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与超薄层分析性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对Ceftazidime敏感与耐药阴沟肠杆菌的β-内酰胺酶进行了检测与比较,结果表明:1)酶活性明显增加;敏感菌酶活性为5~40单位,耐药后酶活性为149~820单位,增加了13~107倍。2)“底物轮廓”谱扩大;敏感与耐药菌酶对青霉素类均有一定程度水解,但耐药菌酶对第一代头孢菌素的水解明显增强(P<0.01),还扩大了对第二、三代头孢菌素CMD与CPZ的水解。3)等电点(pI)一致;7株敏感与耐药菌酶的pI相等,且pI均≥0.8。  相似文献   

2.
细菌β—内酰胺酶及外膜蛋白改变与耐药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细菌β-内酰胺酶活性检测及外膜蛋白电泳分析,研究了它们在细菌耐药性中的作用。结果指出:4株耐Aztreonam(Az)菌株,β-内酰胺酶明显升高,活性达349~1235U,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产生耐药(MIC≥25μg/ml),但对四环素、氯霉素、诺氟沙星、链霉素等非β-内酰胺抗生素及Imipenem仍敏感。另一株耐AZ,株,β-内酰胺酶无明显升高,但外膜蛋白变化明显,和相应敏感株比较,分子量为36 K、37K蛋白带缺失,37.5 K蛋白减少,39K蛋白增加,对头孢菌素类、四环类、氯霉素、诺氟沙星耐药,但对链霉素,Imipenem及青霉素仍敏感。  相似文献   

3.
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研究进展及临床治疗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方平  余鑫之 《安徽医药》2005,9(8):564-567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头孢菌素酶(AmpC酶)是革兰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AmpC酶是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而不能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有染色体介导的AmpC酶和质粒介导AmpC酶,前者分诱导表达和非诱导表达,后者可随耐药质粒复制、接合、转化及转座子移位,在革兰阴性杆菌内或种间传播.ESBLs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大多数青霉素、头孢菌素和氨曲南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且活性能被酶抑制剂抑制的一类β-内酰胺酶,主要由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生,也可由其它肠杆菌科细菌、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产AmpC酶和ES-BLs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4.
临床上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致病菌产生β-内酰胺酶。当月β-内酰胺抗生素还没有到达作用的靶部位,对菌体进行杀灭作用之前,耐药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已将其水解失活。如果能找到在体内能抑制耐药菌产生β-内酰胺酶活性的物质,那么由这些耐药病源菌引起的感染就可用目前临床上正在使用的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获得成功的治疗。近十年来,国外β-内酰胺酶抑制荆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已报道数种从微生物发酵中获得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衍生物,如棒酸、硫霉素及其衍生物MK-0787、PS-5、KA-107、橄榄酸和泉水菌酯(Izumenolide)等。它们对β-内酰胺酶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最近几年也报道了数种半合成β-内酰胺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细胞能产生破坏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的β-内酰胺酶,是对该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弄清该过程的机理及β-内酰胺酶作为催化剂水解β-内酰胺环的CO-N键的作用,那么,就不难找到可以抑制这些酶活性,并免受其破坏的化合物。目前,根据β-内酰胺梅与其底物分布的关系,可将它们分成三大类,即:青霉素-β-内酰胺酶,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和呋肟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肠杆菌、柠檬酸杆菌、粘质沙雷氏菌、雷氏变形菌、绿脓杆菌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可以水解苄青霉素、噻孢霉素、唑啉头孢菌素、头孢菌素Ⅳ;与此  相似文献   

