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苏子煎法(《外台》方,治上气咳嗽)歌诀:苏子杏仁各一升,生姜生地汁交淋,绢绞汁和白蜜煎,上气咳嗽用意深。注:生姜汁、生地汁、白蜜、杏仁各一升。捣苏子,以生地汁、姜汁浇之,以绢绞取汁,更捣,以汁浇之,绞令味尽,去滓;熬令杏仁微黄黑如脂,又以汁浇之,绢绞;  相似文献   

2.
我国传统炮制中,姜汁为常用辅料。它能缓和药物的寒性,增强和胃止呕的功效,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刺激性。笔者通过用生姜煎汁、生姜直接捣烂加水成稀糊状、生姜捣烂水洗压榨取汁、干姜煎汁(分则简称A_1、A_2、A_3、和B)四种方法所制得的四种姜汁炙制厚朴,比较这四种炙厚朴对兔眼角膜的刺激性,从而得出姜汁的最佳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药原汁,即鲜药捣烂后经过绞榨得到的液体。此种形式的药材,古时或称“汁”,或称“液”。如《肘后方·治疟病方》以“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即是以大量青蒿鲜品捣取液汁治疗疟疾;明·缪希雍云:“液者,捣鲜药而绞自然真汁是也”。今人因而也有称其为“自然汁”者。因鲜药未经过煎煮等加热过程,保留了其自然性能,在临床可发挥独特的疗效。在古时多为医家所青睐,直到现代也有不少赏识者。笔者溯古略今,试述其古今沿革,期与同道共飨。1中药原汁应用源流以原汁形式用药,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即有记载。如该书治“…  相似文献   

4.
头屑过多 将生姜压榨取汁 15 0ml,煮沸后 ,再加入15 0ml麻油备用。每天用棉花蘸少许擦头皮 ,每天 1次 ,2周即可根治。痔出血 取生姜 6 g ,艾叶 15g ,加水 30 0ml,煎至 15 0ml时停火 ,趁热喝下。取 4 0g老姜磨碎后放入温水中坐浴 ,可治痔核。食欲不振 将萝卜切碎 ,加少许生姜汁搅拌后佐餐 ,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若胃部满胀不舒 ,可吃些生姜片 ,或喝一些煎煮的姜汁。头痛牙痛 取姜汁和麻油等量混合 ,再加入少许蜂蜜 ,擦拭头痛的部位。牙痛时 ,将磨碎的生姜和面粉混合成糊状物后 ,贴在牙痛侧的面颊部。支气管炎 取老姜捣碎 ,再用纱布绞汁 …  相似文献   

5.
《中国药典》是国家药品质量管理的法典 ,代表国家药品质量管理的水平。笔者通过对 1 995年版《中国药典》的认真学习 ,发现其中存在某些不足之处。前文 [1 ]曾对其中部分中药材有关用法与用量提出了建议 ,现就以下几个问题略述己见与同道商榷。1 用干姜制备姜汁的问题《中国药典》 部附录 D药材炮制通则中姜汁的制备 ,除介绍用生姜制取外 ,还介绍了用干姜 ,捣碎后加水煎煮 2次 ,合并 ,取汁。除另有规定外 ,每 1 0 0 kg净药材 ,用干姜 3 kg。笔者认为用干姜制备的姜汁炮制中药有点不妥 ,理由如下。生姜味辛性温 ,长于发散风寒、化痰止咳 …  相似文献   

6.
姜汁是常用中药辅料,其制备按传统的压榨、煎煮法,不仅费工时、出汁率低,而且加热后成分损失较大。生姜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姜醇、姜烯等,还含有辣味成分姜辣素。因姜辣素在加热条件下易分解,故在姜汁制备中应采用物理方法。根据胡氏实验,认为姜汁的最佳制备方法为“捣烂成稀糊法”,我们用市售的“家用多功能切碎机”,采用“水磨法”制备姜汁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减轻了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7.
正生姜汁为生姜捣汁入药,功同生姜,但姜汁辛散之力更强,开痰止呕之功更胜,便于临床应急服用,如呕逆食不下者冲服生姜汁则易于下咽,配竹沥冲服或鼻饲治中风卒然昏厥等。朱丹溪大大扩展了生姜汁的应用范围,如用以治疗痰饮、吐泻、疼痛、痹证、吐血衄血等多种病证。《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指南》)中也多有应用姜汁的记载,本文拟就此进行浅析。1统计方法本文讨论的姜汁为生姜榨取或绞取的汁液直接鼻饲或入汤药冲服,以姜汁炮制他药或药物制作丸剂(如  相似文献   

8.
配方:红茶3g,生姜10g。 制作:生姜洗净,去皮,切成薄片,与茶叶同放沙锅内,加水适量,煎煮取汁。  相似文献   

9.
取竹茹100公斤,切段或扭成粗团备用,生姜10公斤,捣成糊状,加水2公斤,去渣取汁,将姜汁喷洒在竹茹上,然后拌匀,闷润5分钟,待姜汁被竹茹吸尽时,置锅内蒸,水渍后5~10分钟,趁热取出,  相似文献   

