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肠道菌群与肠道中食物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内分泌功能和促炎性反应等有关,肠道菌群的失调可影响宿主的能量代谢平衡,从而导致多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如肥胖和糖尿病等.因为饮食习惯不同造成肠道菌群组成及其新陈代谢有所差异,可见膳食对肠道菌群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关于膳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与糖尿病的研究尚少,本文就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沈大勇  张孔华 《职业与健康》2005,21(8):1207-1208
近几年来,肥胖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肥胖发生率有逐渐增高趋势.据报道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与肥胖有密切关系,对儿童身体形态、重要器官的生长发育都有一定影响.为摸清本市儿童肥胖发生情况,探讨其致肥因素,早期预防儿童肥胖、控制有关疾病的发生,我们对河南省信阳市24所幼儿园、小学2~13岁共16255名儿童肥胖状况和致肥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3.
[背景]已有动物实验表明细颗粒物(PM2.5)暴露会改变新生小鼠肠道菌群的构成,但尚无报道妊娠期PM2.5暴露对新生儿胎粪菌群影响的人群流行病学证据.[目的]探索妊娠期PM2.5暴露与新生儿胎粪菌群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其可能涉及的功能通路.[方法]本研究基于上海亲子队列,从中随机选取600名具有完整随访信息的孕妇,通过卫...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是临床面临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其患病率和发病率不断上升。新的研究证据表明,患有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有所改变。肠道微生物群对维持人类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其在种类及数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严重失衡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几年来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已经证明肠道微生物及它们的代谢产物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与2型糖尿病的病理学机制也不断被揭示。在过去的几年里,研究强调了肠道微生物群失调和代谢综合征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肠道微生物组分的变化导致胃肠环境不平衡,肠道微生物群失调,肠道通透性增加,促进代谢产物的异常产生、炎症状态、糖代谢改变甚至胰岛素抵抗。本综述讨论了肠道微生物与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生命早期婴幼儿阶段是肠道菌群定植和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研究表明,生命早期婴幼儿阶段肠道菌群定植和形成与未来儿童期肥胖发病存在关联;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定植极易受到分娩方式、早产、抗生素的暴露、喂养方式等生命早期因素的影响。了解生命早期影响因素、婴幼儿肠道菌群变化和儿童肥胖发病之间的转归规律,有助于揭示生命早期影响因素与儿童肥胖关联的潜在机制,并可为寻找儿童肥胖的干预靶点和实现早期肥胖防控提供参考依据,为此本文对肠道菌群介导生命早期影响因素致儿童肥胖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概述。

  相似文献   

6.
[背景]噪声对机体产生多种负面影响,肠道菌群受环境影响并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关于长期噪声暴露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知之甚少.[目的]研究旨在探究噪声暴露对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并进行菌群功能预测.[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周龄,160~180 g)被随机分为对照、95 dB噪声暴露(NE_95dB)组和105 ...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体质指数(BMI)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对192例肥胖和94例非肥胖T2DM患者以及59例正常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肥胖糖尿病组空腹C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血尿酸高于非肥胖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且高血压病和冠心病的患病率也明显高于非肥胖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而非肥胖糖尿病组的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高血压病和冠心病的患病率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肥胖是影响T2DM患者空腹C肽、血脂、尿酸代谢的重要因素,肥胖加重了T2DM患者的代谢紊乱,两者共同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病和冠心病发生。  相似文献   

8.
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除了生活方式、遗传和环境等传统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这些代谢性疾病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近年来,肠道菌群分析成为医学界众多疾病的研究热点,在肥胖、糖尿病病人肠道菌群的分析中发现,肠道菌群组成的改变在系统性慢性炎症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防治代谢性疾病,有必要深入了解肠道菌群在机体糖、脂代谢过程中的作用,并从内毒素血症、短链脂肪酸、胆汁酸稳态等角度进行研究。粪菌移植可重建肠道微生态系统,有望成为纠正代谢性疾病肠道菌群紊乱的有效治疗手段。以下介绍肠道菌群在肥胖、2型糖尿病中的变化特点及其诱发代谢性疾病的可能机制,探讨调节肠道菌群作为治疗目标的临床尝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各种证据表明肠道菌群的改变与结直肠癌的进展相关。肠道内的条件致病菌可促进结直肠癌发展, 益生菌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结直肠癌。肠道菌群的改变影响着化疗、手术等治疗的效果, 同时, 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治疗和诊断方面具有应用潜能。本文将对近年来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关系的进展研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肠道菌群是居住在人体肠道黏膜表面的微生物群, 在正常妊娠期间随妊娠进展肠道菌群构成可发生动态改变;妊娠糖尿病是一种常见妊娠并发症, 可影响母婴肠道菌群, 通过增加胰岛素抵抗、引发炎症反应等机制影响母婴远期糖代谢。通过饮食结构调整及益生菌应用可能调节肠道微生物群, 改善妊娠糖尿病母婴糖代谢状况。文章综述了肠道菌群与妊娠期糖代谢的相关性, 并讨论了饮食及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肥胖为一种具有潜在不良健康后果的全球性疾病,且异常或过度的脂肪积累对健康构成威胁. 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高收入国家,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比例为20%~35%,且儿童肥胖与成年后的心血管疾病、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多种不良结局密切相关[1]. 在中低收入国家,儿童青少年超重的总体患病率为17.3%,肥胖患病率为8.6%[2]. 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在20世纪呈现低流行状况,但2014年7~18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达19. 4%[3].肥胖的病因复杂,近年来有研究发现,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邻苯二甲酸酯( phthalic acid esters, PAEs)是一种新的致肥因子( obesogen) ,而母亲孕期PAEs暴露是儿童童年期肥胖的危险因素[4] ,丰富了人们对肥胖病因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发展,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代谢综合征及其所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快速上升。除了吸烟、饮酒、身体活动不足以及遗传易感性等危险因素外,成人疾病的胎儿起源假说认为生命早期严重营养不良暴露可能会增加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的风险。本文旨在呈现生命早期饥荒暴露与成年期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的关联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健康人体内的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其紊乱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可能与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相关。槲皮素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在肠道中代谢,通过肠道微生物进行转化进而被人体吸收。研究显示,槲皮素能够改善肠道菌群紊乱,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恢复肠道屏障结构与功能,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病毒等生物学活性,可应用于慢性疾病的防治。本文对近年来槲皮素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槲皮素、肠道菌群及其相关疾病的关系提供思路。[营养学报,2023,45(1):98-103]  相似文献   

