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阐述患限局性脉络膜血管瘤的3只眼用光动力治疗后的临床所见。患者和方法:在第三级转诊中心,患限局性、位于后部脉络膜血管瘤(厚2.4及2.9mm),邻近视神经上缘并伴扩展至黄斑的感觉视网膜浆液性脱离的2例患者,用Zeiss二极管激光(692nm)及光敏染料verte-porfin做光动力治疗。患限局性中心凹下血管瘤(厚3.9mm)和严重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的第3例患者,同时进行治疗。用超声和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法研究肿瘤。随访时用Goldmann视野计做视野检查。结果:光动力治疗后,浆液性视网膜脱离消除,所有3只眼的脉络膜血管瘤在2—5个月内退化至未能检出的厚度。每一病例的视力分别从20/50改善至20/20、从20/150改善至20/20、从.3/200改善至20/200。2只眼治疗2次。在从11—16月随访时肿瘤无复发。用Goldmann视野计检查未显示神经纤维束视野损害。结论:光动力治疗似乎在限局性脉络膜血管瘤治疗中有效。光动力治疗后,3只眼中用超声检查法未再发现脉络膜血管瘤,并且伴随的浆液性脱离消除,中央视力改善,未发现神经纤维束损害。  相似文献   

2.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限局性脉络膜血管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ang CF  Dong FT  Chen YX  Li ZQ  Jia Y  Du H  Han BL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10):882-886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限局性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经眼底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为限局性脉络膜血管瘤的患者10例(10只眼),年龄16—48岁,平均34岁。采用经瞳孔温热疗法,以810红外激光对病变区连续照射1~5个光斑,光斑直径3.0mm,将肿物完全覆盖。激光功率为800~1200mw,照射时间60s,或延长10~20s。术后1—3个月随诊。视病情需要可重复治疗1~3次。患者随访期3~36个月,平均14个月。其中4例患者为首次治疗;6例曾接受绿激光(氪和氩)光凝治疗。结果末诊时,有1例脉络膜血管瘤患者病变正位于黄斑中心区,视网膜下尚有积液,眼底有透红光区,需继续治疗,余9例视网膜下积液完全消退,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检查,肿瘤区无强荧光出现,视力增进;经过半年至2年随诊,患者病情稳定。未发生术后并发症或后遗症。结论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限局性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效果肯定。无论单独作为首选治疗或用于补充以前光凝治疗的不足,均可获得良好效果。(中华眼科杂志,2005,41:882-886)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B超及OCT检查确诊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21例21只眼,伴有不同程度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和黄斑水肿.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HM/眼前~0.8,B超检查瘤体最大直径6.7~15.6mm(平均8.9mm).光敏剂为维替泊芬,激光波长689nm,功率密度600mW/cm2,曝光时间166s.结果 所有患者经1~2次(平均1.3)光动力治疗,光斑直径4200~7500μm,1~5个光斑(平均1.5个).随访6~7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提高者7只眼(33.3%),视力稳定者14只眼(66.7%),无视力明显下降病例.B超检查显示瘤体变小甚至萎缩,FFA、OCT显示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及黄斑水肿吸收.结论 光动力疗法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安全有效,可使瘤体萎缩,视网膜内积液及视网膜下液吸收,保存或提高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4.
孙心铨  王燕琪 《中华眼科杂志》1993,29(5):263-265,T017
报告氩绿激光治疗8例伴有浆液性黄斑视网膜脱离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激光光凝治疗后的血管瘤瘤体大部分或基本消失,脱离的视网膜复位,除黄斑中心凹部位血管瘤者外,患者视力明显提高。随访期内未见肿物复发。激光参数:光斑大小300μm~400μm,暴交时间0.2~1.0s,输出功率0.3~0.5W。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采用PDT连续治疗的14例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患者均经过临床常规眼科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以及B型超声等检查确诊。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0.01~0.8;B型超声检查肿瘤直径为7.2~9.8 mm,最大直径平均为(8.4±0.8)mm,厚度为1.7~4.9 mm,最大厚度平均为(3.5±0.9)mm。8例患者同时合并有视网膜脱离,其高度为0.5~4.0 mm,1例伴有视网膜囊肿。PDT治疗时静脉注射维替泊芬,剂量为6 m g/m2,10 m in内注射完毕。5 m in后应用689 nm波长激光进行照射,激光参数为50~75 J/cm2,时间83~125 s,1~4个光斑。治疗后随访时间为3~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9.1个月。结果最后随访时视力为0.04~1.0。其中,8例视力提高2行以上,6例视力稳定(变化不超过2行)。B型超声检查,4例患者肿瘤难以测出;其他10例患者肿瘤直径0~8.0 mm,最大直径平均为(5.0±3.4)mm,肿瘤厚度为0~3.5 mm,最大厚度平均为(1.6±1.3)mm。7例患者视网膜脱离消失,1例视网膜仍脱离1 mm但视网膜囊肿消失。结论PDT治疗可使脉络膜血管瘤肿瘤萎缩,视网膜下液消失,视网膜复位,达到提高或保存视力的目的;是治疗包括位于黄斑部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Xiong Y  Zhang F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2):1085-1088
