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观察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加用西格列汀后血糖控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0例单用二甲双胍(1 500mg/d)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HbA1c 7%~10%),加服西格列汀100mg/d,持续治疗12周。结果加用西格列汀100mg/d,HbA1c、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HOMA-IR)、血清甘油三脂及总胆固醇显著降低(P〈0.05或〈0.01),空腹胰岛素、稳态模型评估β细胞功能(HOMA-β)显著提高(P〈0.05或〈0.01)。加用西格列汀后低血糖风险低,胃肠道不良反应少。结论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加用西格列汀100mg/d后,能有效控制血糖,且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缓释片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单用二甲双胍缓释片的对照组(30例)和二甲双胍缓释片与罗格列酮联合治疗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 c)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FPG、2 hPG、HbA1 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缓释片能有效降低血糖,安全可靠,且优于单一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格列齐特缓释片联合二甲双胍片对新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及PAI-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新发T2DM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采用适度运动+控制饮食的方法,对照组口服二甲双胍片,治疗组口服格列齐特缓释片联合二甲双胍片,疗程均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糖、血脂相关指标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2组FPG、2hPG及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组治疗后FPG、2hPG及HbA1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治疗组PAI-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对于新发T2DM患者,格列齐特缓释片联合二甲双胍片能显著增强降糖疗效,降低PAI-1水平,其作用优于单用二甲双胍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肥胖型T2DM患者120例,按照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单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予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体质指标(腰围、体质指数BMI)、血糖水平[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2周后,两组腰围、BMI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BG、2hP鄄BG、HbA1c水平无论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T2DM,可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减轻体重,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倪敏  袁群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9):835-837
目的观察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口服降糖药(OAD)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31例既往使用OAD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改用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体质指数(BMI)、C-肽(空腹及餐后2h)、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结果治疗后FPG、2hPG、HbA1c、体重、BMI、TC、TG、LDL-C均有明显下降(P均<0.01)。C-肽(空腹及餐后2h)未发现明显变化(P>0.05)。低血糖发生率为3.23%。结论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能有效地控制T2DM患者的血糖,减轻体重,且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片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方法]选择106例T2DM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3例.观察组给予西格列汀片治疗,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随访统计两组患者1年微血管病变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FPG、2hPG、HbA1c、HOMA-IR、hs-CRP、Hcy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FP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hPG、HbA1c、HOMA-IR、血浆hs-CRP、Hcy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1年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率为1.89%(1/53),与对照组11.32%(6/5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片可改善T2DM患者胰岛功能,降低血糖,且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率低,这可能与西格列汀能有效抑制微血管病变致病因子HbA1c、hs-CRP、Hcy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SLC47A1(rs2289669)基因型在预测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疗效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采集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收治二甲双胍治疗的191例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原位杂交荧光染色分析技术检测接受二甲双胍治疗T2DM患者SLC47A1基因型分布,并按基因型分组,分析不同基因型T2DM一般资料、血糖控制情况的差异;按二甲双胍降糖疗效分组,比较不同血糖控制效果T2DM患者SLC47A1基因型分布差异,分析T2DM二甲双胍治疗效果与SLC47A1基因型的关系。结果:191例T2DM患者SLC47A1基因型中A,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3.46%和56.54%,满足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P0.05);不同SLC47A1基因型T2DM患者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h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c-peptide,C0)、餐后2hC肽(2-hour postprandia lc-peptide,C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FPG,2hPG,HbA1c基因型的比较:AA型GA型GG型(P0.05);C0、C2比较:AA型GA型GG型(P0.05);达标组携带AA,GA基因型比例高于未达标组,携带GG型基因型所占比例低于未达标组(P0.05);携带AA型对T2DM二甲双胍治疗效果影响较大[Exp(β)=2.259,P0.05]。结论:SLC47A1基因型分布影响T2DM患者二甲双胍治疗效果,携带AA基因型患者较携带GA,GG基因型患者可获取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观察58例T2DM患者治疗前和采用二甲双胍缓释片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10周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观察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FPG、2 h PG、HbA1c均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6),治疗后和治疗前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6.90%、22.41%(P<0.01).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T2DM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病人54例,分成三组,分别给予单用瑞格列奈、二甲双胍及瑞格列奈联用二甲双胍进行口服.治疗前后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不变,治疗12周后观察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了解其有无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周后FPG,2hPG、HbA1C均有明显下降,且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组(P<0.05).[结论]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有协同控制血糖的作用,且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依从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治疗新疆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T2DM)肥胖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67例单用二甲双胍后血糖控制不理想的肥胖T2DM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单用二甲双胍)和二甲双胍+利拉鲁肽组(联合应用二甲双胍和利拉鲁肽),治疗周期为12周。分别在基线、治疗12周后检测2组患者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A)、体脂百分比(PBF)、体脂肪量,同时测量一氧化氮(NO)、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游离脂肪酸(FFA)等相关指标,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采取病例对照的试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治疗12周后,二甲双胍+利拉鲁肽组较二甲双胍组,患者体质量(W)、WHR、腰围(WC)、空腹血糖(FBG)、体脂肪量和腹内脂肪(VA)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利拉鲁肽治疗的T2DM肥胖患者在血糖、血脂得到控制的同时,能获得降低W、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内脏脂肪的收益。  相似文献   

11.