6.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红 《上海医药》1995,(5):32-34
近年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已成为抗生素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它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其它β-内酰胺类(如: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及氧头孢烯类等)。随着临床上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断应用,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亦呈增长的趋势。此类耐药的一个最重要机理是产生β-内酰酶。β-内酰胺酶能够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内酰胺环,从而使这类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7.
细菌对头孢菌素“牵制”耐药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分光光度计,检测了体外培养基中细菌在头孢噻吩、Ceftazidime、β-内酰胺酶及酶抑制剂邻氯青霉素单独和相互作用下的浊度变化。分别单用头孢噻吩(10MIC)和Ceftazidime(15MIC)均可溶解细菌;当加入微量酶液则可明显拮抗。上述实验系统中同时加用邻氯青霉素(1/16MIC)则可翻转酶对头孢噻吩和Ceftazidime溶菌作用的拮抗而出现溶菌作用。但当头孢噻吩、Ceftazidime分别与酶在菌液中培养10分钟或30分钟后,再加等量邻氯青霉素时,仅能翻转酶对Ceftazidime的拮抗,重新再现溶菌作用,而此时头孢噻吩的溶菌作用则不能再现。结果表明,细菌β—内酰胺酶对第一代和第三代头孢菌素导致耐药的机制不同。该实验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的非水解耐药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导致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致病菌耐药现象日趋严重。耐青霉素类的细菌由最初的3/5440株发展到1965年的16.6%,1970年超过80%以上。随耐药性的增强,抗生素用量日益增高,苄青霉素MIC最初为0.02μg/ml,1951年增大为25μg/ml,现已分离得到MIC为2000μg/ml的菌株。许多学者认为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水解β-内酰胺抗生素,导致耐药性的形成。为此。各国药物工作者进行新抗生素的筛选或化学结构改造,以寻找新广谱抗生素,既耐酶的水解作用,又具强的抗菌活性。此外,针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理寻找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9.
<正>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1])。近年来,随着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类和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的广泛应用,诱导细菌耐药株的不断增加,许多细菌产生了多重耐药性。医学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所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但能被克拉维酸抑制的一类酶,主要由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鲍曼不动杆菌等产  相似文献   

10.
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与碳青酶烯类抗生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晓燕  贺克勤 《海峡药学》2005,17(2):150-151
近年来,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导致的多重耐药越来越严重。ESBLs是革兰氏阴性杆菌的产物,主要由肠杆菌属中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杆菌产生。该酶能水解窄谱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单环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使三代头孢菌素和单酰胺类抗生素敏感性下降,而且对氨基糖苷类、喹喏酮类交叉耐药。  相似文献   

11.
目前,随着临床上耐药菌株的日趋增加,以及由于筛选抗菌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全新的理想抗生素的困难,使得抗感染药物的联合应用成为临床上解决耐药菌或严重感染的重要手段。国外很多学者认为β-内酰胺酶非常广泛的存在于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并且可以使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水解失活,这是细菌对这些抗生素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因此,国外除通过化学结构改造发展耐酶的半合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外,还开展了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研究。异噁唑类半合成青霉素它们既耐受β-内酰胺酶,同时又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为此,许多国家如日本、苏联、英国均有异噁唑类半合成青霉素和氨苄青霉  相似文献   

12.
β-内酰胺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等)可以专一性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靶位点结合,干扰细胞壁肽聚糖合成而导致细胞死亡。由于靶位点能与同位素标记的青霉素G进行共价结合,因此将这些靶位点称之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一些革蓝氏阴性细菌和少数革蓝氏阳性菌能够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这些酶可以水解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抗生素,而使细胞具有抵抗这类β-内酰胺抗生素的杀伤能力。已经证明β-内酰胺酶产生与质粒和染色体基因有关。对于不产生β-内酰胺  相似文献   

13.
超广谱β-内酰胺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训民  李敏  张琪 《淮海医药》2005,23(4):343-344,F0003
超广谱p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 ases,ESBLs)由质粒介导的能使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单酰胺类及青霉素类耐药的一类酶,可在菌株间转移和传播,在体外试验中可使三代头孢和氨曲南的抑菌环缩小,但不一定在耐药范围,临床对β-内酰胺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耐药。ESBLs主要由革兰阴性杆菌产生,尤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代表。  相似文献   

