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调脂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CHD)伴高脂血症患者在调脂治疗的同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老年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A组)服用血脂康调脂治疗前、后及20例老年健康人对照组(B组)测定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采用高分辨超声检测肱动脉基础动脉内径(D0)、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舒张功能(NID).[结果]A组治疗前的TC、TG、LDL、ET明显高于B组(P<0.01),HDL、NO、FMD低于B组(P<0.01),D0、NID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调脂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TC、TG、LDL、ET降低(P<0.05),HDL、NO、FMD升高(P<0.05),D0、NID无显著性改变.TC、TH、LDL与ET呈正相关(P<0.01),与NO、FMD呈负相关(P<0.01);HDL与FMD呈正相关(P<0.01).[结论]老年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脂康在调脂治疗的同时,可显著降低ET,提高NO、FMD,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干预冠心病患者血脂和血管内皮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84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辛伐他汀10mg治疗组(观察1组),辛伐他汀20mg治疗组(观察2组),以及辛伐他汀40mg治疗组(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的血脂、血液指标以及血管内皮功能。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的血脂、血液学以及血管内皮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同组的TC、TG、LDL-C均较治疗前下降,HDL-C则较治疗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FG均较治疗前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FMD、NMD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均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血脂及血管内皮功能,其改善程度无差异,老年冠心病患者应及早使用辛伐他汀,防止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芎芍胶囊对改善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芎芍胶囊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理。方法 16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芎芍胶囊组,利用高分辨率超声观察治疗前后肱动脉舒张功能,以及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la)和血栓素B2(TXB2)浓度的变化。结果经4周的治疗,芎芍胶囊组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FMD)由治疗前的(8.19±0.71)%,上升为(12.47±0.98)%(P〈0.05)。血清NO浓度也较治疗前显著升高[(47.65±4.38)pg/mL VS(52.91±4.83)pg/mL,P〈0.001]。ET浓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31.23±2.46)pg/mL VS对(24.34±2.46)pg/mL;P〈0.001],而非内皮依赖性的血管舒张反应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对照组上述参数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在4周的疗程中芎芍胶囊可以调控NO/ET的平衡,改善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的舒张功能,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4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在组间基线特征可比的原则上,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取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术后口服拜阿司匹灵(100 mg/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术后联合利伐沙班(5 mg/d)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MD)、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MD)、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足背动脉内径、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峰值)的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74%)明显高于对照组(7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MD、FMD、NO、E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NMD、FMD、NO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而ET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检查方法无创检测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平滑肌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6例冠心病患者和38例正常人的肱动脉舒张功能: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血管舒张(FMD)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血管舒张(NID),同时检测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浓度(NO),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冠心病组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和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反应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2)冠心病组FMD与NO呈正相关(r=0.54,P〈0.01);与肱动脉基础内径和ET呈负相关(r=-0.21,P〈0.05,r=-0.47,P〈0.01).而NID与肱动脉基础内径呈负相关(r=-0.41,P〈0.01),与FMD呈正相关(r=0.43,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和平滑肌功能均受损,肱动脉舒张功能的测定对冠心病的预测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的辛伐他汀对冠心病高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血脂的影响。方法:研究取我院60例高龄冠心病患者,患者均于2015年1月-2016年7月入院治疗。随机性分组,I组采用10mg辛伐他汀进行治疗,共20例;Ⅱ组采用20mg辛伐他汀进行治疗,共20例;Ⅲ组采用40mg辛伐他汀进行治疗,共20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血脂情况。结果:在血脂方面,患者治疗后的HDL-C明显上升,LDL-C、TG、TC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差异明显且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组间数据差异性不明显,P0.05。在内皮功能方面,患者治疗后NMD、DO、FMD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NMD、FMD与治疗前差异明显且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组间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采用不同剂量的辛伐他汀对冠心病高龄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内皮功能、血脂水平,与药物剂量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采用盐酸法舒地尔治疗对减轻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慢血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8月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实施PCI治疗慢血流冠心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60例。