华燕  武金文  蒋成霞  李梅  刘欣 《华西医学》2014,(8):1429-1431
目的比较西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与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80例服用2种口服降糖药(OAD)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按就诊奇偶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西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予以治疗,对照组应用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指数(BMI)等指标及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FBG、2hPG、HbA1c均较前下降(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HbA1c达标率分别为88.3%、87.8%,但观察组胰岛素用量比对照组减少12.1%,且BMI得到控制,低血糖发生率低。结论西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和体质量,减少低血糖事件,在同等HbA1c达标率下,所用的胰岛素剂量更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6(IL-6)和脂联素在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对照之间的差异以及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IL-6和脂联素水平的改变。方法选择无任何并发症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30例,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其空腹葡萄糖(FPG)、餐后2h葡萄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血清IL-6和脂联素水平,计算所有研究对象的体重指数(BMI),并与30名正常对照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组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型糖尿病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治疗后IL-6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脂联素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相关分析发现,血清IL-6水平与FPG、2hPG、HbA1c和三酰甘油(TG)呈正相关;血清脂联素水平与FPG、2hPG、HbA1c和TG呈负相关。结论IL-6作为炎症始发因子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脂联素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罗格列酮通过降低IL-6水平和增加脂联素水平来减轻胰岛素抵抗和保护胰岛β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并控制血糖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86例肥胖2型兼血糖控制不佳的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进行糖尿病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治疗时间均为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 FPG)、餐后2 h血糖(2 h 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体重指数(BMI)以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FPG、2 h FPG 、HbA1c、BMI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3.73、6.57、13.17、59.53,P均<0.05),而HOMA-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TC、TG、LDL-C、HDL-C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2.26、7.75、4.73、4.03,P均<0.05)。结论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能有效降低血糖血脂,并控制患者体重,是针对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西格列汀与沙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50例门诊初次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随机分为西格列汀组和沙格列汀组各25例,分别用西格列汀或沙格列汀治疗12周,观察患者BMI、FPG、2 hPG、HbA1c等指标变化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FPG、2 hPG、HbA1c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BMI较治疗前均有轻度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BMI、HbA1c、FPG、2 hPG、低血糖发生率等指标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及沙格列汀均能有效地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轻度减轻体重,且低血糖发生率较低,但两者的疗效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钠对血糖控制未达标的2型糖尿病(T2DM)合并与不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患者的降糖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月60例仅用磺脲类和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控制未达标的T2DM患者,按合并和不合并NAFL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在原口服降糖药基础上联合加用国产罗格列酮钠4 mg 1次/d,治疗共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的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指数(BMI)、血脂、肝功、血压水平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并比较治疗后的血糖达标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HbA1c、空腹胰岛素、甘油三酯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治疗前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治疗前升高(P<0.05),而丙氨酸转氨酶、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压无明显变化(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的FPG和2hPG均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1),且血糖达标率为7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7%(P<0.05),同时观察组餐后2 h胰岛素(2hINS)水平在治疗前后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治疗后有显著下降(P<0.01),但对照组治疗后2hINS虽然也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BMI无明显变化,但对照组治疗后BMI有明显的升高(P<0.05)。