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古今文献用药规律并比较二者异同。方法检索《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集处方信息,建立有关药物分类、功效、性味归经的数据库,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古方170首,涉及药物197味。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药物为肉桂、甘草、当归、干姜、陈皮;使用频次居前3位的药物种类分别是温里药、补虚药、理气药;药性温>热>平>寒,药味辛>苦>甘>淡>酸。共纳入现代方剂149篇,涉及药物162味,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药物分别为丹参、川芎、炙甘草、黄芪、当归;使用频次位居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理气药;药性温>寒>平>凉,药味甘>苦>辛>酸>淡。对古今方剂中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古方聚为6个核心药物群,发现8个药对。今方共聚为4类,发现8个药对。结论古方治疗冠心病用药以温里散寒、补虚扶正为主,善用小方;现代方剂用药以益气活血为主,临床不限从心论治,还应注意调理脾、胃、肝、肾,同时强调肺经用药。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胃泌素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空腹血清胃泌素(GAS)的关系.方法:将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的42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电子胃镜、病理组织学检查,并检测Hp及血清GAS.结果: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中脾胃湿热型占62.96%(P<0.05);空腹血清GAS(125.35 ng/L)高于脾胃虚弱型(96.59 ng/L,P<0.01).结论:高GAS血症可能是Hp相关性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型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风痰瘀阻证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及凝血象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23例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名诊断属风痰瘀阻证患者.按<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进行证候评分,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检测凝血因子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研究中医证候与NDS及凝血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123例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患者风证、痰证与NDS评分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202、0.285,P分别为0.002、0.000);痰证、血瘀证与APTT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212、-0.184,P分别为0.004、0.031);余证候与NDS及凝血象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风痰瘀阻证患者以风证、痰证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影响较大.痰证、瘀证与患者凝血功能密切相关,其分值可反映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脑血管病的中医类型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同急性脑血管病的中医类型CRP值和异常率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方法,120例急性脑血管病痛人分为:气虚血瘀组(54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组(39例),内闭外脱组(27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0名。病人发病时间在12h内,指末吸取微量血液,采用散色比浊法测定CRP值,并分别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和3组病人之间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血管病3组不同中医类型病人CRP值、CRP异常率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3组病人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组和内闭外脱组的CRP值、CRP异常率都明显高于气虚血瘀组(P〈0.01或P〈0.05)。内闭外脱组CRP值高于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组(P〈0.05),但CRP异常率变化不大(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病中医类型不同CRP值和CRP异常率也有不同。测定CRP有助于急性脑血管病的中医辨证分型。CRP可作为急性脑血管病的中医分型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5.
脾虚证与胆囊收缩素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脾虚证与胆囊收缩素 (CCK)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测定 (RIA)法对脾虚造模 7d和 14 d大鼠血浆、下丘脑、十二指肠、空肠中 CCK含量进行测定 ,同时用链酶亲和素 -过氧化酶复合物技术 (SABC)法对十二指肠粘膜和下丘脑组织中 CCK内分泌细胞进行染色。结果 :造模 7d大鼠模型组织、血浆中 CCK含量升高 ,十二指肠内分泌 (I)细胞强阳性细胞率升高 ,下丘脑 CCK神经元数升高 (P <0 .0 1,<0 .0 5 ) ;造模 14 d下丘脑、胃窦CCK含量升高 ,十二指肠、空肠和血浆中 CCK含量下降 ,I细胞数、强阳性细胞率及下丘脑 CCK神经元数均升高(P <0 .0 1,<0 .0 5 )。结论 :CCK含量及其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在脾虚证病程中呈动态改变。 相似文献
6.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血浆中胃泌素及生长抑素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13例肝胃不和型、1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和10名健康志愿者餐前、餐后30、120min血浆中胃泌素(Gas)和生长抑素(SS)的浓度。结果:脾胃虚寒组与正常对照组餐前、餐后Gas水平有相似的变化,餐后30min3组血浆中Gas浓度均明显增高(P<0.01)。肝胃不和组餐前Gas水平较其余两组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餐后30minGas水平3组相近,但餐后120min时,肝胃不和组Gas水平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并且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SS的变化表明,脾胃虚寒组餐前血浆中SS的水平较低,试验餐刺激后SS升高不多;而肝胃不和组和正常对照组有相似的变化,餐后30min均明显增高(P<0.05),餐后120min又降至餐前水平。说明Gas的储备和释放增加可能是脾虚型慢性胃炎发病的重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而SS不能相应增加以有效抑制过高的Gas释放也可能是其发病的原因之一。提示侵袭因素增加可能是此型患者发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 EPCs)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复杂病变组48例和简单病变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EPCs计数,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复杂病变组患者外周血EPCs计数为(30.4±7.0)个,少于简单病变组的(51.7±11.1)个(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EPCs计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负相关( r=-0.427, P<0.05)。结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较重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EPCs计数减少,外周血EPCs或可成为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 EPCs)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复杂病变组48例和简单病变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EPCs计数,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复杂病变组患者外周血EPCs计数为(30.4±7.0)个,少于简单病变组的(51.7±11.1)个(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EPCs计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负相关( r=-0.427, P<0.05)。结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较重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EPCs计数减少,外周血EPCs或可成为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分析中西医对代谢综合征的研究现状,研究中医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中医证治规律,以寻找代谢综合征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血浆正五聚蛋白一3(PⅨ一3)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致病作用,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简单综述了PTX一3的发现、结构、功能、来源、生物学特性及其与ACS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从而为临床有效预防ACS的发生及改善ACS患者的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