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已故名老中医王聘贤先生,用仲景方富于经验,尤善以小结胸病之主方小陷胸汤化裁,治疗痰热结胸诸证,屡获疗效。笔者宗王师之教,受益颇多,爰就个人体会,不揣拙陋,阐述己见。一、小陷胸汤与小结胸病证治探析小陷胸汤,乃仲景治疗小结胸病之主方。方中黄连苦寒,苦能开结,寒以泄热;半夏辛燥,辛以散之,燥可化痰;蒌实甘寒滑润,一助黄连以泄热,二助半夏以化痰。全方药仅三味,苦辛开降,寒温合用,燥润滑利,兼而有之,具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再就结胸病的证治而论,宋本《伤寒论》138条云:“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其病因病机乃系太阳病,本当汗解,而误用下法,邪热内陷,与痰饮互结于胸  相似文献   

2.
顾雨芳  傅强 《环球中医药》2010,3(2):136-137
1小陷胸汤证治概要小陷胸汤一方,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太阳病篇》第138条原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本方由黄连、半夏及栝楼实组成,其中黄连苦寒,清泄心下之热结;半夏辛温,化痰涤饮,消痞散结;瓜蒌实甘寒滑润,既能助黄连清热泻火,又能助半夏化痰开结,还能润便导下。三药合用则具辛开苦降,清热涤痰开结之功。  相似文献   

3.
小陷胸汤是《伤寒论》112方之一,出自原文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主治病机为痰热互结于心下,方中黄连清泄心下之热结,半夏化痰消痞散结,瓜蒌既助黄连清热,又助半夏涤痰理气散结,共同针对痰热之邪,方简而力雄。近年来.有关小陷胸汤的临床研究层出不穷,本文旨在针对小陷胸汤公开发表的临床研究类文献进行系统评价,  相似文献   

4.
小陷胸汤出自《伤寒论》原文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主治痰热互结于心下。方中黄连清泄心下之热结,半夏化痰消痞散结,瓜蒌既助黄连清热,又助半夏涤痰理气散结,共同针对痰热之邪,方简而力雄。笔者对已公开发表的小陷胸汤临床研究类论文进  相似文献   

5.
小陷胸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本方原治伤寒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痰浊结于心下的小结胸证。吾师用该经方加减治疗辨证属痰热互结的多种疾病,收效满意,现举验案2则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已故名老中医王振宁先生,用仲景方富于经验,尤善以小结胸病之主方小陷胸汤化栽,治疗痰热结胸诸证,屡获疗效。笔者宗王师之教,受益颇多,爰就个人体会,不揣拙陋,阐述己见。1小陷胸汤与小结胸病证治探析小陷胸汤,乃仲景治疗小结胸病之主方。方中黄连苦寒,苦能开结,寒以泄热;半夏辛燥,辛以散之,燥可化痰;蒌实干寒润滑,一助黄连以泄热,二助半夏以化痰。全方药仅3味,苦辛开  相似文献   

7.
经方小陷胸汤出自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由瓜蒌、黄连、半夏三味药物组成,具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效,此方为痰热互结心下,按之则痛的小结胸病而设。现将笔者运用本方治疗内科杂病的点滴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张明德主任医师行医三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笔者跟师多年,颇有心得。如张主任将古方小陷胸汤化裁应用于临床,效果颇佳。 小陷胸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一书,原方由黄连、制半夏、全瓜蒌三药组成。方中黄连苦寒涤热开结,治郁热在中,心下痞满;半夏辛温化痰,消胸膈痞满;全瓜蒌甘寒通降,清消痰结,且利大肠,以使痰热下行,诸药合用,具有泄热豁痰,宽胸开结之功。本方原治伤寒表证误下,邪热内陷,痰热结于心下的小结  相似文献   

9.
小陷胸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第138条,原文曰:“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该方用药仅黄连、半夏、瓜蒌3味,但配伍精当,充分体现了辛开苦降之法度,主要用于痰热互结于心下之小结胸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对于老年病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医学界普遍重视,而痰热互结又是常见老年病中非常重要的致病因素,故笔者在临床中喜欢用小陷胸汤加味治疗多种常见老年病,现举验案4则如下,以期与同仁共勉.  相似文献   

10.
徐炳然  王晓燕 《河南中医》2011,31(7):700-703
小陷胸汤主治小结胸证,小结胸证的主要病机为痰热互结于心下。经过现代医家临床发挥,小陷胸汤已被用于治疗呼吸、循环、消化、代谢、泌尿及免疫等系统多种疾病。考证近15a来临床用药剂量可见,目前用药剂量明显小于经方剂量。  相似文献   

