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四川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人群基本特征及抗病毒治疗后生存时间.方法 利用国家DataFax 抗病毒治疗信息收集系统中四川省治疗数据信息,使用SPSS 13.0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本研究纳入766例患者,基线CD4+ T≤200 个/mm3时开始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占68.6%( 526/766);截止到2009年9月30日,共有114例研究对象死亡,其中82.5% (94/114)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于意外、自杀和其他原因的分别有4、3、12例;患者抗病毒治疗后1年的生存率为90%,2年生存率为85%,3年生存率为82%;含AZT方案/d4T方案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的94例中,有82例开始抗病毒治疗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个/mm3,占87.2%,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时开始治疗的患者占12.8% (12/94).开始治疗时不同CD4+T淋巴细胞计数患者的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682,P<0.01).结论 四川省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生存率变化趋势与全国水平基本一致,根据WHO最新修订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纳入标准,需要提前感染者开始抗病毒治疗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人死亡主要因素,提高抗病毒治疗质量,降低病死率。方法采用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数据库相关数据,对当地历年抗病毒治疗病死人员基本信息、生存时间、CD4淋巴细胞计数用SPSS 18.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2005-2012年共计1 722名艾滋病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其中因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141人,累计病死率为8.19%;死亡的患者平均生存452 d,40.42%(57/141)在抗病毒治疗第1 a死亡。死亡患者基线CD4淋巴细胞计数分组比较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地抗病毒治疗病人病死率呈上升趋势,死亡主要发生在治疗的第1 a,基线CD4淋巴细胞计数与病人生存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济南市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情况,为进一步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国家艾滋病网络直报系统有关患者抗病毒治疗随访记录和相关检测信息,分析治疗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治疗方案、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等相关信息。结果 2004-2012年济南市累计治疗218例艾滋病患者,治疗后生存时间中位数为18个月,QL~QΜ为7~32个月,治疗后前3个月内CD4+T淋巴细胞数月均增加41.09个/μl,治疗1年后117例(84.2%)患者的病毒载量被抑制。基线CD4+T细胞计数水平不同,生存曲线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治疗前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对治疗效果,尤其是生存时间影响较大,选定治疗时机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状况及影响患者治疗后生存时间的因素。方法 利用国家成年人DATAFAX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收集2004-2013年全市抗病毒治疗者的生存、死亡信息,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生存时间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4 445例有效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治疗前体检信息等,其中存活4 159例,死亡286例。艾滋病患者总体的病死率为3.16/100人年。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不同、基线血红蛋白不同、婚姻状况不同、感染途径不同,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是:基线CD4+T淋巴细胞低(RR=1.280;95% CI:1.157~1.403)、血红蛋白<90 g/L的中度贫血(RR=1.561;95% CI:1.343~1.779),其他影响艾滋病治疗者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为注射或吸毒传播;影响艾滋病患者治疗后生存时间的保护因素为已婚或者同居。结论 乌鲁木齐市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降低了艾滋病死亡率,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问;提高抗病毒治疗时艾滋病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水平并获得家庭的支持,及时开展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河南省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状况及影响患者治疗后生存时间的因素.方法 利用国家成年人DataFax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收集2003-2009年全省抗病毒治疗者的生存、死亡信息,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生存时问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24 669例有效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流行病学信息,其中存活18 683例,死亡5986例.艾滋病患者总病死率从2003年的20.1/100人年降到2008年的5.1/100人年.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不同、合并机会性感染情况不同的感染者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是:基线CD4+T淋巴细胞<50 cells/μl(HR=4.4)、CD4+T淋巴细胞在50 ~ 199 cells/μl(HR=2.0)、血红蛋白<90 g/L的中度贫血(HR=1.8)、基线合并机会性感染症状数多者死亡风险高(HR=1.7).其他影响艾滋病治疗者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男性、未婚或离异、谷丙转氨酶值较高、性传播或注射毒品传播(HR值分别为2.2、1.6、1.5、1.3、1.2).影响艾滋病患者治疗后生存时间的保护因素:开始抗病毒时间较早(HR=0.8)和抗病毒治疗前配偶也是HIV感染者(HR=0.8).结论 河南省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降低了艾滋病死亡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需要进一步监测艾滋病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数量变化及机会性感染情况,及时开展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云南省德宏州艾滋病患者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对德宏州2004年7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入组抗病毒治疗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μl、且年满16周岁的所有艾滋病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共计3103例艾滋病患者开展了抗病毒治疗,平均年龄(36.0±9.9)岁,62.4%是男性,感染途径以经异性性传播为主(66.2%).病例平均随访治疗时间为21.7个月,绝大部分病例依从性>90%,即平均每月漏服次数不足1~5次.抗病毒治疗后,第1、2、3、4、5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0.95、0.94、0.93、0.92和0.92.