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术后同时给予盐酸法舒地尔治疗,疗程2周。对比两组的血管内皮损伤、内皮舒张及炎症指标。治疗后随访3个月,记录两组患者发生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EMPs)、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eNOS)、血管舒张功能(FMD)、血管内皮舒张功能(NMD)、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EMPs、vWF、ET-1、IL-6、CRP和TNF-α降低,NO、eNOS、FMD及NMD 升高;治疗前后两组比较,治疗后患者外周血EMPs、vWF、ET-1、IL-6、CRP及TNF-α较治疗前降低(P?<0.05),NO、eNOS、FMD及NMD较治疗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降低 (P?<0.05)。结论 冠心病PCI术后采用盐酸法舒地尔治疗能减轻慢血流冠心病患者的炎症反应程度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心病患者炎症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病例来自经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60例,对所有入选患者在入院当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第1日测量血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肝肾功能(包括ALT、C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患者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FMD)及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NMD).[结果]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ALT、C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介入后Hs-CRP、ET较介入治疗前升高(P<0.05),而NO、FMD、NMD较介入前降低(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使冠心病患者炎症反应加重、血管内皮功能恶化,这可能是PCI术后再狭窄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检测64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给予辛伐他汀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血浆一氧化氮(NO)与内皮素(ET)水平,用高分辨血管外彩色多普勒测定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血脂正常组治疗前后比较血脂无显著性变化(P>0.05),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显著改善(P<0.05),治疗前后ET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NO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血脂异常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改善的程度与患者血TC和LDL降低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32和0.503,均P<0.001);与血ET降低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8,P<0.01),与患者血NO升高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9,P<0.01),结论:辛伐他汀通过降脂和平衡NO/ET的比值等途径保护内皮功能,对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高血脂或血脂正常)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陈雯  郭进 《广西医学》2004,26(6):791-794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 对 3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 (A组 ) ,2 4例老年健康人 (B组 )测定血尿酸 (UA)、同型半胱氨酸 (Hcy)、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 ,采用高分辨超声检测肱动脉基础动脉内径 (D0 )、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 (FMD)、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舒张功能 (NID)。结果 A组患者的UA、Hcy、ET明显高于B组 (P <0 0 1) ,NO、FMD、NID低于B组 (P <0 0 0 1) ,D0 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UA、Hcy与ET呈正相关 (P <0 0 1) ,UA、Hcy、ET与NO、FMD、NID呈负相关 (P <0 0 5 )。结论 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起重要作用 ,是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功能检测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合并2型糖尿病和不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组,检测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并与冠脉造影结果对照。结果: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组ET水平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NO水平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组FMD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血管内皮功能检测可以作为诊断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余琴  李新  郑舒展  熊英 《四川医学》2010,31(10):1448-1450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36例高血压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CT,n=20),常规治疗+EECP组(CT+EECP,n=16)。EECP组隔天反搏治疗2h,总共反搏36h,36d。分别于体外反搏前、反搏后,采用高频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FMD)方法,比较反搏组与非反搏组治疗前后FMD的变化。同时检测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结果 CT组、CT+EECP组治疗后FMD明显升高,分别为(5.05%±1.19%),P〈0.05,(7.90%±0.74%)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EECP组NMD也得到改善(P〈0.05),而常规治疗组NMD无显著改善;两组患者经治疗后ET均明显下降(73.69±22.13,60.21±20.38,P〈0.05和P〈0.01)、NO均明显上升(69.67±23.36,80.21±22.87,P〈0.05和P〈0.01);EECP组下降更为显著,下降幅度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可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高血压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46例高血压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CT,n=24),常规治疗+EECP组(CT+EECP,n=22)。EECP组隔天反搏治疗2 h,总共反搏36 h,36 d。分别于体外反搏前、反搏后,采用高频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FMD)方法,比较反搏组与非反搏组治疗前后FMD的变化。同时检测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结果:CT组、CT+EECP组治疗后FMD明显升高,分别为5.15%±1.01%(P〈0.05),7.87%±0.86%(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EECP组NMD也得到改善(P〈0.05),而常规治疗组NMD无显著改善;两组患者经治疗后ET均明显下降(78.55±12.63,60.21±10.58,P〈0.05和P〈0.01)、NO均明显上升(67.88±16.56,82.21±20.12,P〈0.05和P〈0.01);EECP组下降更为显著,下降幅度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4.
