌服养肝利胆颗粒,西药组灌服熊去氧胆酸。造模第49天每组各取8只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实验,于实验期间测定葡萄糖输注率。实验结束处死豚鼠取材,观察胆结石成石率。结果:经胆结石红外光谱定性分析,豚鼠胆囊结石均为胆固醇结石。模型组成石率为83.25%。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实验中模型组豚鼠葡萄糖输注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养肝利胆组与熊去氧胆酸组葡萄糖输注率明显升高,且养肝利胆组升高更为明显。结论:养肝利胆颗粒可以明显升高葡萄糖输注率,改善胆囊胆固醇结石豚鼠的胰岛素抵抗程度。  相似文献   

14.
光动力疗法治疗豚鼠寻常型银屑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模型的疗效,探讨ALA-PDT治疗寻常型银屑病
的可行性。方法5%心得安搽剂外涂豚鼠耳背部皮肤建立寻常型银屑病模型。20%ALA溶液局部封包模型皮损4 h后,
635 nm半导体激光照射患处,能量密度12 J/cm2。分设模型对照组、单纯ALA组、单纯照光组、一次ALA-PDT治疗组和
二次ALA-PDT治疗组5个组别,于治疗后第7、14、21及28天进行外观与组织活检观察。结果在肉眼观察、表皮厚度和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三项指标观察中,ALA-PDT 均能明显改善寻常型银屑病模型的病变,二次治疗组疗效优于
一次治疗组。结论ALA-PDT 疗法能治愈以表皮过度增殖为特征的豚鼠耳背部寻常型银屑病模型皮损,增加治疗次数疗
效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平喘宁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卵蛋白法诱导豚鼠哮喘模型,诱导哮喘同时用平喘宁对模型豚鼠进行预防,实验结束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豚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 larlavage fluid,BALF)中粒一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e 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factor,PAF)含量。结果:平喘宁能显著降低BALF中GM—CSF、血清PAF含量。结论:平喘宁可通过降低BALF中GM—CSF、血清PAF含量而发挥治疗哮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治则的中药清胆胶囊和养肝利胆颗粒对豚鼠胆色素结石形成过程中炎症环节的影响。方法:应用雄性豚鼠建立胆色素结石模型,分别观察清胆胶囊和养肝利胆颗粒对该模型成石率、胆囊容积、胆汁中黏蛋白浓度及C反应蛋白(CRP)浓度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清胆胶囊组与养肝利胆颗粒组成石率均显著降低(P〈0.01),胆囊容积明显减小(P〈0.05);胆汁中黏蛋白及CRP浓度明显降低(P〈0.05),两种中药制剂对黏蛋白及CRP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清胆胶囊与养肝利胆颗粒对胆色素结石有良好的防治作用,而且二者在干预胆色素结石病炎症反应环节上的作用效果和机制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以豚鼠透镜诱导性近视模型,研究HGF及其受体c-Met与近视形成的关系。方法:选用健康1周龄雄性花色豚鼠90只,30只豚鼠的双眼不作任何处理,共60眼为对照组; 60只豚鼠的右眼,眼前配戴-10.0D透镜,共60眼为实验组。6周后,检测豚鼠屈光状态及眼轴长度,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巩膜中HGF、c-Met及MMP-2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形成了明显近视。②实验组巩膜中HGF和MMP-2 的mRNA及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 (P<0.05),磷酸化c-Met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③实验组巩膜中,HGF、磷酸化c-Met及MMP-2三者的蛋白表达两两相关。 结论: HGF/c-Met可能通过上调MMP-2的表达参与豚鼠透镜诱导性近视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止痛带"对动物皮肤的毒性作用。方法:新西兰兔12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进行皮肤急性毒性实验;新西兰兔4只,雌雄各半,进行皮肤刺激性实验;健康豚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即A组:"止痛带"组;豚鼠经皮肤多次给药致敏后激发,观察其过敏反应。并与B组:阳性对照组、C组:赋形剂组相对照进行皮肤过敏实验。结果:"止痛带"对新西兰兔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均未引起急性毒性反应和刺激反应;对豚鼠完整皮肤无致敏作用。结论:"止痛带"用于临床安全、无毒。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哮喘豚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和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的变化及滨蒿内酯(Sco)对其的影响。方法:建立卵蛋白致敏的哮喘豚鼠模型。MTT比色分析法测定光密度值,比较不同浓度Sco对淋巴细胞增殖、植物血凝素(PHA)诱导的T淋巴细胞转化以及脾细胞分泌IL-2活性的影响。结果:Seo剂量依赖地对哮喘豚鼠淋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Seo能够抑制PHA诱导的哮喘朦鼠T淋巴细胞转化;哮喘豚鼠IL-2生成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Seo也可抑制哮喘豚鼠IL-2的活性。结论:Seo在体外抑制哮喘豚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和脾淋巴细胞产生IL-2的水平,可能是其治疗哮喘的免疫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养肝利胆颗粒对胆囊胆固醇结石豚鼠胰岛素敏感指数的影响,探讨养肝柔肝法防治胆石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80只豚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养肝利胆组和熊去氧胆酸组。建立豚鼠胆囊胆固醇结石动物模型,并予相应的药物干预。各组动物均于第7周末取材,测定胆结石成石率及空腹血糖(FPG)、血胰岛素(FINS)、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FFA),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模型组成石率为83.25%,其成石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熊去氧胆酸组和养肝利胆组的FPG及FINS水平相对于模型组均有所降低,ISI明显提高(P〈0.01);养肝利胆组的FPG、FINS均低于熊去氧胆酸组,而ISI高于熊去氧胆酸组(P〈0.05)。熊去氧胆酸组和养肝利胆组的TG、TC、FFA相对于模型组而言均降低,但TG、TC熊去氧胆酸组和模型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养肝利胆组与模型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养肝利胆组明显均低于熊去氧胆酸组(P〈0.05);FFA两药物组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但两者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养肝利胆颗粒能显著降低豚鼠胆固醇结石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TG、TC、FFA,改善胆固醇结石豚鼠胰岛素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