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彩梅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12):1241-1242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治疗颈椎间盘退行性疾患的一项新的手术方法,该方法避免了过去颈椎前路椎体融合内固定术后,颈椎僵直活动度差,其邻近节段的椎间盘负荷加大、加速退变的缺点[1]。本院自2009年至2011年共完成6例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均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近年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的用于治疗颈椎疾病的手术方式,相对于传统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而言,它能够较好地解决减压与保留颈椎运动节段的矛盾,从而避免临近节段的退变加速^[1]。本院脊柱外科采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近年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的用于治疗颈椎疾病的手术方式,相对于传统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而言,它能够较好地解决减压与保留颈椎运动节段的矛盾,从而避免临近节段的退变加速[1].本院脊柱外科采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治疗颈椎间盘退行性疾患的一项新的手术方法,该方法改变了过去颈椎前路椎体融合内固定术后,颈椎僵直活动度差,其邻近节段的椎间盘负荷加大、加速退变的缺点[1]。采用Bryan人工椎间盘假体(由外壳和聚氨酯髓核组成,上下终板接触面有钛微孔喷涂层构成)取代原有颈椎间盘,与传统的颈椎前路固定方法比较具有康复快,颈椎支具佩戴时间短,术后没有颈椎活动受限的优点。我院于2003年12月采用该方法行1~3节段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患者65例,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计65例,其中男54例…  相似文献   

5.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患者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在前路椎间盘切除后通过在椎间隙植入1个可以活动的装置代替原来的椎间盘,以实现保留病变节段颈椎运动功能,减少相邻节段出现继发性退变的目的,而且不用取骨,避免了由于植骨融合取骨导致的疼痛、感染,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生活,是一种全新有效的治疗颈椎病的方式。我科2004年11月-2005年7月共实施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19例(25个节段),围手术期给予康复护理,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多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短期疗效,观察术后颈椎活动度及临床功能的变化,为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外科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因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CS)行显微镜下多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其中使用颈椎动态稳定器DCI 2例,使用Prestige-LP人工椎间盘3例。患者术前与术后6月均行颈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射线片、颈椎MRI检查,测量脊髓功能评分(JOA)和置换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显微镜下微创手术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术后6月颈椎运动范围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显微镜下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多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基本保留了颈椎的稳定性,具有良好的活动度,短期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任奕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8):1925-1925
随着人工间盘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颈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在进行前路减压后,可以进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以改善病变椎间隙的活动度,减轻临近椎间盘的负荷,颈椎前路手术已经成为临床治疗颈椎疾患的最基本的术式之一,术后效果较好,患者恢复快.但手术日仍存在风险,规避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8.
传统手术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是将椎间盘切除后取自体髂骨或人工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手术后由于病变节段的椎体融合,活动度差,其邻近上下节段的椎间盘的负荷增大,加速退变。随着人工椎间盘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颈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在进行前路减压后,可以进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以改善病变椎间隙的活动度,减轻邻近椎间盘的负荷。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人工椎间盘置换对颈椎临近节段活动度及椎间盘内压力的影响。方法应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20例,于术中椎间盘置换前后分别测量临近节段椎间盘内压力,并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半年分别摄颈椎动力位x线片,观察上下临近节段的活动度。结果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颈椎临近节段椎间盘内压力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上下临近关节活动度未显著增加(P〉0.05)。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在治疗颈椎病的同时保留正常的椎间运动而不影响邻近节段,从而防止邻近节段继发性退变。  相似文献   