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5例,均经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彩色超声多普勒(CDI)检查确诊。其中4例伴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和黄斑水肿。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为0.02-0.8,CDI检查瘤体最大厚度为2.8-5.4mm,最大直径6.5-12.5mm。经PDT治疗后,患者随访时间为13-56周。结果所有患者均经1次PDT治疗后,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完全吸收,视力均稳定和提高。最终随访,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为0.2-0.9。结论PD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特别是位于黄斑部的脉络膜血管瘤的效果好且安全,可使瘤体萎缩并保存或提高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用氪红激光大光斑,低能量,长时间照射眼底视网膜下新生血管(SRNV)及脉络膜血管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用经临床眼底检查,FFA检查(部分作ICG检查)证实的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病例20例。其中渗出型增龄性黄斑变性(AMD)14例。高度近视黄斑出血4例。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中渗)2例;另有2例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使用氪红激光经瞳孔照射病灶部位,所用激光参数为,光斑直径750-1000μm,功率75-100mW,照射时间20-30S,根据病灶范围大小确定激光点数,RNV激射1-6点,平均3点,脉络膜血管瘤激射20-40点不等,术后复查视力,眼底检查,FFA(及ICG)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2例中有随访记录的18例。随访12例AMD中治愈7例。好转4例。视力下降1例;中渗2例中治愈1例。好转1例;高度近视2例中治愈1例。好转1例;2例脉络膜血管瘤均获治愈。结论:使用大光斑,低能量,长时间氪红激光治疗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病变及脉络膜血管瘤。对新生血管的萎缩,保存和恢复视力疗效可靠,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孤立型脉络膜血管瘤的疗效.方法 对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确诊为孤立型脉络膜血管瘤的9例患者的9只眼,经进行PDT治疗.选用689nm红外激光,激光斑直径根据瘤体大小选择,当肿瘤直径大于激光斑时可选择,在肿物表面联结几个光斑将其覆盖.治疗功率选用50J,照射时间为每个光斑125s.治疗后1周复诊,以后每隔3个月复诊一次,每次复诊均常规检查视力、散瞳检查眼底、行彩色眼底照像、FFA及ICGA检查.如发现病灶仍有活动性渗漏,重复相应的治疗.随访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36个月,平均13.6个月.结果 治疗后视力与治疗前视力、肿瘤位置以及合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的程度、时间和黄斑有无囊样变性有关.除一例患者黄斑囊样水肿明显、术后视力未提高外,其余患者均提高二行以上.间接检眼镜检测,肿瘤区域不透红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消失,FFA检测早期病变处为不显荧光的暗区,未见有血管形态的强荧光,个别患眼于其边缘处有窗样荧光透见,荧光素渗漏减少或消失,晚期无明显的强荧光持续.ICGA检测,早期及晚期均为不显荧光暗区.9例患者在PDT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未发生任何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结论 PDT是有效治疗的脉络膜血管瘤方法,尤其适用于黄斑中心及视盘旁的肿瘤.  相似文献   

9.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脉络膜血管瘤属于错构瘤性良性肿瘤 ,它有两种形态 ,一是边界清楚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 (circum scribed choroidalhemangioma) ,另一种则为弥漫性的肿瘤 ,它常伴有颅面血管瘤病 (Sturge- Weber综合征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都生长在赤道部以后 ,大多数肿瘤位于以中心凹为中心的 2 5°范围内。尽管未见肿瘤恶变及肿瘤极少增大 ,但常出现渗漏引起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而明显影响视力 [1 ] 。目前国际上都认同这样的观点 :对于没有症状或未发生浆液性视网膜脱离或黄斑囊样水肿的病例 ,应密切观察而不采用任何手段进行治疗。在 Shields等[1 ] 总…  相似文献   

10.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12例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12只患眼采用TTT治疗的临床疗效。治疗使用Iris810 nm红外激光,能量220~1000 mW,光斑直径1.2、2.0、3.0 mm,照射时间1~2 min。观察治疗前后视力、视网膜下液、脉络膜血管瘤的厚度及渗漏的变化以及治疗的并发症等情况。随访6~16个月,平均随访10个月。
结果
12例脉络膜血管瘤患者中伴有周边视网膜脱离者8例,经TTT治疗后周边液体完全吸收6例,部分吸收2例。治疗后视力不变者7例、提高者3例、下降者2例。8例治疗前曾行B型超声检查者,治疗后B型超声检查7例瘤体厚度较治疗前降低,其厚度平均下降21.75%。10例治疗前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者复查均可见瘤体的渗漏明显减轻。治疗的并发症有视网膜出血5例、视网膜皱褶1例。
结论
