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终末期肾脏病腹膜透析患者的心血管疾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终末期肾脏病(ESRD)腹膜透析患者的心血管疾病(CVD)发病率和有关高发危险因素,以及并发CVD的腹膜透析患者治疗时需关注的问题。 方法 研究对象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慢性肾脏病(CKD)5期接受腹膜透析的患者,共254例入选,采用横断面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平均随访时间中位数为49个月。采集病史、血生化检测结果、腹膜透析充分性评估、颈动脉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评估CVD事件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以及进行相关因素分析。 结果 CVD事件发生率为37%(93/254)。发生CVD的患者多伴有糖尿病、透析龄较长、血三酰甘油水平较高、血清白蛋白较低、前白蛋白较低。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发生CVD组的左房内径(LAD)(mm)、室间隔厚度(LVST)(mm)、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g/m2)显著高于未发生CVD组(43.16±4.93比 38.02±4.77、11.19±2.05比10.01±1.45、中位数192.03比150.28,均P < 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较厚(中位数0.80比0.65),颈动脉内径增宽;收缩期峰值流速(SPV)和舒张期峰值流速(DV)流速降低。既往无CVD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发生CVD时,其Ccr、Kt/V、D/Pr、理想体质量校正的蛋白分解率(nPCR)及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无发生C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45、0.015、0.051、0.029及0.005)。在随访过程中出现新发CVD或CVD病情恶化的原有CVD的患者,都是透析龄较长以及三酰甘油水平较高者。LAD、LVST、LVMI及IMT在新发CVD和未发CV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0.022、0.045及0.029)。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既往CVD史和CVD症状是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白蛋白<330 g/L、LAD>39.6 mm及曾患腹膜炎的患者生存率较低。 结论 ESRD腹膜透析患者是CVD的高发群体,需了解这些患者的病史和伴随症状;保持透析的充分性;同时要防止腹膜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腹膜透析患者的透析充分性和营养状态是目前关注的问题,临床上常以尿素作为毒素清除指标,血清白蛋白(Alb)水平作为营养状态指标。但是,两者均有不足之处,尿素仅代表小分子,不能反映中分子物质清除;Alb则是一个较晚期的营养状态指标。瘦素(leptin)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生物活性、并与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腹膜透析置管术用涂层金属导丝在临床使用上的作用和意义,以利于腹膜透析的开展.方法 对行腹膜透析置管术的95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的患者,根据其所使用的导丝类型不同,将病人分为普通导丝对照组(69例)和涂层导丝观察组(26例)两组,统计其腹膜炎发病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置管术后进行腹膜透析,两组患者发生腹膜炎的...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甲氧氯普胺加入腹透液中对腹膜透析患者食欲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食欲明显减退的腹膜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观察组予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 mg/d加入腹透液中,疗程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3月的食欲和血白蛋白、体重指数(BMI)、中臂围、中臂肌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改良定量主观整体评估(MQSGA)等营养指标的差别。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90.39%)显著高于对照组(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治疗后白蛋白、BMI、中臂围、中臂肌围和TSF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MQSGA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白蛋白较治疗前显著升高,MQSGA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白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MQSGA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均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甲氧氯普胺加入腹透液中可改善腹膜透析患者食欲和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尿毒症心肌病的致病因素,控制其发生或发展,减少尿毒症心肌病的发病率,提高尿毒症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以腹膜透析为基础,观察治疗前后肾功能、左心功能、左心结构变化.