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天津市双口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沥液主要污染物CODCr、BOD5、NH3-N进行连续5a的检测,分析了主要污染物随垃圾填埋场使用时间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南宁市城南填埋场渗沥液历年实测水量水质的研究,系统分析其区域性特征,并与广西区内及国内类似工程的渗沥液进行对比分析可知:渗沥液产生量计算时渗透系数宜取技术规范中的较大值,结果与实测值最为接近;渗沥液主要水质指标CODCr、BOD5、NH3-N等季节性波动较小,比区外同期渗沥液水质浓度均相对偏低。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南宁市填埋场渗沥液处理升级改造工程的设计进水水量和水质。  相似文献   

3.
利用AMT技术分别对垃圾渗沥液原液、污水厂进水、污水厂出水进行了试验研究,其CODCr和BOD5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9、8%、99.5%,98.7%、99.5%,98.6%和96.7%;对NH3-N、TN和TP也有良好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活垃圾/深度脱水污泥夹心式共填埋的工程实践,考察了该技术对填埋渗沥液水质特性的影响。以化学需氧量(CODCr)、生化需氧量(BOD5)、可生化性(B/C)、氨氮(NH3-N)、总磷(TP)和p H为评价指标,对共填埋作业阶段、封场阶段填埋库区的渗沥液进行采样监测。结果显示:生活垃圾/深度脱水污泥夹心式共填埋可有效降解有机物,封场稳定后渗沥液CODCr水平在3 000 mg/L以下,去除率达95.5%;渗沥液可生化性较好,监测后期B/C维持在0.3以上;监测后期NH3-N和TP浓度分别为1 700 mg/L和28 mg/L,较生活垃圾和污泥单独填埋渗沥液低;共填埋渗沥液p H水平呈中性,利于后续生物处理。  相似文献   

5.
根据北京阿苏卫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沥液处理中UASBF主要设计,阐述了UASBF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工艺原理、工艺流程、主要设计参数、设计特点及运行效果。实践证明:该工艺运行稳定,对CODCr的去除效果很好,但对NH3-N基本没有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某垃圾填埋场渗沥液经二级处理后出水中的CODCr、NH3-N、SS和色度等主要污染物质不能达标排放,在实验室中采用UBAF(升流式曝气生物滤池)小试装置对该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结果表明:在进水流速为150cm/s的条件下,出水中CODCr、 NH3-N、SS和色度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70%、85%、87%和80%以上,出水水质最终可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沥液浓缩液表层滴管技术的效果,采用现场试验的方法,对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生化+MBR+反渗透膜处理工艺产生的渗沥液的回灌量情况的变化、回灌后对库区内渗沥液水质COD、BOD、氨氮等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渗沥液浓缩液回灌实施期间,各月间回灌量差异明显;不同月份回灌液因降雨量不同而差异较大。但从试验来看,无论回灌液水质如何,库区产生的渗沥液水质COD、BOD和氨氮并未出现较大波动。试验证明,实施渗沥液浓缩液回灌是中小型垃圾卫生填埋场消纳渗沥液浓缩液的有效手段,填埋场可结合场区自身现状实施表层滴管技术处理渗沥液浓缩液。  相似文献   