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因素的潜在混杂作用影响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以及传播途径与其生存时间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200~350个/mm3之间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的风险较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的艾滋病患者低(HR=0.16,95%Cl:0.09~0.28)、经母婴传播等途径(不包括经异性性传播途径)感染HIV的患者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的风险较经静脉注射毒品途径感染HIV者低(HR=0.35,95%Cl:0.13~1.00).结论 免费抗病毒治疗显著提高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率,较早启动抗病毒治疗有望取得更好的生存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解2011—2015年湖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收集2011—2015年接受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的年龄15岁及以上的患者相关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描绘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CD4^+T淋巴细胞恢复曲线,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病毒载量成功抑制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有8 237例对象纳入研究,平均年龄(40.76±14.17)岁,主要以性途径传播为主,其中同性性传播39.61%,异性性传播55.78%,所有治疗患者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M(QR)为227(100~323)个/μL,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恢复成功的有32.17%,统计分析显示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越高,治疗后成功恢复的比例越高(χ~2=1 251.09,P<0.000 1),不同基线CD4^+T淋巴细胞分组的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恢复成功的中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120.45,P<0.000 1),8 237例研究对象接受治疗后,病毒学抑制样本数(≤400拷贝/m L)占87.3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婚姻情况、感染途径、文化程度、基线CD4值、初始治疗方案、CD4^+T淋巴细胞恢复情况是病毒载量成功抑制的因素。结论湖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的开展对患者免疫重建、病毒载量的抑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影响治疗效果评价指标的因素较多,建议继续采取扩大检测、扩大治疗、加强服药依从性教育等政策,进一步提高全省的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山东省50岁及以上首次接受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情况。方法 收集2003-2014年底在山东省内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50岁及以上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基线和治疗后的相关资料,分析抗病毒治疗效果。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322例,其中男性占76.7%,女性占23.3%;平均年龄为(56.9±6.4)岁;以已婚或同居者为主,占63.4%;感染途径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占54.3%;基线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是194.0(83.5~301.0)个/mm3,基线时仅不同感染途径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4.200,P=0.003)。治疗后不同时间段与基线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比较,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治疗前机会性感染情况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均有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病毒完全抑制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93,P=0.719)。结论 山东省50岁以上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病毒载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成都市成华区接受艾滋病高效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利用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以2005—2015年成华区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其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成都市成华区2005—2015年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共有1 304例,入组治疗时年龄最小为7岁,年龄最大为85岁,平均(35.21±12.89)岁,以男性为主,占90.34%;婚姻状况以未婚为主,占59.51%;感染途径以同性性传播为主,占57.7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47,P<0.05),治疗时间超过5年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值从基线的(229.86±146.70)个/mm~3达到(404.09±179.31)个/mm~3。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mm~3比例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200个/mm~3者则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减少。结论成都市成华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有效提高了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早期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不同时间开始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并探讨抗病毒治疗最佳时机.方法 利用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收集2007-2012年河南省加入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基本和随访信息,并按照基线免疫学水平,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早期治疗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500 cell/μl)和常规治疗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 cell/μl),采用生存分析方法进行全死因回顾分析.结果 共纳入16 282例艾滋病患者,常规治疗组病死率明显高于早期治疗组(5.78/100人年vs.1.64/100人年),中位生存期低于早期治疗组中位生存期(2.07年vs.3.15年).常规治疗组6年累积生存率低于早期治疗组(77.39%vs.92.10%,x2=156.00,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开始治疗时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感染途径、初始治疗方案和基线症状数为常规治疗组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开始治疗时的性别、初始治疗方案和基线症状数为早期治疗组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早期抗病毒治疗可提高河南省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生存率,延长其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