结果:腹膜透析治疗尿毒症心肌病,治疗后左心功能、左心结构、临床症状均有明确改善.结论:腹膜透析可以更好地保存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残存肾功能,减少心脏等严重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尿毒症患者血透后出现大量腹水改腹透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腹膜透析以其安全,简便,有效为最大特点。既往认为,合并有大量腹水的尿毒症病人是不宜进行腹膜透析治疗的。我们应用腹膜透析治疗合并与透析相关性腹水的维持性血透患者,取得了较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 7例患者,全部为终末期尿毒症行维持性血透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33~56岁,平均年龄42.9岁。患者腹水出现于血透开始后6~18个月,平均13.2个月。腹水常规检查提示为漏出液。临床上排除了心源性、肝源性、营养不良性腹水,诊断为透析相关性腹水。患者出现腹水后均经加强血透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在尿毒症患者腹膜透析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9月~2011年5月对16例未腹透的尿毒症患者采用腹腔镜下置管.气腹后,观察全腹腔,先将腹透管置于腹腔,末端固定于腹腔底部,然后将腹透管由旁侧5 mm插管处引出,使内涤纶套刚好在腹膜外,无须荷包缝合,术后自行生长闭合.同时对手术粘连、疝、卵巢囊肿或较多的大网膜予以相应处理.同期对6例已腹透的患者反复引流不畅判定有大网膜包裹,腹腔镜下行超声刀切除,并固定末端.结果 16例首次置管的手术操作时间平均26.8 min(25~40 min),6例大网膜包裹手术操作时间平均38.6 min(30~46 min).术后1 d内排气,肠功能恢复满意.无腹腔脏器损伤、腹膜炎等并发症发生.首次置管者16例随访2年,均未发生大网膜包裹,未发生漂移;6例大网膜包裹随访2年,均未发生再次大网膜包裹,未发生漂移,无渗漏.结论 腹腔镜手术内固定有效防止漂管,对清除已包裹透析管的大网膜和预防包裹有良好效果,但由于无荷包缝合容易出现渗漏,需要进一步完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腹膜透析过程中的精神障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尿毒症患者腹膜透析(PD)过程中发生精神障碍并不少见,但易被误认为仅是尿毒症的精神障碍而忽视,我科遇到19例,现报道如下。 方法 对象为236例住院的PD患者。采用:(1)体检、症状自评量表(SCL-90-R)(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增刊)。该表含有90个问题被广泛用于评判各种群体的心理状态。(2)HAMD抑郁量表(何汲,张习远主编 精神病防治学.P494)。该表是临床用于评定抑郁状态最普遍的量表,总分0~76分,24项版本总分在于24分以上者,可以肯定为抑郁状态患者。 结果 根据体检、症状自…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在尿毒症腹膜透析条件下淋巴孔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采用SD雄性大鼠制作尿毒症腹膜透析模型,试验分为4组,正常组、尿毒症组、1.5%尿毒症腹膜透析组、4.25%尿毒症腹膜透析组,在实验的第1周及第4周检测肾功能及血浆白蛋白,并且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分组的膈肌组织中淋巴孔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在两组尿毒症腹膜透析组及尿毒症组中,其淋巴孔直径明显增大,与正常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尿毒症腹膜透析模型中淋巴孔出现明显改变,可能与腹膜超滤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11.
腹膜通透性与腹透患者长期生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腹膜通透性类型与腹透长期存活的关系。方法:测定71例腹透病例透析初期(3个月内),以及其中18例持续腹透超过4年的病例透析初期和远期(4年以上)的腹膜平衡试验(PET),计算并分析各种腹膜通透类型长期生存概率,及长期存活病人腹膜通透性的变化情况。结果:71例病人透析初期各种腹膜通透类型的比例辚高转运23.94%,高平均转运39.44%,低平均转运26.76%和低转运9.86%,18例持续腹透超过4年的病例中,高或高平均转运各2例,低或低平均转运分别为4例和10例,生存概率分别为11.76%,7.14%,57.14%和52.63%,其中7例透析初期和远期腹膜通透性未发生变化,9例通透性较前降低,另2例高血压肾病患腹膜通透性则较前增高,结论:各种腹膜通透类型均可能长期存活,但以低通透性腹膜长期生存概率较高,提示更适宜进行长期腹膜透析治疗,长期透析腹膜通透 可保持不变或不同程度降低,并观察到高血压肾病长期腹透后通透性较前增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黄芪改善腹透患者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黄芪对尿毒症患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3例尿毒症初始行腹膜透析的患在腹透液中不加(对照组)和加入黄芪注射液(用药组)治疗1周,用ELISA法检测观察前后腹腔巨噬细胞分泌TNF-a能力和吞噬功能的变化。结果:黄芪用药组腹腔巨噬细胞吞菌率、吞噬指数、杀菌率和巨噬细胞分泌TNF-a水平和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上升(P<0.01),巨噬细胞分泌TNF-a水平与用药前自身对比也显提高(P<0.05)。结论:腹透液中加入黄芪注射液可提高腹透患腹腔巨噬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3.