培哚普利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将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培哚普利治疗组(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分别检测治疗12周前后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并测NO和ET变化。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NO、ET、D0、FMD%和N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在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在治疗后NO浓度增高(57.33±7.04μmol/L),ET浓度减低(38.74±5.2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MD明显改善(9.74%±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培哚普利可改善冠心病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福辛普利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和血管内皮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82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FMD的无创检查了解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同时测定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了解血管内皮内分泌功能,观察福辛普利治疗6个月前后患者FMD及ET-1水平的变化。结果福辛普利治疗6个月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肱动脉基础血管内径和硝酸甘油诱发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率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反应性充血诱发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同时ET-1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存在明显FMD受损和血管内皮内分泌功能障碍,福辛普利治疗可改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FMD,降低ET-1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6.
高分辨力超声检测冠心病血管内皮功能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FMD)和非内皮依赖性(NMD)血管舒张功能的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高分辨力超声检测33例冠心病患者血管舒张反应,并与35例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冠心病组FMD和NMD[(7.94±2.07)%和(13.11±3.36)%]均低于对照组[(14.24±2.67)%和(22.90±3.65)%](P<0.01); 心肌梗塞患者FMD和NMD[(4.14±2.15)%和(7.44±3.22)%]降低较心绞痛患者[(9.90±2.46)%和(16.60±3.96)%]明显(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FMD和NMD均降低,病情越重,舒张功能降低越明显。超声检测肱动脉舒张功能对评价冠心病内皮功能异常是一项实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83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3个治疗组,即二甲双胍组(二甲双胍750mg/d)、联合治疗组(二甲双胍750mg/d+罗格列酮4mg/d)和罗格列酮组(罗格列酮4mg/d),连续治疗12周;另选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人25例为正常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检测身高、体质量、血压、空腹血糖(FPG)、血浆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同时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mass index,BM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t index,HOMA-IR),并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flow-medimed dilatation,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endothelium independent dilatation,EID)。结果:治疗前糖尿病各组BMI,TG,TC,LDL-C,FPG,HbAlC,HOMA-IR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1);HDL-C,NO,FMD和EID较正常对照组下降(P〈0.01)。治疗后糖尿病各组TG,FPG,HbAlC,HOMA-IR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联合治疗组和罗格列酮组FINS较治疗前下降(P〈0.05);HDL,NO,FMD和EID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但二甲双胍组HDL,FINS,NO和FMD较治疗前无变化。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受损,用罗格列酮治疗可显著升高血NO水平,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而二甲双胍对上述指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诊间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BPV)与血管内皮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
17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月门诊测量患者血压,随访12个月,计算每例研究对象随访期间的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
张压(DBP)及其标准差、变异系数。随访结束后行超声检查评估血管内皮功能,计算肱动脉的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
功能(flow-mediated vasodilation, FMD)、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nitroglycerine-mediated vasodilation,
NMD)及FMD/NMD,分别按FMD%及FMD/NMD分为内皮功能正常组和内皮功能下降组,比较基线特征及BPV情况。采用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PV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结果按FMD/NMD分组显示内皮功能下降组的FMD%低于内皮功能正常
组,NMD%及血压变异性指标均高于内皮功能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皮功能正常组使用钙离子拮抗剂的比
率高于内皮功能下降组(79.55%比63.95%,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BMI和血压水平之后,BPV与FMD/
NMD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FMD/NMD较FMD能更好的反应血管内皮功能,BPV升高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存在内皮功
能不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无创性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单纯冠心病患者45例(A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40例(B组),健康人群对照组40例(C组)休息时、反应性充血、舌下含服硝酸甘油(GTN)后3组肱动脉的内皮依赖血流介导的扩张反应(FMD),并分别检测血管活性因子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结果:1A组、B组分别与C组比较,FMD、NO明显降低,ET明显升高。2B组FMD、NO与A组比较明显降低;ET则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损害明显,合并2型糖尿病时损害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0.
张霞  曹艳君  张红雨 《河北医学》2010,16(12):1447-1449
目的:探讨冠脉介入治疗(PCI)对冠脉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超声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及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NMD)。共入选了80例冠心病患者,测量PCI术前的FMD、NMD;根据PCI术前的药物治疗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0d的FMD、NMD,同时进行临床事件随访。结果:①接受PCI治疗引起FMD的降低(P〈0.05),NMD在PCI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②实验组术后30天与术前比较FMD无明显改变,而对照组术后30天与术前比较FMD明显下降,NMD在两组之间及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别③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随访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PCI术后30d再发心绞痛事件发生率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CI治疗加重内皮功能障碍,阿托伐他汀的干预可防止PCI术后内皮功能的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