11.
正小陷胸汤出自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第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心下包括胸、胸胁、胃脘及肺心等部位,小陷胸汤由黄连、半夏、栝楼实三味药组成,治疗痰热互结于心下所致的太阳病小结胸证。方简效精,临证运用广泛,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笔者查阅了近3年来小陷胸汤临床应用方面的相关文献,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小陷胸汤出自《伤寒论》,历来被认为是治疗痰热互结于心下的主方。心下包括胸、胸胁、胃脘部位,相当于现今肺、胃、心病范畴。路志正教授抓住痰热互结的病机及清热化痰散结的功效,将其灵活运用于治疗代谢综合征、胃病、心悸、眩晕等病证中,取得满意的疗效,本文将路老临床运用小陷胸汤的经验予以总结,希冀有飧于读者。  相似文献   

13.
张玲燕 《山西中医》2011,27(5):8-8,10
小陷胸汤乃张仲景《伤寒论》方,原文为"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其组成仅栝楼实、黄连、半夏3味药,用以治疗失治误治后痰热互结于心下之小结胸证。吾师路广晁从事临床3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应用小陷胸汤加减治疗多种疾病均有效验,现举隅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4.
1小陷胸汤小陷胸汤方(黄连6克、半夏9克、打碎先煎半小时、全瓜蒌30克),见《伤寒论》太阳病篇138条。小陷胸汤,原文颇简略:“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心下,言其病位;浮滑脉主痰热,言其性质。按之痛,则痰热结滞,陷于胸脘,气机不得升降宣通之故。考《伤寒论》、《金匮》二书中,均无“痰”字,《内经》亦然,然则仲景时代,岂无痰热之病乎?有之,此方即典型的痰热方。半夏,痰饮之常用药,体滑性降,而不免于辛温,合黄连、瓜蒌,则辛以开结,寒以泄热,能通能降,药虽寥寥三味,郄至精至当,后世方几无与匹敌者也。小陷胸汤证多见于慢性支气管…  相似文献   

15.
小陷胸汤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士章 《新中医》2005,37(5):82-82
小陷胸汤出自《伤寒论》,由黄连、法半夏、瓜蒌仁组成。具有清热涤痰,宽胸开结之功效。原用治伤寒表证误下,邪热内陷,痰热结于心下之小结胸病,主症为胸脘痞满,按之则痛。笔者临证,每遇痰热互结者,则用小陷胸汤治之,亦多收良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太阳病篇》云:“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药用“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楼实大者一枚”。方中黄连清泄心下热结,半夏化痰消痞散结,栝楼(瓜蒌)既助黄连清热,又助半夏化痰散结,三药同用消散互结于心下之痰热,全方药简力专,传用至今。然时至今日,小陷胸汤所主痰热之病位早已超越“心下”,被广泛应用于消化、循环、呼吸、代谢及泌尿等多系统疾病的治疗[1]。  相似文献   

17.
《新中医》1983,(12)
伤寒部分第五节太阳变证(续)(2)小结胸证:即小陷胸汤证。其病机为邪热与痰相搏结,又称痰热结胸。其性质属热属实。主要表现为心下硬满,按之疼痛,脉浮滑。由于邪浅热轻,故其证仅心下硬满,按之疼痛,不按则不痛,其脉浮滑为痰热之候。本证与大结胸证虽然性质相同,但有轻重之别,大结胸病位范围可较大;小结胸病局限于心下。大结胸硬满疼痛拒按;小结胸硬满按之则疼。  相似文献   

18.
(2) 小结胸证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42) 本条主要阐述小结胸证治。“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明确指出本病病位在胃脘部,其发病范围比较局限,仅表现胃脘部硬满。按之则痛,不按不痛,说明邪浅热轻。这同大结胸证的发病范围较广,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是明显的对照。脉见浮滑,浮指有力的脉象,滑为痰热。脉证合参,小结胸证主要为痰热互结,治用清热涤痰开结之法,方用小陷胸汤。病因;素有痰饮,内陷之邪热与痰饮相结于  相似文献   

19.
小陷胸汤是《伤寒论》太阳病篇治疗小结胸病的一首方子,原文为:“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小结胸是与大结胸相对而言,部位仅在心下,而不是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的大结胸,亦非心下按之石硬而痛的大结胸,因此小结胸病的特点是:部位仅在心下,按之则痛,不按则不痛,按之并不石硬,脉象浮滑。脉浮为在上,滑则主痰。浮滑又主热盛,如《伤寒论》白虎汤证的脉浮滑,是表里俱热的表现可知;滑亦主热,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有:“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以浮脉主风,风  相似文献   

20.
小陷胸汤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陷胸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篇,临床可用于治疗痰热互结的结胸证,亦可用于胃脘痞满、胸闷、两胁胀痛、梅核气、腹胀等属于痰热互结于心下胃脘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