腹膜透析初透剂量对患者残余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腹透)初透剂量对患者残余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 追踪观察我院3个月内连续门诊随访的178例开始腹透的患者,测定24 h尿量。根据透析第1、3个月尿量的变化分为少尿组(LU,97例)、尿量减少组(DU,19例)、尿量正常组(NU,62例),记录并分析其透析剂量、腹透液葡萄糖含量、超滤量、尿素清除指数(Kt/V)、体质量、水肿程度及尿量变化等的相关性。 结果 3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透析1个月后,DU组的体质量和水肿程度大于LU和NU组(P < 0.05);腹透液总入量、腹透液葡萄糖含量、超滤量、残余肾尿素清除指数Kt/V(rKt/V)高于LU组,与NU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透析3个月后,DU组的体质量和水肿程度有所下降(P < 0.05),但仍高于LU和NU组(P < 0.05);腹透液总入量、超滤量、尿量下降速度比LU组和NU组高(P < 0.05);rKt/V 比腹透前显著下降(P < 0.05)。3组的血清白蛋白和tKt/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开始腹透患者过度超滤可引起残余肾功能下降。对于有一定残余肾功能的患者要注意避免快速或过多超滤。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腹膜透析患者充分透析的透析剂量。方法:以主观全面营养评价(SGA)评分和血清白蛋白浓度为标准,对58例腹膜透析患者作营养评价,并分析SGA评分,血清白蛋白浓度与患者的透析剂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长期腹透患者临床转归,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对本院1994年1月至2003年8月腹透龄超过3年以上的58例腹透患者进行分析。根据其临床转归分为继续腹透组、转向移植组、转向血透组及死亡组。比较各组间近期营养指标(半年以内血清白蛋白水平)、近期透析充分性指标(Kt/V、Ccr)、水清除指标及残肾功能等临床特点。对死亡组同时做回顾性前后自身对照研究(死亡前半年以内与死亡前1年资料比较)。对继续腹透组回顾性分析比较1年前资料,并前瞻性追踪随访1年。结果死亡组总Kt/V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总Ccr显著低于继续腹透组(P〈0.01)。继续腹透组、移植组及血透组3组间总Kt/V、总Cer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透组水清除指标显著低于继续腹透组及移植组;继续腹透组水清除指标稍高于死亡组但无显著性差异。死亡组近期总Kt/V显著低于死亡前1年总Kt/V(P〈0.05);近期总Ccr显著低于死亡前1年总Ccr(P〈0.01)。继续腹透组近期总Kt/V及总Ccr与1年前及1年后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残肾Kt/V或残肾Ccr随时间推移而显著下降(P〈0.05)。继续腹透组残肾Kt/V或残肾Ccr显著高于死亡组及血透组(P〈0.05)。死亡组血清白蛋白水平较其余3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13例中有7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结论腹透3年以上患者大部分仍可继续腹透。透析不充分是长期腹透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死亡的病因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残肾功能可影响长期腹透患者的转归。 相似文献
16.
腹膜透析充分性与营养状况的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养不良与尿毒症患者腹膜透析(CAPD)并发症的高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相关。CAPD患者营养不良应首先考虑透析不充分的可能性。笔者前瞻性地增加患者透析剂量,根据测量蛋白质呈现率(PNA)、蛋白质分解代谢率(PCR)、综合营养评估(SGA)法,探讨增加透析剂量与改善CAPD患者营养状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应用人基因重组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106例尿毒症腹透患者贫血。治疗前Hct≤25%。起始剂量100U/Kg,每周3次。病例随机分为皮下和静脉治疗组。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贫血均有明显纠正,20周内96.2%患者Hct≥30%。维持剂量为187U.kg(-1)周。皮下组治疗早期Hct上升幅度显著高于静脉组,维持剂量亦显著低。缺铁、血浆PTH明显升高和感染等降低rHuEpo疗效。治疗20周血压升高和缺铁发病率分别为28.3%和23.3%。老年患者疗效稍差,易出现血压升高和缺铁。研究表明,rHuEpo能有效纠正尿毒症腹透患者贫血,皮下注射疗效较好,应密切随访血压和铁代谢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24 h腹透液总蛋白量与临床心血管疾病(CVD)的关系。 方法 选择我中心随访的CAPD患者178例,完成24 h腹透液总蛋白量检测及有关病史采集,完成颈动脉彩超和心脏彩超检测,并进行前瞻性随访≥12个月,观察新发临床CVD的发生。 结果 CAPD患者24 h腹透液总蛋白量平均为(5.0±1.8) g。CAPD患者有既往心血管疾病史或糖尿病史者或有颈动脉硬化者24 h腹透液总蛋白量均较无相应病史者多(分别是t = 2.082,P = 0.039;t = 2.601,P = 0.010;t = 2.217,P = 0.029)。CAPD患者24 h腹透液总蛋白量与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Dd,单位:mm)、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单位:mm)、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d,单位:mm)、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单位:g/m2)均呈正的直线相关关系(分别是r = 0.222,P=0.040;r = 0.217,P=0.043; r = 0.339,P = 0.002;r = 0.305,P = 0.007),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的直线相关关系(r = -0.221,P = 0.040)。其中114例CAPD患者完成了前瞻性随访,平均随访(15.3±1.5)个月。以24 h腹透液总蛋白量的第50位数(P50)为界分为高腹透液蛋白组和低腹透液蛋白组,卡方检验显示,高腹透液蛋白组新发CVD发生率显著高于低腹透液蛋白组(40.4%比19.3%,χ2 = 6.035,P = 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4 h腹透液总蛋白量与年龄、血清白蛋白、LVDd均为CAPD患者新发CVD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CAPD患者24 h腹透液总蛋白量与既往心血管疾病史、糖尿病史、颈动脉硬化有关,且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障碍相关,是CAPD患者新发CV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
非透析和维持性腹膜透析治疗尿毒症的营养对比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随着透析治疗的广泛开展,终末期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存期不断延长,但是尿毒症及其透析治疗所致的营养不良非常普遍。营养不良易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并发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我们通过前瞻性研究尿毒症非透析和不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CAPD)治疗患者的营养状态,并提出相应防治建议。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50例均为住院治疗的尿毒症患者。CAPD组16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9.8 ± 6.0)岁,原发病为慢性肾炎10例,糖尿病肾病1例,多囊肾1例,高血压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