8.
系统介绍了北京阿苏卫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沥液改扩建工程中MBR主要设计内容,阐述了硝化反硝化和MBR工艺在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中的应用,经过3个多月的调试,该工艺运行稳定,对CODcr和NH3-N的去除效果良好,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
针对城市垃圾渗沥液浓缩液难生化、总氮高的特点,在某工程案例中采用紫外催化湿式氧化+EM菌生化脱氮的工艺处理膜浓缩液。运行结果表明:紫外湿式催化氧化技术在反应体系中引入紫外光、氧化剂和催化剂,利用其极强的协同催化氧化作用能有效降解垃圾渗沥液膜浓缩液中各种有机污染物;采用EM菌高效脱氮菌进行后续的硝化反硝化,EM菌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对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好。经过2种组合工艺处理后COD、BOD5、NH3-N、SS等各项指标均能达到GB 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表3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某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站设计规模为850 m3/d,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采用UBF-两级A/O-外置超滤-纳滤-反渗透处理工艺,浓缩液处理采用高压反渗透-蒸发工艺,介绍了渗沥液处理及浓缩液蒸发系统工艺流程、主要处理构筑物和设备设计参数。该项目通过3个月的实际运行数据分析,出水水质达到DB 11/307—2013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排入地表水体B排放标准,经济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根据吉林市垃圾渗沥液的特点和处理现状,新建了南三道垃圾渗沥液处理场,采用中温厌氧+MBR膜处理+RO反渗透工艺处理渗沥液,经过稳定试运行后,该系统出水水质达到GB 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中表2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杭州市第二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工程采用生化和物化相结合的工艺处理垃圾渗沥液,渗沥液CODcr和BOD5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0%和90%以上,出水水质达到了GB 16889-1997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的三级标准,处理量达到了1 100t/d,每吨污水处理成本控制在10.6元之内.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我国南方某填埋场封场后垃圾的含水率、有机物含量以及渗沥液中污染物浓度等.结果表明,在封场良好的填埋场内垃圾的平均含水率降到30%以下,有机物平均含量降到9.62%;渗沥液中污染物浓度在封场后迅速下降,8a后,COD低于100 mg/L,BOD5低于25 mg/L,氨氮低于65 mg/L.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广西百色市垃圾卫生填埋场的UASB 一体式MBR 活性炭过滤的渗沥液处理工艺,阐述了UASB和MBR的设计参数及特点,并对渗沥液处理站的运行情况和技术经济参数进行了说明.该工艺出水水质达到了GB16889-1997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的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15.
海滨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对地下水系统的污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场地处海滨,其地下水系统受到垃圾渗沥液和海水的双重影响。为评价由渗沥液所导致的地下水污染,提出了新的评价对照值产生方法,以屏蔽海水的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填埋场地下水系统明显受到垃圾渗沥液污染,主要污染成分是NH3-N、CODMa、重金属Pb和Cd;不同污染成分在地下水系统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渗沥液对地下水的总体污染程度正在加重。  相似文献   

16.
矿化垃圾生物反应床处理渗滤液的示范工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场三级矿化垃圾生物反应床处理渗滤液示范工程2 a来的运行情况,在短周期、多次喷灌配水的间歇运行方式下,对渗滤液处理效果好、水质适应性强.在50 t/d的配水量下,三级出水的NH3-N、TSS、BOD5、TP、色度、嗅味、重金属含量等污染指标均低于渗滤液二级排放标准,COD值在1 a 20%的时间里满足二级排放标准,75%的时间里排放浓度低于650 mg/L,全年可满足三级纳管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镇江内江水体常规水质因子与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多样性关联度.方法 于2008年8月,在镇江内江进行浮游生物采样,分析浮游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多样性指数,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浮游生物数量与同一采样点水质因子的关联度.结果 镇江内江水生生态系统现状较好,基本为清洁至轻污染状态,各水质因子与浮游动植物关联度大小的排列顺序为:DO>COD>TN>TP>NH3-N>BOD,其中,DO、COD和TN是影响内江浮游植物密度的关键因子,而TP、NH3-N、BOD对内江浮游植物密度的影响较小.结论 镇江内江浮游动植物多样性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18.
采用MVC技术处理垃圾中转站新鲜渗沥液,清水产生率达到90%以上,出水的SS低于检测限,CODCr为158~784 mg/L,TOC为14~200 mg/L,NH3-N为2.20~3.10 mg/L,TN为4~133 mg/L,TP为0.01~0.67 mg/L,去除率依次为99.9%、95.39%~99.15%、96.18%~99.83%、76.35%~82.56%、91.41%~99.52%和91.2%~99.9%,该技术对污染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比膜处理技术有更好的工程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9.
以膜生物反应器(MBR)的出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阿苏卫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沥液改扩建工程中纳滤设备的运行情况。结果表明:在初期调试阶段,纳滤膜对CODCr的去除率高达80%,对NH3-N的去除效果不明显;在稳定运行阶段,纳滤膜对CODCr的去除率约为60%,对NH3-N的去除率约为40%。此外,浓差极化现象造成纳滤系统的膜通量下降及透盐率上升。初步分析纳滤设备在稳定运行阶段的成本,并讨论了与原有反渗透处理工艺联合使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垃圾压缩转运站压滤液污染及处理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广州市有代表性的功能区的垃圾压缩转运站的压滤液进行抽样监测,分析了压滤液中悬浮物(SS)、化学耗氧量(CODCr)、生物耗氧量(BOD5)、氨氮(NH3-N)和动植物油酯浓度,以及影响这些污染物的因素和垃圾压滤液污染现状.并据此探讨了垃圾压滤液的处理技术和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