TTT是治疗脉络膜血管瘤的有效方法,特别适用于伴有明显视网膜脱离的患者。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190-192)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组合光斑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为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经眼底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眼底彩色照相及B超检查,确诊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10例,均只行一次组合光斑PDT治疗.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眼前数指至0.3,B超检查肿瘤最大直线距离为5.5~9.9 mm,平均6.8 mm;最大厚度1.1~3.8 mm,平均2.7 mm,4例伴视网膜脱离.PDT治疗为注射用维替泊芬6 mg/m2体表面积,10 min推注完毕,5 min后行689 nm激光照射,激光参数50 J/cm2,时间83 s.光斑大小3~5 mm,治疗2~3个光斑,根据肿瘤大小及形状治疗光斑可以部分重叠,术后随访3.0~15.0个月,平均8.5个月.结果 组合光斑PDT治疗后最后一次随访视力为眼前数指至1.0,7例患者提高2行以上,3例稳定.其中2例B超检查提示肿瘤测不出.8例肿瘤最大厚度0.5~2.7 mm,平均1.9 mm,最大直线距离4.2~8.3 mm,平均6.4 mm,2例视网膜脱离消失,有视网膜色素上皮改变.结论 组合光斑PD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安全有效,可以使瘤体萎缩,视网膜脱离消失或减轻,视力提高.  相似文献   

12.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三种眼底良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三种眼内良性肿瘤的疗效。 方法 通过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视野、眼前节和眼底检查以及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钠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B型超声、光相干断层扫描(OCT)、CT等检查确诊的眼内良性肿瘤患者17例20只眼。男12例,女5例,右眼8只,左眼12只。其中,视盘血管瘤3例3只眼,平均视力为0.17,2只眼曾行手术放液;脉络膜血管瘤9例9只眼,平均视力为0.39,其中4例为首诊病例,5只眼曾做过激光光凝治疗,肿瘤未全平复,尚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脉络膜骨瘤5例8只眼,平均视力为0.20,其中3只眼合并黄斑出血。TTT用810 nm半导体红外激光,光斑3.0 mm,按肿物大小连接照射1~5个光斑。功率360~1200 mW,时间60~80 s。1~3次为1疗程,2次治疗之间间隔时间1个月;需要时再作1疗程治疗。治疗后定期随访观察,时间为3~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5个月。 结果 随访结束时平均视力,视盘血管瘤患者为0.27,脉络膜血管瘤患者为0.46,脉络膜骨瘤患者为0.31。视盘血管瘤3只眼瘤体的红色部位缩小,表面纡曲扩张的血管变平直,视盘周围出现脉络膜萎缩弧,视网膜下浆液性渗出消失。脉络膜血管瘤9只眼瘤体透红光区消失,视网膜下积液消退,治疗区色素增生。脉络膜骨瘤8只眼中视网膜下积液吸收,肿瘤颜色由黄红变为黄白,并出现色素和薄的瘢痕,合并黄斑出血者出血消失。所有患眼治疗后未出现严重并发征。 结论 TTT治疗视盘血管瘤、脉络膜血管瘤和脉络膜骨瘤,无论首次接受治疗或补充以前治疗均获一定效果。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181-184)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资料。24例中,男17人,女7人,平均年龄43.29岁。全部患者均存在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其中,6眼视网膜脱离为移动性。患者首选激光治疗,激光治疗无效并存在移动性视网膜脱离者行巩膜外冷冻治疗。患者平均随访21.17月。结果:无移动性视网膜脱离的18眼,激光治疗后视力稳定或提高者占94.5%。瘤体表面仍有少量液体残存的共有3眼(12.5%)均为黄斑中心下的血管瘤。有移动性视网膜脱离的6眼最终均行冷冻治疗,冷冻术后周边液体吸收,5例视力下降。结论:位于黄斑下的及伴有移动性视网膜下液的脉络膜血管瘤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张伟  毕大光  谷树严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0):1876-1878
目的:观察3 D-OCT引导下多波长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R)的疗效。
  方法:收集2010-07/2013-07在长春爱尔眼科医院的典型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23例23眼,利用3 D-OCT模式定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渗漏点行多波长激光光凝治疗。术后随访24wk,观察术后视力、黄斑区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高度。
  结果: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23例23眼经3D-OCT引导下多波长激光治疗后随访24wk,治疗后视力与治疗前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OCT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OCT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明显下降,浆液明显吸收。23例23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除1例失访者外均未见全身或眼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