10.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3例围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椎间盘突出合并脊髓病或神经根病的常规治疗方法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但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继发性退变引起新的症状已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美国脊柱外科医生成功研制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实现了保留颈椎的运动节段、减少出现相邻节段继发性退变的目的。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最早由Goffin在2002年报告,2003年12月引入我国。我科于2004年2月始成功地为3例颈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现将围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颈椎退变性椎间盘病以C3~C7间的单节段病变为多见,包括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以往采用颈椎间盘切除与椎间盘植骨融合术,但术后颈部要制动2个月,有时可形成假关节,而且扰乱了正常的力学传导,增加了相应节段应力,加速相邻节段椎间盘的退变[1].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国外开展了颈椎人工椎间盘的研制与应用,开展了人工椎间盘髓核置换术的新术式.Bryan人工椎间盘假体采用钛合金外壳和聚氨酯髓核构成,既达到椎间盘切除减压和融合的效果,又防止相邻节段的椎间盘退变,利于骨长人,还可保持颈椎的生理活动范围,更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的要求.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本院为23例颈椎病患者实施了Bryan人工椎间盘假体前路置换术,手术均获成功.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背景:单节段颈椎病的融合治疗可导致邻近节段运动范围异常加大及退行性表现等并发症。近年来许学者开始探索用非融合技术来替代传统融合治疗。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作为一种新型的前路非融合方案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不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还能使颈椎椎体接近生理性稳定、延缓相邻节段退变以及减少并发症发生。
  目的:比较单节段颈人工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修复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了59例影像学显示颈椎单节段椎间盘退变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并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符合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因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组(置换组)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组(融合组),其中置换组32例,融合组27例。治疗后5 d及治疗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测量脊髓功能JOA评分以及颈痛、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观察置换节段的活动度及对相邻节段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后各时间段的JOA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减少(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组治疗后置换节段活动度为(11.6±3.0)°,与治疗前(8.8±2.7)°。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融合组治疗后3个月融合基本上无明显活动。随访时置换组相邻节段活动度小于融合组(P <0.05);置换组治疗前后相邻节段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而融合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活动度明显增大。提示与前路减压融合比较,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恢复神经功能,还能保持颈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和稳定性,且对手术临近节段活动度无明显影响,可有效的维持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13.
背景:国内外尚未见运用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后对邻近节段(包括邻近一个及两个节段)椎间孔形态改变的研究.目的:分析椎间盘完整、椎间盘切除、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前路颈椎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后,成人尸体颈椎标本分别在左右侧弯载荷下C5/6椎间孔孔径和面积的变化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对比观察,生物力学测定实验,于2006-01102在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取新鲜人体厂1体颈椎标本10具,节段包括C3~T1,剔除肌肉组织保留椎间盘、韧带和关节囊结构的完整.方法:在实验机上分别测量C5/6椎间盘完整、椎间盘髓核摘除、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前路钢板植骨内固定4种状态下以0.25,0.5,0.75,1.00,1.25,1.5 N·m的分级载荷加载十标本在侧弯状态时C5/6椎间孔孔径和面积的变化情况.主要观察指标:C5/6椎间孔孔径与面积.结果:侧弯各级加载时,椎间盘完整组、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和前路钢板植骨内固定组的cs,6椎问孔上下径、上前后径、下前后径和面积高于椎间盘髓核摘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组高于前路钢板植骨内固定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颈椎间盘髓核摘除后CUb椎间孔有效空问明显减少,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较前路钢板植骨内固定更有助于椎间孔孔径和面移{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越 《山西护理杂志》2009,(11):2875-2876
颈椎病是一种中老年常见的疾病,该病可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病情严重者可导致四肢瘫痪。颈椎退变性椎间盘病以单节段病变多见,包括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以往传统的手术方法是进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与椎间盘植骨融合术。但随着新材料的研制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技术也逐渐被专家引导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此项技术在维持病变节段椎间盘活动度的同时,可避免邻近节段的正常压力,  相似文献   

15.
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已被广泛应用,但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加快相邻节段的继发性退变及由此引起的症状已越来越受到重视[1].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代替原来的椎间盘并行使其功能,以达到缓解颈椎病症状、体征,保持颈椎稳定和节段活动,减缓相邻节段继发性退变的目的[2].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颈椎运动范围及临近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以计算机检索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CNKI:2005/2009)关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临床随访、对照实验,检索词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生物力学".检索后对每项研究的资料结果进行提取、分析.结果:共有21项实验469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分析结果显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脊髓功能JOA评分较置换前明显升高.置换节段稳定并部分恢复了颈椎正常的活动范围.而且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相比,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未增加临近节段的关节活动范围和应力负荷,阻止或降低了临近节段的退变及颈椎活动范围减小的发生率,随访时影像学均未见假体移位、脱落、下沉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使颈椎运动范围得到一定保持,颈椎稳定性好,置换后对邻近节段影响较小,阻止了相邻节段的退变加速,是颈椎病治疗方面一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治疗方法.但Fh于其临床应用时间短,其潜在的异位骨化、假体下沉、脱出等问题题仍有待于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CM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围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2011年12月-2013年2月20例患者行PCM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其中三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2例,双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1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置换术10例,双节段或三节段Hybrid手术7例,即联合应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前路椎间融合术.对所有患者进行有效的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总结PCM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护理要点并分析讨论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结果:于术后24h下床活动18例,术后出现不适2例,经对症处理,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PCM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特别是多节段置换和多节段Hybrid组的围术期护理非常重要,并发症风险高,密切、及时、有效的护理有利于患者的功能重建和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8.
石锐  刘浩  丁琛  胡韬  李涛  龚全  宋跃明  洪瑛 《华西医学》2011,(6):885-889
目的 评价Bryan人工椎间盘单节段置换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1月-2008年4月,21例颈椎间盘退变突出并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接受Bryan人工颈椎间盘单节段置换术.患者术前、术后1、6、12、18、24个月时使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le index,NDI)、症状程度...  相似文献   

19.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近年来临床推广并可供选择的治疗颈椎病的方法之一。与传统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相比,它可保留颈椎前方减压融合以后的节段运动功能,同时提供颈椎所需要的稳定性,防止和延缓邻近节段的退变。我科2004年10月-2007年10月,共完成30例33个节段的人工颈间盘置换,现将临床资料及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背景:近年来,以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为代表的非融合技术不断改进,在重建受累节段间盘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使得术区节段颈椎结构显著接近天然生理系统所要求的动静态负荷应力分布,在保护退变节段椎间小关节及邻近节段颈椎结构功能及维持颈椎动态稳定性方面作用显著,表现出较节段融合技术明显的方法学优势。 目的:评价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与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间盘退变性脊髓或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43例单节段退变的脊髓或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加椎间植骨融合组(融合组)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治疗前后通过X射线影像学检查观察颈椎整体及目标间隙上下邻近椎间活动度的变化;随访期间应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进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评估。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术后整体颈椎及邻近关节活动度较融合组有所改善;术后各组患者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较融合组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除颈痛目测类比评分两组间有差异外,其余神经功能两组恢复情况相同。随访期间未见假体下沉、偏移及异位骨化现象。提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能有效保持颈椎节段活动度,并对邻近节段间盘退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中期随访可取得与融合手术相当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非融合技术在单节段颈椎病的中短期疗效优于融合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