结论国产罗格列酮钠片对血糖控制未达标的T2DM合并和不合并NAFL患者均有进一步降低血糖、HbA1c以及改善血脂的作用,但对T2DM合并NAFL的患者的降糖疗效更显著,未见加重肝功能损坏,不良反应小,可作为此类患者联合用药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二甲双胍单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加用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和基础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二甲双胍单药治疗(≥1500mg/d,1〉6月)血糖控制不佳[7%〈糖化血红蛋白(HbAlc)≤10.0%]的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55例,分为加用西格列汀组(n=33,西格列汀100mgQD)和甘精胰岛素组(n=22,QD剂量滴定)。观察治疗3月后的体重指数(BMI)、HbAlc、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小时血糖(P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1月)、谷氨酰转移酶(GGT)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患者的HbAlC、FPG,PPG、TG、LDL—C、AST、ALT、GGT均明显下降(P〈0.001),甘精胰岛素组BMI升高(P〈0.05),西格列汀组BMI下降(P〈0.05)。治疗后与西格列汀组相比较,甘精胰岛素组低血糖事件更明显(P〈0.05),降低FPG更显著(P〈0.05)。结论西格列汀和甘精胰岛素加用于单用Z-甲双胍治疗失败的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均能降低I-IbMC、FPG和2hi?-PG,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陈玉华  陈敏  邱平  王艳  赵雨  李玲  严宗逊 《华西医学》2011,(11):1636-163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在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的情况下启用胰岛素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间40例口服降糖药失效的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原口服药不变,睡前联用长效胰岛素(商品名:来得时)治疗,B组停用口服药,于早晚餐前使用预混胰岛素(商品名:诺和灵30R),治疗共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压、体质量指数的变化,记录低血糖发生次数,并填写问卷调查表,评估患者对治疗方案的满意度和接受度。结果两个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而血脂、血压变化不大;但B组体质量指数有轻微升高(P〉0.05),且每日胰岛素用量较A组更大(P〈0.01),低血糖反应更多(P〈0.05),满意度和接受度不如A组高(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在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的情况下启用胰岛素治疗,选用口服降糖药联合基础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具有作用佳、安全性好,体重增加不明显,患者依从性更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nateglinide and metformin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inadequately controlled by diet, focusing on changes in HbA1c, 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 and mealtime glucose excursions.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In this randomized double-blind study, patients with an HbA1c level between 6.8 and 11.0% during a 4-week placebo run-in received 24 weeks' treatment with 120 mg nateglinide before meals (n = 179), 500 mg metformin three times a day (n = 178), combination therapy (n = 172), or placebo (n = 172). HbA1c and FPG were evaluated regularly, and plasma glucose levels were determined after Sustacal challenge at weeks 0, 12, and 24. Hypoglycemia and other adverse events were recorded. RESULTS: At study end point, HbA1c was reduced from baseline with nateglinide and metformin but was increased with placebo (-0.5, -0.8, and +0.5%, respectively; P < or = 0.0001). Changes in FPG followed the same pattern (-0.7, -1.6, and +0.4 mmol/l; P < or = 0.0001). Combination therapy was additive (HbA1c -1.4% and FPG -2.4 mmol/l; P < or = 0.01 vs. monotherapy). After Sustacal challenge, there was a greater reduction in mealtime glucose with nateglinide monotherapy compared with metformin monotherapy or placebo (adjusted area under the curve [AUC]0-130 min -2.1, -1.1, and -0.6 mmol x h(-1) x l(-1); p < or = 0.0001). An even greater effect was observed with combination therapy (AUC0-130 min -2.5 mmol x h(-1) x l(-1); P < or = 0.0001 vs. metformin and placebo). All regimens were well tolerated. CONCLUSIONS: Nateglinide and metformin monotherapy each improved overall glycemic control but by different mechanisms. Nateglinide decreased mealtime glucose excursions, whereas metformin primarily affected FPG. In combination, nateglinide and metformin had complementary effects, improving HbA1c, FPG, and postprandial hyperglycemia.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糖代谢异常对慢性缺血性脑白质疏松(LA)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58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史及化验结果将糖代谢情况分为正常糖代谢、2型糖尿病以及前驱期糖尿病,依据头MRI结果对LA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分析比较不同糖代谢情况以及不同血糖化验指标(包括FPG、2hPG及HbA1c)对慢性缺血性脑白质疏松及其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慢性缺血性脑白质疏松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糖代谢异常、甘油三酯、2hPG(OR>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白质疏松与年龄、高血压病史、2hPG相关(P<0.05)。Spearman秩相关检验显示LA严重程度分级与年龄大小、高血压病史时长、2hPG水平呈正相关,与HDL、apoA、腔梗病史呈负相关(P<0.05,r=0.402、0.227、0.135、-0.154、-0.147、-0.312)。结论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糖代谢异常、2hPG、甘油三酯是脑白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年龄越大、高血压病史时间越长、2hPG越高、HDL及apoA越低,脑白质疏松越严重;而FPG、HbA1c、前驱期糖尿病、糖尿病及其时长与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