14.
目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环境化学物质与肥胖间存在关联。本次研究初步探讨环境化学物质引起肥胖的可能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借助比较毒理基因组学数据库(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CTD),获取与肥胖关联的环境化学物质及其相互作用的基因,选取环境化学物与肥胖高度相关的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等基因富集分析。结果与肥胖相关的环境化学物质共1 844种,其中264种药物、112种环境污染物,12类饮食成分,9类农药及其他物质,共筛查出158个与肥胖高度相关的人类基因。基因本体学分析表明,环境化学物质与肥胖主要通过葡萄糖代谢、老化、药物应答、摄食行为、胰岛素应答等生物学进程相关;与线粒体、细胞间隙、分泌颗粒内腔、细胞外来体、胞外区、线粒体基质等细胞组分相关;与药物结合、RNA聚合酶II转录因子活性,配体活化序列特异性DNA结合、同种基因结合、酶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激素活性等分子功能相关。信号通路富集结果表明与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脂类分解调节、AMPK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胰岛素抵抗、丙酸代谢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有关。结论环境化学物质可能通过影响基因表达从而引起某些信号通路的改变等内在分子生物学机制与肥胖间产生关联,可能的因果关联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越来越多的实验和流行病证据表明多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对代谢综合征的发生起作用.目前的研究认为其暴露与2型糖尿病(T2D),高血压,肥胖,多囊卵巢综合症发生有关,大多数ECDs有拟雌激素样作用而干扰内分泌系统,而且对人体发育,生殖,神经,心血管,代谢 免疫产生有害作用.日常生活中人们主要通过摄食,呼吸,皮肤吸收暴露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主要包括双酚A ,壬基酚,邻苯二甲酸,二噁英以及类似物,多氯联苯.本文的重点讨论其代表物其对肥胖,2型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发病的作用,依据近几年国内外的文献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职业性重金属暴露人群众多,低浓度复合暴露仍广泛存在,加之重金属的难降解性,其危害不容忽视。重金属暴露可导致皮肤、肝、肾和肺等多脏器的急慢性中毒和癌症等疾病,亦可对肠道菌群产生影响。肠道菌群由超过103~104个微生物组成,拥有人类基因组150倍的基因,被视为人体自身一个强大的隐藏"器官"。这些菌群对环境和宿主功能的改变十分敏感,其失调可影响机体健康。我们就重金属暴露对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有关早期喂养方式及其相关肠道菌群改变与儿童肥胖的关系愈来愈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各种早期喂养方式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定植,改变肠道从食物中摄取能量的能力,进一步改变代谢和身体组成,导致肥胖易感性的不同。儿童肥胖发病机制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对肥胖及其伴随的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饮水砷暴露与糖尿病是否有相关性.[方法]检索纳入国内外有关饮水砷暴露与糖尿病关系的文献4篇,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应用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综合的定量分析,计算合并OR值及OR值的95%CI,利用倒漏斗困法定性评价发表性偏倚.[结果]暴露组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非暴露组(OR=2.84,95%CI为1.90~4.23);男性暴露组比非暴露组糖尿病的患病率高(OR=3.15,95%CI为1.12~8.88);女性暴露组比非暴露组糖尿病的患病率高(OR=2.54,95%CI为2.45~2.65).由于Meta分析结果不符合要求,未进行倒漏斗图分析.[结论]饮水砷暴露可能会引起糖尿病的高发,饮水砷暴露可能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以胰岛素抵抗和慢性低水平炎症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病因复杂,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人体肠道菌群参与多种营养物质代谢,与T2DM的联系密切,影响人体健康。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T2DM的危险因素,肠道菌群特征随T2DM进展而变化,肠道菌群产物短链脂肪酸、吲哚、脂多糖和次级胆汁酸等均对T2DM有影响。本文从不同门类的肠道菌群、T2DM不同疾病进程的肠道特征以及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三方面阐述T2DM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为T2DM防治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肠道菌群参与宿主代谢对医疗个性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道菌群的代谢流程与宿主的代谢流程存在交汇与互补的情况,即交互式代谢(metabolicexchange)和共同代谢(co_metabolism)。这种相互作用与许多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联系,但我们现在对此却知之甚少。由于这种代谢上的关联,肠道菌群对药物在宿主体内的吸收、代谢、毒理存在显著影响。这提示我们在设计个性化医疗时需充分考虑个体间肠道菌群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