  结论:3 D-OCT引导下多波长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与FFA指导下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效果相当,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3 D-OCT引导下多波长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R)的疗效。方法:收集2010-07/2013-07在长春爱尔眼科医院的典型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23例23眼,利用3 D-OCT模式定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渗漏点行多波长激光光凝治疗。术后随访24wk,观察术后视力、黄斑区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高度。结果: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23例23眼经3D-OCT引导下多波长激光治疗后随访24wk,治疗后视力与治疗前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OCT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OCT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明显下降,浆液明显吸收。23例23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除1例失访者外均未见全身或眼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3 D-OCT引导下多波长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与FFA指导下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效果相当,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眼弓形体病常表现为前色素膜炎、视网膜脉络膜炎、玻璃体炎等。作者报告3例视力突然障碍是由静止性视网膜脉络膜疤痕附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所致的黄斑脱离而引起。其中1例新生血管膜成功地用氩激光光凝治疗。例1:13岁女孩,以往视力6/6,后降至6/7.5,视网膜有炎症。Sabin-Feldman染色试验阳性,效价1∶128,证实了临床疑为弓形体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用乙嘧啶(Pyrimethamine)、磺胺嘧啶及全身类固醇治疗,炎症静止而停药。右中心凹下方留有视网膜脉络膜疤痕。1年后发现疤痕附近有青灰色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引起黄斑部浆液性脱离。荧光血管造影显示新生血管膜位于中心凹后方而未予治疗。又1年后视力6/15。例2:53岁女患者,12岁开始双侧黄斑部有脉络膜视网膜疤痕,诊断为先天性弓形体病。视  相似文献   

17.
朱瑞琳  魏文斌 《国际眼科纵览》2009,33(4):281-285,288
脉络膜血管瘤系先天性血管畸形所形成的错构瘤.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多位于后极部.早期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多局限于肿瘤附近,后期视网膜广泛脱离可导致视力丧失,并发视网膜变性、继发性青光眼等.对该病的治疗方法有多种.本文对近年来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治疗方法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thermotherapy,TTT)治疗脉络膜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2例12眼脉络膜血管瘤患者行TTT治疗的临床疗效,根据瘤体的大小选择不同大小的光斑(1.0~3.0mm)和能量(300~1000mW),照射时间1分钟。观察视力、视网膜下液、瘤体、脉络膜血管渗漏变化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随访12~14月,平均13.6月。结果12例脉络膜血管瘤患者中伴局限性或广泛性渗出性视网膜脱离11例。经TTT治疗后,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12例瘤体萎缩,FFA显示瘤体渗漏明显减轻,未见明显并发症。视力提高者9例,不变者2例,下降者1例。结论TTT是治疗脉络膜血管瘤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伴明显视网膜脱离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患者 男  6 2岁 因左眼视野缩小两周 ,于 1999年 8月12日来院就诊 ,体检未见异常 ,右眼视力 0 9,左眼视力0 7。左眼结膜无充血 ,角膜透明 ,前房中深 ,眼压 2 0mmHg。左眼视网膜颞下赤道外可见实质性隆起占位 ,表面富于血管及色素 ,表面略不平。占位病变呈蕈状 ,周边部视网膜浅脱离。右眼未见异常。B超检查 :左眼球内颞下有一与球壁相连的蕈状占位病变 ,高约 11 5mm ,基底宽约 7 5mm ,内反射性均匀 ,并可及脉络膜凹陷征。占位性病变两侧可及限局性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光带 (图 1)。MRI (磁共振成像检查 :左眼内见不规则异常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的诊断、治疗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4例4只眼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的诊疗过程与预后.4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2例.年龄6-19岁,均因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而继发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其中1例伴青光眼.4例患者中3例伴有同侧颜面部血管痣;3例伴同侧软脑膜血管瘤.一例行药物保守治疗,一例先行3次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因无效再行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therapy,PDT);另两例则直接行PDT治疗,治疗次数2-3次.治疗前后观察视力、眼压、眼底及B超等变化.结果 保守治疗者1个月后因眼压持续升高且全视网膜脱离而失明.行PDT治疗者治疗后视网膜下液均完伞吸收,瘤体厚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眼压稳定,视力维持.TTT治疗无效者再行PDT治疗亦能获得相同的效果.结论 虽然PDT治疗不能使肿瘤完全萎缩或消失,但可使浆液性脱离的视网膜复位.维持视力,所以可作为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的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