10.
中药炮制所用药汁制备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炮制所用的药汁(如甘草汁、黑豆汁、生姜汁等)能改变被炮制药物的性能,消除或降低其毒性或副作用,增强疗效,引药归经和矫味等。所以,药汁熬制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被炮制药材的疗效。但一些书籍对药汁怎样熬制(煎出)描述的不甚详细,执行起来依据不足。如《中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对姜汁的熬制只曰:“如用干姜,捣碎后加水煎煮二次,合并,取汁。”关于熬制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指出。另外有些炮制专著也只说明加热几个小时,对药汁成品也没有详细阐明。对此,笔者建议组织有关科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我们运用生姜汁治疗水火烫伤,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治疗方法取生姜适量,洗净捣烂挤汁,用棉签蘸生姜汁涂于患处。轻度烫伤者一般涂药1~2次即愈;中度烫伤者涂3~6次可愈;重度烫伤者,以生姜汁保持患处湿润48小时即可停药。典型病例吴某,男,14岁,...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我曾用五汁煎治疗百日咳23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用生梨,生藕,荸荠各100克,生姜50克,紫苏25克。先将梨、藕、荸荠、生姜切碎捣烂,用清洁布绞汁,再将渣和紫苏放适量的水共煎8~10分钟后绞汁,和第一汁合并煎透稍沸,滤净装入保温瓶内待服,为一剂量。一般2~6岁每24小时一剂,分4~6次服,每  相似文献   

13.
姜汁传统的制备方法即压榨法、煎煮法。这不仅费工费时、而且出汁率较低,成分损失较大。姜汁最佳制备方法为捣烂成稀糊状法。我们用市售的家用多功能切碎机,采用水磨法制备姜汁,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 1.方法: (1)先将鲜姜去杂质,洗净,滤干。再用菜切将其拍碎,并切成约1.0~1.5cm~3的小块。 (2)用多功能切碎机的水磨功能,按鲜姜和蒸馏水1:2的比例  相似文献   

14.
采野芥菜约500克,洗净,用木杵和瓦钵捣烂取汁,继用第二次淘米的米泔水和适量白糖调服。忌用铁器,不煎煮。尝治一8岁患者,患脱肛病,每当大便时,直肠下垂寸余,多方治疗无效,用野芥菜捣米泔水,加白糖调服二次即愈。  相似文献   

15.
正又方:干桑椹二合,用酒一升,浸一时久,取酒旋饮之,即解。大寒凝海,惟酒不冰,酒大热,不可多饮。邵康节诗又云:"斟有浅深存燮理,饮无多少系经纶。"在老人斟酌间何如耳。诸煎地黄煎每年十月,用生地黄十斤,浮洗漉出,一宿后,捣压取汁。鹿角胶一大斤半,生姜半斤,绞取汁;蜜二大升,酒四升。以文武火煎地黄汁数沸,即以酒研紫苏子,滤取汁下,之又煎二十沸以来下胶,胶尽,下酥  相似文献   

16.
鸡眼     
<正> ①处方:生姜适量,生石灰、碱面各等份。用法:生姜捣烂取汁,与其他二味药共捣如泥,收瓶备用。使用时,患处用2%碘酒和75%酒精消毒。然后取一块大小适当之胶布,中心剪一个与鸡眼大小相同的孔,将此胶布覆盖在患处,使鸡眼从孔洞处暴露于  相似文献   

17.
红花单方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对于红花的研究日益深入 ,为了更好地了解红花单方治疗疾病的情况 ,下面就此做一综述 ,并对红花注射液进行临床疗效评价。1 传统应用《金匮要略》云 :“妇人六十二种风 ,及腹中血气刺痛 ,红蓝花酒主之。”《妇人良方补遗》云 :“治热病胎死 ,红花酒煮汁 ,饮 1 0 0~ 1 50mL。”《产乳集验方》云 :“治胎衣不下 ,红花酒煮汁 ,饮 1 0 0~ 1 50mL。”《外台秘要》云 :“治一切肿 ,红蓝花 ,熟揉捣取汁服之。”《海上集验方》云 :“治喉痹壅塞不通者 ,红蓝花捣绞取汁 80mL ,服之 ,以瘥为度。如冬月无湿花 ,可浸干者浓绞取汁 ,如前服之。…  相似文献   

18.
<正>(1)大白菜解酒:将大白菜帮洗净,切成细丝,加些食醋、白糖、拌匀后腌渍10min后食用,清凉、酸甜又解酒。(2)雪梨解酒:取雪梨3个洗净切片捣成泥状,用纱布包裹压榨出汁饮服。(3)荸荠解酒:取荸荠10只去皮洗净,捣成泥状,用纱布包裹压榨出汁饮服,此法最适宜于饮高粱等烈性酒醉患者。(4)甘蔗解酒:将洗净除皮的甘蔗,切成小段榨汁饮用,有解酒作用。(5)芹菜解酒:取芹菜适量洗净切碎捣烂,用纱布包裹压榨出汁饮服,此法可解酒醉后头痛脑胀、颜面潮红等症。(6)豆类解酒:用绿豆、红小豆、黑豆各50g,加清水适量煮烂,豆、汤一起服下,能提神解酒,缓解酒精中毒症状。或将绿豆芽加食醋、白糖等调味品凉拌服食。(7)葛根解酒:取中药葛花,或葛根  相似文献   

19.
正用生姜汁10g,韭菜汁10g,大蒜5瓣,捣烂后拌入汁中,一次灌服,用之有效。茶叶5g,白萝卜100g,加盐、水煮烂,取汁饮每天2次。茶叶5g,苦瓜1根,加水煮汤,每天饮2~3次。绿豆荚水煎,取浓汁饮,亦效。荷叶1张,水煎,加蜂蜜适量,每天1剂,连饮  相似文献   

20.
1、茯苓15g,白术、大腹皮、生芪各10g,五加皮、桑白皮、生姜各6g。将上述中药分别清洗干净,一同放入沙锅内,加水适量,置于火上,先用武火煮沸,改为用文火煎15分钟,去渣取汁服。2、熟附子、泽泻各12g,冬瓜皮60g。将上述中药分别清洗干净,一同放入沙锅内,加水适量,置于火上,先用武火煮沸,改为用文火煎15分钟,去渣取汁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