14.
文摘     
19-39 2β-烷氧羧基青霉烷酸砜的合成与β-内酰胺酶抑制活性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采用自杀性抑制剂抑制β-内酰胺酶是解决这种耐药的有效途径.由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柠檬酸杆菌、摩根菌、沙雷菌和普罗威登斯菌产生的染色体介导ClassⅠ类头孢菌素酶对新型广谱头孢菌素有钝化作用,目前应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和三唑巴坦对ClassⅠ类头孢菌素酶均没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这类酶通过质粒在革兰阴性菌中扩散,因此寻找ClassⅠ类头孢菌素酶抑制剂尤为重要.作者曾报道在三唑巴坦三氮唑环的C-4位引入不同的取代基,所得衍生物均对头孢菌素酶无抑制作用.本文对青霉烷砜骨架C-2位进行了结构修饰,报道了一系列 2β烷氧羰基青霉烷酸砜Ia~Ig(图1)的合成及其对β-内酰胺酶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5.
作者于1993年3月开始在印度尼西亚泗水市进行抗生素耐药性研究,参加这次检查的有383名妓女,其中92人(24%)的宫颈内分泌物标本淋病奈瑟球菌培养阳性.分离出的纯菌株—70℃冷冻运往亚特兰大,解冻后86份分离菌株复活.对这些菌株做了13种抗生素的MIC.根据青霉素和四环素的MIC和β-内酰胺酶的分析结果,把它们分成四类:(1)产生青霉素酶淋病奈瑟球菌(PPNG),其β-内酰胺阳性,四环素的MIC<16μg/ml;(2)质粒介导四环素抗性淋病奈瑟球菌(TRNG),β-内酰胺酶阴性,四环素的MIC≥16μg/ml;(3)PPNG/TRNG.β-内酰胺酶阳性,四环素的MIC≥16μg/mI;(4)敏感型,青霉素的MIC≤0.06μg/ml,四环素MIC≤0.25μg/ml.在全部分离菌株中仅有1%是敏感型,84 %的菌株为PPNG/TRNG,14%为TRNG,1%为PPNG.全部菌株中,89%的菌株耐青霉素(MIC≥ 2.0μg/ml),98%的菌株耐四环素(MIC≥2.0μg/ml).在PPNG/TRNG类菌株中,79.2%的菌株对青霉素有高度耐药性(MIC≥16.0μg/ml),100%的菌株对四环素有高度耐药性(MIC≥16.0μg/ml).在TRNG类菌株中,100%对四环素有高度耐药性(MIC≥16.0μg/ml).所有菌株对其它抗生素的敏感性分别为;红霉素MlC≤0.5μg/ml.庆大霉素MIC≤8.0μg/ml.头孢曲松MIC≤0.25μg/ml,头孢西丁 MIC≤2.0μg/ml,头孢克肟MIC≤0.25μg/m  相似文献   

16.
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抗生素耐药性的逆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其相关抗生素如头霉素类、青霉烯类、碳青霉烯类和单酰胺菌素类)产生耐药性的最重要机理是产生β—内酰胺酶。该酶能水解药物分子中的β—内酰胺键而使其失活。对于青霉素类,反应产物是青霉噻唑酸。头孢菌素类等则分解为较小分子产物。许多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一些细菌编码酶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其余的则由染色体外成份介导,或由质粒介导,或由转座子介导。  相似文献   

17.
氨噻羧单胺菌素(Azthreonam)是一种新的人工合成的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双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相似的生物特性。对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高度抗菌活性,对多数β-内酰胺酶稳定,但对金葡菌和脆弱类杆菌则无作用。作者检测了本品对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青霉素敏感酶和细胞形态的作用,并与噻甲酰头孢菌素(曾译头孢菌素Ⅰ)进行比较。在低浓度时(≤0.1μg/ml),氨噻羧单胺菌素完全与大肠杆菌的  相似文献   

18.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半合成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在产科临床上广泛使用的重要原因是其毒性低,对胎儿无不良作用,抗菌谱广和具有杀菌作用。然而,随着新β-内酰胺类的使用,对其耐药的菌株日益增多。耐药性的产生与细菌产生水解抗生素β-内酰胺环的β-内酰胺酶有关。目前已确定,产生新型β-内酰胺酶的潜在可能性尚未得到控制。因此,研制半合成青霉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剂是很有前途的。《Unasyn》是美国费歇尔公司生产的氨苄青霉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克坦复合剂(A/S)的商品名。舒巴克坦是青霉素核的衍生物,它与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不可解  相似文献   

19.
新酶抑制剂Tazobactam的特性及其与哌拉西林的复合制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许多微生物产生的各种β-内酰胺酶已形成了一个酶系家族,它们水解β-内酰胺类的内酰胺环使之丧失活性。而且,新β-内酰胺类的开发和应用,总是伴随着新β-内酰胺酶的产生和发展。目前全球有90%以上金葡菌对青霉素耐药。因此,由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类导致耐药问题日趋严重。目前采取对付此类酶的  相似文献   

20.
产ESBLs阴性杆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抗生素的不断研发和大量应用。新的耐药菌株不断产生,细菌的耐药性问题也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19世纪40年代人类开发了第1个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但随着青霉素的广泛应用,细菌产生了一种β-内酰胺酶,即青霉素酶,它可以水解β-内酰胺环,使青霉素失效。此后,头孢菌素用于对付这类细菌,细菌又产生了头孢菌素酶。80年代后,对酶稳定的三代头孢菌素及其他特殊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氨曲南等开始应用于临床,细菌又产生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自1983年德国首次报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科细菌以来,ESBLs在全球迅速蔓延,由于其具有多重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因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